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不同版本的比较

合集下载

梁祝听后感 汇总10篇

梁祝听后感 汇总10篇

梁祝听后感汇总10篇【导语】梁祝听后感汇总10篇由***整理投稿精心介绍,我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照借鉴作用。

【目录】篇1:梁祝听后感篇2:梁祝听后感篇3:梁祝听后感篇4:梁祝听后感篇5:梁祝听后感篇6:梁祝听后感篇7:梁祝听后感篇8:梁祝听后感篇9:梁祝听后感篇10:梁祝听后感【正文】篇1:梁祝听后感很早就听闻过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贞洁的感情故事,昨日夜晚,在网上赏识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内心就有了更多的感觉。

全曲采用梁祝故事中的三个主要情节:相爱、抗婚和化蝶,作为音乐的三个部分。

表现出青年男女的忠贞感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告、抗争。

前奏响起,在柔和的背景下传来了优美的引子音乐,仿佛一只竹笛在自由歌唱着风和日丽,春色明朗,桃红柳绿的艳丽风景,既浑朴又不太光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沉醉在这样清丽的前奏旋律中。

忧如看见了各种鸟栖息在树枝上,呼朋引伴地发出洪亮的鸣喊声,湖水跟着细风涟漪起层层涟漪,我台在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场景,它以优美的小提琴声为中心,向人们解说了一个贞洁感情的真理。

只管这个旋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熟习,但却能带给我们无尽的联想,每一个音符忧如都经过了斜阳的点染,闪耀着清逸的光辉。

很快,主部经过连结部进入到副部主题,描绘的是粱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同学同乐的欢喜的心境,把人们的心带入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境界中,忧如也与粱山伯与祝英台共同分享着同窗之欢。

但是,仿佛凡事都有不测风云,老是这样甜尽苦来,梁祝长亭惜其余迷恋情形突地撞进了我的脑海中。

在四周林荫的小路上,两个年青人的手却迟迟不愿松开。

由于他们理解,这一松,就不理解何时才能重逢。

在他们的心中,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他们的感情不会中止,他们要为自我的感情负责。

激烈的颤音结束了这场分别,它以自己深沉浑朴的独到音色预示着不祥的征兆马上到临,各种震竟有些痴了,心跟着音乐的起伏而起伏着。

前奏旋律事后是梁山伯与祝英音、三连音、四连音生动地诉说了祝英台在失掉梁山伯后的惊恐不安与难过,旋律的抑扬顿挫像是暴风雨的到临从前海洋上波浪汹涌的场面。

融古通今破茧成蝶

融古通今破茧成蝶

融古通今破茧成蝶已经流传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影响最为深远而广泛的民间故事之一,不仅是口头传承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被各种艺术形式反复演绎的经典篇章。

六十年前,何占豪、陈钢在上海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如今已传遍五湖四海;三十多年以来,辽宁芭蕾舞团也正是以几个版本的《梁祝》延伸着芭蕾舞民族化的进程。

在戏曲舞台上,《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无数剧种竞相吟咏的千古绝唱,1953年袁雪芬与范瑞娟被拍成电影的越剧版本堪称经典,1954年韩少云与李放主演的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余音悠远。

近日,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所属沈阳评剧院推出了新编古装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对这一历久弥新的经典题材进行了当代化的演绎。

简约紧凑的情节,靓丽而时尚的舞台,轻歌曼舞令人耳目一新,大胆的突破又引人深度思考。

评剧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剧种,其一百一十年的历史也是不断兼容并蓄的历程。

在沈阳评剧发展的进程中,尤其在“韩花筱”流派形成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剧、豫剧等剧目的移植对沈阳评剧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近期,以青春版《宝玉和黛玉》为代表,沈阳评剧院推出的多部青春版古装戏中,受到越剧的影响开始明显起来,典雅、灵秀、唯美的风格与青春靓丽时尚相得益彰,1/ 6为萌发于田间地头的评剧注入了都市化的活力。

《梁祝》虽然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故事,但千百年以来却产生了众多版本,据称自封“梁祝故里”的地方大约就有十余个之多,因此,尽管名篇叠出,却仍有改编空间。

编剧黄伟英的创作并非简单地重复前人,他对主题和结构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要从人性的角度诠释人物的内心世界,对爱的渴望和对封建社会的抵抗。

该剧不仅唱词重新谱写,情节人物也删繁就简,强化了戏剧冲突,并赋予了关东戏剧特有的浓烈气质。

没有了书童四九陪伴的梁山伯孤身求学,这与对其家境的设定并无矛盾。

而将同窗三载压缩为一年有余,相应的情节也有所删减,此举尽管为悲剧性的强化留出了篇幅,但梁祝之间情感的积淀却不够细腻饱满,这实际上弱化了凄美哀婉的经典情境,却增添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

