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赏析

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赏析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而备受推崇。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红楼梦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精雕细琢的语言表达,深深吸引了读者。其中,古诗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情节的补充,也是情感的抒发,同时也是展示时代背景和价值观的重要元素。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1. 梦幻楼台声细柳,封对.静燕脂泪

这是《红楼梦》第五十回中的诗句,出自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对诗。这句诗以描写人物情感为主,通过楼台、细柳、燕脂泪等意象,表达了宝黛之间的深情厚意和离别之苦。这种描写方式巧妙地运用了景物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形象生动,使读者情感更加贴近人物,加深了故事情节的感人程度。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红楼梦》第一百二十二回中岳云鹏的题诗。这句诗通过山的隐喻,表达了人们常常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往往无法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价值。这种揭示现象背后真相的方法,更深层地揭示了世界的复杂性和人们的通病。

3. 黛玉怨道:“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这是《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的黛玉的古诗。这句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通过春天的草木、花草的盛开,表达了黛玉对短暂美好的追

求和人生的无奈。这种以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既丰富了作品的意境,又增添了人物形象的鲜活感。

4. 粉罗葬花钿,冷束腰金带。画船听雨眠。

织纱笼金缕,画色黏红烛。画楼中冷绾。

糁狠不与等闲配,皆因鸳袅故人怜。

这是《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的宝玉之诗。这首诗通过对粉罗、织纱、画船等物的描写,表达了宝玉对黛玉的怀念和思念之情。诗中的物象以及通过细腻的描写情感的诗句,使读者可以感受到宝玉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种诗意的运用,不仅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有力的表达手段,也深化了读者对宝黛情感的理解。

5. 一曲红绡不知数,泪湿罗巾不耐看。

这是《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林黛玉自己的诗句。这句诗以描写内心情感为主,通过红绡和罗巾的形象,表达了黛玉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懊恼。这种内心独白式的写作手法增强了读者对黛玉内心苦闷的感受,使作品更加真实感人。

总之,红楼梦中的古诗词是作品中的亮点之一,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等多个层面,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作品的补充,更是对当时社会风尚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反映。通过细腻的诗句和深刻的内涵,红楼梦中的古诗词成为作品中深入人心的一部分。

《红楼梦》对联、古诗文赏析

《红楼梦》对联、古诗文赏析 对联集赏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撰太虚幻境联 [注释] ①该联见《红楼梦》第一回。 ②曹雪芹:(约1724或1715-约l764):名霑,字梦阮、芹圃,号雪芹、芹溪居士,清文学家,汉军正白旗人。他能诗善画,有广泛的文学艺术知识和深厚的修养。他创作的《红楼梦》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太虚幻境:太虚谓空幻虚无之意。太虚幻境是曹雪芹所虚设的天国里的一个境界。 [鉴赏] 这副对联在《红楼梦》中曾两度出现:第一回是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第五回是贾宝玉在游太虚幻境中所见。可见作者对这副对联的安排是自有深意的。这副对联看似简略,然道理相当深刻。从人物的遭际、命运来看:甄士隐一生曾享尽荣华,最后家道变故,遁入空门,这是甄士隐一生的最终归宿。作者借贾宝玉见到这同一对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来,这是隐示着他一生道路的缩影。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具兼,颇令读者品味、猜详。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云:“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这副对联可谓是总括了《红楼梦》创作手法上的某些规律。 对联所言,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了;把没有的视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没有的了。正如鲁迅在《集外集拾遣·〈绛洞花主〉小引》中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副对联阐释了“假”“真”“有”“无”的哲理,似是对读者在读《红楼梦》时的一种提醒,切忌穿凿;同时,给人们认识和思考复杂的人生以深刻的启迪。 玉在匵中求善价;

