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而尴尬的城市书写——论新世纪以来甘肃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
甘肃“诗歌八骏”创作题材的多元化倾向研究——甘肃“诗歌八骏”研究系列

2022年1月 陇东学院学报Jan.2022 第33卷 第1期 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Vol.33 No.1
甘肃“诗歌八骏”创作题材的多元化倾向研究———甘肃“诗歌八骏”研究系列郭麦霞(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 要:甘肃“诗歌八骏”是甘肃诗歌文化品牌,自2012年第一届甘肃“诗歌八骏”评选到2021年第四届甘肃“诗歌八骏”评选,共有25位诗人入选;甘肃“诗歌八骏”具有西部诗歌的共同特征,但随着时代发展,甘肃“诗歌八骏”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创作道路,形成了地域特征与多元化创作特色融为一体的诗人群落。用现代解诗学理论①通过文本细读,进一步分析甘肃“诗歌八骏”创作的多元化特色。关键词:甘肃;“诗歌八骏”;多元化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30(2022)01004205收稿日期:20210907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19YB129);甘肃人文社科基地基金:陇东学院“农耕文化与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资助作者简介:郭麦霞(1975—),女,甘肃庆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甘肃多样性的地形地貌、多民族杂居的文化特点使甘肃不同区域的诗歌差异明显,诗歌创作呈现出一种杂色调的西部特色。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日益加速,甘肃“诗歌八骏”以当代意识融铸西部生活,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于题材的选择越来越体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多元化的创作格局初步形成。对于具体的诗人来说,在不同年龄段的创作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早期的乡土诗人在中年后的创作更注重对于个人情感的深度体验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诗人在写作中逐渐显露出主体情怀和个人化立场。“诗歌意象转变是社会思潮在诗歌创作领域发生影响的结果。近年来社会思潮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主流思想并不能在社会思想领域‘一统江湖’,多样性成为社会思潮的最基本特征”[1]。甘肃诗歌在题材的选择上也更加多元化,体现出对于生活的体验和诗歌艺术的探索。一、社会现实的诗性投影 诗歌是时代最敏锐的触角,诗人以对生活的敏锐而超前的感知使诗人往往走在时代思想的前列,在诗人眼中不仅有优美的山川河岳,更有对于现代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弊病的深刻感知。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体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精神和社会反思。如第广龙对于现代社会现象的反讽《会场》:“开会前,会场里充满声音/每个人都是一台响着的闹钟//坐主席台的人进来了/都没有化妆,却带着面具//会场立刻安静了,似乎是一群木偶/和座位固定到了一起/再有声音时,就只有话筒了/是自动生成的,金属的//当服务员充气娃娃一般鱼贯而入/原来,全会场的人,都会喝水。”[2]全诗好像一部幽默剧,诗人好像潜藏在会场上的一个局外人,观看着这部真实且确有些滑稽的演出。主席台人戴着面具,参会的人是一群木偶,服务员被比喻成充气娃娃,整个画面滑稽而可笑。只有当喝水的这个人类本能的动作出现时,诗人发出恶作剧般的感叹:原来,全会场的人,都会喝水。全诗看似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来书写的,作者的讽刺含义却隐含在内,僵硬的现代会场秩序,造就的是一群善于带着面具演戏的领导和一群没有自我主见,附庸应声的,任人摆布的傀儡。对于会议的效果着实堪忧,冷静的讽刺下是诗人对于人浮于事的会议制度的担忧。在诗的第三小节主人公出台了“领导在主席台上讲话时/我有时会产生大喊一声的想法/我为此害怕/并以为我会真的大喊一声/为此我更害怕/并以为我已经承担了可以预见的后果”会议的内容我们不知道,
师陀小说研究综述

师陀小说研究综述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河南杞县人。
另一个笔名是芦焚,1946年以后改为师陀。
1932年以芦焚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请愿正篇》,由此开始文学创作。
小说创作多集中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短篇小说集有《谷》《里门拾记》《落日光》《无名氏》《果园城记》等,中长篇小说有《无望村的馆主》《结婚》《马兰》等。
前言师陀创作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与此同时,人们对他的研究也应运而生,迄今为止,已经持续了近80年,一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建国前,批评家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学识进行印象式批评。
1936年, 师陀的短篇小说集《谷》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 这使师陀从此享誉文坛,也由此引起了大众的注意。
随后1937年,师陀短篇小说集《里门拾记》出版,刘西渭在评论中敏锐的抓住了师陀创作中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和创作追求,并形象的概括为“诗是他的衣饰,讽刺是他的皮肉,而人类的同情者,这基本的基本,才是他的心。
”①1946年,《果园城记》出版,师陀的小说创作已趋于成熟。
最早的评论文章,应该是唐迪文同年发表于《大公报》上的一篇评论文章《果园城记》,唐迪文认为《果园城记》是“古老的内地中国的一个投影, 也是一篇朴素的诗。
”②当时杨刚、金丁、孟实等优秀批评家从创作历程、题材等方面进行感悟和品评,具有很大的开创性。