[“梁祝”的文学文本与音乐文本解读]梁祝解读

[“梁祝”的文学文本与音乐文本解读]梁祝解读

《[“梁祝”的文学文本与音乐文本解读]梁祝解读》摘要:在当下学术中,跨学科领域研究备受关注,基于此,本文从文学文本与音乐文本的比较解读中谈谈对“梁祝”的本体性认识。

在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学文本与《梁祝》的音乐文本的比较中,加深对文学与音乐的研究。

关键词:梁祝文学文本音乐文本比较解读一、“梁祝”的文学文本(一)故事渊源从历史文献的考察中,梁祝的故事并非虚构的,最早见于唐初梁载言《十道四蕃志》,后来的晚唐、宋明清等也有所记载。

在这些史料记载中严谨规范,语言简洁、客观,具备了较为真实的科学性,是了解这段历史故事的有效途径。

因此,梁祝故事是真实存在的。

进入了近现代,梁祝故事传播得更加广泛,标志性事件有:邵醉翁、邵逸夫导演的第一部梁祝题材的无声黑白电影《梁祝痛史》;建国后桑弧、徐进编导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家俞丽拿1958年首演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让世界人民了解了梁祝等。

此外,还有以梁祝为专题的研究活动与故事形态也广泛开展。

(二)梁祝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民间故事。

梁祝故事在民间有着广泛的认同性,具有范围广(在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甚至于朝鲜等地都有所传播),故事大同小异(在古时发生地点、故事情节、悲剧结局等方面有着较为统一的认知),估计在俗语风情等方面有着浓郁的民俗性,语言朴实直白、口语运用较多、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梁祝的传说与故事是以后各种表现艺术的源泉。

小说创作。

在梁祝故事与传说之后的梁祝小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版本,赵清阁、张恨水等都写过同名的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

如张恨水在故事中以反封建为主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戏曲创作。

《梁祝》的戏曲文本在比较早的时候就有文字记载,如元代的戏曲《祝英台》和明代的《同窗记》等;另外以梁祝故事为题材的戏曲种类多样繁多,有京剧、昆曲、吕剧、川剧等;语言上有着独特的地方戏用语特色。

(三)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学文本特点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几经改革与革新,可以说,它是不断修改完善的剧本文学,有着不少文学特点:在情节上,大量使用“重复”的描写手法,如“楼台会”等,这些重复手法是剧本文学创作有别于一般文学创作,在典型人物、典型故事情节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渲染剧情的重要手段;越剧版本与久远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密不可分,是最为接近原始民俗的剧本风格;越剧版本运用浙江当地的民间口语、俗语等,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越剧版本的文本唱词风格淳朴,想象丰富。

梁祝听后感

梁祝听后感

梁祝听后感梁祝听后感(一):《梁祝》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和陈刚于1959年写成并首演的,是小提琴协奏曲。

随后人们根据需要将它改成了古筝协奏曲、古筝独奏曲或者二胡独奏曲等版本。

在众多的演绎版本中,我更偏爱古筝独奏版本的《梁祝》。

二胡版本的《梁祝》,也许是因着演奏乐器本身制作材料的缘故,又也许是受到想到二胡就会联系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响,总是使我的情绪笼罩在无边无尽的哀怨、凄楚、悲凉的氛围当中。

我觉得,《梁祝》虽然是杯具,但这个故事以及演绎这个故事的曲子的本意与其说是在表达它的凄婉悲情,不如说是在表达人们对忠贞于感情的赞美以及对完美感情的希冀和追求。

而古筝这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较二胡更加润滑、更加浑厚,听起来让我感觉更加悦耳、舒服,也更有感慨。

因此,我认为以古筝弹奏《梁祝》更能表达其意。

协奏版本的《梁祝》,透过独奏和乐队协同能够演绎更多的场景,表达不一样的情感,听起来是最有感觉的,但是我很多人都欣赏过,就不再重复协奏版本的分析,转而尝试对古筝独奏版本进行分析。

独奏版本存在某些缺陷,故事情节只能透过较为单调的高音低音、快板慢板方式来表达。

曲子伊始,演奏者利用古筝的低音缓慢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在那里我联想到的是嫩绿的草丛和散发着淡淡香气的鲜花在风中摇曳生姿,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紧凑的高音引出了祝英台的出场,虽然男扮女装,但仍旧难掩其楚楚动人的姿态。