红楼梦中的诗词鉴赏

红楼梦中的诗词鉴赏 一、红楼梦诗词《薛宝钗咏白海棠》鉴赏 薛宝钗咏白海棠 作者:曹雪芹 原文: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释: ①珍重:珍视,看重。芳姿:美好的姿态,指花容。 ②手瓮:可提携的盛水的陶器。 ③胭脂:即胭脂红色。洗出:洗掉所涂抹的而想出本色。北宋人梅尧臣《蜀州海棠》诗:“醉看春雨洗胭脂。”秋阶:秋天的台阶。影:指海棠花姿。冰雪:比喻刚洗过的白海棠凝聚着露水像白雪一样。露砌:洒满露珠的石砌台阶。魂:指海棠花的品格。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刚浇上水的白海棠,像洗去胭脂的美女一样,在秋日的台阶上映出了她美丽的身影;又好像在那洒满露水的台阶上招来洁白晶莹的冰雪做她的精魂。 ④玉:指白玉一般的海棠。痕:就玉说,“痕”是瘢痕;以人拟,“痕”是泪痕;其实就是指花的怯弱姿态或含露的样子。此句的意思是花儿愁多怎么没有泪痕。 ⑤白帝:即西方白帝白招拒。是神化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主管秋事。《晋书·天文志》:“西方白帝,白招矩(矩亦作拒)之神也。”秋天叫素秋、清秋,因为它天高气清,明净无垢,所以说花儿报答白帝雨露化育之恩,全凭自身保持清洁,亦就海棠色白而言。凭:程乙本作“宜”,不及“凭”字能传达出矜持的神气。 ⑥婷婷:挺拔舒展、苗条秀丽的姿态。 赏析:

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露砌”和“秋阶”同指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 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 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 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李纨评此诗第一,就是因为“这诗有身份”。 二、红楼梦诗词《螃蟹咏》鉴赏 螃蟹咏 作者:曹雪芹 原文: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注释:

《红楼梦》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红楼梦》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石头记 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都说作者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 注译:荒唐语:原为漫不着边际的话,引伸为乖廖之言,这里指《红楼梦》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都云句:痴,痴情,这里指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把《红楼梦》主题理解为描写爱情。谁解句:味,滋味,喻事物的真实含意,其中味,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里指作品的主题。 二、好了歌 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 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 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 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 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 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那蔽陋的卧室和空荡荡的厅堂,当年却是象板笏堆满了牙床,那生满衰草和立着枯杨的地方,曾经做过演出轻歌曼舞的剧场,那画栋雕梁早被蜘蛛结

红楼梦中的诗句合集及解析

红楼梦中的诗句合集及解析 以下是《红楼梦》中的部分诗句以及其解析: 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红楼梦》开篇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其中,“荒唐言”指小说中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辛酸泪”则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悲痛与辛酸。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整个《红楼梦》的主题是描写人性的复杂和世间百态。 2. 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女娲补天神话的引子,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是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其中,“无材可去补苍天”暗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无力改变,“枉入红尘若许年”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红尘烦恼的感慨。 3. 金陵十二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描述金陵十二钗的,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其中,“荒唐言”和“辛酸泪”再次强调了小说的主题,而“都云作者痴”则暗示了人们对小说的理解和解读可能存在误差,“谁解其中味”则表达了对于理解小说深意的期待和挑战。 4.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首诗表达了《红楼梦》中对于真假、有无的哲学思考。其中,“假作真时真亦假”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真假难辨的复杂性,“无为有处有还无”则表达了对于现实世界中物质虚无的理解和探索。 5. 荣禧堂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描述荣禧堂的,表达了对于权力、地位、荣誉的追求和崇尚。其中,“座上珠玑昭日月”暗示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意义,“堂前黼黻焕烟霞”则表达了对于华贵和美丽的追求和崇尚。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的诗句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诗句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赏析

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赏析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而备受推崇。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红楼梦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精雕细琢的语言表达,深深吸引了读者。其中,古诗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情节的补充,也是情感的抒发,同时也是展示时代背景和价值观的重要元素。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1. 梦幻楼台声细柳,封对.静燕脂泪 这是《红楼梦》第五十回中的诗句,出自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对诗。这句诗以描写人物情感为主,通过楼台、细柳、燕脂泪等意象,表达了宝黛之间的深情厚意和离别之苦。这种描写方式巧妙地运用了景物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形象生动,使读者情感更加贴近人物,加深了故事情节的感人程度。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红楼梦》第一百二十二回中岳云鹏的题诗。这句诗通过山的隐喻,表达了人们常常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往往无法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价值。这种揭示现象背后真相的方法,更深层地揭示了世界的复杂性和人们的通病。 3. 黛玉怨道:“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这是《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的黛玉的古诗。这句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通过春天的草木、花草的盛开,表达了黛玉对短暂美好的追

