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演变(课堂PPT)
合集下载
古代监察制度及其演变ppt课件

3、封驳制度:“封”,即“封还执奏”,退回内阁 ;“驳”
即驳正违误,驳回题本、票本错误之处,再向皇帝请旨 。
10
4、注销制度:每件事情办完之后,要及时办理公
文注销手续,注销时报告公文限内已完结者、逾期 有因者、无故逾限者的件数。
如:“明代五日一注销,清代每月两次注销,月终奏闻皇 帝,参劾无故逾限者。” 5、照刷文卷:即定期仔细检查公文办理情况,以
26
(四)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一、古代监察制度成为皇权的附庸,暴
露其极端的缺陷,应当警醒当今监察制度 的设计。 其二、政权性质决定监察取向。在社会主 义中国,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接受最广泛 群众的监督。
27
9
二、古代监察制度的运行机制和方式
(一)审核文书程序监督
1、受公卿奏事、举弹劾案章:通过接受公卿奏事文书,
如发现有违失则纠劾之。这是秦汉御史通过收受文书进行监 察官吏的手段和方式。
2、文册报备稽考制度:秦汉以后,御史机关不再负责掌
受百官公卿奏章和管理中央机要文书,但根据监察工作的需 要,涉及人事、经济、司法等重要文册、案牍和财经报表仍 须申报监察机关备案稽考。
19
4、脆弱性——
“强干弱枝”最终与己愿违
对京师百官的监察重于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派驻地方的监察御史往往只设于省级,将机构设到府一 级的朝代很少,府以下的县乃至县以下的行政组织,则几乎 没有,多靠“自纠”。 另外,历代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很低,一般为七品, 属中央机构官员,代表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 一方面官轻可以使监察官不惜自身而弹劾权贵,提高科道官 执行监察权威性的同时,又抑制他们飞扬拔扈滥用权力。 另一方面,但由于官场复杂,弹劾权贵往往会遭到报复陷害, 轻则被降职,重则丧命。如清顺治帝时,监察御史张煊列举 陈名夏十大罪状予以弹劾,由于吏部尚书谭泰袒护,顺治帝 反斥张煊“挟私诬蔑”,坐以绞刑。
第三章中国监察制度的演进

•明清 时期
•明代的监察法规建设较前代有进一步的发展,清 代更是集历代之大成,制定了最完备的监察法规, 使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了顶点。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章中国监察制度的演进
中国古代的谏诤制度
l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一个致命缺陷,即缺乏对君主的监察,而谏 诤制度的确立,是对君主廉政与勤政的有限度的监察。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章中国监察制度的演进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l 为皇权服务,直接像皇帝负责。 l 为维护中央集权服务,严密控制地方。 l 职责重复,机构重叠。 l 监察制度基本上有章可循,但尚不科学完备。 l 惩治职务犯罪。 l 监察官员的地位相对独立。 l 既严厉处罚诬告又允许根据传闻进行弹劾。 l 对监察者实行再监督。 l 监察权和行政权的混淆影响了监察效率。
•上联: •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 •勿骛声华忘政事; •下联: •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
P•P还T文档从演模宽板 大保廉隅。
1、监察权地位高,体制日趋健全;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监察; 3、强化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察; 4、重视监察官吏的选拔、考核; 5、重奖重罚; 6、监察权来自皇帝,皇帝有最高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章中国监察制度的演进
l 秦: 御史大夫 监御史 l 西汉:御史府——御史大夫,仅次于丞相P57 l 东汉:隶少府——御史中丞 l 魏晋南北朝:沿袭汉代 御史台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章中国监察制度的演进
•秦汉——秦汉魏晋南北朝御史机构与监察制度的发展
特色:有中央地方之分、监察和行政初步分开。
•秦朝
•汉朝
PPT文档演模板
•中
•(4)脆弱性—— “强干弱枝”最终与己愿违 • 对京师百官的监察重于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5)狭窄性——缺乏群众基础支撑 • 用官吏监察官吏。 • 没有发现有发动庶民对官吏进行监察的记载。唐太宗只对上层官僚广开言路, 武则天创立的“知匦制度”,举报箱也只设在朝廷之上。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PPT教材课件

1,中央设御史台,下设三院,御史 台设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 2,元丰改制后,御史中丞成为御史 台的真正长官,称为台长;副长官是 侍御史知杂事。“纠察官邪,肃正纲 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 3,三院御史上疏言事,评论朝政或 弹劾官员,按规定必须先向中丞报告。 宋地方: 1,通判负责。 2,常派遣转运使、按察使、观察使 到各地去监察,属外任御史。兼任监 察官吏。 3,南宋时,设安抚使,宰相外出必 兼此职 4,后在安抚使之上设宣抚、制置二 使,不领州而位在诸路帅臣之上,成 为一路之长官。
中央——御史大夫
秦代始置,负责监察 百官,代表皇帝接受 百官奏事,管理国家 重要图册、典籍,代 朝廷起草诏命文书 等。
地方——监郡御史
“监御史,秦官,掌监 郡,汉省。” 《汉书·百官公卿表》
中央监察
汉武帝时,为实现大一统,加 强监察制度,一方面在中央御 史府之外设丞相司直,“掌佐 丞相,举不法”,又创置司隶 校尉,“捕巫蛊,督大奸滑” 三者互不统属,但可互相监督, 使中央和地方百官处于多重监 察之下,另一方面在地方废监 郡御史,始创刺史制度,“元 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即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 州为一个监察区,各设一刺史。
地方 监察 监郡御史 刺史
御 史 责光 工武 程帝 制时 造改 及为 监司 察空 之, 职负 州牧
丞相 司直 察汉 百置 官司 不直 法, 之帮 事助 丞 相 举
司隶 校尉 权持 弘 河 尹 监 劾节 农 ( , 察 奏, 七 河 左 京 公表 郡 东 冯 师 卿示 的 , 翊 百 贵受 官 河 , 官 戚君 员 内 右 和 。令 。 , 扶 三 之初河风辅 托置南)( ,时),京 有能及三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 三十五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已由中华人民共 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 次会议于2005年4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 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05年4月27日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官僚监察制度沿革(共24张PPT)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国家为监督政府官 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务,维护既有 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 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 发展于魏晋;成熟于隋唐;强化于宋元,明清 时达到顶峰。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 化而发展和完善。