弦音出现一小段滑音,好似在表达祝英台和梁山伯邂逅的美妙情怀。

随后音乐节奏放慢,浑厚的弦音娓娓道出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过程。

继而主旋律不缓不急地奏出,时而伴随着轻快、调皮的高音,反映了梁祝同窗共读、同享喜忧的生活。

活泼的音乐渐渐消退,随之而来是轻而慢的弦音,犹如十八相送英台欲语还休的压抑情绪。

之后音乐先是低沉阴暗,后则表现为高音和加快的节奏,刻画了英台被逼婚但不屈反抗的精神。

紧之后的时而单音调断断续续、时而连音连绵,宛若楼台会中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从小就看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戏,也听过不同版本的曲子,个人比较喜欢黄梅戏的,这次听了完整版的协奏曲,切合老师给我们讲的创作年代背景以及结构分析,我对这曲子有更大的理解。

曲子大部以相爱、抗婚、化蝶分为三部分。

曲子拨弦声和长笛声为开头,给人一种进入仙境梦乡梁祝这个故事里面的感觉。

然后小提琴给我个人的感觉就是明亮快活,而在在里面我感觉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个人昔日快活的故事,电影里面的一抹抹的情节出现在我面前。

接着大提琴的阴沉出现代表着梁山伯的出现把,因为个人是美术专业,小提琴与大提琴的明亮快活与阴沉就如色彩里面的黑白对比,如此绝配,而在小提琴与大提琴为主打的曲子这时候另梁祝二人进入了爱河,情意绵绵。

曲终人散,好的事情总的不可以过太长久,曲子进入第二部分。

将主题变奏缓缓奏过来,二重奏的演释犹如二人舍不得分开,而又不得不离去感觉,这里我觉得最精彩了!在这段末尾由弦乐演奏了预言悲剧的结局。

而在第三部分,化蝶。

在第二段的二人爱意情深的片段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

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可能是梁祝这个本来就是一个精髓,我们都理解知道这个故事,
所以顺着故事的来龙去脉,也可以套进音乐里面去听,反过来去理解乐器,什么乐器可以演奏出什么样的情节,把音乐凝固成为种文化,成为一个故事。

《《梁祝》听后感范文大全》

《《梁祝》听后感范文大全》

《《梁祝》听后感》第一篇:《梁祝》听后感浅谈欣赏《梁祝》的感想《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9年。

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

在那里,她与善良。

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

当两人分别时,祝英台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木讷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山伯得知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

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山伯不久就悲愤死去,而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之后便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这时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毅然投入墓中,之后就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部作品热忱歌颂了青年男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爱情,是我国交响乐宝库中一颗夺目的明珠.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按奏鸣曲式结构,分显示,展开,再现三部分.分别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化蝶”三个主要情节1.呈示部乐曲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下,长笛以其纯净甜美的音色吹出明亮跳跃的华彩旋律,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接着,由双簧管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

之后,在清淡的竖琴伴奏和木管乐器呼应下,独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纯朴、优美、极富诗意的爱情主题。

大提琴潇洒浑厚的音调随后加入,与独奏小提琴进行着交流对答,描写梁祝二人在草桥亭畔相互结拜、心心相印的情景。

乐队全奏,重复爱情主题,独奏小提琴起而应和,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

最后,乐队将副部主题再次重复一遍,音乐进入结束部。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成。

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生动地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柔情和动人场面结束部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

梁祝(C调好听简版)钢琴谱钢琴简谱数字谱钢琴双手简谱

梁祝(C调好听简版)钢琴谱钢琴简谱数字谱钢琴双手简谱

《梁祝(C调好听简版)钢琴谱》1. 第一部分:前奏左手:C调大三和弦,每小节一拍,节奏平稳。

右手:简单的旋律线条,以五度音程为主,轻柔地弹奏。

2. 第二部分:主题旋律左手:保持C调大三和弦,每小节一拍,提供稳定的和声支持。

右手:演奏主题旋律,音符清晰,节奏感强,注意旋律的起伏和表情。

3. 第三部分:副歌左手:C调大三和弦,每小节一拍,保持稳定的和声。

右手:演奏副歌旋律,音符较为密集,注意节奏的准确性和旋律的连贯性。

4. 第四部分:尾奏左手:C调大三和弦,每小节一拍,逐渐减弱音量。

右手:简单的旋律线条,以五度音程为主,轻柔地结束演奏。

此简版钢琴谱的演奏难度适中,适合初学者和爱好者练习。

通过反复练习,可以更好地掌握《梁祝》这首经典曲目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

希望这份简版钢琴谱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欣赏和演奏《梁祝》。

1. 曲谱结构本简版钢琴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

第一部分是前奏,它为全曲奠定了基调,引导听者进入故事的情感世界。

第二部分是主题旋律,它直接呈现了《梁祝》的主旋律,是整首曲子的核心。

第三部分是副歌,它通过旋律的变化和节奏的加快,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

第四部分是尾奏,它以柔和的音符结束,留给听者无限的遐想。

2. 演奏技巧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音符的准确性和节奏的稳定性。

特别是在主题旋律部分,音符的连贯性和情感的传达是关键。

副歌部分则需要更加注重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投入,以达到最佳的音乐效果。

3. 情感表达《梁祝》这首曲子充满了深情和悲怆,因此在演奏时,要尽可能地融入自己的情感。

通过音色的变化、力度的控制和节奏的把握,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

4. 练习建议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先从第一部分的前奏开始练习,熟悉C 调大三和弦的演奏。

