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_赵敬鹏
浅谈电视剧翻拍

作者:雷鹏飞
翻拍种类
◆“四大名著类”
◆“近代文学类” ◆“武侠言情类”
◆“国外剧本类”
◆“影视套拍剧”
2
四大名著类
◆西游记
3
四大名著类
◆三国演义
4
四大名著类
◆水浒传
5
四大名著类
◆红楼梦
6
近代文学剧
◆张爱玲作品受宠 《啼笑姻缘》最热
7
武侠言情类
◆射雕英雄传
8
武侠言情类
◆神雕侠侣
9
武侠言情类
◆天龙八部
10
武侠言情类
◆笑傲江湖
11
武侠言情类
◆还珠格格
12
国外剧本剧
◆网球王子
13
影视套拍剧
◆山楂树之恋
14
影视套拍剧
◆杜拉拉升职记
15
影视套拍剧
◆神话
16
翻拍的原因
◆1、经济利益驱使 ◆2、原创好剧本缺乏 ◆3、人们的怀旧心理
17
翻拍剧的利与弊
◆带来的益处: ◆带来的不良后果: 1.角色随时代变 1.选择变少,审 化风险, 感,自砸口碑 复制成功经验
18
对策:
◆1.翻拍不能看别人拍什么,自己就拍什么, 让观众觉得毫无新意。 ◆2.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 ◆3.创作视角独特,端正创作态度。 ◆4.要将精力真正投入到电视剧的创作当中。
19
总结
服务大众,就是好剧。
探究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探究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作者:李彦来源:《下一代》2018年第06期摘要:电影是通过光与影为媒介,以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银幕放映为人们带来视听上观赏的一种艺术。
电影的发展只有短短不到二百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发展十分迅速。
现代的电影已经结合了多种元素,如2D、3D,不同的表现手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影视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客观反映,当前的影视作品常常与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利用文学作品自身的独特魅力,为影视产品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
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有相应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内容,影视作品通过光影将文学作品的灵魂生动的展现出来,本文以高中学生的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影视剧;影视改编;文学作品;放映;创新与发展文学作品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丰富了影视剧的内容,促进了影视剧的发展。
当前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越来越频繁,很多文学作品经常被反复的改编并搬上银幕。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十分流行,近年来我国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也得到了快速的创新与发展,《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影视剧的改编又重新焕发了青春,受到了观众们的关注。
作为高中生,本文从影视剧改编的形式、发展趋势出发,重点阐述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创新与发展。
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是当代影视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影视剧与文学作品都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精神食粮,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是影视行业发展的趋势,二者之间的关系紧密:一、文学作品是影视剧的灵魂,电影从其诞生开始就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电影必须有剧本、有内容,而文学作品恰恰是电影的最好题材,电影利用光与影的形式,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将文学作品的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
二、二者相互依存,许多文学作品在未搬上荧幕前一直不温不火,而通过影视剧的改编,其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不但电影热播,小说也跟着继续畅销,例如影视剧《狄仁杰》,该作品改编为影视剧后,其影片持续热播,不但电影先后拍了3部,同名电视剧也已经拍摄了百集以上,可以说是我国侦探题材影片中最火最惹人关注的作品,而其同名小说也受到人们的追捧。
影视史中的文学与影视改编研究

影视史中的文学与影视改编研究在影视史中,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当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时,如何保持原著的精神内核,又能符合大众的口味,这成为了制片人和导演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影视史中的几个经典案例进行研究,探讨文学与影视改编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如何在影视改编中展现其独特魅力。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的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形象使其成为了改编的热门选择。
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电视剧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但大多能够较好地还原原著的风格和情感。
这得益于原著小说的文字描写给予了改编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同时也要感谢导演和演员们对于角色把握的准确度。
通过这些影视改编,观众能够在电视剧中领略到原著中的美妙氛围,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艺术创作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影视改编。
这个以魔法世界为背景的系列小说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其影视改编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由于小说中充满了奇幻和魔法元素,对于导演来说,如何在影视中还原这些特效场景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事实上,导演们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成功地将原著小说中的奇幻世界呈现给观众,使得观众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惊奇与魅力。
