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中国文化》的办刊特色

合集下载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古到现代,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义礼智”为核心价值观,仁义是实现义务、友爱和团结的准则,礼法规范了各级社会风俗,智慧则体现在科技、经济和政治等领域。

这种价值观经历了岁月洗礼,融入了历史文化积淀,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理论为基础,对自然奉行谦卑的态度,崇尚恭敬、敬畏、礼仪、尊重和诚实。

人们认为,儒家理论既兼顾理性与感性,又体现出智慧与纯洁,有助于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塑造良好的精神形象。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尊严和平等,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以“爱民”、“爱情”为基础,认为家庭、学校、社会等是一个关系网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具价值。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古通今”的传统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以其历史悠久、传承丰富,以及追求贤道、友爱、礼仪等正能量影响着中国社会,使得每一代人都具有强烈的文明认同感。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义礼智”为中心,以儒家理论为基础,重视“人本主义”,追求“自古通今”的传统文化观念,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它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赋予了中国特色的灵魂。

中国教育报刊社

中国教育报刊社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张文斌 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吕同舟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周飞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连保军 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余慧娟
朱新均 1994.9.8-1996.2.15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兼社长; 刘川生 1996.2.15-2003.1.7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代书记,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兼中国教育报刊社 社长; 俞家庆 1996.2.15-1999.1.4任中国教育报刊社社长; 赵书生 2003.1.7-2008.7.2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兼社长; 史习江 2008.7.2-2012.3.31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兼社长; 李曜升2012.3.7-2017.2.13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1995年1月创办了《神州学人》站; 1998年接受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转来的《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2003年创办《中国教师报》和中国教师报站; 2006年在中国教育报络版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教育新闻; 2011年创办了人民教育站,自此形成了拥有两报四刊四,覆盖教育各个领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全 国教育主流媒体。 2021年1月1日,中国教育报刊社所属媒体全新改版,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 2023年4月1日,中国教育报刊社江西站揭牌。
“二”是指“两大战略支撑”:文化铸魂,人才兴社。大力倡导学习之风、创新之风、协作之风,在全体员 工中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构建业务发展立交桥。
“三”是指“三开”办报(刊)理念:开门办报(刊),做大、做强、做优教育报刊;开放办报(刊),统 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办报办刊,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开明办报(刊),科学决策,问计于民、民主决策,法治 思维、依法治社。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包括尊重传统、注重礼仪、重视家庭、崇尚和谐等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以尊重传统为特点。

传统文化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敬重历史,传承祖先的智慧和文化传统,推崇“千古一贞”的价值观念,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意识。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礼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礼记》中有“礼之用,和也”之说,强调礼仪的作用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稳定。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的规范和实践。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

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社会的细胞,是人们情感依托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人有“家和万事兴”之说,强调家庭和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培养。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涵盖了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等多个层面。

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共存、和谐发展的理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尊重传统、注重礼仪、重视家庭、崇尚和谐等特点。

这些特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为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第一篇: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

数千年来,它伴随着中国人的发展与进步逐渐成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

中国人的立身处世、言行举止,似乎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文化;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每一件什物,几乎也都浸润着浓郁的中华文化。

但是一旦旁人问起来,要你用三言两语准确地概括一下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恐怕多数人都会瞠目结舌,不知从何说起。

毕竟,中华文化支脉太庞杂、流变太频繁,要想真的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是不容易办到。

不要说外国人不解,就连中国人自己,怕是也会觉得茫然。

前面那几位中国人在老外面前所遇到的尴尬,其实也是不难理解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因为中华文化太丰富、太精深,所以我们觉得实在很难理出一个头绪。

而相对浅易的美国文化,就容易理解多了。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国人的一些日常行为中,提炼出中国文化的精髓。

比如说,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经权之道等等,就是很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

总体来看,中国文化有如下几点鲜明特征,值得我们注意:中庸,是圣人孔子所极力推崇的“至德”,孔子心目中的理想道德叫做中庸。

中庸之道,实在是中华民族累积凝成的民族智慧。

中庸的精义,似乎不出《论语》的一句话,那就是“过犹不及”。

就是说,万事都不要过分;如果做得过头了,那还不如不做。

然而时下许多人所理解的中庸,却成了做事无原则、无标准、和稀泥、不偏不倚、模棱两可、首鼠两端的代名词,似乎奉行中庸之道的人都是庸庸碌碌、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

这实在是对中庸真义的误解。

为人如果做到了“中庸”,那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呢。

要身体力行“中庸之道”,最要紧的是要有一个“度”的把握。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越了限度就不好了,哪怕是好事也会因此而变成坏事。

