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鳢杭鳢1号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

合集下载

杂交鳢“杭鳢1号”池塘清洁养殖模式

杂交鳢“杭鳢1号”池塘清洁养殖模式

杂交鳢“杭鳢1号”池塘清洁养殖模式近年来,我区黑鱼池塘养殖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采用的养殖品种为本地雄性乌鳢和广东雌性斑鳢杂交得到子一代乌鳢新品种,通过苗种阶段的分级筛选和后续食性驯化转化,全程投喂专用膨化饲料开展黑鱼成鱼养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很高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一、池塘条件土池,东西向长方形,长:宽为3:2。

面积以2亩~5亩为宜,池水深1.5~2.0m。

养殖场地环境安静、开阔向阳、水源充沛。

池塘水、电、路三通,渠系配套,进排水方便。

二、主要特点和做法与投喂冰鲜鱼池塘专养模式比较,该模式有以下主要技术特点:1.鱼种分级筛选饲养杂交鳢在苗种阶段大小残食现象严重,为保证苗种的成活率,应尽量放养同一规格的鱼苗。

在苗种培育阶段每隔5~7天就要把不同规格的鱼苗进行分养。

分养时,在池塘中搭一只长网箱,隔成三隔。

把鱼种集中在其中一隔,用抄网把鱼种抄至鱼筛中,手在鱼筛外面轻轻搅动水,使小规格的鱼种漏出鱼筛外,大约半分钟后,快速提起鱼筛,把筛中未漏出的大规格鱼种放入另一隔中。

筛选后的大小两种规格的鱼种,按照“分小留大”原则,把小规格鱼种分到空塘养殖,大规格鱼种留在原塘养殖。

具体分养次数视实际养殖情况而定,一般鱼种规格达到14公分时直接进行成鱼养殖。

各规格的养殖密度,3cm时每亩3~5万尾,5cm时2~4万尾,8cm时1.2~2.5万尾,10cm时0.8~1.5万尾,14cm时0.5~0.8万尾。

2.驯食完成食性转换杂交鳢鱼种平均规格达到3公分以上时进行驯食。

通过敲打饲料桶或泼水来吸引鱼苗,使鱼种养成听到声音就上食台吃食的习惯,当投饲后90%以上的鱼种能快速聚拢吃食,说明驯食成功。

整个过程按照活红虫→活红虫+死红虫→死红虫+鱼糜→鱼糜→鱼糜+膨化颗粒饲料→膨化颗粒饲料的顺序,通过逐步改变饲料组成的比例,让鱼种逐渐适应,直到完全吃膨化颗粒饲料。

3.综合调控水质通过四方面来调控水质。

杂交鳢“杭鳢1号”养殖技术规范

杂交鳢“杭鳢1号”养殖技术规范
杂交鳢 “ 杭鳢 1号" 养殖技术规 范
冯 晓宇 ’ 郭水 荣 王 宇希 谢 楠 朱丽敏 刘新轶 林 启存 姚桂 桂 ’ 沈 志刚 z 卜 利 源
( 1 .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浙江 杭州 3 1 0 0 2 4 ; 2 . 余杭 区渔业渔政管理总站 , 浙江 杭州 3 1 1 1 0 0:
表 2 斑鳢 与 乌鳢 外 形 特 征 差 异
母 本为 珠江 水系 斑鳢 , 父本 为钱 塘 江水 系乌鳢 。 采 自自然水 域或 原 良种场 。
5 . 3 年龄及 体 重
鲜活小 杂 鱼 。
用 于人 工 繁 殖 的母 本 斑鳢 年 龄 为 2冬 龄 、 体 重 4 0 0 g /  ̄~ 7 5 o g / 尾, 父本 乌鳢年龄为 2  ̄ 3冬 龄 、 体 重 l O O O  ̄尾 ~ 2 0 0 0 g / J  ̄。亲本使 用 年限不 超 过 3 年。
l O e m, 修整 池塘 , 并 用生石灰 5 0 k g / 6 6 7 m2 - - . 7 5 k g / 6 6 7 m ,
或 漂白粉( 有 含量 2 5 %以] 2 ) 5 k g / 6 6 7 m L l O k g / 6 6 7 m ,
总重 量 的 3 %~ 5 %, 配 合饲料 日投 饲量 为池 内斑 鳢总
9 : 0 0和下 午 1 6 : 0 0 — 1 7 : 0 0各 投 喂 一 次 。水 温 1 2 e c 一
2 0 , 每天 上午 1 0 : 0 0投 喂一 次 。 6 _ 3 . 3 . 2 日投饲 量 新鲜 小 鱼 E t 投 饲量 为池 内乌鳢
6 . 1 . 1 清塘
亲鱼放养前 l O d ~ 1 5 d , 将池水 排至 5 e m~