而演员们对角色的塑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以上两个例子,还有很多文学作品都进行了成功的影视改编,如《了不起的盖茨比》、《1984》等。
这些改编作品能够成功,不仅是因为原著小说本身就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美学价值,更是因为导演和演员们对于原著的理解和创造力。
他们能够将原著小说中的情节和精神内核娓娓道来,使得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同时,也得到了对原著小说的一种体验。
当然,影视改编并非没有困难和挑战。
在改编的过程中,导演和编剧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持原著的风格和故事性,又要适应新的媒介语言和观众口味。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近年来,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出现热现象,各影视媒体纷纷热衷文学名著改编。
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例分析法,详细分析了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原因,详细分析了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策略,旨在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标签: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特征;价值1936年英国建成第一个电视发射台后世界正式进入影视时代,随之中国也开始了影视改编事业的发展。
我国先后经历了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禁锢阶段和繁荣阶段,改编从最初的忠于原著到颠覆性改编原著,影视改编与名著关系从跟随名著到狂热的改造名著,这些现象体现出现当代大众对文学名著解构的强力。
本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的原因为切入点,寻找更加符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自身价值的策略,进而促进我国影视改编和文学名著的发展,增强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代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生命力。
1、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原因分析1.1视觉文化盛行。
现当代我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以视觉文化为主,视觉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将本身非视觉性的文化视像化,但是视觉文化并非一味强调视觉而排出其它所有方式的文化。
视觉文化起初流行于西方国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并逐渐兴盛。
事物存在即合理,兴盛即有其可行性和必然性,视觉文化也不例外。
视觉文化在我国兴盛的主要原因是消费时代需求的产物,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文化兴盛为视觉文化的诞生提供了机会,为视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消费时代的核心是享乐主义,在享乐主义的推动下人们不断寻找新刺激,作为以画面、影像为主的视觉文化开始被人们关注和青睐。
二是消费文化的消费动机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在消费文化的推动下我国电视、电脑等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为视觉文化的到来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是视听是人类追求的先天本能,它能给人类的感官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因此人类青睐画面、影像的视觉文化是必然结果。
新世纪小说的影视改编

/2011.2上半月dang dai zuo jia ping lun当代作家评论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的影视改编管窥王学松摘要:新世纪以来,在市场机制的钳制和作家主动“触电”情境中,为了使作品能够突进生活,吸引更多的受众的眼球,小说的影视改编也呈现出一些新的亮点,即更具娱乐性、人文情怀及对原著的游离与颠覆等。
关键词:小说改编;娱乐性;人文化;游离小说自古以来都是影视最为重要的文学母体,在全球影视作品的总量中,有三分之一的改编来自于小说。
随着技术化媒介时代的不断开掘,小说和影视的结合更是秀出前所未有的“默契”。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的影视改编色彩纷呈,升起了一股热闹非凡的、新的审美旋风。
一、对娱乐性的推崇与拥抱随着市场经济消费语境的深入发展,新世纪影视改编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影视从过于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向满足大众感官的愉悦与情绪的狂欢滑移。
即使是历史革命之类的题材,也多被纠结的情感或诙谐的生活故事笼罩。
有段时间,编导乐于选择像王朔“玩的就是心跳”般的作品作为影视改编的对象,如《过把瘾就死》、《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等作品,解构和颠覆着现实生活中处处压抑着人们的信念、法则、知识等现实标杆与价值规范,为大众制造了快乐至上的“狂欢盛宴”。
影视名正言顺地成为另外一种的游戏文本,当然这也是新世纪语境下的大众文化所乐于接受的。
冯小刚近几年来自于对小说改编的贺岁片,也是典型的平民化消遣品。
他采用影视喜剧策略,定位在娱乐性突出的类型片的框架之内。
2000年以后由他执导的《没完没了》、《大腕》、《手机》等,娱乐性都占有很大的份额。
《手机》被冯小刚包装成贺岁片后,小说的主题也被导演有意地“媚俗”了。
这部表现着“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返乡”的影片是自革命文学消失之后突然降临的艺术景观成为一次可笑的神话。
总之,在影视剧的改编过程中,编剧比作家更把观众放在了剧本的中心位置,为了获得观众赢得收视率,必然就得在电视剧的趣味上主动地迎合电视剧的受众。
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与传承

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与传承文学作品改编与传承在中外影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丰富影视作品的内容和题材,更能够传达和传承文学作品的精神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与传承进行探讨。
