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分析
山西省高教结构布局调整与优化初探

山西省高教结构布局调整与优化初探
【摘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合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与优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面。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历史总结、现状分析与问题揭示,提出了山西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与优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
全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建国以来山西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历史回顾;第二部分是山西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现状分析;第三部分是山西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与优化的原则与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教结构布局高等学校山西省调整【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649.2
【目录】:内容提要5-6Abstract6-7引言7-8一、建国以来山西省高教结构布局调整的历史回顾8-13(一)建国以来山西省高教结构布局的四次调整8-11(二)总结与启示11-13二、山西省高教结构布局现状分析13-22(一)概况13-14(二)规模结构现状分析14-15(三)布局结构现状分析15-16(四)形式结构现状分析16-18(五)科类结构现状分析18-20(六)层次结构现状分析20-21(七)能级结构现状分析21-22三、山西省高教
结构布局调整与优化的原则及对策22-29(一)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与优化的基本原则22-24(二)山西省高教结构布局调整与优化的对策24-29结语29-30附表30-33参考资料33-35后记35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现状与展望

基 金项 目: 2 0 1 1年 度 广 东 省 高 等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项 目“ 教 师教 育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改革 与 实践 ” ( B K WT 2 0 1 1 0 1 1 ) 。 作者 简 介 : 张 伟坤 ( 1 9 8 0 一) , 男, 广东 梅州 人 , 华 南 师范 大学 教务 处助 理研 究员 , 中 山大 学 2 0 1 1级 博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向 : 教 育管 理原 理 、 高等 教育 管理 。
善 。 近 十 年 来 理 论 研 究 者 在 区域 高 等 教 育 结 构 调 整 与 区 域 互 动 、 区 域 高 校 管 理 体 制 、区域 高 校 布 局 结 构、 区域 高 等 教 育 发展 模 式 、 高校 与 区域 服 务 等领 域 取 得 了一定 成 就 。 但 未 来 仍 然 需 要 在 理 论 体 系 架
、
我 国 区 域 高 等 教 育 结 构
二、 近 十 年 我 国 区 域 高 等 教 育
结 构 调 整 的 研 究 述 评
目 前 。关 于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的 研 究 有 不 少 专
基 本 现 状 及 存 在 问 题
在 过 去 的 十 多 年 时 间 里 。 我 国 加 快 了 经 济 结 构 的调 整 , 促 进 了经 济 的 持 续 平 稳 较 快 发 展 , 有 效 应 对 国 际 金 融 危 机 :综 合 国 力 得 到 较 大 幅 度提升 , 市 场 进 一 步 开 放 并 逐 渐 与 国 际接 轨 , 逐
著 ,但 大 部 分 是 从 经 济 学 或 空 间地 理 学 的 视 角 进 行 探 讨 .专 门 研 究 区 域 高 等 教 育 协 调 发 展 或 结 构 优 化 的 论 著 较 为 少 见 ,相 近 的 研 究 散 见 于 论文 . 主要 从 社 会 学 和教 育 学 的 角度 进 行 探 讨 。 本 研 究 参 考 的 资 料 主 要 来 源 于 “中 国 期 刊 网 ” “ 中 国知 网 ” 等 全 文 阅 读 数 据 库 。以 “ 区 域 高 等 教 育” “ 教育结构调整 ” 为搜 索词 , 选 择符合条件 的 论文共 1 8 5篇 。 综 观 已 有 的 研 究 , “ 区 域 高 校 布
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省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以云南省为例