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 (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 方官吏。
明 代:
明代监察随专制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 备。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副 都御史和佥都御史,“主纠察内外百官之 司”。
下设13道地方监察御史,负责具体监察工 作,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 之权。
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 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称宪台,大夫称大司 宪。武则天时,改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中宗后又改为 左右御史台。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 以肃正朝列”。
唐代在地方划分十道(监察区)(后增为15道),由 中央派出十道巡按使(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 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晋以后,御史中丞下设殿中御史、检校御史、 督运御史等,分掌内外监察之权。
此时,地方上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由 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此外, 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隋唐时期: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 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 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
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 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
十三州刺史
东 汉:
东汉时,御史台称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长官,但职权有所扩 大。御史台名义上专属少府,实为最高的专门监察机关。它与地 位显要的尚书台、掌管宫廷传达的谒者台,同称“三台”。司隶 设司隶校尉1人,地位极为显赫,朝会时,与尚书台、御史中丞 一样平起平坐,号曰“三独坐”。司隶校尉负责监察除三公以外 的朝廷百官和京师近郡犯法者。
专题:古今中外的监察PPT幻灯片

•
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里,尽管监察制度严密,但由 于它以皇权为依托,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也不相同。 这是封建专制政治的必然结果,也是古代监察制度无法 克服的弊端。
. 8
(三)中国古代的反腐
• • • • 1、“制度反腐” 2、民间参与 3、法制反腐 4、思想教化
.
9
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荀子· 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 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 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解析:材料主要意思是君主在宫中,对天下各地官吏的所作所 为无法知道和控制,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根据秦朝三公职责, 可以判断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答案:C . 10
.
7
• 2、作用:
• (1)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 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汉武帝时创立刺史制度,增司隶校尉, 助其实现“大一统”; • (2)古代监察官的作用也有局限性,特别是当一个封建王朝出 现不正常的情况或一个王朝进入中后期,出现统治危机,监察官 就难以发挥正常作用,甚至会催化吏治的腐败。监察和谏议制度 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君主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 腐败和低效现象。
专题四 反腐倡廉——将权力关进笼子里
• “腐败”是社会面临的一大公害,反腐败斗争关系 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立足于民 主和法治的基础,完善廉政制度,长期不懈地进行反腐 倡廉,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 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 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均不放过。一个国家的社会进 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 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天的反贪局或监察部这 样的中央监察机构。复习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监 察制度以及近代以来西方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与 完善等内容思考。 . 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整版PPT课件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整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7b26dc3169a4517623a31e.png)
秦朝 汉朝
御史府:御史大夫(贰丞相)
中央
地方
监御史
郡、县
御史府:御史大夫
汉武帝
丞相司直+给事中
西汉末年
御史台:御史中丞
汉武帝
丞相史 州部刺史
州、县、郡 13个监察区(州部)
县乡:督邮
• 特点:体制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监 察和行政不分。
l二 形成于--秦汉 基础掌握
l中央:御史大夫 “三公”之一 副宰相 -- 行使监察百官的权力 •材料:“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 l秦 下相监临” ——《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