事情做得过了头还不如做不到,这就是“过犹不及”。

我们不妨拿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形容词来举例:“怯懦”是“不及”,“张狂”是“过”,而“勇敢”则是“中庸”;“吝啬”是“不及”,“奢侈”是“过”,而“慷慨”则是“中庸”;“自卑”是“不及”,“自负”是过,而“自信”则是“中庸”。

简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特色

简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特色
二、唯物辩证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注重唯物辩证的思想,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是反映社会实践的结果。因此,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通常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
三、强调艺术性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高度重视艺术性,认为艺术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文学作品表现真理和价值的核心手段。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因此强调艺术手段的运用,如结构、情节、节奏、气氛、语言等,以及艺术手段与主题、意境的统一。
四、倡导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注重人文精神,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倡导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倡导道德修养、爱国爱民、正义正道等。
五、注重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注重文化传承,认为文学作品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被保留下来,并且通过批评的方式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因此注重对传统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批评,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评价。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下面简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几个特色。
一、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诗经》、《楚辞》等古籍中就有批评性质的文学作品。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也不断地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

《中国文化史导论》书评

《中国文化史导论》书评

《中国文化史导论》书评第一篇:《中国文化史导论》书评《中国文化史导论》作者:钱穆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 1994-6-1内容简介:本书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学大师钱穆继其《国史大纲》后,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

书中就通史中有关文化史一端作导论。

故此书当与《国史大纲》合读,方能获得著者写作之大意所在。

本书虽主要在专论中国方面,实亦兼论及中西文化异同问题。

钱先生对中西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本书所提主要纲宗之外。

书评:近期看了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的书,恕我涉猎有限,我现在能得到的初步结论只是——真正对中西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不在当代,在思想最为活跃的上世纪初。

真正的中西文化研究大师恐怕还属上个世纪的一拨文化人——梁漱溟、林语堂、钱穆等等。

他们有着深厚的国文(化)功底,在国门初开经受不同文化的冲击时,对双方异同的体认有其深刻。

加上认真、专注的态度,容易上到一个高度。

在这本《中国文化史导论》中,钱穆断言,在学术思想史上,中国无论怎样发展,恐怕难以超越先秦,在政治体制上,中国无论怎样发展,恐怕难以超越汉唐成规;在艺术成就上,日后的中国恐怕也难以超越宋明高度了。

如果将上世纪初至今也作类似的分期的话,至少我们可以说,在思想活跃与学术成就(至少是文化等国学上),我们当下恐怕很难超越上世纪初的高度了。

道理上说,中国从来不缺“纵横家”,他们涉猎广泛,在某些方面颇有造诣,但更擅长的,是将多个领域的知识整合到一起,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并加以传播,而他自己正在这样的过程中成就了自己。

在经历了多年经济受辱而内心自卑的时日,迎来经济腾飞之际,看看这本书更容易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加深对中国的认同。

实际上,这本书也奠定了中国文化史的一种体例。

之前在看文化方面的书,常有所得,偶有所悟,深感欣慰。

及至真正深入阅读以后,发现自己所得、所悟别人早已涉猎,不足为奇。

第二篇: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读《中国文化史导论》之《弁言》——结合现实谈当代中国文化大二时一次去图书馆,偶然看到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出于钱穆的大名我就借来看了,但是发现当中的《弁言》写得非常好,这次阅读让我对文化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理解。

期刊杂志的特点

期刊杂志的特点

编辑理论与方法(2)第二章期刊杂志的编辑杂志(Magazine)是“用同一标题连续不断(无限期)定期或不定期出版,每年至少出一期(次)以上,每期均有期次编号或注明日期的期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是“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出版物”(中国新闻出版署)。

一、期刊杂志的特点(与图书、报纸相比)(一)与图书相比期刊杂志多为月刊、季刊,也有半月刊和周刊。

出版周期比图书短,因而能及时反映现实,追踪学术界、文艺界、企业界、管理界等的动态。

图书通常是一个或几个情投意合的作者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论述或叙述,具有系统性的特点(论文集除外);而一册期刊通常是众多作者精神产品的结合,具有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特点,不同观点可以在期刊上争论,并且可以一期一期地争论下去。

而图书则不能发挥“论坛”的功能。

(二)与报纸相比期刊的时效性不如报纸。

传统报纸多登新闻,文章不长,是“易碎品”,保存价值不大;杂志则多以知识性、技术性、论证性、文艺性作品为主,篇幅较长,内容较稳定,具有保留价值。

杂志介于传统报纸和图书之间(比报纸细,比图书快)。

如果报纸是以“秒”计,那么杂志是以“分”计,而图书则是以“小时”计。

二、期刊杂志的类型(一)按学科分类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又可细分为总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二)按内容特征和读者层次分类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趣味性,读者面广。