求和人生的无奈。这种以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既丰富了作品的意境,又增添了人物形象的鲜活感。 4. 粉罗葬花钿,冷束腰金带。画船听雨眠。 织纱笼金缕,画色黏红烛。画楼中冷绾。 糁狠不与等闲配,皆因鸳袅故人怜。 这是《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的宝玉之诗。这首诗通过对粉罗、织纱、画船等物的描写,表达了宝玉对黛玉的怀念和思念之情。诗中的物象以及通过细腻的描写情感的诗句,使读者可以感受到宝玉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种诗意的运用,不仅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有力的表达手段,也深化了读者对宝黛情感的理解。 5. 一曲红绡不知数,泪湿罗巾不耐看。 这是《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林黛玉自己的诗句。这句诗以描写内心情感为主,通过红绡和罗巾的形象,表达了黛玉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懊恼。这种内心独白式的写作手法增强了读者对黛玉内心苦闷的感受,使作品更加真实感人。 总之,红楼梦中的古诗词是作品中的亮点之一,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等多个层面,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作品的补充,更是对当时社会风尚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反映。通过细腻的诗句和深刻的内涵,红楼梦中的古诗词成为作品中深入人心的一部分。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诗赏析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首句表明宝钗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时时刻刻讲“礼”,把自己的身份、名节看得很重。“淡极始知花更艳”一句暗示了宝钗的冷淡的性格。整首诗来看,写白海棠的洁白、淡雅、端庄,完全符合封建贵族小姐的道德标准。 林黛玉《咏白海棠》诗赏析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首联写主人公率性地栽养白海棠,她碾碎洁白的冰块当作泥土,用美玉当作养白海棠的花盆。写出了林黛玉的任性,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气质。 颔联写白海棠长成了,洁白的颜色像三春的梨花,悠悠的花香似寒冬的腊梅。 颈联写朵朵海棠花是月中的仙人裁减而成,那花瓣上的露珠好似闺中的怨女滴下的眼泪。这里是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娇弱多病的小姐形象的写照。 尾联承上联表面写白海棠在月夜里默默随秋风浮动,似有千言万语但无人倾诉。其实写出了林黛玉的孤独寂寞、孤高自赏,难觅知音的愁苦情怀。 这首诗写得风流别致,即构思巧妙,潇洒飘逸。 林黛玉《问菊》诗赏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首诗最能体现林黛玉的性情。首联暗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诗人走近菊花,跟菊花喃喃私语。颔联写菊花的“孤标傲世”,花开独迟,正是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性格的写照。颈联写菊花在花圃里寂寞,在深秋季节深沉相思,也是林黛玉的孤独寂寞、相思无人能解的痛苦生活的表现。尾联说无人可做菊花的知音,自己愿意与它“话片时”,正是她苦闷之情无人可诉的情感的流露。 此诗新颖别致,构思巧妙。多次发问,问得巧妙深刻,把菊花当作自己的知音,尽情倾吐内心的情感,真是达到了花人合一。因为无人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花契合,故而她的诗比别人的更真实、更自然。 林黛玉《咏菊》诗赏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吟。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片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首联紧扣诗题,描述主人公为写菊花诗着魔一般地思索和推敲的情景。颔联中的“临窗写”,“对月吟”,生动地描摹了主人公吟咏菊花诗的情景。颔联是黛玉借“咏菊”来抒发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情怀。而在尾联中,黛玉将陶潜引入诗句,既歌颂了菊花的高风亮节,也暗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整首诗深婉、秀美,只有聪慧灵秀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篇。 林黛玉《菊梦》诗赏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羡庄生梦,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惊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红楼梦古诗词鉴赏大全赏析_经典的红楼梦诗词