一、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改编1.1 中国影视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中国影视历史中,文学作品的改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方向。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就开始改编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的改编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题材和形式,同时也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1.2西方影视中的文学作品改编西方影视中的文学作品改编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如《巴黎圣母院》、《傲慢与偏见》等。
这些改编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著,同时也在影视表现形式上做出了创新,使得这些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传承2.1中国影视中的文学作品传承中国影视在传承文学作品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一方面,中国影视通过改编经典文学作品,将这些作品引入影视领域,使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经典文学;另一方面,中国影视也通过原创作品将文学精神融入影视作品中,如《活着》、《让子弹飞》等。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也在影视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展现出了中国影视的独特魅力。
2.2西方影视中的文学作品传承西方影视同样在文学作品传承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后,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使得这些作品的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扩大。
同时,西方影视也不断通过原创作品探索文学主题,如《哈利·波特》系列、《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这些作品既传承了原著的精神,又在影视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成为了文学作品成功的传承和延续。
三、结语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与传承为影视作品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让更多的观众接触到和喜爱经典文学作品。
无论是改编作品还是原创作品,中外影视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将文学作品的精神和主题传达给观众,并通过影视表现形式传承和延续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和价值观。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影视改编现象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影视改编现象随着影像传媒技术的发展,影视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代表。
与此同时,名著改编日渐成为影视文化创作的重要分支。
本文从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背景入手,指出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存在的问题,然后就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发展之路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对新时期的影视创作有所启示。
影视与文学有着先天的亲缘关系,如果说文学是影视的母体,那么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则是连接影视与文学的一个桥梁和纽带。
如今,文学名著改编已成为现当代影视创作中的一个热门现象。
这个现象的出现有其特定的背景,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只有在理性分析、认真对待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规律,促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背景文学经典影视改编是多文本出现后一种常见的跨媒介传播行为。
电影刚刚诞生时,文学名著改编问题并不存在,因为电影虽然可以作为图解文学的工具,但它并不是专为弥补文学叙事不足而出现的。
直到有声电影出现后,在故事、人物、情节等文学和电影共有的叙事单元作用下,文学和电影的关联才变得越来越密切。
电视出现后,影视与文学内在元素的相互转换和意蕴相通都成为可能。
借助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许多文学作品都以影视的形式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影也因为文学名著的滋润而变得更具内涵和光彩。
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改编起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是时,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搬上屏幕,与近些年的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相比,那时候的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主题严肃,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和政治风格,许多影视作品如《祥林嫂》《白毛女》等,都是对旧社会黑暗事实和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其余的则是对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和赞扬。
改革开放后,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迎来了新的高潮,《家》《骆驼祥子》《芙蓉镇》《红高粱》和《活着》等陆续被搬上屏幕。
影视创作也因为文学名著改编而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这一时期的文学名著影视改编主要是利用经典文化来缩小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距离,同时进一步繁荣影视市场。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

30神州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黄顺文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艺术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满足人们对电影作品的需求,人们开始将文学名著进行影视化改编,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现象。