第二个时期是建国后到1990年前。
建国初期,师陀研究处于停①刘西渭《读<里门拾记>》,《文学杂志》第一卷第二期(1937年6月1日)。
②唐迪文《果园城记》,《大公报》(1946年7月12日)。
滞状态,到了1980年前后,随着政治与思想的发展,学术的解放,专家学者重新梳理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师陀研究逐步苏醒,但是这一时期主要侧重于文学史的研究。
较早的如唐弢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①中仅以几百字对师陀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两方面进行了概述。
而同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②则把师陀进行专章论述,对《果园城记》,《结婚》《马兰》等多个文本进行评述,并高度评价了《结婚》的艺术成就,充分肯定了师陀的文学地位和价值。
历史逻辑、题材风格及“缝隙体验”:关于“新乡土叙事”

从《秦腔》里一只未到场的狼说起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里有一位通阴阳的奇人荣叔。
荣叔死后留下一本笔记,里面有一则关于清风街众人命运结局的预言:“今早卜卦,看看他们怎样?新生死于水。
秦安能活到六十七。
天义埋不到墓里。
三踅死于绳。
夏风不再回清风街了。
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明年硕果累累,后年苹果树只结一个苹果。
庆金娘是长寿人,儿子们都死了她还活着。
夏天智住的房子又回到了白家。
君亭将来在地上爬,俊奇他娘也要埋在七里沟,俊奇当村主任。
清风街十二年后有狼。
”在小说所能涉及的情节范围内,预言里的许多内容都得到了印证。
似乎这预言是可信的。
有趣的是,小说里的预言是纯粹的虚构产物,它在情节层面的真假无非是听凭作者安排,让它真便真,让它假便假。
因此,所谓的“预言”,说到底还是用以折射作家对小说人物,或对与小说人物相关的历史现实的“理解”。
通过预言来暗示人物命运的手法并不新奇,至少我们都在《红楼梦》里见过。
《秦腔》里这则预言相对特殊的地方,在于其最后一句:清风街十二年后有狼。
讲的是清风街,是这部小说以内的事;但明眼人一眼便能看出此中象征,它讲的是清风街,也是讲的带引号的“清风街”——乡村,《秦腔》里写到过的、在中国范围内不可胜数的那种传统乡村,即将消亡。
《秦腔》的最后一句是“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在盼着夏风回来”。
盼夏风回来,是等着夏风给死去的父亲立碑。
按照预言,夏风是不会回来了,立碑的事情谁也说不好最终会怎样。
倒是《秦腔》这部书本身,成了贾平凹立给故乡的一块碑:在后记里,贾平凹直言,“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竖起一座碑子”。
立碑的隐含意思显而易见。
彼时,这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预感,甚至在文学叙事中形成了一种症候性的“腔调”。
于是,继《子夜》里的吴老太爷之后,中国传统乡村在《秦腔》等许多文学作品里又“象征死亡”了一次。
那时大家普遍觉得,十二年后要出现在清风街上的狼已在路上了。
《秦腔》出版于2005年。
十二年后是2017年。
这一年,中共十九大报告里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重庆市铜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铜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对巨变中的城市,文学应该怎么做?当下城市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分支,但它正面临严重的瓶颈——城市书写缺少力作。
当文学介入城市生活,其是否具有提炼生活的能力,并给出文学方式的透视和分析,是城市文学是否发展的关键。
目前在文学领域,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故事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表达。
在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看来,相对于乡村文学的持续兴盛,中国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因为没有触及灵魂的深度而显得比较弱势。
从历届茅盾文学奖可以看出,只有王安忆的《长恨歌》、金宇澄的《繁花》等少数几部长篇小说属于城市题材。
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缺乏触及灵魂的深度。
相比乡村文学的繁荣,城市文学的不足主要是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把握能力的欠缺。
作家对城市的书写尽管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气象,但作品对城市的描摹也几乎停留在一种状态或一种情绪式的堆砌,缺乏对城市人精神世界的穿透性认知与把握。
城市文学的式微,与中国长期以来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有关。
中国主流文坛的大部分作家最切实的经验均来自乡土,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学最成熟、最成功的部分便是乡土文学。
比如,作家贾平凹几十年来的创作一直坚持以书写乡土中国来记录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老家商州棣花村。
他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农民们的迷茫和追问。
莫言跟贾平凹一样,大部分作品离不开他的家乡高密。
余华几部最出名的小说,写的都是乡土中国,一旦写到城市里来,便被认为是他最不成功的作品。
然而,这些年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之一,就是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文学上怎么写城市就成了一件很大的事情。
城市现代性精神的形象化方面还没有真正的长篇力作,恰恰给现时代的作家们提供了创造的可能性。
身份焦虑与艰难认同之路——王青伟长篇小说《村庄秘史》解读

作者: 蒋艳丽
作者机构: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三峡论坛
