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史观简介
中国现代史(现代化史观下的现代中国:1949—2015)及其阶段特征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1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2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3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4 页,共11 页。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古诗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韩愈(768-824)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思想倾向复古。
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唐王朝统一。
在思想上提倡儒家正统思想,批判佛老思想。
他领导了唐代反骈文的“古文运动”,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他的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柳宗元(773-819)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柳宗元与唐代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
他与欧阳修,苏轼等人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笔记

《“灰阑”中的叙述》作者:黄子平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革命·历史·小说》19962015/4/12引用书籍,文章:王瑶,《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孟悦,《<白毛女>与“延安文艺“的历史复杂性》,《再解读:大众文艺和意识形态》,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汪晖,《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蔡翔,文章,《当代小说中土匪形象的修辞变化》,《今天》杂志,1994.4Lewis.S.Robinson ,Double-Edged Sword:Christianity and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s,1986《两刃之剑: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台北业强出版社刘再复,文章,《告别诸神——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世纪末“的挣扎》,1991前言1850—2000中国革命: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复杂的社会变动农民叛乱(太平天国运动),无政府式暴动(义和团),政变,军事叛乱,内战,全国性动乱(文革)其间意识形态的斗争:“中体西用”,“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部分:非革命,而是革命的叙述→以“小说”形式的革命叙述“革命历史小说”的概念:1950—1970的文学史作品广泛采用,中国大陆,生产模式的写作(本书的研究对象)特点:1.既定的意识形态,既定的历史题材2.印数极大,传播广泛,被大量改编为各种形式,引入教材3.确立“正统”话语体系(“经典化”)与其“异质性”的矛盾(反复修改,增添,清洗的过程)图表 1 革命·历史·小说“当代叙述”的影响:“循环史观”→“进化论史观”,因此决定了“革命历史小说“的模式:失败通过革命而成功,成功通过革命而成为更大的成功。
第一章“革命“的经典化与再浪漫化一“重大题材“与经典化(一个问题:当代文学史的时间分期,文体分类与名家分章的叙述方式,其中隐含的知识来源和运作逻辑)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小说门下又根据题材划分为:工业,农村,革命斗争历史(其创作成就递增),这种对小说的再分类是广泛存在的。
史学入门中学生必备

史学入门一历史与历史学1. 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的总和,通常主要是指人类史。
2. 客观历史与书写历史客观历史是书写历史的基础,书写历史是客观历史的反映,带有主观性,是认识客观历史的重要依据。
3. 历史学,是指人们对历史比较系统的认识、记录和解释(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
例1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4.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是治国安邦的经验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向导。
例2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例3 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道:“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该史家关切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例4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例5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可以借鉴历史经验,但是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二历史观与唯物史观1. 历史学包括的内容: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编篡学等。
(1)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
(2)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和依据。
(3)史学方法,即研究历史的方法,也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
2. 历史观,有天命史观(如古代帝王出生时的异象)、倒退史观(厚古薄今,今不如昔)、进步史观(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循环史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英雄史观(突出个人作用、英雄情结)、唯物史观等。
世界史论著简介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简介:萨缪尔·亨廷顿(1927~2008)美国政治学家。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
历任哈佛大学政府学讲座教授、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政府学系主任,曾参与创办《外交政策》杂志,担任过美国国防部等部门的顾问,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小组的负责人。
后因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贡献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当代颇有争议的美国保守派政治学家。
塞缪尔·亨廷顿是第一个运用文明冲突理论对当代国际政治格局进行全方位系统考察的学者,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
内容简介:本书是对冷战后冷战后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关系状况的分析,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十二章。
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本书从冷战后多文明世界格局的新特点出发,以文明演进为主线,采用“文明冲突范式”的分析方法,从文明的界定、文明间均势的变化、文明间的融合和冲突、文明的未来几个方面,系统的阐释了“文明冲突观”。
《菊与刀》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美国女人类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一书,1940年完成《种族:科学与政治》一书,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其中对日本的研究——《菊与刀》一书的贡献最大,时至今日,她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懂日本人的作者,。
论八大艺术