如《人民画报》、《大众电影》、《读者文摘》(美)、《时代》(美)等。

2.学术期刊。

如《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文学评论》、各种学报等。

3.行业期刊。

如《摩托车信息》、《家具》等。

4.检索期刊。

如《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等。

(三)按期刊学术地位分类1.核心期刊:某一学科领域中最能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信息量大,利用率高,受到普遍重视的权威性期刊。

“异态”时空下的“苦难”叙事——论《中国文艺》的“写实小说”

“异态”时空下的“苦难”叙事——论《中国文艺》的“写实小说”

北平沦陷时期,日本人实施严苛的文化统制,但为了转移民众的政治视线,也鼓励文学创作,以期为建设“大东亚文化共荣圈”提供相应的文化基础。

《中国文艺》便是在日本人的支持下由旅平台湾文人张深切在北平创办的,从1939年9月创刊至1943年11月终刊,共出版9卷51期,是华北沦陷区颇有影响的文学期刊。

尽管《中国文艺》是日本人出资支持创办的,但其执笔的编刊者却力避日本殖民意识形态的干涉,秉持“文化兴邦”的办刊理念和“纯文学”的启蒙追求,与日本的文化政策斡旋,使《中国文艺》“纯文学”的文化立场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中国文艺》的办刊原则引起了有识作家的共鸣,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文艺》从重振民族文学与重振民族精神两方面探索北平文学的自救方略,所刊载的文学作品体现出其文学启蒙导向。

《中国文艺》一共刊载了243部中短篇小说,其中除一部才子佳人小说①、一部武侠小说②和六部色情小说③外,其余的235部小说则以现实为基点,从家庭、社会、文化等方面抒写“苦难”的“写实小说”。

这些“写实小说”既有对社会暗角的暴露讽刺,也表现家庭生活的困境;既批判封建愚昧的腐朽观念,又抒怀青年人的忧郁情绪。

其多元的主题开掘苦难时代民众的精神困境,展写战争背景下满目疮痍的社会图景,战争罹难、沦陷之辱、社会无序、生存维艰使得“苦”成为这个时代的共鸣。

《中国文艺》刊载的小说将作家对“苦”的情感体认予以文学的表达,使文本在作者的关切、同情和理解的情感作用下拉近了作者与民众的距离,建立了作家与民众的血脉联系,由此成为了受难同胞的民族语义场,以苦难的民族书写建构了文学启蒙话语。

从家庭到社会,从“他者”到“自我”,作者对“苦难”的书写与现实的反思拓展了理性精神启蒙的维度。

本文以此为基点,将《中国文艺》刊载的“写实小说”的主题分为家庭小说、暴露讽刺小说和反思国民精神的“问题小说”,进而解读收稿日期:2020-09-16基金项目:202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沦陷时期的北京文学期刊与北京文坛研究”(L20CZW003);2020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沦陷时期的北京文学期刊与北京文学研究”(WQN202005);2019年博士人才启动项目“‘五四’新文学观与沦陷时期北平文坛的重振”(BS201931)作者简介:高姝妮(199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文化)90 2 5日 1 年 月 4 创刊于延安 , 陕甘宁 是 边区文化协会 的机关刊物。《 中国文化》 13 年 1 月 是 99 2
间开始筹 办 的。当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政 治性 及 部 门性 的刊物 如 除
创新学术是其生命 。《 中国文 化》 刊载的 14 3 篇文 章中 , 除了少量文学创作及译介文章 以外 , 多为学术文章 , 中 其 就不乏创新佳作。 比如洛甫( 张闻天) 抗 战以来中华 民族 的新文化运 《
21 0 0年第 6期 总第 14期 4
中国农 业银 行武汉 培训学 院学报
J un lo C Wu a riig C l g o r a fAB h n T ann ol e e
No 6 NO .2 0 . V 01
Sr .4 ei No 1 4 l a
简评 《 国文化》 中 的办刊特色
以社会形态模式 划分中国历史 阶段 的通史体系; 第二 , 在
方法上 。 彻历史 唯物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 , 贯 以阶级斗争 为理论 核心 , 注重从 历史上生产关系 的变化说 明阶级变
[ 收稿 日 ]0O 0 0 期 2 1一1_2
化, 以阶级斗争说 明历史 ; 第三 , 旧史 把帝王将相作 否定
为历史主人的观点 , 明劳动人 民是历史 的主人 ; 四 , 说 第 将 中国历史视 为中国境 内各 民族共同创造 的历史 ; 五 , 第
范文澜具有较深厚 的古典文学修养 , 行文造句独具风格 ,

