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句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语中歧义结构的产生与分化

摘要

在语言学研究过程中,歧义结构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极为重视的研究领域。歧义问题的研究对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并由此关系到人们对其他人文学科知识乃至自然应用型学科的理解,但虽然学者们长期投入巨大精力研究歧义结构问题,还是存在众多有争议的问题。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具有人脑所具有的判断和识别语义的能力成为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下面我们将针对歧义结构的产生原因、类型以及分化歧义的方法作进一步的综述,使人们对歧义句的分析、判断和识别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关键词:歧义结构类型分化方法消除手段

歧义结构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

在我国国内,成系统的语法学研究起步较晚,而与语法研究结合十分紧密的歧义问题则更是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所发展。率先研究汉语歧义的学者是朱德熙先生。陆俭明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中提到了朱德熙先生在一次小型语法沙龙会上的观点:“语法研究发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所以在研究歧义结构时,必须把形式和意义相结合。

随着学界在语言学领域各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歧义结构产生原因的研究范围也不再仅限于语法范围,而是逐渐向语音、词汇等领域延伸,而这些研究在实际应用中也更加符合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根据语言的三要素,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可以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下面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对歧义结构产生的原因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指的是由于语音的原因所产生的歧义。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多数情况下,汉语的语音歧义因此而生。例如,“你zuò(坐、做)一会儿。”这是一个gōng shì(公式、公事、宫室)”等,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当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

二、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某一词语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词汇歧义属于词义范围,不牵涉句子的结构。如“他走了”中的“走”,可以理解为“离开某个地方”,也可以理解为“去世”;再比如“请立即上马”,“上马”可以理解为“某项工程上马”,也可以理解为“某人跨上马背”。词汇歧义是由词语的不同含义而造成的,但通常联系上下语境便可以确定该词的含义。

三、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指的是由于语法的因素所产生的歧义。语法歧义在歧义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常语音歧义和词汇歧义可以给予清晰的解释,使人明白无误。但语法歧义却因产生的原因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解释方法。

1、语音对语法的影响

陆俭明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下文简称《教程》)中,论述了语音对语法的影响,如语音的音节数、轻重音、语音停顿等方面。这其中会对歧义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轻重音和语音停顿两个方面。比如“学习文件”“进口设备”“出租汽车”等,这些短语既可以分析为述宾结构,即“学习某方面的文件”“进口某类型的设备”“出租给别人汽车”;也可以分析为“定—中”偏正结构,即中心语前的词语表示该事物的性质。

语音停顿所造成的歧义结构也很常见,比如“咬死了猎人的狗”,既可以表示“把猎人的狗咬死了”,也可以表示“把猎人咬死了的那条狗”。所以,停顿的不同,就会造成语义分化的不同。

2、指代不明

指代不明是由于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指代不明确,从而造成歧义。其原因通常是上文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事或物,而下文使用这个代词时,却未作交代或没有交代清楚。比如“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句中的“他”因缺少必要的限制,因而既可以指“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也可以指别人。因而也有歧义。

3、结构关系不同

由于句子成分之间结构关系不同也会产生的歧义,如“我们中国人”这一短语,既可以将“我们”和“中国人”理解为同位关系:“我们中国人要奋发图强”;也可理解为主谓关系:“我们中国人,他们美国人”。

4、语义对语法的影响

句子内部语义关系的不同是造成歧义结构的另一个原因,如“援助的是中国”,这个句子既可以理解为“中国援助别的国家”,也可理解为“被援助的对象是中国”。

歧义结构的分化方法

对于分化语音歧义和词汇歧义的分化方法,我们已经在分析原因时谈到。而语法产生的歧义的情况则多样复杂,下面我们主要研究因语法因素所产生的歧义的分化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指对短语或句子等语言单位进行逐层顺次的分析,并且对直接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进行说明,这是一种有效的分化歧义句式的方法,这种方法所能化解的是由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的原因所造成的歧义现象,也就是句法平面的歧义。

例如:“撞倒了他的自行车”,这一歧义句的内部就有两种层次构造:

A 撞倒了他的自行车

_动__ __宾_________

_偏_ _正_____

B 撞倒了他的自行车

__偏___ _正___

_动_ _宾_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把这个歧义句式分化了“撞倒了他的自行车”这个语言单位有两种层次构造:一种是第一层为动宾关系,第二层为偏正关系,表达的意思是“把他的自行车撞倒了”。另一种是第一层为偏正关系,第二层为动宾关系,表达的意思是“自行车撞倒了他”。两种不同的层次构造,表示两种不同的语法意义,也反映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前者“自行车”是受事,后者“自行车”是施事。

对于上面提到的“咬死了猎人的狗”,也是用层次分析法来加以分化。虽然层次分析法在歧义句的分析中作用很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即它只能化解因结构层次或结构关系的不同所形成的歧义,不能揭示语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对于层次相同关系也相同但依然有歧义的语言单位,层次分析法就无能为力了,如“援助的是中国”这个短语的歧义就无法用层次分析法来分化,因为此短语的层次构造是单一的,其歧义的原因是词和词之间的语义联系不同造成的,要想分化这类歧义就要借助于变换分析法。

二、变化分析法

所谓“变换”是指同一平面上不同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即不同的句法格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包含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式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结构联系。变换分析法是通过句式的变换来揭示句中实词和实词间不同的语义关系,从而达到分化歧义的目的。

以“援助的是中国”这一歧义句为例,当“中国”为施事时,“援助的是中国”的句式可以分析为:

“动词+ 的+ 是+ 名词语”,我们称之为A 式;A 式可以有C式的变换形式:

A 式:“动词+ 的+ 是+ 名词语”→C 式:“动词+ 名词语+ 的+ 是+ 名词语”。即:

援助的是中国→援助巴基斯坦的是中国

当“中国”为受事时,“援助的是中国”的句式也可以分析为“动词+ 的+ 是+ 名词语”,我们称之为B 式;B 式可以有D 式的变换形式:

B 式:“动词+ 的+ 是+ 名词语”→ D 式:“动词+ 名词语”。即:

援助的是中国→援助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