红楼梦古诗词鉴赏大全赏析_经典的红楼梦诗词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红楼梦古诗词鉴赏大全赏析,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诗词鉴赏1 吟月三首(第四十八回、四十九回) 【说明】 香菱跟黛玉学做诗,第一首写得不好,第二首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她不肯罢休,日夜苦吟,梦里也在做诗,第三首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好评。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注释】 1.月挂——“挂”,庚辰本作“桂”,王评本改作“到”,今从戚序本。中天——天中央。 2.皎皎——洁白明净。 3.助兴常思玩——常思玩月以助诗兴。玩,赏。 4.野客——山野之人,多指贫居不仕或对现实不满者,所以说“添愁”。 5.翡翠、珍珠——为求措词华丽给楼和帘加上的饰词。玉镜、冰盘——喻月。 6.银烛——银白色的蜡烛。 7.晴彩——晴空中月亮的光彩。 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注释】 1.香欲染——形容香气之浓。诗词中多写月夜梅花,所以用梅烘染月。 2.柳带——柳枝。 3.残粉涂金砌——阶台边沿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白粉。古代以“金粉楼台”称华丽建筑。粉,指金粉,即铅粉。残,言其淡薄。金砌之“ 金”即因涂饰金粉而言。 4.恍若——依稀彷佛,好象。 5.余容——指将要西沉的月亮。拟人说法。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注释】 1.精华——月亮的光华。这句说云雾遮不住月亮。 2.影——指月的形。娟娟——美好。魄——指月的质,月称桂魄。 3.“一片”二句——诗的修辞句法。说秋闺怨女愁思不寐,直至五更鸡唱、残月西斜。所谓“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砧,捣衣石。参见《忆菊》等诗注。 4.“绿蓑”二句——上句即“野客添愁”意,下句说少妇望月感怀。绿蓑,防雨的蓑衣,古用草编,故言“绿”,今多用棕,指代“野客”。笛声,月夜闻之尤悲,小说中曾写到。红袖,指代女子。 5.“博得”二句——意思是对月伤怀的人们应引得月里嫦娥的同情,而使她感叹命运之神为何不使人们能永远团圆呢?月亮本身也要亏缺,嫦娥自己也寂寞,反怜人们之不幸,是诗意所在。今程高本“ 借问”作“自问”,则以嫦娥为主宰,意有不同。又“团圆”程高本作“团圞”,就月而说,义同,但与人事相关,应用“团圆”。不以词害义,今仍从脂本,以存原貌。

红楼梦诗词鉴赏(精选30篇)_诗词完美版

《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诗词鉴赏(1):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词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之后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这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但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好处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证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和作者关系最密切的脂砚斋(名姓已无可考)在书上写下这样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可见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 部书的。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果然不出作者所料,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议论真是五花八门,赞叹其博学多才者有之,欣赏其生花妙笔者有之,艳羡书中描述的歌舞繁华者有之,以宝玉或笺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一些封建道学家认为这部书是诱为不轨、弃礼灭义,是淫书,主张烧毁禁绝;并且有人编出故事诅咒作者断子绝孙,死后得了冥报等等。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红楼梦诗词鉴赏(2): 女娲石上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

红楼梦经典诗词及赏析

红楼梦经典诗词及赏析 红楼梦经典诗词及赏析 一把辛酸泪浸透了满纸的荒唐言,曹雪芹手中握了一卷一梦千古的红楼,眉宇间隐约一丝很远古的悲凉。红楼的宿命牵着前生后事的传说,黛玉亏欠宝玉的甘露,便要换一世的眼泪,纵然是情深意长,终究还是扯不断心事终虚化的无可奈何,泪尽而归的结果,也不过是为了偿还前世的风月情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经典诗词及赏析,欢迎阅读。 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引子,是在《红楼梦》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出现的,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十二仙子演奏的警幻仙子新制《红楼梦》十二支仙曲的引子。红楼梦引子是《红楼梦》十二支曲的总体引序,也是《红楼梦》中女性人物的情感引序和悲惨命运终结的引序。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一开始便是情字何其重要,那“鸿蒙”便是情。演红楼梦也从这个,情字入手,更加证明“宿孽总因情”了。谁为情种?试问世间谁是痴情的。 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人人都围这情字转,天、日、时中,去奈何,去伤怀,去寂寞,这都是傻人在试遣愚衷而已。这情本是虚幻的,是无常的,是空的。当成真去看去做,岂不是傻?岂不是愚?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有时也写作“悲金悼玉”)。 金和玉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可以包括正、副、又副十二钗,甚至是整个贾府及与之相关的青春女性,但是从其特指意义上来说,却是指两对金玉,即金指宝钗和湘云,玉指黛玉和妙玉,怀和悼的些