页码: 104-10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身份焦虑 身份认同 王青伟 村庄秘史
摘要:王青伟的长篇小说《村庄秘史》描写了一座村庄由于失去身份而处于寻找的焦虑之中的人们充满艰辛的身份找寻和认同之路,小说力图展现出这种情感体验和精神状态与当代社会、政治、性别、文化等多重因素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以期引起更具普遍意义的文化思考.作品超越了诸多人物的自我身份认同,因而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与社会内涵.。
论新生代小说家的城市书写——以邱华栋的小说为例

论“新生代”小说家的城市书写——以邱华栋的小说为例胡建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崛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生代”小说家,以创作城市小说而风靡文坛。
他们对城市新人类的欲望的勾勒、城市对人的异化的表现以及自身对城市暧昧态度的流露都有其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新生代城市小说异化一直以来.中国文坛对城市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个缺陷,即使有写到城市的,也只不过是把城市作为背景而已。
虽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对上海这一大都市光怪陆离生活的表现有着城市小说的意味.但它的创作只是昙花一现.城市小说创作的大潮并未到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
而到了九十年代,经过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正以其E l新月异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
面对这一变化,身居城市的人几乎还未来得及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一幢幢摩天大楼已如雨后春笋般悄然耸立在人们的面前。
特别是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一不小心,人们很有可能就会被不知不觉地甩出城市生活的轨道之外,成为一个城市的边缘人。
作为反映生活的文学,这种新出现的城市生活现状自然应该得到反映。
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条件下.以何申、邱华栋、韩东等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群应运而生。
“新生代”的小说家们都经过城市生活的浸染。
他们对城市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
可以说,在他们身上才真正形成了自觉的城市意识。
而他们创作的城市小说也以其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给当代文坛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计划经济让位于市场经济.商业型社会初步形成,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城市化进程加快。
可以说,在此时城市才真正取代农村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
强调发展经济,成为这一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一结果,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大大刺激了人们的金钱欲。
对金钱的渴望和追求成为人们的理想,尤其是其中的青年人,怀着一夜暴富念头的人不在少数。
时空交错中的创伤书写——唐颖的“双城故事”
两大重镇,形成了两种文化想象的脉络①。虽然对这
两座城市过于模式化的概括都将失之武断,但我们却
不能否认众多文学作品已为它们积累起一些关键词,
当然也可以说是刻板印象。赵
园在《北京:城与人》中将北京比
作“大古董”,认为它圆融、高雅、
宁静,而上海则是“大拼盘”,破
研究的边界却受限于“城市、乡
村”,
“京派、海派”的框架,当我们尝试去介入当下
的 写 作 现 实 ——全球化已经完全渗透入日常生活,
批评的视域则势必需要得到拓展。唐颖的“双城系
列”小说正是在此意义上做出了创作上的有效尝试。
作为新世纪以来书写城市尤为重要的文本,
《阿飞街
女生》
《初夜》和《另一座城》这三部长篇,都是从遥远
绿色批评
149
时空交错中的创伤书写
——唐颖的
“双城故事”
周 思
城市书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主要以与乡村
书写相对照的形态呈现出来。在五四文学中,它既象
征着启蒙的光明,又暗含道德堕落的隐忧。及至 20
世纪 30 年代,在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城市话语几
乎等同于小资产阶级,或者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这
种政治意义浓厚的塑形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而
碎、夸张、无序②。张英进则进一
步发掘北京与乡村传统的关系,
认为“无论如何,都要将它设想
为一个本质上是中国的地方,一
个安顿在古老中国历史与文化
传统中的地方”③。与之相对的,
上海却是与中国过去割裂的、置
身现代海洋的孤岛,它在一个变
动的“现代性”概念中寻找着自
身的位置。④
这些论述提供了一种在比
执着的城乡两地书——论李佩甫笔下的“乡下人进城”叙事
