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凯文.林奇,芝加哥人,曾经是赖特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任教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其城市形态理论可以看作是迄今关于现代城市最为经典的著述。五十年代末出版《城市印象》一书,用图示语言的方法将城市分析演绎为生动有趣的阅读过程。这本《城市形态》则在一种“功能理论”的架构之下,将现代城市理论作了“美国式”的完整陈述。

《城市形态》希望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一个与人的文脉相应相关的叙述,一个把一般的价值标准联系到具体行动的叙述。这个叙述将只限于表达人的价值与实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尽管后者在此更受重视。因此这将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实体空间方面,而是因为一个综合的城市理论不仅应用阐述一个城市是如何运转的,同量也应用阐述这个城市“好”在哪里。标准理论了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论,只对后者做了描述,而对前者只做了假设。而流行的功能理论虽有自己的方式,但却也不自觉地像标准理论一样地片面。第二章讨论标准理论和功能理论的不同,以及在两种理论之间建立联系的必要性。林奇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五个基本性能指标,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

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并不是新理论。在第四章讨论三种不同的领

先理论。书的第一部分是为陈述这些理论做准备的历史背景,是关于城市形态本质的讨论以及对于形态的价值标准的争论——这是做第一个飞跃的跳板。第四章的三种标准理论都是很有影响的理论,不仅仅是在学术上,更因为它们长久以来影响着实际的城市决策。作者提出了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另一个更普通的理论则被安排在书的第二部分,这个理论基于“城市活动的空间围度”,虽然这个理论本身也存有问题,然而它仍然还是一个好的开端。第三部分则是把理论应用于城市的现状问题以及模式,并以此勾画出理想的城市模式草图。

看得出作者贯穿书中为城市设计既作为过程又是结果建立范式典范的努力,试图为其开拓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折中理论,超越直接指导实践的规则。可惜作者既提出“人们赋予形态的价值和思想”对城

市形态形成之关键,却没有潜进较为独立的思想领域,停留在两者

之间的界面层,执著于造城人的表面动机并假定其永久性,终结于

经验主义的心理学,智性上不够该有的锐利。

不过作者也无疑是成功地讲述了城市形态本身的“功能理论”,以作

为教条之外的选择。其中的指标,如生命力,被感知性,适应性,

可及性,控制和管理,效率和公正,早以成了一个“好”的城市形态

的无可争议的必要特征。

城市设计作业

1、校园认识与感受

2、城市调查研究报告---泉城路

3.读书报告一:《城市形态》

班级: 11级建筑理科二班姓名:薛菲学号:201102045201 指导老师:温莹蕾

【篇二:城市意向读书笔记】

《城市意向》读书笔记

摘要:

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40多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

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

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书中所列举的波

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以及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已在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出现。《城市意象》为现代城市

设计产生了重要意义。凯文?林奇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也可以

说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用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

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

以及城市设计五元素。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给出了城市设计导则性方法,并罗列大量的可触性或可视性等元素,进一步阐明了基于社会

学或经验主义的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

作者简介:

关键词: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环境的意象、三个城市、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新的尺度。其中城市意象及其元素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环境的意象其中讲了四个部分:可读性、营造意象、结构与个性、

可意象性。其中可读性指城市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一处独特、可读的环境不但能带来

安全感,而且也可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营造意象是

指城市的可意象性,并不意味着固定、有限、具体、整体或是有秩序,也并不意味着清晰、显见、新奇或是平淡。它除此之外应该还

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如意蕴或是表现力、愉悦感情、韵律、兴奋点、可选择性等等。结构与个性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个性是指与周围事

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

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二是结构指物体与观察者以

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三是意蕴指物体为观察

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

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可意象性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在

实用性上,它应该充分而且真实,个体能够在一定范围的环境内工作。地图无论抽象与否,至少要能让人找到回家的路,它必须充分

清晰、完整、易于查阅,即必须是可读的。其次,它应该具有安全性,拥有附加线索,让人们有可能采取别的措施,减少失败的几率。如果一盏闪烁的灯是一个急转弯的惟一标志,一次停电就有可能导

致灾难的发生。开放的、适于变化的意象将更受欢迎,它使得个体

可以不断调查和组织现实,有空间允许个体描绘自己的图像。最后,它应该还有一部分意象可以传授给别的个体。衡量一个“好”的意象,这些标准的重要性对于不同人、在不同条件下也不一样,有人赞美

经济、有效的体系,而有人又喜欢开放、可借鉴的体系。

三个城市分别是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不同的城市,人们

却有些共同的意象特征:首先是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

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其次是社会的经济阶层不同的区域也

会被人们谈论;最后是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人们经

常描述城市景观中形成对比的事物,比如空间的对比、地位的对比、功能的对比,以及相对的年代、清洁度或是地形的比较,元素及其

特征正是在这种整体的环境中变得清晰明了。得出的结论是人能够

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尽管在城

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

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

度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城市意象及其元素有五个分别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道路有三方面内容,第一是道路的概念,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

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