微差别正说明了小说中,四人结局的差异,也就是宝钗、湘云健在,而黛玉、妙玉早亡。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是中国著名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的判曲。 主要以这首曲子写红楼梦的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各种缘故最终破灭的故事,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在87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枉凝眉》由王立平谱成曲子,作为电视剧的主题曲,由陈力演唱。 一、林黛玉是“阆苑仙葩”。“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黛玉原为太虚幻境中“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而转世。 二、贾宝玉是“美玉无瑕”。贾宝玉衔玉而生,口中所含着的玉和他自己的前世——顽石,确实都是“美玉无瑕”,“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晶莹的美玉”即宝玉所佩戴的“宝玉”,后来在二十回左右人石合一,贾宝玉即顽石。 典故出处 《集仙录》: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显然,“阆苑”为“阆风之苑”的缩写。 李义山也曾有“十二层城阆苑西”之句。 再看《红楼梦》第一回中交代的林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生于“西

《红楼梦中的古诗词欣赏》

红楼梦中的古诗词欣赏 概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作为一 部长篇小说,其中融入了大量精美的古诗词,这些诗词不仅在情感表达上独具 匠心、富有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现象的深刻 思考。 本文旨在通过选取《红楼梦》中的经典古诗词进行欣赏,并解读其背后所蕴含 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领略到这段文学艺 术之美。 古诗词欣赏 1. 游园不值 - 杨宴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古体诗以写景为主,描绘了清明时节雨水连绵不断、行人迷失方向之景象。作者通过牧童指引的方式,突出了游客对美景的向往和探求之心。同时,这首 诗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迷茫,与《红楼梦》中众多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化相呼应。 2.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荡露为霜。然而只有你尚暖,而我衣单薄如蓬。

这是一首汉乐府体诗,表达了作者秋天思念恋人、愿意与其共度寒冷季节的情感。在《红楼梦》中,充满忧愁和离别情节的故事令此诗更具共鸣。通过此诗,读者能够进一步理解贾宝玉对黛玉深深的眷恋和爱意。 3. 渔家傲·雁丘词 - 文君苏 江上船后有余芳,先春白雪满河阳。忍笑碧桃云欲绽,忆旧牡丹昔堪羞。 这首古曲辞以写景为主,展现了春天到来时的盛景。通过婉约唱调和含蓄的文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缅怀之情。在《红楼梦》中,贾母喜欢的牡丹 花与此词相互呼应,在描绘景物的同时也追述了贾府兴衰沉浮的生活变迁。4. 蝶恋花·更无颜色 - 柳永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一寸相思千万绪,只教愁肠寸断裂。 这首词突出表现人们间因爱而生离别之苦、惆怅之情。通过描述相思之痛,展 现了人性深处对爱情不舍和哀伤之感。在《红楼梦》中,众多人物也常陷入纠葛、羁绊于各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当中。 总结 以上只是选取了四首古诗词进行欣赏,并解读其与《红楼梦》之间的联系。《红楼梦》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 思考,使这些古诗词更加有意义、值得欣赏。通过阅读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 解和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也更加丰富了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与鉴赏。

红楼梦中经典诗词的详细解释

红楼梦中经典诗词的详细解释 一、石头记 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都说作者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 二、好了歌 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 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 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 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 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 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