2021年2月中州学刊Feb.,2021第2期(总第290期)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o.2ʌ文学与艺术研究ɔ执着的城乡两地书论李佩甫笔下的 乡下人进城 叙事叶㊀君摘㊀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发展史上, 乡下人进城 早已成为一个较为恒定的叙事母题㊂某种意义上,描写乡下人进城的作品,所观照的虽是乡下人在城里的生活,实质上却是当代乡村叙事的自然延续㊂值得注意的是,李佩甫众多 乡下人进城 叙事文本基本共享着一种 城乡两地书 的结构模式㊂这种惯常使用的有意味的形式,传达出这一书写模式背后作家个人的意识形态动机㊂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城的灯“‘生命册“里表现得尤为典型,折射出李佩甫在对城市㊁乡村进行书写的过程中价值与情感取向上的执着以及关于现代性的迷思㊂关键词:李佩甫;乡下人进城;乡村叙事;两地书中图分类号:I206.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2-0150-07㊀㊀基于城/乡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以及悠久的农耕文明传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发展史上, 乡下人进城 早已成为一个较为恒定的叙事母题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城谋生,几乎成了前后两代乡下人的自觉选择与生活常态㊂大规模城乡人口转移,直接导致乡村空心化㊂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农村㊁农民㊁农业等 三农问题 成了全社会的关注焦点㊂作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事件, 乡下人进城 的话题,自然也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㊂正如有论者所言, 当下小说叙述中 乡下人进城 的书写,关涉到中国现代化语境中最广大的个体生命的诸般复杂因素㊂它对农村与都市之间人的命运的表现,已成为当下小说叙述的亚主流表现方式 ①㊂除了铁凝的‘谁能让我害羞“㊁孙惠芬的‘民工“㊁艾伟的‘小姐们“等零星篇什外,更有像贾平凹㊁李佩甫㊁尤凤伟等当代文坛重镇,以系列长篇加以追踪叙述,令这一百年叙事母题更加醒豁,呈现诸多变貌㊂一㊁ 乡下人进城 :母题与变貌描写乡下人进城的作品,所观照的虽是乡下人在城里的生活,某种意义上却是当代乡村叙事的自然延续㊂原因在于这批作品的旨归往往并不是都市,而是乡下人进城后的命运遭际㊁折射的社会问题以及所引发的思考,更多表现出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的生存状态㊂那些进城者表面上看已是城里人,但其思维方式㊁心理状态仍然带有深刻的乡村烙印㊂作家们真正属意的并非当代都市生活,而是那些被抛 于都市的乡下人㊂值得注意的是,进城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归属早已模糊,他们几乎普遍缺乏乡村经验,心态有别于父辈,称其为 农民 自然不准确;而从身份㊁心态来看,他们又并非真正属于城市,因而称其为 乡下人 似乎更准确㊂作为一种叙事模式,百年来 乡下人进城 叙事呈现诸多变貌,彰显不同的时代风貌与美学趣味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 进城者 ,大多是富有理想的乡土知识分子㊂逃异乡㊁走异路,往往是他们不收稿日期:2020-12-01作者简介:叶君,男,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宁㊀530006)㊂051得不面对的大体相近的人生境遇,而逃离乡村后所进入的异质性空间唯有近代城市㊂对于乡村和都市,在情感与理性上的悖谬,让他们身在都市心系乡村㊂于是, 侨寓者 的乡土回望是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 普遍采用的叙述姿态㊂其时的城乡差异,似乎还不足以让进城者感受到来自城市的严重挤压,更多是在空间位移之后,对昔日所生活的乡村拥有了一份理性观照,还有基于时序错置而生出的情感眷顾㊂30年代,老舍塑造了第一个进城乡下人形象 祥子,‘骆驼祥子“或许是最早㊁最完备的 乡下人进城 叙事㊂整体来看,祥子的悲剧在于进城后无法适时调整自己,完成身份转换㊂他无法祛除乡下人的外在徽记,更难抹掉骨子里的农民特性,始终不能成为北京城的 市民 ,而只是一个 游民 ②㊂‘骆驼祥子“完整呈现了祥子如何由 农民 而 游民 ,最终被城市 吃掉 的全过程㊂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户籍制度的强化,很长一段时期,城乡有着极其严格的区域分割㊂农民被牢牢附着在土地上,城乡间的人口流动极其微弱㊂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乡下人进城的活动趋于活跃,文学创作上得到相应体现㊂然而,高晓声 陈奂生系列小说 中的主人公陈奂生只是 进城 进行一次诸如 卖油绳 之类的自发商业活动,并非要在城里谋生存㊂这一系列作品并不具备眼下 乡下人进城 的叙事指向㊂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明显加剧㊂与陈奂生们不同的是,第一㊁二代进城乡下人早已不满足于跟城里人做一次出售农副产品的简单交易,而是希望在城里落脚,实现自身价值㊂ 打工仔 们力图融入所在的城市,而非做新时代的祥子㊂但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却无情地让众多打工者陷于困境㊂生存环境恶化㊁找不到归属感等,是众多进城乡下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㊂在‘出梁庄记“里,作家梁鸿以准社会学调查的方式,呈现这一群体的面貌㊂很大程度上,‘出梁庄记“等非虚构作品与尤凤伟‘泥鳅“等小说构成了一种极富说服力的互证关系㊂回顾 乡下人进城 叙事,祥子㊁高加林(路遥‘人生“)㊁金狗(贾平凹‘浮躁“)㊁国瑞(尤凤伟‘泥鳅“)㊁吴志鹏(李佩甫‘生命册“)等,构成了一个丰富的人物谱系㊂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折射出百年来中国社会心理与时代面貌的变迁㊂在这些 乡下人进城 叙事的代表性作品中,李佩甫的‘城的灯“‘生命册“别具特色,折射出作家在对城市㊁乡村进行书写过程中,价值取向上的执着与关于现代性的迷思㊂在 文学豫军 中,李佩甫无疑是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㊂他将豫中平原作为自己的文学领地,以众多的乡村叙事文本建构起一个带有独特徽记的文学王国,传递其 中原声音 ③㊂其中,以长篇小说‘羊的门“(1999)㊁‘城的灯“(2003)㊁‘生命册“(2012)组成的 平原三部曲 最具代表性㊂批评家程德培指出,李佩甫的绝大多数长篇都共享着一种 两地书 的结构,即 乡土和城市㊁昨日与今天㊁一群人的故事和一个人的命运彼此交替运行,努力让时间呈现空间的图形,造就一种结构上的历史现实 ④㊂这显然是对李佩甫长篇小说创作切中肯綮的洞察,‘城的灯“‘生命册“便典型呈现为这一城乡双线并进的结构模式㊂小说的构成不仅仅是个形式问题,当某种结构成为一种模式甚至成规时,它实则凸显了作者深层的个人意识形态动机㊂这种被惯常使用的有意味的形式,或许就根源于作家那城市是乡村的自然延续这一潜在认知,而在 两地书 背后,显露出的是作家李佩甫内心所固有的 城乡二元结构 ㊂二、城市诱惑与乡村乌托邦谈及 平原三部曲 ,李佩甫说‘城的灯“ 写的是 逃离 ,是对 光 的追逐 ⑤㊂当然,主人公所要 逃离 