杂交鳢“杭鳢1号”与乌鳢池塘养殖水质对比试验

杂交鳢“杭鳢1号”与乌鳢池塘养殖水质对比试验

20 0
10 5
10 0 5 O

3 具 体投 喂量 以投料后 3ri %。 0 n基本 吃完 为准 , a 实行 定点投 喂 ,将 饲料 投喂在 用毛竹 围成 的方 框形食 台
中。饲养一 个养 殖周期一直到 1 月底 ,2 越冬 , 1 1月 停
止喂食 。
13 水 质测 定 .
图 1 s ( 浮物 总量 ) 标 随机 抽 样 结 果 放 鱼 种 5月 初 开始 , 隔 1 d在 每个 池塘 每 5 不 同位 置不 同深度 采取水 样 。测量水 体 中 S 、 O S C D、
N N。同时测 量外 阜运 河水 源 S 、O H一 S C D和 N N H一
殖很好 地解 决 了传 统乌 鳢养 殖的 面源 污染 问题 , 生 了显著 的 生态效 益 , 品质量 安全得 到保 证 。 产 产 通过 “ 杭鳢 1 ” 殖的大 力推 广 , 号 养 可提 升乌 鳢养 殖产 业 , 促进 其健 康持 续发展 。
关键 词 : 交鳢 ; 杭 鳢 1 ” 面源 污染 ; 杂 “ 号 ; 无公 害
碍 了乌鳢 养 殖业 的健 康持 续发 展 。杂交 鳢 “ 杭鳢 1
号 ” 以下 简称 “ 鳢 1号 ” , 以 乌鳢 ( h n aa— ( 杭 )是 C a n r g s为 父本 , u) 斑鳢 (. aua ) Cm clt 为母 本 , a 通过 人 工杂 交 方 法选 育获 得 的新 品种 ,杭鳢 1 ” 观形 态 与 亲 “ 号 外 本相 似l 具 有 生长 速度 快 , 食后 能 摄 食人 工 配 合 】 I , 驯 饲料 、 殖病 害少 、 养 成活率 高 、 养殖周 期 短 、 殖产量 养
2 1 0 1年 第 1 —— 期