域 内各次 级 区域 在 高 等 教育 布 局 上 有 主有 次 , 在 发展 上有 先有后 , 对部 分 区域实行 优先 发展 、 重点
扶持 ; 三是 非均衡 协调 发展模 式 , 即在 省级 区域 内 强调 各次 级 区域 间 主次兼顾 、 相互 协调 , 对 区域 间 不均衡 进行 积极 回应 , 以优 先发展 促进后 续发 展 , 以重 点扶 持带 动 一 般 支持 。基 于 现 实可 能 性 , 我 们认 为应把 “ 非均 衡协 调发 展” 作 为高等 教育 布局
2 0 1 3年 1月
第4 5卷第 l 期
云南师 范大 学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
J a n .,2 0 1 3
Vo 1 . 45 No .1
基 于 非均 衡 发 展 理 论 的省域 高等 教 育布 局 结构 调 整
— —
以云 南省 为例
伊 继东, 冯用军 , 杨 超
效确定 了云南省高等教育增长极和次级 区域 , 提出了云南省高 等教育布局结构 调整的非均衡 协调发 展 思路 。研究结论 可为省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 [ 关键词] 非均衡发展理论 ; 云南 省 ;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 增长极 ; 梯度增 长 [ 中图分类号]G6 4 9 .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 0 —5 1 1 0 ( 2 0 1 3 ) O 1 一O ( ] 6 4 一O 6
( 云南师范大学 [ 摘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 院, 云南 昆明 6 5 0 0 9 2 ) 要] 非均衡发展理论与省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有着 内在逻辑关系 , 该理论 的有关思路 、
省域高教均衡布局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省域高教均衡布局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以河南高等教育发展为例宋伟韩梦洁((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各省(区)域高等教育组成了全国高等教育体系,各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基于非均衡发展战略指导,这加剧了各省、市、自治区之间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均衡性,一些省级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迟缓落后,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制约因素。
因此,国家政府应该在十七大精神指导下,追求教育公平,创造有利于均衡发展的政策环境,坚持均衡发展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各省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省域政府也应重视当地高等教育与其他省区的协调的发展,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非均衡;河南省;教育公平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①我国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大国。
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各省之间的地域不均衡布局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仅与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协调,而且也严重影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策略也应随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作出相应调整。
一、我国各省市区高等教育发展概况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因获取资料困难的原因,本研究不包括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所致,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各省级行政单位之间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而这些经济社会因素进一步影响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构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社会基作者简介:宋伟(1966—),男,河南民权人,河南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韩梦洁(1980—),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4ae000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b.png)
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使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非常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无论高校数量还是教育质量,各个地区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人口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作用,其中历史、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占主要地位。
(一)历史方面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就已经建立了205所大学,这些大学主要位于北京、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
而这些城市都具有历史悠久、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治地位显赫等共同特征,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大学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了巩固和提升,基本上都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高校分布,也是影响地区内高校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相互影响,既可以相互促进也会相互抑制。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有更多的资金投向高等教育事业,而且也有对高等教育更高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网络人才,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则是互相抑制的。
(三)政治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国家出于政治的目的从而制定相关政策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方面。
区域政治地位与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区域政治地位越高其高等教育资源就越丰富。
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格局还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相关。
二、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对策(一)在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增设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分布的调整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尚无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十分薄弱的中小城市及县级市。
在目前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不宜再强调平衡中西部的高等教育投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00.11.23•【字号】青政办[2000]243号•【施行日期】2000.1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青政办〔2000〕243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现将《全省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予以印发,请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予以印发,请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的通知》(青政〔2000〕97号),现提出以下具体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构建面向21世纪我省高等教育新体系和新格局,促进我省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在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培养人才、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作用。
二、实施的原则(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统一部署,统一思想,确保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二)坚持优化和合理配置高等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增强高等学校“产、学、研”服务功能,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稳步实施到位;(四)有利于校内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五)既坚持学校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又考虑保持并入学校及研究院所的办学、科研特点和优势;(六)既坚持国家和事业单位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的原则,又注意发挥协管业务部门和行业的优势、积极给予指导和支持;(七)有利于高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三、具体实施意见(一)青海财经职业学院并人青海大学,在现校址更名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实行大学领导下的二级学院管理体制,为副厅级建制。
东北三省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分析

东北三省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分析
任飞燕;林永柏
【期刊名称】《教育与职业》
【年(卷),期】2013(000)029
【摘要】整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区域差异性较大,以区域为系统单位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使其均衡化与协同发展是新时期重要的战略目标.东北三省地处我国中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属于中层档次.随着政策的深入与经济结构的转变,东北三省从一个整体区域系统的视角有必要对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进行调整.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任飞燕;林永柏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东北三省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分析
2.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与优化
3.东北三省数字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归类分析——基于东北三省省级档案网站的调研
4.挤入还是挤出:东北三省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研究——基于GMM动态面板和2000~2017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的实
证分析5.东北三省数字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归类分析--基于东北三省省级档案网站的调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题申报模板:3381-湖北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政策研究

湖北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政策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问题的提出:“十三五”时期是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建成教育强省的冲刺阶段,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规划正深入推进。
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是当前我省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课题界定:本课题为应用对策研究,主要通过对湖北省普通高校空间布局和层次、科类、形式等结构现状分析,研究其与湖北区域、产业发展的关系,将湖北与江苏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并提出“十三五”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高校设置、高校分类管理及资源调整的意见和建议。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根据研究需要,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与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研究高等教育结构研究:高等教育结构内涵探讨方面,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1994)强调高等教育结构的多元化,部类、层次、部门、等级的多元化;日本学者天野郁夫(2006,2003)指出日本拥有极强的高等教育等级结构,并指出构建高等教育结构的关键是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马丁•特罗(1999)指出高等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做出不同的结构调整,并指出不同发展阶段内其结构改革与发展变化的规律;郝克明等(1987)分别将建国以来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基本划分。
高等教育结构分类研究方面,潘懋元(2005)提出三种分类方法、史秋衡(2016)提出按人才培养规格分类的思路。
高等教育结构与外部关系方面,冯向东(2005)指出现实的高等教育结构是政府与高校博弈的产物,英国学者迈克尔•夏托克(1987)、我国学者谢安邦(1998)等提出高等教育结构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研究:有的学者从整体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如张德祥(2011)从普通高校数量、普通高校在校生数、每万人口在校生数等六项作为指标来研究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问题;余珊珊(1998)、王浒(2004)从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布局进行研究,发现三大地区差距较大;马陆亭(2016)提出,高等学校布局越来越广泛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