之地自然是乡村, 光 无疑是城市之光㊂这部小说让很多读者自然想到路遥的‘人生“,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作家的价值立场亦在悄然发生变化㊂同样是进城乡下人,冯家昌早已不是高加林㊂与高加林那离开黄土地进入城市㊁最终扑倒在黄土地上的环形人生不同,在城市之光的诱导下,冯家昌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历练,由乡村到城市一路高歌猛进地直道疾行㊂不仅如此,他还利用自己所积累的进城经验和人脉资源,将乡下众兄弟一个个 日弄 进城市㊂‘城的灯“可以说是‘人生“的反写㊂两作相较,面对城市之光,冯家昌和众兄弟的 趋光性 ,与其说源自对城市的向往,不如说前定于城乡二元对立中,作家在价值取向上具有明显差异㊂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新世纪之初前后二十年光景,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进城青年的身份迷失,什么因素使作家151执着的城乡两地书 论李佩甫笔下的 乡下人进城 叙事在城乡价值取向上如此执着?这自然要归之于‘城的灯“所呈现的城市诱惑,以及李佩甫那动人的乡村乌托邦想象㊂在‘城的灯“里,城乡二元结构首先表现为主人公对乡村的 恨 ㊂冯家昌父亲年轻时由别处入赘上梁村,被全村人称为 老姑夫 ㊂一家之主的外姓人身份,让全家都处于乡村社会的边缘备受欺辱㊂难以磨灭的童年经历给了冯家昌非同寻常的人生经验和乡村记忆,那便是:冷漠㊁屈辱㊁贫困㊂这生成于贫困和屈辱之上的怨恨以至仇恨,让他渐渐丧失了爱的能力,意识到要超越这一切,唯有对自己㊁对别人发 狠 ㊂母亲死后,他和众兄弟没有鞋穿,便带着他们用种种方式将脚板磨得 铁 起来,赤脚应对寒暑,此举赢得了刘汉香的爱㊂有论者认为,冯家昌接受刘汉香,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出于怨恨的报复;因为她是上梁村的一枝花又是村长的女儿,得到她就是对别人的一种报复 ⑥㊂此说或许言过其实,但可以肯定的是,童年经历无疑给冯家昌埋下了逃离乡村的动因;而他与刘汉香在草垛里那次最终被现场 捉奸 的野合,却意外给他带来了好运㊂形势的逆转源于刘汉香对父亲的威胁,一手遮天的村长不得不妥协,没有惩罚冯家昌,反倒将他送到部队,希望他转干之后回来迎娶自己的宝贝女儿㊂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为了留在城市,冯家昌一心向上爬,他身上最不缺的便是动力,因为其内心积累了那么多的屈辱与怨恨㊂他出身低贱,没什么输不起,什么都做得出来㊂其努力没有白费,在连队脱颖而出,由普通战士一步步上升,调到机关大楼㊂有了更高平台,他继续坚持任劳任怨地付出,小心翼翼地伺候首长,也得到了更大回报,顺利转干当上了军官㊂只是,冯家昌一旦上了往上爬的战车便难以停歇㊂当初那转干只为迎娶刘汉香的动机亦随之改变㊂转干让他得以进城,而更宏大的计划是让弟弟们也进城㊂他从侯秘书等人那里学会了更多如何达到目的的处世厚黑学㊂冯家昌的部队经历,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乡下年轻人如何 向恶 ㊁如何 坚忍 ㊁如何 吃苦 ㊁如何 交心 ,以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处世哲学㊂随着官场经验的积累,他最终将自己 修炼 成一个正营级参谋,娶了市长的女儿,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一切,脱胎换骨彻底洗掉了 乡下人 身份㊂在这一过程中所收获的喜悦与成就,早已让他丧失道德底线,变得热衷于此道亦精于此道,以在城里的获得来对抗㊁消磨在乡村曾有过的屈辱㊂从乡村进入城市,事实上冯家昌所经受的屈辱是双重的:他意欲摆脱乡村的屈辱而进入城市;而在落脚城市的过程中,忍受屈辱同样是一种常态㊂随着与李冬冬 恋情 的发展,准岳母借机展开了对他的考察㊂小说细致呈现了冯家昌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概而言之即 把脸武装起来 ㊂而当他终于占有了李冬冬的身体,却随即收获巨大的挫败感,说不清是自己占领了城市,还是城市强暴了自己㊂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乡下女人刘汉香,还是城里女人李冬冬,对于冯家昌来说都只是占有的对象,而不是爱的对象㊂他以对她们肉身的占有,而让自己超越贫穷和乡下人身份所带来的屈辱与自卑㊂20世纪80年代贾平凹‘浮躁“里金狗与城里女人石华的肉欲关系,再次出现在一个21世纪乡下人进城故事里,只是冯家昌对李冬冬的 征服 似乎别具意味,让人有难以释怀的龌龊感㊂当冯家昌对菩萨般的姑娘刘汉香始乱终弃的消息传回乡村,激起了村人的公愤㊂他的父亲和四个弟弟立即成了众矢之的㊂冯父让四个儿子到城里试图将冯家昌 捆 回来以息众怒,但具有戏剧性的是,众兄弟找到大哥反被其说服,返乡之际认真听取的却是这来自城市的 最高指示 :沉住气,别怕唾沫㊂离城的一刹那,老五突然对城里的 灯 有了惊异的发现㊂这一象征性的情节,凸显城市对乡村所具有的巨大吸引与诱惑㊂而此时的冯家昌,更意识到乡村在自己离开的那一刻便回不去了㊂在 城的灯 的诱导下,他貌似超越了乡村的屈辱,却生生迷失在城市里㊂而且,他还把这种价值观传递给了众兄弟,在其帮助下他们亦如同植物般都移入城市㊂在冯家昌45岁生日那天,大家聚在一起,想起了那被逃离的家乡㊂小说结尾,作者有意设置了一个冯家众兄弟返乡迷途的情节,暗示他们那丧失来路㊁丧失精神家园无法落定的无根状态㊂如果说冯家昌的进城,凸显乡下人在城市诱惑面前自我迷失的话,那么,其未婚妻刘汉香对乡村的坚守,则传达出作者对乡村如何抗拒城市化㊁如何建构自身的关切与思考㊂只是,读者普遍质疑刘汉香这一形象的合理性,对此李佩甫辩称 有人说刘汉香假㊂这是人心假的结果 ⑦㊂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文本的实际效果之间常常会存在悖谬,作家自认为无可置疑的诚意并不一定能感动读者㊂在李佩甫看251中州学刊2021年第2期来,刘汉香是相对于 城的灯 的 乡村之光 ㊂如果说 城的灯 的诱惑源自物质,那么,乡村之光的指引则来自类似刘汉香的精神感召㊂在笔者看来,‘城的灯“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失败之作,究其根源就在于刘汉香这一形象的虚幻㊂这种虚幻,恰是由于作家面对城乡两极,因情感和价值取向上的执着而全然不顾事理㊁情理的逻辑所致㊂那么,刘汉香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一言以蔽之,她就是一个乡村圣母㊁道德标杆与理想的化身㊂形成其身上诸种美好品德的根源,仍然是汉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对女性形成的内在规约㊂自爱上冯家昌那一刻起,她就开始了自甘奉献的人生历程㊂冯到了部队,面对冯家父子的惨状,她不惜与父母决裂,什么都不要地自己下 