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棉袄,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那蔽陋的卧室和空荡荡的厅堂,当年却是象板笏堆满了牙床,那生满衰草和立着枯杨的地方,曾经做过演出轻歌曼舞的剧场,那画栋雕梁早被蜘蛛结满网,而绿纱今又糊挂到破败的窗上。说什么年纪轻轻胭脂浓花粉香,却怎么转眼间两鬓苍苍如雪霜?昨天才在黄土垅头埋葬了白骨,今晚又已在红宵帐里结对成双。说什么积攒得金满箱啊银满箱啊,那晓得自己回到家里就一命亡?说什么教训儿女啊严格又有方,可保不定将来子弟变成强梁,费尽心机选择富家子弟做女婿,谁想姑娘后来竟流落在烟花巷,有些人因嫌官小而拼命往上爬,却落得个枷锁套在脖子上;昨日里还哀叹衣不蔽体挨寒冻,到今朝反倒嫌紫金蟒袍拖地长。乱哄哄的这个刚倒台那个又登场,分明是他乡竟说成是自已的故乡;这是多么荒唐又多么可笑,到头来都是为别人作嫁衣裳。 注译:笏满床:笏,古时朝臣朝会时所拿的一种象牙或木质的板,故又称象简,上记载事项以备忘,故又称手板,笏满床,是说家中做官的人多。强梁:凶暴强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往往把具有反抗性的人也称为“强梁”。膏梁:膏,肥肉,梁,精华,这里是富家子弟的省称。他乡是故乡:在这里他乡是指功名宝贵、妻子儿女等尘世生活,故乡,指超脱一切尘世生活而归空幻虚无死亡。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里是说空为别人忙碌。 四、警幻仙姑赋 原文:歌音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美人来,蹁跹袅娜,与凡人大不相同,有赋为证: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鬓堆翠;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风回雪舞;耀珠翠之的的兮,鸭绿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娥眉欲颦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欲止而行。羡美人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美人之华服兮,闪烁文章。爱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琢;比美人之态度兮,风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其静若何,松立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池沼;其神若何,月衬寒江。一一远惭西子,近惭王墙,生于何地?降自何方?若非宴罢归来,瑶池不二;定应吹箫引去,紫府无双者也。 译文:仿佛鸟儿刚离开柳林,又象蝴蝶新飞出花房。只要美丽的仙子在那里一走动,院中树上鸟儿就露惊奇模样;她的脚步刚要到的时候,身影儿早已过了九曲回廊。仙子的衣刚一飘啊,早闻到浓郁的兰麝芳香;荷花般的衣将要动啊,已听到环佩声叮叮当当。脸上的笑窝象春桃啊,流云似的发髻装饰着翡翠;张的嘴辰彷佛樱桃啊,石榴子般的牙齿含着清香。看那苗条而匀称的腰肢啊,颤摇摇象雪花飞舞微风回荡;和珠玉钗环的光彩相辉映的啊,是描眉的“鸭绿”贴额的“鹅黄”。在万花丛中时隐时现啊,生气和高兴都是一样;在清水池旁浏涟玩赏啊,风吹衣带象

经典的红楼梦诗词鉴赏_红楼梦古诗词鉴赏

经典的红楼梦诗词鉴赏_红楼梦古诗词鉴赏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经典的红楼梦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诗词鉴赏1 石上偈(第一回)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说明】 作者虚构空空道人见青埂峰下有一块顽石,上面叙着它被携入红尘后的经历见闻,后面又有一偈,就是这首七言绝句。偈(ji记),佛经中的唱词,也泛指佛家的诗歌。本是音译佛教梵语“偈陀”的略称,意译是“颂”。 【注释】 1.补苍天——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远古的时候,天塌坏了,女娲(音蛙)氏炼五色石把天修补了起来。无才补天,是借神话故事说自己无力挽救社会制度的瓦解。《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四条撑着天的柱子)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因崩坏而不能把地都盖住),地不周载(因塌陷而不能载负万物)。火爁焱(音练砚,猛烈延烧的样子)而不灭,水浩洋而息。猛兽食颛(音专,善良)民,鸷鸟(猛禽)攫(音觉,抓捕)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音敖,大海龟)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救助)冀州(中原地带),积芦灰以止淫(洪)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2.“枉入”句——白白地来到人世间这么多年。作者感慨年华虚度。红尘,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本写长安之盛,后用以说世间的热闹繁华。小说中有石头“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的情节。 3.“此系”句——这是石头身前和身后所经历的故事。小说中说贾宝玉身前本是顽石,在人世经历了一番以后,被“引登彼岸”,仍