进行影视改编是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方式。
新时期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以文学原著为基础,从题材的内容、艺术的结构变化、影视中角色形象的塑造等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创新,用影视的方式传播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名著。
现如今,电影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依靠文学著作为母版,结合自己对文学的了解和掌握,将文学作品以影响的形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电影;影视改编电影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最早始于电影的诞生。
近百年来,历史悠久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学作品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艺术的兴起,视听艺术在社会中开始流行起来,后来逐渐超过了文学艺术而成为了文化的主流。
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向大众传媒艺术转移,带领我们进入了一种泛文学时代[1]。
1.文学名著与电影艺术的联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是与文学相伴共生的,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不仅包括文学原著自身的审美价值或社会意义,还包括电影改编本身所提供的不同审美趣味与社会意蕴,是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原著的重新解读,从中反映出改编时代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电影改编不仅是文学与时代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文学作品在新时期的一种体现方式。
文学作品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电影改编提供庞大的素材,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开始尝试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我国电影艺术家夏衍将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以及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电影,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电影作品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都带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名著的地位越高,就越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生命体征,人们会尽最大努力忠于原著,呈现原著的精神底蕴和人文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表2年份 2001 2002 2003
论文数量 9 7 7
年份 2004 2005 2006
论文数量 23 13 21
年份 2007 2008 2009
论文数量 36 32 28
反观目前学界对于影视改编的研究,可以说 我们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甚至不能适应这种 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然而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可谓是有喜有忧。其中,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 一) 国内缺乏与影视改编相关的著述 从近十年的情况来看,在数量上,出版了许多 改编的作品④,诸如邹静之的《倾城之恋》( 根据 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作家出版社 2009 年版) 、叶 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根据王朔的小说《玩 的就是心跳》改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① 即张永清的《文学研究如何应对视觉文化的挑战》、张晶的《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赵宪章的《文学和图像关系研 究中的若干问题》。
学刊 》便 推 出 一 组 关 于 文 学 与 图 像 研 究 的 论 文 ①,以更为客 观 与 冷 静 的 眼 光 来 审 视“图 像 时 代”以及图文关系。
概言之,图 文 关 系 研 究 身 处 当 今 文 化“正 在 告别‘语 言 学 转 向’而 进 入‘图 像 转 向’的 新 阶 段”[6],而“关 于 文 学 和 图 像 的 关 系 研 究,就 应 当
事情也许没有这么糟糕,毕竟七八十年过去 了,文学并没有消亡,也未被电影所取代。然而当 下社会步入了“图像时代”、“读图时代”这一现状 不容忽视,况 且 海 德 格 尔 早 就 宣 称“根 本 上 世 界 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标志着现代之本质”[3]899 。 与最初 遭 遇“图 像 时 代”时 表 现 出 的 恐 惧 所 不 同①,近年来,我国学者也敏锐地发现“在‘读图时 代’,我 们 遭 遇 了 一 场 前 所 未 有 的 图 文‘战 争’”[4]180 ; 赵勇 教 授 也 论 证 出 上 述 本 氏 的 两 篇 文章“其微 言 大 义 显 然 接 通 了 当 今 视 觉 文 化 语 境下 的 图 文 关 系 问 题”[5]; 2010 年 伊 始,《江 海
② 改编自文学的电影获奖几率更大。虽然不能绝对以能拿获奖与否来评判一部电影,但至少是一个参考。 ③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网站( http: / / cssci. nju. edu. cn / ) ,2010 年 10 月 11 日访问。 ④ 即把小说等文学文本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由影视底本、包括将影视作品改编成的文学作品不在统计之列。
*
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
赵敬鹏
(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文学必须面对视觉文化的转向。新世纪以来,文学的影视改编现象层出不穷,然而相关的 改编研究却略显滞后,不仅数量上匮乏,观念与方法也落于窠臼,但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从叙事学的角度对 文学进行影视改编研究。通过历时性地梳理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可以认为其旨归在于探究改编作为一种艺术方法的 原理、意义与美学价值,而研究的起点则是厘清文学与影视二者在艺术形式上的异同,提出了一些值得共同探讨的具体 问题。 关键词: 文学; 影视; 改编研究; 述评 中图分类号: I106.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33X( 2011) 01 - 0113 - 05