嫁 到冯家,任劳任怨地伺候冯家父子,将一个破烂不堪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为一个无可挑剔的儿媳㊁嫂子㊂面对繁重的劳作㊁清贫的生活㊁无边的孤独,她的精神支柱就是冯家昌不时从部队寄回的奖状,还有 等着我 三个字㊂得知冯家昌抛弃自己㊁在城里攀上高枝已另组家庭的消息时,她拦下提枪找冯家父子算账的父亲和愤愤然要为自己报仇的众乡亲,自己找到城里㊂她原本是要向那个始乱终弃的男人讨个说法,但城里的一番体验让她立马改变了想法,理解了冯家昌的不易,决定退出他的生活,不给他带去任何困扰㊂不仅如此,小说对刘汉香进一步神圣化㊂除了道德的完美,她还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㊂冯家昌以及城市带来的刺激,让刘汉香决定着手建构一个全新的乡村㊂她从父亲手里接过村长一职,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㊂同时,也在思想㊁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上,让他们有了极大提升,乡村面貌也随之发生深刻改观㊂一切有如神助,月亮花最终种植成功,上梁村的城镇化改造完成,随着外资的引进,上梁村被改造成月亮镇,成了一个花卉集散地㊂以制造美的方式实现上梁村的城镇化,这无疑是作家个人乡村城市化理念的投射,达成对 现代性的陷阱 的轻松规避,这是一厢情愿的乡村乌托邦愿景㊂然而,纯美往往极其脆弱,小说最后写到了刘汉香的死亡,却又似乎预示这一愿景的虚幻,不过,在这美的破灭过程中,刘汉香那由人而 神 的终极进化得以完成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邻村六个少年如同六头小兽窜进上梁村绑架了刘汉香,逼她交出一百万㊂面对无知㊁邪恶而贪婪的孩子们,她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担心他们在犯罪之路上走得更远㊂得不到想要的,六头 小兽 不仅玷污了刘汉香的肉身,还将其残忍杀害㊂在刘汉香人生的最后时刻,作者完成了对其从肉体到精神的绝美化与神圣化㊂在临死之际,她仍然重复着 谁来救救他们 ,其死亡不觉成了耶稣受难的翻版㊂刘汉香死后,她本人成了传说㊁神话,埋葬其肉身的香姑坟成了当地的一大景观㊂小说结尾,冯氏四兄弟深夜返乡迷途,而不知眼前这片灯火辉煌之地就是当年自己苦苦挣扎㊁倾力逃离的上梁村㊂等到天大亮,他们终于找到一直守着香姑坟的老四,兄弟五人在刘汉香的墓碑前跪了下去㊂至此,关于城市与乡村的 两地书 得以交集㊂由此可见,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冯家昌和刘汉香始终处于对立的极端㊂通过这两个人物,作家的价值立场亦昭然若揭:对城市进行某种程度的 污名化 ,对乡村则有一种显在的 乌托邦化 ㊂只是令人不解的是,刘汉香何以具有纯净而高尚的心灵,以及乡村改造的号召力?她又何以得到命运的垂青,在 育花 事业上一帆风顺?这些推动小说发展的关键因素缺乏现实依据,在小说中也没有合理的解释,而仅仅是作者的主观赋予㊂正因为如此,有论者认为 刘汉香是一个伪神话,她的悲剧意义也颇值得怀疑㊂如何让神性写作走出恋土的阴影,真正不离不弃地与大地结合在一起,是李佩甫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⑧㊂作家赋予一个人物太多太过 美好 的品质,令读者产生怀疑亦势所必然㊂李佩甫所谓人心假 云云,实则体现了他在城乡立场上缺少理性,小说招致众多批评也就在所难免㊂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城市化成为中国社会现代性的一种表征㊂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不是罪恶的渊薮,乡村亦绝非理想的天堂㊂近些年随着对乡村批判性观照的出现,大量乡村叙事写出了乡村的空心化甚至荒野化,伴随乡村破败的是道德沦丧㊂因而,李佩甫在书写乡村时某种程度上有失理性的执着自然不可取,无论对于都市还是乡村,作家都需要理性地看取,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臆造与想象㊂而在距‘城的灯“问世九年后的‘生命册“里,同样是城乡 两地书 ,但作家的观照态度却分明有了变化㊂三、背着土地行走的人平原三部曲 的写作用了12年,最终以长篇小说‘生命册“收官㊂整体上看,这仍是一个 乡下351执着的城乡两地书 论李佩甫笔下的 乡下人进城 叙事人进城 的故事㊂无论人物塑造还是叙事结构,‘生命册“都显示出作家的苦心经营㊂跟‘羊的门“‘城的灯“相比,李佩甫自谓‘生命册“ 更本土一点,我写到了知识分子──这块土地上一个背着土地行走的人,更多是写他的背景和土壤,写他五十年的心灵史 ⑨㊂ 背着土地行走 传达出李佩甫对笔下主人公极为深切的理解,而从当代众多 农裔城籍 作家的创作经验来看,这又似乎是进城乡下人的宿命㊂‘生命册“让李佩甫的生命经验和文学经验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确乎是其乡村叙事的集大成者㊂这部小说以一个父母双亡,打小吃百家饭㊁喝百家奶长大的苦孩子吴志鹏有了一番城市经历之后,回忆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将城市经验和乡村记忆纠结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别样的人生图景㊂不同于以往,小说在结构上采用了更为明显的城乡双线并置的叙事方式㊂全书一共12章,奇数章写城市,偶数章写乡村,始终有条不紊地并举推进,是城乡 两地书 的极致呈现㊂这种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的叙事方式貌似陈旧却也新鲜,就因为并置的双线并非孤立,交集点就是吴志鹏这个人㊂亦有人更形象地称之为 坐标轴 式:城市和乡村分别是纵轴和横轴,而坐标轴的交点便是 背着土地 ,从乡村进入城市的主人公⑩㊂如此结构彰显出李佩甫意欲超越自己将城市和乡村一同纳入观照视野的努力,但他仍然无法消解存在于内心深处的 城乡二元对立 心结的规约㊂具体表现在文字上便是,即便小说中分明存在两条叙事线索,两者的篇幅并不悬殊,但其中的城市叙事和乡村叙事给人的感受却判若云泥,具体表现为对乡村无限亲近,对城市则存在难以入心的隔膜㊂‘城的灯“里也有城市描写,但浮光掠影不值得注意;而‘生命册“明显有用心观照城市的野心,只是意图与结果之间的距离遥远㊂虽然写了北京㊁上海㊁深圳这些中国当下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一线城市,但读者分明感觉作者实际无法进入城市生活的肌理,只是以一种 他者的眼光 匆匆浏览一过㊂即便篇幅巨大,给人的印象却依然模糊㊂官场权斗,商场资本运作的惊心动魄,各色人物的欲望膨胀㊁精神堕落等,这些原本组成都市生活具体层面的描写在小说中不可谓不充分,但基本上并没有超出百年来作家对都市的想象,因而缺乏新意㊂相反,如老姑夫㊁梁五方㊁春才㊁杜秋月㊁虫嫂等乡村人物所引出的乡村往事却格外鲜活,如同一幅幅乡村 浮世绘 ㊂那么,‘生命册“叙事上何以会出现如此偏颇呢?