化作顽石,所以这样说。 4.“倩(qing庆)谁”句——请谁替我抄了去做奇闻流传。倩,央求。奇传,即传奇,为押韵而颠倒,意即奇异故事可以相传者,它本是唐代兴起的一种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这里只取新奇传闻义。 【鉴赏】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他在小说的楔子中虚构了此书抄自石上所刻的故事,其原作者便是幻化为通灵宝玉、让神瑛侍者(贾宝玉的前身)“夹带”着它一起下凡、经历过一番梦幻的补天石,而曹雪芹自己只不过是“披阅增删”者。但这一点已被为此书加评、誊清的脂砚斋揭穿,说“作者之笔狡猾之甚”,作者其实就是曹雪芹自己。 诗中借顽石说自已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著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写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的历史上最后一个皇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些旧式的经济基础已随时代的潮流,吸收了其它国家的思想,改变成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看出了社会制度将有所改变。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已颓败的大势,可是,他又看到当时社会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的虚无悲观的思想。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致玛· 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亦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出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红楼梦诗词《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诗词《葬花吟》赏析 【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赏析】 《葬花吟》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吟诵出来的一首古体诗。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各十二句分别为 一段,共计可分作五个大的段落。各段相接,逐层推进,不断升华,使意境层层展开,情态步步深入,是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与优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独一 无二的千古绝唱。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 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是刻

画与塑造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的悲剧抒情诗,是林黛玉对自己命运所作的“似谶成真”的自悼曲,也是她坚持真理、宁折不屈的封建地主贵族阶级叛逆者的心理剖白,在抒 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花喻人,花人一体,情景交融,创造了高远的意境,对于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甚至全书主题思想的深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林黛玉在怡红院吃了晴雯的“闭门羹”,“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连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也“不忍再听”。这本来是误会,如果她在 门外“高声问他”,误会也就解除了。但是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想到:“……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的确,再不会有什 么比损害这位妙龄少女的自尊和触痛她那依人为活的凄惨命运,更能使她伤心的了。 所以,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 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写出了这篇有 名的《葬花吟》。 头八句为第一个段落。诗人先以“花谢花飞花满天”作为主景,再衬托以“游丝 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描绘、编织出一幅春末花谢、落红飘飞的晚春图。 在这落花纷飞的意境中,黛玉这个“惜春暮”、“愁绪满怀”的“闺中女儿”“手把 花锄出绣闺”。前四句绘景,后四句写人。“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提问,与“手把花 锄出绣闺”相呼应,交待了诗人因惜花而葬花的心理动因。这一段,是全诗的总领起,创造了初步的意境,掀起了感情大海的头一层涟漪,蕴积了伤春愁己的情怀。 “柳丝榆荚自芳菲”,至“一朝飘泊难寻觅”,共十二句,是诗的第二个段落。 这一段,是诗的意境的进一步拓展,也是诗人情怀大幅度地畅抒驰骋。这是一个大段 落的抒情层次。“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 有谁?”是诗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慨叹和对未来不幸的惴测。诗人尽管生活在花

《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赏析

《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赏析 引言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触动。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其文中大量引用了古诗词,为小说增添了一种特殊的韵味。通过赏析《红楼梦》中的古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体味其深邃的文化内涵。 1. 《红楼梦》中的开篇诗 《红楼梦》的开篇诗是一个极具震撼力的插眼,既预示了小说的主题,又概括了整个故事的脉络。 1.1 诗名:《贾锦胡缎深藕红,误尽牡丹无限春》 这首开篇诗取自宋代文学家柳永的《望海潮》。作者通过贾锦和胡缎两种珍贵的丝织品颜色,暗喻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角色的爱情纠葛。牡丹作为中国古代花卉中的贵妃花,象征着众多美好的事物,而“误尽牡丹无限春”则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美好的消逝。 1.2 诗意: 这首诗寄寓了小说的核心主题,揭示了人生的脆弱和美好无常。诗中的贾锦和胡缎,以及牡丹的春天都被作者用来表达深邃的情感和思考。