杂交鳢“杭鳢1号”种质要求

杂交鳢“杭鳢1号”种质要求
性 状测 定
G B / T 1 8 6 5 4 . 4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 4部分 :
年 龄 和生长 的测 定 G B / T 1 8 6 5 4 . 1 2 养 殖鱼类种质 检验 第 1 2部
侧面观 头部 背面观
图 1 杂交鳢“ 杭鳢 1 号” 外 形 图
分: 染 色体 组型 分析 G B / T 1 8 6 5 4 . 1 3 养 殖鱼类种 质检验 第 l 3部 分: 同工酶 电泳 分析 背 鳍鳍 式 为 D. 0 — 4 2 4 8 ,臀 鳍鳍 式 为 A. 0 — 2 7
注: 本标准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于 2 0 1 2年 1 0月 2 1日发 布。
2 0 1 3| 胃 E■ 2期 ——
杂交鳢 “ 杭 鳢 1号 ” 种质 要 求
谢 楠 冯 晓宇 郭水 荣 刘 凯 刘新轶 王 宇希 姚 桂桂
3 1 0 0 2 4 ) (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 院水产研究所 , 浙江 杭州
1 范围
本 标 准规 定 了 杂交 鳢 “ 杭 鳢 1号 ” 的 术语 与 定
义、 主 要外 部形 态特 征 、 生长 、 遗 传 学特性 、 检 测方 法
4 主要外部形 态特征
4 . 1 体 形 与体色
鱼体 呈纺 锤形 , 头 部尖 而扁平 , 躯干 前部 浑 圆后 部侧 扁 , 尾鳍 呈 圆形 。 口端位 , 下颌 稍 突出 。 背 部青 绿
及 检 验规 则与 结果判 定 等 内容 。
3 2 , 侧线鳞数 5 l ~ 6 4 , 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 8 ~ 1 2 。
3 术 语 与定 义
以珠 江水 系 斑鳢 为母 本 、 钱塘 江水 系 乌鳢 为父
4 . 3 可 量性状

杂交鳢“杭鳢1号”

杂交鳢“杭鳢1号”
与本 地乌 鳢基本 没大 的差别 。
机 盐 等 营养 物质 含 量介 于 斑鳢 与 乌鳢 之 间 , 而粗 蛋 白和氨 基酸 总量 两个指 标均 高 于斑鳢 和乌 鳢 。总体 营养 价值 优 于本地 乌鳢 。
26 产 品 的安全 性高 .
22 经驯 化可摄 食人 工 配合饲 料 . 运 用 杂交 育种 技 术 , 杂交 亲 本 的遗 传 基 因得 使 到分 离 、 重组 , 杂 交 后 代 经 驯 化 可摄 食 人 工 配合 使
2 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要点
21 培育 适龄壮 秧 .
分 蘖肥: = ::。钾 肥 分蘖肥 : = :。磷肥基 穗肥 631 穗肥 64
肥 : 蘖肥 : E 811 分 穗H = ::。 24 科 学水 浆管理 .
甬优 1 植 株 偏 高 ,在 肥水 足 的 条件 下 直播 易 5 倒伏 , 宜 机 械 化插 秧栽 培 , 产 关 键 是培 育 好 健 适 高 壮 秧 苗 , 苗 力 求 达 到 整 齐 一 致 , 秀无 病 , 根 秧 清 盘
到 穗 数 苗 8%时及 时搁 田 , 制 无 效 分 蘖 , 田采 0 控 搁
取 多 次轻 搁 。群体 进 人孕 穗期 开 始复 水 , 穗扬 花 抽
沃、 富含有机 质 的 田块 作秧 田, 采用 秧 田本土作 底土 的的盘式育秧技 术 , 田用 种量 1k , 本 比 1 0 。 大 5g秧 : 0 1 21 确 定播 期 示 范 结果 表 明 , .2 . 甬优 l 富 阳市 5在 作单 晚机插 秧 栽培 , 种期 以 5月 2~ 5E为宜 。 播 0 2 l
6%; 杭鳢 1 养殖成活率达 8%以上。 0 而“ 号” 5
25 肌 肉营养 成分 高 . “ 鳢 1号 ” 肌 肉 中水 分 、 脂 肪 、 灰 分 、 杭 的 粗 粗 无

杂交鳢“杭鳢1号”

杂交鳢“杭鳢1号”

杂交鳢“杭鳢1号”杂交鳢“杭鳢1号”是以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钱塘江水系乌鳢为父本,杂交获得F1,即为杂交鳢“杭鳢1号”。

经人工驯食可在成鱼阶段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长速度较乌鳢快20%以上,较斑鳢快50%以上,1龄鱼可达上市规格(0.5~0.7kg/尾),在江浙地区可以自然越冬。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杂交鳢“杭鳢1号”。

品种来源:2005年,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科所以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钱塘江水系乌鳢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并成功获得杂交F1代,其生长速度、抗病力、品质等生产性状均优于亲本。