答案就在于,小说仍然受制于作家固有的乡村经验㊂李佩甫虽然早已生活在城里,但其价值立场㊁情感取向仍属于乡村㊂不独李佩甫如此,当代 农裔城籍 作家大抵如此,即便进城多年,亦难改变其作为城市 他者 的心态,在观念层面仍是一个生活在都市里的乡下人㊂也正因为如此,沈从文㊁贾平凹等人总是执拗地以 乡下人 农民 自居㊂‘生命册“里貌似城市生活的掺入,让乡村叙事难以纯粹,但从内在肌理上看,小说因城市叙事的苍白无力,即使篇幅巨大亦难以冲淡人们对那些乡村人物㊁故事的印象㊂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类似‘生命册“的乡下人进城故事,实际上仍是乡村叙事㊂既然所写的是一个 背着土地行走的人 ,只要土地难以卸下永远背在身上,那么,无论他在城里经历了什么㊁创造了什么,他仍然并且永远是一个乡下人㊂从某种意义上看,吴志鹏亦是作者本人的一种象喻,一种人生经验的主观投射 即便身处都市,李佩甫同样始终是一个 背着土地写作 的作家㊂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亦无法抗拒属于自己的命运㊂很显然,吴志鹏所背负的是不能亦无法放下的过去,那些先于自己而存在于生命中的人们㊂何况,他与别人不同,他是一个孤儿,在乡亲们的拉扯下长大㊂而在无梁村的乡亲们看来,进城意味着发财,意味着当官,意味着可以解决任何问题,而无从理解一个乡下人作为一粒 种子 ㊁一个楔子 飘进或挤进城市后的渺小与卑微㊂城乡之间的巨大隔膜,导致乡村世界对进城者生出不可理喻的想象,而这根源于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始终过于弱势㊂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拆除了与城市最初的壁障,吴志鹏原本可以按照一般大学老师的生活方式,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到教授一阶一阶 混 下去㊂但这一厢情愿的人生设想很快就被打破㊂无梁村乡亲络绎不绝地找来,诉求五花八门:升学㊁看病㊁借钱㊁寻人等㊂他不能拒绝每一个求助者,帮不上忙便心里不安㊂他只好求人㊁借钱,直至在单位再也无法待下去,这才意识到老姑夫救了自己也害了自己,土地成了他难以背负的重担㊂他被那望不到尽头的人情债,亦即所 背负的土地 逼入了绝境不得不离开,意欲躲到一个无梁村人找不到的地方,卸下所背451中州学刊2021年第2期。
弋舟小说的城市文化记忆
2 0 1 5年 2月
F e b.2 01 5
弋 舟 小 说 的城 市 文 化 记 忆
郭茂 全 , 张宏 伟2
( 1 . 兰州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2 0; 2 . 兰州商学 院 商务传媒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2 0 )
摘
要: 小 说 是 呈 现 城 市 文化 记 忆 的 主要 文 学 体 裁 之 一 。 弋舟 的 小说 呈现 了独 特 的 城 市 文 化 记 忆 , 塑造 了
收 稿 日期 : 2 0 1 4一l l 一2 O 基金项 目: 2 0 1 3年 甘 肃 省 社 科 规 划项 目“ 城 市 的文 化 记 忆 与 文 学 书 写 ” ( 1 3 Y D 0 7 9 ) 。
作者简 介 : 郭茂全 ( 1 9 7 3一) , 男, 甘 肃武 山人 , 兰州 大学 文 学院 副教授 , 主要 从 事 文 学批 评研 究; 张宏 伟
( 1 9 7 6 一) , 男, 甘肃庆 阳 人, 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 学院讲 师,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 文学研 究。
当代 小 说 家 弋 舟 著 有 长 篇 小 说 《 蝌蚪 》 、 《 战 事》、 《 跛足之年》 、 《 春秋误 》 等, 著 有 中 短 篇 小 说
埋 头苦 读 的大 学生 , 而是 喷发 着青 春 激 情 、 行 走 于
的青 春油 画 。
个 意蕴 丰厚 的 “ 兰城 世界 ” 。
一
、
弋舟小说 的城 市人物谱 系
弋舟 对 大 学 生 毕 业 后 的 生 存 境 遇 亦 有 所 表
现 。《 跛足 之年 》中 , 老唐 、 罗 小鸽 、 小 招 在 大 学 毕
城 市文化 记 忆是 个体 或集 体 对 城 市 文化 的感
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秋季联考试题
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秋季联考试题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留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供应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需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需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运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的《梁庄》在《人民文学》发表之后,获得了一些好评,但说实话,我并不认为《梁庄》的价值和它的文学性就有多么的高。
我认为,它的启发性,即它所呈现的一些新的视野和可能性要大于它本身的价值。
那它为什么让人有振动之感?它只是写出了一些真实、现实与事实,但这些故事、细微环节早已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大地,并且还在接着。
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创作,除了理论上的一些必要条件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与作者灵魂相关的那一部分。
作者要从书斋中,从我们渐渐中产阶级化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你所书写的对象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这是我们必需清晰与正视的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如何真诚,对于我们的书写对象而言,我们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姿态。
我们必须要有真正深化的行动,不管是主动的“卧底”,还是被动的“流浪”。
而行动的前提是谦卑。