三百年前的艺术巨匠八大山人(1626-1705),不仅属于他生活的17世纪,而且属于中国艺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走向现代的20世纪。
从世纪初到世纪末,八大山人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及其扑朔迷离的悲剧身世,一直吸引着借古开今的书画家和寻根究底的学者。
纵观百年来对八大山人的研究与借鉴,可以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者的研究相对滞后于画家的借鉴。
从学者对八大山人的研究而论,在20世纪的前60年,大体处于有待深入的阶段。
虽然学者们都力图使用科学的方法,也努力摆脱正统派旧美术史观的束缚,在通史、综论和评介中给予八大山人以更积极的评价,但尚少个案和专题研究,也没有多少运用新资料通过具体分析作品引出结论的成果。
至1960年《文物》杂志发表《八大山人丛考及牛石慧考》和《个山小像的发现》之后,特别是七八十年代海内外学术交流日多以来,对八大山人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逐渐深入的阶段。
在中国大陆、港、台以及北美、日、韩的研究界,已涌现出若干位八大山人专家,出版了近十种专著,以中文发表的论文或关于八大的文章亦有二百余篇,并结集编出了三种论文集,以致有的学者认为“八大山人学”已经兴起。
考察三种论文集,亦即王方宇编《八大山人论集》和八大山人纪念馆编《八大山人研究》一、二集的篇目,可以发现,在总共96篇论文中,考证考辨其身世生平与字号印押者28篇,专论其花鸟画者16篇,专论其山水画者3篇,专论其书法者3篇,论及其诗歌者9篇,论述其思想美学者4篇,专论其艺术手段之变形、构图与抽象者3篇,专论其艺术影响者3篇,讨论其艺术分期者2篇,谈论其人其画者17篇,其他7篇。
这一系列的选题表明,近40年来学者对八大山人的研究已经由宽泛到专门,由笼统的把握到具体的认知。
在史实的考据和材料的梳理上厥功甚伟,对八大山人艺术的方方面面乃至代表性作品的探讨也日益具体而微,但若和画家的借鉴相比,就明显落后了。
从画家对八大山人的借鉴而言,20世纪上半叶已十分明显,但凡专擅或兼工写意花鸟画的名家,莫不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八大山人,其中明显取法于八大山人而终成大器者,即有吴昌硕、陈世曾、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朱屺瞻、李苦禅、丁衍庸等。
有关韩愈的简介

有关韩愈的简介韩愈(768年-824年),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一生刻苦钻研,为文才高且思想开阔,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出生在河南郡陈留县一个文化世家,其祖父是当时的文学大家,父亲更是唐朝官吏。
出生在如此优越的家庭背景下,韩愈自小文风流畅,好学不尽。
年仅15岁,他便离家赴京师参加科举,在县学和坊间读书,勤奋刻苦,广泛阅读了儒家、道家、佛家、名家等各种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和写作风格。
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散文和辞赋方面。
他的诗歌高峰是在“符调体”时期,其作品以短小精悍、意境清新和朴实自然著称。
其中,《春宫曲》、《临洮秋思》等名作,至今在文坛上仍享有很高的声望。
韩愈的散文和辞赋是他的另一个亮点。
他的散文思想独辟蹊径,主张强调道德,批判时弊,反对拜佛迷信等,其中《师说》、《进学解》、《进士规》等文章,对当时的科举制度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辞赋则以自然观察、人类情感为主题,情思深邃,语言生动,被誉为古典文学的珠玑之作。
除了文学成就之外,韩愈还在哲学、史学、音乐学等领域有所成就。
他的思想主张崇尚实际,强调以义为本,宣扬尚贤任能,倡导劳动奋斗精神。
他的史学著作历史观独到,以事实、真实为基础,发扬了史家学风。
他还在音乐方面有一定研究,撰写了《英武感官赋》等乐理著作,对唐朝音乐艺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韩愈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化巨擘。
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发展,尤其他所倡导的“利民之道”,对于后来的文人墨客影响甚大。
今天,在诸多古人中,韩愈依然是广受推崇的文学大师。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都有他的身影和思想。
他的著作,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宝贵珍品。
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出: “ 脑力劳动无产阶级负有使命 , 同自己从事体力 机发 明,它是 由法 国人 巴本 发明出第一 台蒸汽
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在 即将来 机 , 德国人莱布尼茨 的气缸 和活塞技术 , 再加上 临的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 蜘 他们通过运用 自 英国人瓦特的冷凝器 , 通过大量熟练的机械工人 身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 管理社会 的全部生产活动 , 不断地实践才得 以完成和广泛运用。总之 , 人 民 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因此是人 民的主 用渊博 的知识 和无穷的智慧 , 创造 了社会的一切 体力量。在 回答社会历史 由谁创造 的历史观问题 精神文化财富 , 创造 了人类社会的文 明。在明确 上, 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 即群众史观与英 了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 的同时 , 雄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 , 英雄史观在社会 我们还应清楚地看 到人 民是社会 历史变革 的决 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一直 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唯 定力量。每 当社会变革的新 时期 , 人 民是社会历 心史观认为 , 英雄豪杰 、 帝王将相等天才人物才是 史主体就表现得更为明显。马克思 、 恩格斯认为 ,
2 0 1Leabharlann 3年 1月 J a n . 2 0 1 3
人 民主体地位 的确 立 是 对马克思主义 唯物 史观 的丰 富和发展
高 峰
( 西藏 民族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成阳 7 1 2 0 8 2 )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 了人 民主体思想 , 科学揭示和 阐发 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第 3 4卷 第 1 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史观简介
一.近代史观(现代化史观)
近代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1.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2.经济上的工业化;
3.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论化;
4.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与政治的民主化。
因为现代化史观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的特点,因此,用现代化史观评价历史更为实事求是。
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它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并认为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文明史观
从横向(空间角度)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时间角度)看,包括:渔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而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
四.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历史,其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五.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革命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是通过不断的斗争来推动社会严谨的历史,即从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史观。
六.唯物史观
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七.英雄史观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接触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
八.生态史观
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角度分析问题。
研究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