继后,通过深入选育研究,不断改良品种,获得最优杂交F1代,命名为“杭鳢1号”。

于2009年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杂交鳢“杭鳢1号”的形态与乌鳢更为接近,体色花纹与斑鳢较为相似。

经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可改变传统乌鳢养殖只投喂冰鲜鱼、自身污染严重的现状。

采用投喂人工饲料的“杭鳢1号”养殖模式,整个养殖过程平均换水1~2次,比传统的乌鳢养殖需要换水10~12次明显减少,总磷、总氮、化学耗氧量等污染物减排总量达80%以上,极大地减少了乌鳢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且养殖成活率较传统模式提高15%左右,达85%以上。

此外,“杭鳢1号”抗寒性能优于母本斑鳢,在浙江地区自然条件下能顺利越冬。

产量表现:1.生长速度快。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当年放养的乌鳢至年底平均规格一般为350~400克/尾,而相同时间内“杭鳢1号”的平均规格为550克/尾以上,生长速度较乌鳢快20%以上,较斑鳢快50%以上,可大大缩短养殖周期。

2.养殖产量高。

“杭鳢1号”专养模式,放养密度5000~6000尾/亩,平均养殖成活率达到85%,单产可达2700公斤/亩。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杭鳢1号”较传统乌鳢养殖产量提高25%~40%。

3.养殖成本低,养殖效益高。

杂交鳢养殖系数为1.1~1.2,按饲料成本7.2元/公斤计算,加上苗种、药物、人工、水电等费用,杂交鳢每公斤养殖成本在10.4元左右。

无公害杂交鳢(杭鳢1号)养殖技术规范

无公害杂交鳢(杭鳢1号)养殖技术规范

食过程为 7 0 。 d 1d 5 . 3 驯食方法 .1 3. 首先把刚死亡的浮游动物制成团状 , 投放 在食 台上 , 同时辅以泼水或用工具敲击 , 形成水流或声音 刺激 , 诱鱼摄食 。 每次投饲量 以 l 吃完为宜 。 h 日投喂 4 6 。d3 后 , 次~ 次 2 ~ d 将鱼浆拌人浮游动物中混合投 喂, 并逐渐增加鱼浆 的 比例 , 至鱼种 可摄 食全鱼 直 浆 。投 喂鱼浆 3 ~ d , d 4 后 将乌鳢( 黑鱼 ) 人工配合饲
2h 4 。清塘后 3 一 d向培 育池 进水 , 水 口用 4 d4 进 O目一
是指在 同一池塘或 网箱 中, 杂交鳢鱼种放养尾 数 占总放养尾数的 8%以上的养殖模式。 0
32 大规 格鱼 种 .
2 1| 01i E簟 j■ — —
6 目网片 过 滤 ,首 次 进 水 使 池 水 深 达 8e 0 0m~ 10m。 0 e 并适量施复合肥培育水质 , 肥料符合 N / YT
N / 9 绿色食 品 肥料使用准则 Y134 r N 0 无公害食 品 淡水养殖水质标准 Y 55 1
N 0 0 无 公 害 食 品 Y57

5 大规格 鱼种培育
从 3m 左 右 夏 花 鱼 种 培 育 至 10尾/g 30 c 0 k~0
水 产 品 中渔药 残 留 限 尾/g大 规格 鱼 种 , k 为杂 交鳢 大规 格 鱼 种 培 育 阶段 。
34的要 求 。 9
52 放 养密 度 .
5 .2 筛选方法 .3 3.
鱼种初次分筛可在驯食成功后进行 ,以后视鱼
体生长情况每隔 5 d d 7 分筛一次。在操作过程 中, 要求动作轻柔 , 带水操作。
5333 分 养 - - .