能力提升- l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l材料1: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 l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 l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部 l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 l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 l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 l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 l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 l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 l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l 1据材料1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六科给事中
巡按御史
六科给事中
都察院:都御史
15道监察御史
监察官风闻言事
《汉代监察制度》课件

《汉代监察制度》PPT课 件
一、监察制度的确立
汉代官吏道德败坏,朝廷腐败严重,威胁到朝廷的稳定。为此,汉朝设立了 官吏监朝的监察机构包括三公:御史大夫、太常、御史中丞。此外还设有御史台,下派监察御史,直接对皇 帝进行汇报。
三、监察程序
监察程序分为:接受举报并进行审查,御史大夫定夺并向皇帝报告,最后皇 帝做出决定并对官员进行处理。
四、监察对象和范围
监察对象为汉代的官员,而监察的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方面。
五、监察制度的重要性
汉代的监察制度增加了对官员的制约,有效减少了腐败现象,提高了政治的 清明度和公信力,对后世的监察制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结语
汉代监察制度的重要性和影响深远。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加强监察制度,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监察制度的确立
汉代官吏道德败坏,朝廷腐败严重,威胁到朝廷的稳定。为此,汉朝设立了 官吏监朝的监察机构包括三公:御史大夫、太常、御史中丞。此外还设有御史台,下派监察御史,直接对皇 帝进行汇报。
三、监察程序
监察程序分为:接受举报并进行审查,御史大夫定夺并向皇帝报告,最后皇 帝做出决定并对官员进行处理。
四、监察对象和范围
监察对象为汉代的官员,而监察的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方面。
五、监察制度的重要性
汉代的监察制度增加了对官员的制约,有效减少了腐败现象,提高了政治的 清明度和公信力,对后世的监察制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结语
汉代监察制度的重要性和影响深远。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加强监察制度,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019年-比较监察制度第一章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PPT精选文档

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沿革
第三阶•段C–l是icSke魏ctoo晋nde南dleivt北eMl a朝st时er 期tex的t s发tyl展es阶段。 中央御•史Th台ird 脱leve离l 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
废司隶校尉,– F监ourt察h lev机el 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 » Fifth level
– Second level
鼓吹者•。Third level 自管– F仲our发th le端vel ,子产、邓析、李悝、
» Fifth level
商鞅等继而行之,至韩非集大成,从理 论和实践两方面
第一阶段• 是C–lic先Skec秦toon时dedle期ivteMl的as萌te芽r te阶xt段st。yles 在夏商• 周Thir三d le代vel 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
因素或监察的–活Fou动rth 。leve春l 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 » Fifth level
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 监察机构,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 还没有建立起来。
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沿革
第二阶• 段Cl是ick秦to汉ed时it 期Ma的ste形r t成ex阶t s段tyl。es
• 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
– Second level
第一• 章Third古leve代l 的行政监察制度
– Fourth level
» Fifth level
一、监察理论来源
•先C秦lick法to家ed诸it 子Ma是ste建r t立ext监st督yle制s 度的积极
三、中国古代行政监察的特点
1、•监C察–licS机kecto构onde独dlei立vteMl,as自ter上te而xt下sty垂le直s 监察 自• T魏hird晋lev御el 史台脱离少府后,中央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央:仍设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 地方:分十道监察区。
7
宋元监制
宋代 中央:设御史台 地方:设通判 元代 中央:设御史台 地方:设行御史台和提刑按察使司
8
明清监察制
明代 中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和厂卫机构加强监察。 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
清代 中央:雍正时将六科并入都察院,乾隆时颁布《钦定台规》 地方:总督和巡抚兼有监察权
12
特点:①监察思想引导监察制度的构建和监察法规的制 定(或“监察思想和制度形成的历史悠久” ); ②监察机构在改革中发展,权力和地位不断提高; ③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 ④监察对象的覆盖面逐步扩大; ⑤监察形式趋向多样化和规范化; ⑥监察立法趋于完善和系统化。
13
9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 先秦时期:萌芽阶段 • 秦汉时期:形成阶段 • 隋唐时期:完善阶段 • 宋元明清:加强阶段
10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进的特点,并 归纳其主要作用。(16分)
11
(1)特点:监察思想引导监察制度的构建和监察法规的制定;(该点若 答“监察思想和制度形成的历史悠久”给2分)监察机构在改革中发展, 权力和地位不断提高;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监察对象的覆盖 面逐步扩大,监察形式趋向多样化和规范化;(该点若答其中一个小点给 2分,两个小点给3分)监察立法趋于完善和系统化。(12分。每点3分)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澄清吏治;有效地维护、加强了中央和 君主的权威。(4分。每点2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3 鉴》