2. 诗意与脉络 小说中的古诗词融入了情节以及人物塑造,将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巧妙地融为一体。 2.1 描述美景的诗 《红楼梦》中有大量用来描绘美景的诗句,以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苦乐的思考。 夏日诗 纸船儿啊,水乡如画,夏日江桥上,青山绿水间。动静面无意,春与秋何干?看来才子才,才子灭可言。——评曲 这首诗通过描绘夏日江桥上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同时对才子才情的思考。 2.2 借诗言志 《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还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志向和深层次的特征。 贾宝玉挽诗 金陵怜别故园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今都已黄昏矣,为问国情何如? 这首贾宝玉挽诗体现了贾宝玉对故园别离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中的“月上柳梢头”等诗句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红楼梦诗词鉴赏分享_优美古诗词鉴赏

红楼梦诗词鉴赏分享_优美古诗词鉴赏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红楼梦诗词鉴赏分享,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诗词鉴赏1 姽婳词三首(第七十八回) 【说明】 贾政与众幕友谈及恒王与林四娘故事,称其“风流隽逸,忠义感慨”,“最是千古佳谈”,命贾兰、贾环和宝玉各吊一首。贾政所叙述的情节是作者利用了旧有明代传说史事而加工改缉的(参见附录)。“姽婳(音鬼画)”一词初见于宋玉《神女赋》,形容女子美好贞静,所以小说中说,加以“将军”二字更见奇妙。 其一(贾兰) 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 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 【注释】 1.“捐躯”二句——自从林四娘为报答恒王对她的恩宠而拋掉自己生命的那一天之后,青州地方的泥土也是香的了。“土亦香”各种脂本都一致,程高本作“土尚香”,不对。“此日”并非“今天”,而是指“捐躯”的“那一天”,所以不该用“尚”字。诗句语法常与口语有别,这两句应如上面所解说的。青州,府名,在山东,明初改益都路置,治所在益都(今益都县)。 其二(贾环) 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 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 自谓酬王德,讵能复寇仇? 谁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 【注释】 1. 红粉、将军——皆指林四娘。上句是写恒王生前,下句是为恒王死后。意未休,心中愤恨不止。

2.讵能——怎能。戚序本、程高本作“谁能”,连上句意,贾环说她本为道义上酬德,非真能有所作为,以“讵”字为是,从庚辰本。 3.谁题——程高本作“好题”,戚序本作“诗题”,从庚辰本。这两句中“风流”、“忠义”、“千古”等词,全搬用贾政称道林四娘的话。 其三(贾宝玉)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减,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中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凘凘,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育昏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秾桃艳李临疆场。 纺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血凝碧; 马践胭脂骨髓香,魂依城郭家乡隔。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愁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傍徨! 【注释】

红楼梦-最全红楼梦诗词鉴赏

最全《红楼梦》诗词鉴赏 广告·合作·图库·下载·专题·注册·登录 文学文化艺术城市咨讯欣赏图库下载原创古诗词现代诗歌对联红楼三国视点专栏历史民族民俗中医建筑饮食养生服饰时尚常识其他 音乐书法篆刻绘画工艺纸艺编织收藏影视戏曲名家 旅游美食小吃特产风情名山古镇 生活急救美食DIY 诗词欣赏藏品欣赏音乐艺术品赏其他 文化·艺术·民俗·主题图库素材图库 音乐戏曲文化资源其他 行走江山网事情思散文随笔荷风古韵诗路花语百家杂言小说故事 收藏·首页·繁體 站内·留言·投稿 专题·淘宝·书库

□栏目导航:网站首页〉>文学>〉古代 >〉诗辞歌赋 红楼诗词鉴赏 女娲石上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 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