膨化饲料与冰鲜饲料交替投喂对杂交鳢生长影响试验

膨化饲料与冰鲜饲料交替投喂对杂交鳢生长影响试验

膨化饲料与冰鲜饲料交替投喂对杂交鳢生长影响试验沈勤【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1页(P70)【作者】沈勤【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水产工作站 314500【正文语种】中文杂交鳢“杭鳢1号”是由浙江雄性乌鳢和广东雌性斑鳢杂交得到的乌鳢新品种,具有早期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抗病力强、可全程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喂养等优点,可有效改善乌鳢养殖投喂冰鲜鱼造成的浪费及水质恶化、病害频发等问题,但是,目前养殖中发现全程投喂膨化饲料的杂交鳢会在生长后期出现食欲不旺盛、生长速度缓慢等问题,最终影响杂交鳢的上市时间和上市规格,降低养殖效益,影响杂交鳢在桐乡市的推广。

2013年5月开始,桐乡市水产工作站与桐乡市大麻镇海北圩水产专业合作社进行技术合作,通过改变杂交鳢“杭鳢1号”摄食方法,采用膨化饲料与冰鲜鱼饲料交替投喂的方式进行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现将其技术总结如下,供养殖户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选择此次试验共选取4个标准塘,每个标准塘面积2亩,1号和2号塘采用膨化饲料和冰鲜鱼饲料交替投喂,3号和4号塘采用膨化饲料投喂。

2.养殖品种杂交鳢“杭鳢1号”鱼种来自杭州市农科院淡水研究所,以体长6~7厘米/尾、已完成配合饲料人工驯食的大规格鱼种作为试验养殖对象。

3.鱼种放养 2013年5月12日放养,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80千克/亩化浆全池泼洒后曝晒,以杀灭病原体及野杂鱼等。

具体放养及投喂情况见表1。

表1 各池塘放养情况及养殖周期养殖周期(年.月)2013.5-2014.6池塘编号1号2号3号4号放养密度(尾/亩)4000 4000 4000 4000饲料选择冰鲜鱼+配合饲料冰鲜鱼+配合饲料配合饲料配合饲料4.饲料投喂本次试验采用浙江杭州海皇乌鳢膨化饲料,粗蛋白质含量≥43%。

1号和2号塘使用膨化饲料和冰鲜鱼饲料交替投喂,即早上投喂膨化饲料,傍晚投喂冰鲜鱼饲料,而3号和4号塘全程使用膨化饲料投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1):133~135A ct a A鲥cul t urae J i an gxi杂交鳢杭鳢1号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姚桂桂,刘新轶,谢楠,王宇希,冯晓宇,郭水荣(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4)摘要:通过尼康显微镜观察了杂交鳢杭鳢l号子一代的胚胎发育,并拍摄了其发育特征,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

杭鳢1号的胚胎发育可分为卵裂期、爱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尾芽出现期、肌肉效应期、心跳期、出膜期等几个主要阶段。

在22~25℃的水温条件下,杭鳢1号鱼卵孵化约需50h才能破膜而出。

关键词:杂交鳢;杭鳢l号;胚胎发育;形态观察中图分类号:$9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301—8581(2010)l l一0133—03O bser vat i on on E m br yoni c D evel opm ent of H ybr i d Snakehe ad f r omC hanna m acul at us(早)×C hanna ar gus(6)Y A O G ui—gui,LI U X i n—yi。

X I E N a n,W A N G Y u—xi,F E N G X i ao—yu.G U O S h ui—r on g(I n s t i t u t e of F i she r y,H a ngz hou A c ade m y of A gri cul t ural S c i en ces,H ang zho u310024,Chi na)A b st r ac t:B y t he m i c r osco pe N I K O N E400,t he em br yoni c de vel opm ent pr oces s of hybr i d snakehea d“H a ngl i1”pr oduc ed byC h a nn a m acul at u s(早)x C h a nn a ar gus(6)w as obse r ved a nd r ec or ded,and t he m or ph ol ogi ca l charact er is t i cs a nd de vel o pm e nt al pr ocess of t he em bryo a t dif f erent de vel o pm e nt al s ta ges w e r e des cr i bed.B as ed on t he t yp i cal charact er is t i cs,t he em br yoni c devel op-m e nt pr ocess of“H a ngl i1”w a s di vi de d i n t o8s t ages:cl eavage st age,b l ast ul a s t age,gas t r ul a s t age,n eur ul a s t age,t ai l bud st age,m u scul a r cont r act i on st age,hear t beat i ng s t age,hat chi ng st age.Fr o m f ert i l i z e d egg t o hat ching,i t t o ok ar o und50hour s at t he t em per—at ur ef r om22℃t o25oC.K e y w o r ds:H yb r i d s nakeh ead(C m acul at us×C ar gus);Hangl i1;Em bryoni c dev el op m ent;M or phol ogi c al char act er i s ti c胚胎学不仅涉及个体发育、细胞分化等各方面研究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也涉及很多具重大实践意义的应用科学方面的问题。

