《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其诗节的安排、韵律的变化及意象的选择,都体现了新诗创作的“三美”主张。全诗共七节,诗句整齐,首尾呼应,回还往复;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流畅。整首诗着重于描绘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将自己的钟爱与眷恋之情与自然景色的描写结合起来,景中含情,融情于景,意境优美,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

教学重点:

1、分析诗歌对康桥美景的描写,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品味诗歌音节和谐、节奏分明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诗歌所选意象的内涵及诗人情感变化的分析。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以前学过一些有关离别的古代诗歌,同学们能举些例子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等)这些古代诗歌,无论是送还是别,离别的对象都是人。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板书),离别的对象却不是人,而是康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一)、让学生看“阅读提示”,思考提示的内容。

——写作背景、内容及特点、阅读要求。

(二)、明确目标(运用多媒体显示):

1、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3、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提高诵读能力。

三、整体感知:

(一)、了解剑桥及作者。

让学生看注释及有关资料(运用多媒体显示):

1、剑桥:英国城市,在剑河(康河)之滨。有著名的剑桥大学(建于十三世纪初,英国的私立大学,1209年创立于剑桥,有28所学院和三所研究生院组成。)还有天文台和古老的教堂。

2、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有云中鹤、海谷等。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按其父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春,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10月回国。1924年,与胡适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夏,作者再到英国,一天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

其作品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散文集《落叶》等。(二)、运用多媒体播放康桥的自然风光及诗歌的配乐朗读。

听读要求:

1、掌握字音。

2、注意语气和节奏(本诗如一首小夜曲)。

3、感受诗中的感

情。

(三)、听读后,学生结合“听读要求”自由朗读全诗。

(四)、指名朗读全诗。听读后师生交流:

这首诗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第一节中的“轻轻”,最后一节中的“悄悄”,反复运用叠字,定下全诗轻盈的基调。首节的旋律有细微的弹跳性,仿佛轻轻走路的声音,第二节的音乐性像是小提琴演奏欢乐的曲子。尾节与首节复沓呼应,给人梦幻般的感觉,表现出诗人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

(五)、课堂练习:

1、运用多媒体显示课后练习一,划分节奏,标出韵脚。

2、师生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性、韵律感。

四、精读分析指导:

(一)、教师朗读第一节,启发思考:

1、连用三个“轻轻的”,让我们了解到诗人这次来康桥、别康桥的情景是怎样的?(独自一个人轻轻的来、轻轻的别。)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联系写作背景,抓关键词语分析:(1)、“轻轻的”、“走”、“来”、“招手”,首句“轻轻的”是状语前置,突出了轻柔的气氛情调!诗人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来、走,表现了诗人深怕惊扰了母校,崇敬她、爱她,在诗人心目中,母校十分圣洁与美好、崇高与伟大,诗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母校的形象!(2)、让学生再读三个“轻轻的”,体会诗人对康桥对母校的感情:无限崇敬和无限依恋的深情。依依惜别,难以割舍的细腻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

绵的基调。

2、“作别西天的云彩”,题目是《再别康桥》,诗人为何不说“作别亲爱的康桥”或“作别亲爱的母校”呢?相比之下,原诗句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作答,交流明确:(1)、“西天的云彩”联系下节的“金柳”、“夕阳”让人们认识到:夕阳西下,天快黑了,人该走了。既点明离别的时刻,又流露出惜别之情。

(2)、“西天的云彩”展现了广阔的空间,意境幽远而旖丽,母校在霞光笼罩之中,景象更加辉煌、秀美!

3、指名朗读第一节,然后师生齐读,体会幽远而秀美的意境。

(二)、同学们感受到夕阳笼罩下的康桥的美了吗?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作者的描绘,感受康桥的美,体会诗人的深情。

1、教师范读第二节。提示:本节极富音乐性,像小提琴演奏欢乐的曲子。

2、指名朗读本节,启发:“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比喻)哪位同学说说其表达效果?

——学生作答,明确:把夕阳下的柳树比作夕阳中的新娘,生动地表现了柳树分外柔媚与端庄,并且透出灵性,显得多情、可爱。

3.展开联想和想象,化本节文字为一幅生动的画面,品味诗的意境美。——夕阳的金辉给河畔的柳树镀上了一层金色,婀娜多姿的柳树,像美艳的新娘穿着金色的新婚礼服,格外妩媚、姣好。微风吹拂,金色的柳枝轻轻摇曳,康河的碧波轻轻荡漾。柳枝倒映水中,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

4、启发思考:夕照中的河畔金柳,固然美,却也并不罕见,为什么诗人对

这里的一草一木有无限深情?(试从诗人回母校的心理去分析。)运用多媒体显示资料:

康桥,培养了徐志摩的学识、理想、情操,他把康桥看作“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泉源”、“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罢》)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

——学生读议,明确:诗人重回母校,心中荡漾着无数美好的回忆,他挚爱康桥,他把深情融注在一草一木之中,河畔的金柳也显得格外美好可爱。(寓情于景,“凡景语,皆情语。”)

5、学生自由诵读,体会景中情、情中景。

(三)、诗人对康桥的挚爱深情,让诗人还抓住了什么景物?(青荇)是如何描绘的?

1、指名朗读第三节。补释: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把“招摇”换成“漂着”,意象有何不同?

——(1)“招摇”,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水草仿佛在向诗人招手,在和诗人交流着感情,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在康河里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诗人眼中,水草也有情,这正体现了诗人对康桥有情,钟爱康桥。“甘心”写出了诗人发自内心的眷恋、对康桥永远、热烈的爱恋!

(2)、是“水底”而不是“水面上”,所以也不能用“漂着”。

2、哪位同学愿意用散文语言转述一下本节的内容?

——学生说后,再用多媒体显示校正:

康河的水多么清澈啊!水底的青草都清晰可见。生机勃勃的水草招摇着,好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