洗教条主义“ 洋八 股 ” 的积 习, 富有 民族 化 、 大众 化的
广泛地叙述 了中国历史发展 的各个 方面 。《 国通 史简 中 编》 的创新性 决定了从 中选发在《 中国文化》 的几 篇文 上
章 的创新性 。
特色 , 读来引人人胜 。限于篇幅 , 兹不举例 。
同马克思 主义 哲学 的通 俗化一 样 。 术论 文 的通 俗 学
化是 一项常抓 常新 的课 题。作为一个 学术刊物 的编辑 , 要有 意识地引 导作 者选用朴实 的文风 , 让更多 的读 者读 得懂 、 喜欢读 , 以充分发挥学术期 刊的综合社会效益 。
这篇文章 中, 洛甫提 出“ 中华 民族新 文化” 应是 “ 民族 的、 民主的、 学的、 科 大众 的文 化 ” 这 与毛 泽东提 出的新 民 , 主主义文化是 “ 民族 的、 学 的、 科 大众 的文 化” 的表述 略
有不同。虽然毛泽东的观点也 包含 了民主的内容 , 他把 这一内容包含在 了“ 大众 的文化” 中——“ 这种新 民主主
就 的, 他们也迫切需要一个学 术性刊物 。为推动 革命 文
化理论研 究工 作的开展 , 使革命文化事 业在正确理论指 导下不 断提高 , 陕甘 宁边 区文化界救亡 协会便 决定创办 《 中国文化》 。 《 中国文化》 由毛泽东亲 自题 写刊名 , 重要历史文 其
义的文化是 大众 的, 因而 即是 民主的” 但是 , , 洛甫将“ 民 主的文化” 单独列 出来 , 界定为 “ 张民主 自由、 并 主 民主
熊 显 长
[ 摘 ( 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 湖北 武汉 406 ) 302 要] 《 中国文化》 是延安时期一份重要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在其存在的一年半的时间里,
通过刊发一系列涉及文史哲各学科的学术文章, 在创新学术、 普及学术、 繁荣学术诸方面作出了独特
的贡 献 , 生 了很 大的作用 和影 响。 产 [ 关键词 】 《 国文化》 学术 刊物 ; 中 ; 办刊特 色 [ 中图分 类号 】G 3 [ 26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0 4 1 (00 0 07 0 04- 87 2 1 )6- 06— 4
此外 , 松的《 于马列 主义 中 国化 的问题 》 茅 盾 杨 关 、 的《 旧形式 、 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 》王实 味 的《 、 文艺 民族 形式 问题上的 旧错误与新偏 向》 欧 阳山的《 战 以来 的 、 抗
的委托 , 范文澜主持编写 了一部供广大干部 阅读 的中国 历史读本 , 中国通史简 编》 即《 。这本 书属于 “ 尝试着用
马克思 主义观点 、 方法写 的历 史” 。与 旧类 历史书不 同,
作用和影 响。
其创新点有 : 第一 , 以唯物史观 为指导 , 以五种社会形态
理论 为基础 , 系统叙述几千年 中国历史 的进程 , 从而形成 对于学术 刊物而言 . 首先要考虑 的是学术质量问题 ,
动 与今后任务》 一文 , 虽属指导 类文章 , 却有 着很强 的原
创性 , 是对 毛泽东新 民主主义文化 理论的重要补充 。在
《 解放》 中国妇女》 文艺突击》 八 路军军政杂志》 《 《 《 等之
外, 还没有一个综合性 的学术刊物。在一般刊物上 , 篇幅 比较长 的理论文章无 法刊载 , 而这 时延 安聚集 了许多文 化方面 的理论 家 , 中有不少人在全 国说来 也是很有成 其
献 《 民主 主义论》 以《 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 民主主 新 也 新 义的文化》 为题刊发 在《 中国文化》 刊号 上 , 见毛 泽 创 可 东对这份 刊物 的重视。事实上 , 作为延安及 陕甘 宁边 区 文化理论工作者学术理论著作 的园地 ,中国文化》 《 承担
着发展文化理论 、 指导 文化实践 的重 大任务。在其存 在 的一年半 的时 间里 。 通过刊发一系列涉及文史哲 各学科
政治、 民主生活与民主作风 的文化 ”其 内容从 人民的民 ,
主权利到国家 的政治生活 , 显得更加丰富、 更加具体 。此
外, 这篇文章在谈到对传统文化 及外来文化应取的态度
时, 亦多有 申发 , 体现 了其思维的纵深度 。
再 比如范文澜 的一 系列史学 文章。当时 , 受党 中央
的学术文 章 , 在创新学 术、 普及学 术、 繁荣学 术诸方 面作 出了独特 的贡献 , 在学术史和期刊史上均产生 了很大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