如生殖工程中的诸多方法,可通过改变鱼类的遗传性来培育优良鱼种,像性别诱变、核的移植等手段的实现,都需以胚胎学的工作为基础¨l。

乌鳢C hanna ar gus C ant or,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黑鱼,是一种颇受欢迎的经济鱼类,因其蛋白含量高、含肉率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鱼中珍品”的美称悼1。

乌鳢作为优质淡水鱼类,在浙江省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养殖面积并形成了优势产业,尤其杭州余杭的黑鱼养殖在全国闻名。

然而,随着乌鳢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种质退化、面源污染、疾病暴发等问题凸现,又尤以环境污染问题为甚。

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经多年的选育,开发出乌鳢新品种——杂交鳢杭鳢1号,该品种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生长快,最主要的是经驯食后能摄食浮性饲料,从根本上减少了乌鳢养殖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及对环境的影响,杂交鳢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均远高于传统的乌鳢养殖。

杂交鳢杭鳢1号是斑鳢Channa m acul at us(辛)×乌鳢(6)种间杂交获得的F,代。

笔者在杂交鳢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对其受精卵进行了连续观察,现将其胚胎发育过程初步报道如下,以期为杂交鳢胚胎发育的相关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l材料与方法1.1受精卵的采集杂交鳢父本来自杭州苕溪水域,为野生乌鳢经养殖而成的本地乌鳢,母本为从珠江水系引进的纯种斑鳢。

于2009年5月,在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内,对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斑鳢平均规格约0.5kg,乌鳢平均规格约1.25kg。

选择父母亲本性腺发育良好的组别随机捞取部分受精卵,置于烧杯内孵化,水温控制在22~25℃,进行连续观察。

1.2受精卵及胚胎的观察在尼康显微镜E400下对受精卵进行重复多批次连续观察,并根据形态特征的变化,以便于养殖工作的需要为依据,将胚胎发育进行大致分期,对典型阶段进行显微摄像。

2结果与分析2.1受精卵杂交鳢的卵属浮性卵,成熟卵圆球形,卵质透明,内含一较大油球,产后借油球的浮力漂浮于水面上。

入水后卵径为1.2—1.4nl m。

在显微镜下看,卵质均匀。

受精后,在受精膜与卵子质膜间形成围卵周隙,并在动物极一端形成胚盘(见图1—1)。

2.2胚胎发育第一次卵裂发生在排卵2h后,受精卵径裂为2个大小相等的分裂球(见图l一2)。

之后通过不断地一分为二,在分别经历了四细胞、八细胞、十六细胞期后,细胞继续分裂,分裂球越来越小,到产后约4h收稿日期:2010—08—29基金项目:浙江省杭州市科技重大创新项目(20083212A04)。

作者简介:姚桂桂(1983~),女,硕士,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繁殖生理学、繁殖营养学面的研究。

134汀西农业学报22卷时,形成明显隆起的实心细胞团进入桑葚期(见图1—3、图1—4、图1—5)。

细胞分裂仍继续进行,随着时问推移,分裂球变得更小,细胞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到产后约7h 时,在原胚盘处形成举起的囊胚,其高度近似于原胚盘的高度,胚胎进入囊胚阶段(见图l 一6)。