《管子 ·桓公问》首先追溯了古代“圣帝明王”为了 “察民之所恶”而设立的议事机构 。
黄帝立明台之议者, 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 者 ,下听于人也 。舜有告善之旌 ,而主不蔽也 。禹立 谏鼓于朝, 而备讯唉。汤有总街之庭 ,以观人诽也。武 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
4
秦朝监察制
中央——御史大夫
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 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
地方——监郡御史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 ——《汉书·百官公卿表》
5
魏晋南北朝监察制
• 中央:沿袭汉制设御史台(宪台) • 地方:由朝廷不定期派巡御史
6
隋唐监察制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演变
1
概念: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中国古代的 封建国家为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 益而服务,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 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 国家监督制度。
2
战国时期,法家强调“明主治吏不治民”,形成了一套以法治吏的主张, 且已出现御史和监察法。汉代在“察吏是治国之本”“尊君抑臣”等思想指 导下,建立了以御史大夫、司隶校尉等为首的监察系统;同时划天下为十三 州部,设刺史巡察地方,并且制定了《六条问事》。唐朝建立了比较成熟的 “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在地方则以“道”为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分巡州县; 通过制定《监察六法》,使监察的对象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并将户口、赋役、 农桑等列为监察的内容,同时加强司法监察。宋代利用监察官加强对宰相的 监督;在各路设置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等中央派出机构,兼具监察地方官 的职责,直接对朝廷负责;监察立法则以皇帝颁发的诏、敕、令为主要的法 律形式。明初,御史台与中书省、都督府地位并重,旋即设都察院取代御史 台,将台、察合并为一个机关;在地方建立了御史巡按制度;监察法由简单、 单行法规趋向系统化。
7
宋元监制
宋代 中央:设御史台 地方:设通判 元代 中央:设御史台 地方:设行御史台和提刑按察使司
8
明清监察制
明代 中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和厂卫机构加强监察。 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
清代 中央:雍正时将六科并入都察院,乾隆时颁布《钦定台规》 地方:总督和巡抚兼有监察权
12
特点:①监察思想引导监察制度的构建和监察法规的制 定(或“监察思想和制度形成的历史悠久” ); ②监察机构在改革中发展,权力和地位不断提高; ③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 ④监察对象的覆盖面逐步扩大; ⑤监察形式趋向多样化和规范化; ⑥监察立法趋于完善和系统化。
13
9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 先秦时期:萌芽阶段 • 秦汉时期:形成阶段 • 隋唐时期:完善阶段 • 宋元明清:加强阶段
10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进的特点,并 归纳其主要作用。(16分)
11
(1)特点:监察思想引导监察制度的构建和监察法规的制定;(该点若 答“监察思想和制度形成的历史悠久”给2分)监察机构在改革中发展, 权力和地位不断提高;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监察对象的覆盖 面逐步扩大,监察形式趋向多样化和规范化;(该点若答其中一个小点给 2分,两个小点给3分)监察立法趋于完善和系统化。(12分。每点3分)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澄清吏治;有效地维护、加强了中央和 君主的权威。(4分。每点2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3 鉴》
《管子 ·桓公问》首先追溯了古代“圣帝明王”为了 “察民之所恶”而设立的议事机构 。
黄帝立明台之议者, 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 者 ,下听于人也 。舜有告善之旌 ,而主不蔽也 。禹立 谏鼓于朝, 而备讯唉。汤有总街之庭 ,以观人诽也。武 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
4
秦朝监察制
中央——御史大夫
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 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
地方——监郡御史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 ——《汉书·百官公卿表》
5
魏晋南北朝监察制
• 中央:沿袭汉制设御史台(宪台) • 地方:由朝廷不定期派巡御史
6
隋唐监察制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演变
1
概念: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中国古代的 封建国家为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 益而服务,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 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 国家监督制度。
2
战国时期,法家强调“明主治吏不治民”,形成了一套以法治吏的主张, 且已出现御史和监察法。汉代在“察吏是治国之本”“尊君抑臣”等思想指 导下,建立了以御史大夫、司隶校尉等为首的监察系统;同时划天下为十三 州部,设刺史巡察地方,并且制定了《六条问事》。唐朝建立了比较成熟的 “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在地方则以“道”为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分巡州县; 通过制定《监察六法》,使监察的对象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并将户口、赋役、 农桑等列为监察的内容,同时加强司法监察。宋代利用监察官加强对宰相的 监督;在各路设置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等中央派出机构,兼具监察地方官 的职责,直接对朝廷负责;监察立法则以皇帝颁发的诏、敕、令为主要的法 律形式。明初,御史台与中书省、都督府地位并重,旋即设都察院取代御史 台,将台、察合并为一个机关;在地方建立了御史巡按制度;监察法由简单、 单行法规趋向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