A 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Adaptation from Literature Texts to Movies and Televisions since the New Century
ZHAO Jing-peng
( School of Literatur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image era,the literature must face the turn of visual cultur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the phenomenon of the adap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to movies and televisions emerged endlessly,but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he adaptation is slightly behind,not only the quantity is scarce,but also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adaptation study are old - fashion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gresses,mainly reflected in the research of adaptation from narrative perspective. By means of sorting out the adaptation study diachronically,we consider that the goal is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value,theory and significance of adaptation as an art metho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study is making it clear tha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rt forms between literature works and movies and televisions. Moreover,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questions that deserve to be discussed together. Key words: literature; movies and televisions; study of adaptation; review
最佳影片 数量( 部)
82 37 22
其中改编而来的 电影数量( 部)
63 30 11
改编而来的电影 其中由小说改编的 由小说改编的
所占比例
电影数量( 部) 电影所占比例
76. 90%
29
35. 40%
81. 08%
16
43. 20%
50%
7
31. 82%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突出数据的准确性,表中 所列的历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金鸡奖最佳故事 片奖获奖名单不只是新世纪以来的作品。由此观 之,近八成的奥斯卡优秀影片源自改编,而电影改 编的来源甚广,包括文学作品、个人传记、报刊文 章、流传故事、新闻、历史、音乐舞台剧、甚至游戏、 原电影等等; 然而其中近半数的改编作品是改编 自文学,占了所有影片的 35% ②。国内学者所经 常引用的数据是美国学者林达·赛格的统计——— “ 85% 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改编作品; 45% 的电 视电影是改编作品; 70% 的艾美奖获奖电视片也 是改编作品”[9]。我们与林达·赛格的数据虽有 一些出入,但这些数据都表明了同样一个事实,那 就是国内外的优秀影视中,改编的作品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而改编也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研究图文关系是从理论 的层面去应对“图像时代”的到来,而将文学文本 ( 主要集中于小说) 改编成影视作品则是通过具 体的实践将“文”制造成( 或者转换成) 了“图”。 而且,无论是从“文”到“图”的改编,还是从“图” 到“文”的 改 编,都 是 在 演 绎 着 图 文 关 系,只 不 过 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而已。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无 将图文关系研究与改编研究联系在一起,但毫无 疑问,图文关系的研究必将带动改编研究。这是 因为,图文 关 系 研 究 赋 予 了 改 编 以“合 法 性 ”,将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不再 是“权 宜 之 计”,而 是 “艺术史上的习见做法”[10]78 ,更是一种卓有成效
的艺术策略; 其次,改编实践证实了图文之间可以 实现转换,研究改编正是解释图文之间的转换何 以成立。改编研究亦能推动图文研究的进展,正 是改编研究细化和深化了图文关系研究,进而推 动整个文学与图像的研究。
二、国内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现状
通过 CSSCI 数据库以篇名关键词为“改编” 进行检索③,我们发现新世纪以来,改编研究的论 文越来越多、关注度也显著提高( 结果如表 2) 。
一、改编研究的背景: “图像时代”与 “图文关系”研究
早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本雅明就注意到“作 为人性的现代危机和革新的对立面的传统大动 荡,它们都与现代社会的群众运动密切相连,其最 大的代理人就是电影”[1]53 ,结合本氏在同一时期 发表的《讲故事的人》中所表示出的无奈———“讲 故事这门艺术已是日薄西山,要碰到一个很能精 彩地讲一则故事的人是难而又难了”[2]291 。换言 之,在 他 看 来,电 影 取 代 传 统 讲 故 事 的 形 式 已 是 必然。
定位在 语 言 和 图 像 的 关 系,即‘语—图’关 系 问 题”[7]。电影作 为“一 种 重 要 的 视 觉 艺 术 ”[8],同 时也是图像时代的主要艺术形态之一,具体到文 学文本和电影之间,改编即是连通“语”和“图”的 重要手段,其重要性可通过表 1 的数据表示:
表1
奖项
奥斯卡最佳影片( 1—82 届) 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1—27 届)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44—63 届)
*收稿日期: 2010 - 10 - 25 作者简介: 赵敬鹏( 1987 - ) ,男,山东莘县人,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影视改编。
① 遭遇“图像时代”之初,“文学终结”的论调比较普遍,参阅朱国华的《电影: 文学的终结者》( 《文学评论》2003 年第 2 期) 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