谦卑是什么呢?譬如托尔斯泰关于俄国农夫和贵族的思索,它必定涉及自我,有着自我心灵的惊慌、苦痛与冲突,是一种深刻的原罪感,所以,即使在82岁的高龄,在中国早已是“知天命”的年龄,他还要为此离家出走;譬如卡夫卡写《变形记》,那就是他自己的心灵所感受到的无可比拟的压抑;譬如你走在中国大地上,矿山、小镇、城市、原野,你不只是个思索者,你还应当是他们,试图以他们的眼睛来看待世界,然后反观自我,谦卑能使作者和人物心灵之间形成一种开放和贴近的关系,不只是谛视、批判,更不是自恋或一种修辞,那是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你要感同身受,不但要体会到他们的难受和黑暗,还要精确把握他们的难受与黑暗的点位在哪里,要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有真正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 熟 的长篇 城市 叙事 。甘 肃作 家大 多集 中于 许多 高 校、 科研 院所 和文 化 机构 , 窄的生 活空 间直 接影 响 狭 了他们 的 创 作 视 域 和创 作 视 角 。坚 持 写 熟 悉 的 生
活, 是由其老实稳重 的个性和认真严谨 的创作态度 决定 的 , 却使 其城 市叙 事 略显单 调 。
西北大 学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1 年 9月 , 4 卷第 5期 ,e .2 1 , o. 1N . 01 第 1 S p ,0 1V 1 , o5 4 Ju a o o h et nvrt( hl oh n oi c ne dt n or l f a w s U iesy P ispyadS c l i csE io ) n N i o aSe i
存 空 间 , 是他 们人 生重 要 的转折 点 , 是他 们 观察 也 更 思 考社 会人 生历 史 文化 的原 点 。徐 兆 寿和 尔雅 率先 把 观察 的触 角伸 向 当代 大 学 生 的 内心 深 处 , 生 荣 史
基金项 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0 07 ;0 0年度 陕西 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0 0 K 2 ) 1K 4 ) 2 1 2 1J 3 5 作者简介 : 清霞 , , 李 女 陕西铜川人 , 中国社会 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 , 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 , 从事现 当代文学及 文化传播研
收 稿 日期 :0 01 -9 2 1 .1 0
量都达到了相 当的规模 和高度 , 但影响力远不及 同 类作品 , 如张者的《 桃李》 阎真的《 、 沧浪之水》 阎连 、 科的《 风雅颂》 等作 品。这是 由于甘肃本土作家宣 传力 度不 够 , 次 , 国 以来 , 肃 小 说 一 直 处在 中 其 建 甘 国文 坛边 缘 , 没有 得到应 有 的重视 。 史生荣、 尔雅 、 徐兆寿等作家都是通过高考跳出 农 门 , 陆续 回到 高 校 工 作 的 。他 们 对 校 园有 一 种 又 熟 悉 、 近而 又复 杂 的情 感 , 园既是 他们 现实 的生 亲 校
新 世 纪 以来 , 肃 出 现 了一 些 思 想 艺 术 价 值 较 甘
高 的城市 题材 的 长篇 小 说 , 与东 南 沿 海 和 近 邻 的 陕 西相 比, 甘肃 的长 篇城 市叙 事 出现较 晚 , 事 切人 点 叙 却 很 独特 : 即以高 校生 活为叙 事切 人 点 , 市叙 事 与 城 知识分 子叙 事交 错 呈 现 , 如史 生 荣 、 尔雅 、 兆 寿 等 徐 的作 品 ; 肃城 市叙 事关 注 的不是 都 市普通 人烦 琐 、 甘 细碎 的生 活 , 是城 市知 识群 体 的精 神世界 , 括作 而 包 家 、 学教 授 、 大 大学 生 、 化机 构 的工作 人员 等 ; 文 叙事 视 角 和叙 事 立 场 是 知 识 分 子 的 , 不 是 平 民 的 , 而 刘
【 文学研究】
艰 难 而 尴 尬 的 城 市 书 写
论 新 世 纪 以来 甘 肃城 市 题 材 的长 篇 小说
李清 霞
(. 1 中国社会科学 院文学所 , 北京 10 3 ;. 0 7 2 2 西北政法大学 新 闻传播 学院 , 陕西 西安 70 6 ) 103
摘
要: 甘肃的城 市叙事起 步较晚, 突出特点是城市叙事与知识分子叙事交错呈现 , 园成为 校
很 多作 家城 市叙 事 的切入 点 , 通 市 民形 象处 于基 本 缺 席 的状 态。2 世 纪 以 来 , 生 荣、 兆寿 、 普 1 史 徐
尔雅 、 家达 、 王 李江等 作 家揭 示 了知 识 分子在 城 市化 进 程 中艰 难 而尴 尬 的 生存 境 遇 、 苦 的精 神 体 痛 验及 自我救 赎 的徒 劳 , 其城 市想 象为 西部城 市的发展提 供 了借 鉴 。
关键词 : 城市叙事; 知识分子叙事 ; 园; 校 精神 ; 自我救赎
中图分 类号 : 0 . I 67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02 3 ( 0 1 0 -0 90 10 - 1 2 1 ) 50 3 -4 7 和书 写经 验 的基 础 上 。 L 进 入新 世 纪 , 出现 比较 ”l 才
一
、
知识分 子的校 园情结与精神困惑
Hale Waihona Puke 新 世纪 以来 , 甘肃 校 园题材 长篇 小说 的数 量 、 质
恒、 池莉、 何顿等作家则是以平民的视角 , 反映城市 底 层市 民的世俗 生 活 ; 肃 城 市 叙 事关 注 的是 人 在 甘 城市生存中精神 的困惑 、 迷茫和痛苦 , 尽管精神的痛 苦 大多 是 由于物 质 的贫 乏 或 欲 望 的不 满 足 带 来 的 , 但作 家 们还 是坚 持把 叙事 的核 心放 在人 的精 神毁 灭 和灵 魂 救赎 上 , 这是 甘肃 城市叙 事 的个性 化 特征 。 甘 肃地 处西 北 , 自然 环境恶 劣 , 城市 化进 程相 对 较慢 , 兰州等 城 市人文 环境 和商 贸 发展相 对 滞后 , 环 境污 染严 重 , 民 文化 和市 民 阶层 尚未形 成 。施 战 市 军认 为就 创 作 主 体 而 言 , 市 文 学 “ 建 立 在 较 为 城 就 普遍 的盘 踞 于城 市者们 的对 越来 越 多 的城 市 的感 知
究。
3 9
则关 注 教授 和行 政人 员 的人 生百 态 。
式牧 无条 件 地爱 着 余 楠 , 就像 她 无 条件 地 爱 着 艺 术 家 阿三对 艺 术 的执 著 与疯 狂 , 牧 爱着 余 楠 对 阿三 式 的爱 , 着余 楠 的痛 。阿三 是 一个具 有 真性 情 、 自 爱 真 我 的行 为怪 异 、 华 横 溢 的 “ 才 阳痿 ” 人 , 号 化 的 男 符 阿 三把 式 牧 、 楠 及 尔 雅 的 痛 ( 括 痖 白 ) 质 化 余 包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