随着分裂继续,举起的细胞变得较为扁平,并开始产生下包作用,胚盘类似帽状套在油球上。

到产后约9h时,胚盘下包作用超过油球的1/2,背唇呈新月状,在背唇处形成增厚的胚盾,胚胎发育进入原肠胚阶段(见图1—7)。

肉眼可见,新月状的胚体倚伏在卵黄上,此时即可统计受精率。

直观看,受精卵透明浮于水面,未受精卵的卵黄开始发白发浊(见图l 一8)。

下包作用进行到产后约16h 时,胚体包住整个油球,进入神经胚阶段(见图1—9)。

此时可见脑泡雏形。

随着胚体伸长,到产后约19h 时,镜检可见神经板雏形,胚体前部膨大,眼囊原基出现,此时可见整个胚体呈“c ”字形,倚伏在卵黄上(见图l —10、图1—11)。

胚体继续发育,之后逐渐出现器官分化,最明显的就是体节出现,并逐渐增多(见图1—12、图2一1)。

1:受精卵;2:二细胞期;3:四细胞期;4:八细胞期;5:桑葚期;6:囊胚期;7:原肠胚期;8:未受精卵的区分;9:神经胚期;10~11:神经板、眼囊原基形成;12:体节出现。

图l 杂交鳢的胚胎发育过程I11期姚桂桂等:杂交鳢杭鳢1号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135发育到产后约22h 时,尾芽开始形成(见图2—2)。

胚胎进一步发育,在产后约25h 时,胚体开始出现尾鳍(见图2—3)。

产后约33h 时,胚体出现肌肉效应,并在卵黄囊前方、头下方,开始出现微弱的心跳,心脏呈长囊状(见图2—4、图2—5)。

在产后约37h 时,可见黄色血液在循环,即血黄素开始出现,从心脏出发分别流经脑部、尾部,再流回卵黄囊,最终从卵黄囊循环回到心脏。

此时,胚体的肌肉收缩变得强烈,带动胚体在卵膜内进行间歇性转动(见图2—6)。

产后约50h 时,胚体间歇摆动加剧,头部开始拱起,顶着卵膜(见图2—7),随着胚胎的运动,胚体逐渐拉长,最终将头部的卵膜顶破(见图2—8)。

在尾部不停摆动下,最终出膜(见图2—9、图2—10)。

有个别受精卵,则是在膜内进行一番转动后最终尾部破膜出来,头部和卵黄囊仍裹在卵膜中(图2—11)。

1:体节增多;2:尾芽形成;3:尾鳍出现;4:肌肉效应出现;5:心跳出现;6:血黄素出现;7:头部拱起;8:头部破膜;9~10:出膜;11—12:畸形胚胎。

图2杂交鳢的胚胎发育过程Ⅱ(下转第138页)138江西农业学报22卷50%左右(P<0.01)。

氧自由基不但通过生物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引起细胞损伤,而且还能通过脂质氢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引起细胞损伤。

SO D作为体内清除自由基重要的抗氧化酶,存在于胞液和线粒体中,能够歧化氧自由基,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水牛血清中S O D活性的升高代表机体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它对机体的自由基代谢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M D A是自由基对不饱和脂肪酸引发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最终分解产物,它不仅能通过生物膜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引起细胞损伤,而且能通过脂质氢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引起细胞损伤。

所以血清中的M D A含量可反映机体脂质过氧化的程度,从而间接地反映出细胞损伤的程度。

因此M D A含量可作为细胞受损的指标,并能间接反映自由基产生睛况。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热应激期间,奶水牛血清M D A含量显著增加(P< 0.01)。

M D A含量增加表明脂质过氧化程度升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

有研究表明,当机体衰老或病理改变时,机体防御体系的抗氧化能力下降,体内自由基代谢产物(M D A)含量升高。

71。

M D A含量的增加可能是由于机体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的自由基生成异常,或机体抗脂质过氧化保护系统(抗氧化酶类和抗氧化剂)的抗氧化能力的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