然后逐渐过渡到主题旋律和副歌部分,注意每个音符的准确性和节奏的稳定性。

练习尾奏部分,注意音量的逐渐减弱,以实现音乐的完美收尾。

希望这份简版钢琴谱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演奏《梁祝》。

梁祝听后感10篇

梁祝听后感10篇

梁祝听后感10篇梁祝听后感(一):很早就听说过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纯洁的感情故事,昨日晚上,在网上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心里就有了更多的感受。

全曲选用梁祝故事中的三个主要情节:相爱、抗婚和化蝶,作为音乐的三个部分。

表现出青年男女的忠贞感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

前奏响起,在轻柔的背景下传来了优美的引子音乐,好像一只竹笛在自由歌唱着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秀丽景色,既浑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丽的前奏旋律中。

仿佛看见了各种鸟栖息在树枝上,呼朋引伴地发出清脆的鸣叫声,湖水随着微风荡漾起层层涟漪,我台在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场景,它以优美的小提琴声为中心,向人们诠释了一个纯洁感情的真谛。

尽管这个旋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熟悉,但却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每一个音符仿佛都经过了夕阳的点染,闪烁着清逸的光芒。

很快,主部经过连接部进入到副部主题,描述的是粱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同学同乐的欢乐的心境,把人们的心带入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意境中,仿佛也与粱山伯与祝英台共同分享着同窗之欢。

可是,似乎凡事都有不测风云,总是这样甜尽苦来,梁祝长亭惜别的依恋情景突地撞进了我的脑海中。

在四处林荫的小道上,两个年轻人的手却迟迟不肯松开。

因为他们明白,这一松,就不明白何时才能重逢。

在他们的心中,始终有个坚定的信念,他们的感情不会中断,他们要为自我的感情负责。

强烈的颤音结束了这场离别,它以自身深沉浑厚的独特音色预示着不祥的征兆即将来临,各种震竟有些痴了,心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起伏着。

前奏旋律过后是梁山伯与祝英音、三连音、四连音生动地诉说了祝英台在失去梁山伯后的惶恐不安与痛苦,旋律的抑扬顿挫像是暴风雨的来临之前大海上波涛汹涌的场面。

音色随着猛烈的配音变得越来越厚重,使我的脑子一片混乱。

最终,在一大串的铺垫后,祝英台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进行了抗婚,连续的重音充分表现了祝英台英勇的反抗精神,向往破除封建宗法礼教,获得现实主义的心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祝不同版本的比较《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一九五九年,并于同年在上海初演。

两位作曲者陈钢及何占豪当时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为了响应当时国内倡议的“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方针,选择了这个家传户晓的题材,吸取了当时甚为流行的同名越剧曲调,将故事中“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英台抗婚”、“楼台会”和“坟前化蝶”等重要情节套进了西洋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发展部及再现部。

这首作品的创作无疑是遵命于共产主义的集体创作精神,但观乎两位作曲者在这三十多年内的创作发展,“梁祝”的成功,谁也沾不了谁的光彩。

由于出身于越剧二胡演奏家,何占豪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极为熟悉,自“梁祝”以后,他的其他作品只能说是旋律流畅美丽,其他方面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突破,而且每一首乐曲几乎都脱离不了《粱祝》的框框,什么《莫愁女》、《孔雀东南飞》、《乱世情侣》等等,全部是以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为题材。

陈钢的作品也是乏善可陈,这三十年来,他的作品中,用民歌改编成的小提琴独奏曲占了大多数,而且几乎全都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但由于他的和声语言极其华丽流畅,很多作品本身的缺点也被这些掩盖过去了。

换句话说,《梁祝》的成功是因为有何占豪的旋律和陈钢的和声,缺一不可。

两位作曲者在八十年代初起都将此曲改编改写了数遍。

首先是陈钢将乐曲的配器整理,往后再改编了一个钢琴协奏曲的版本。

何占豪因此而大为光火,还公开表示否定所有未经他许可的改编版本。

然而他后来却为香港中乐团将此曲改为高胡协奏曲。

除此以外,他还有将此曲编为琵琶协奏曲,由上海民族乐团制成录音,他曾携儿子去香港用小提琴与民族乐团合奏此曲。

后来,又改编为古筝协奏曲,在国内也演出过。

其它改编的版本或演奏形式就数不胜数了。

姑勿论怎样,说《粱祝》是这几十年来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实不为过,而它的受欢迎程度亦是毋容置疑的;很多艺术团体的演出时都被这个《梁祝》情意结牵着鼻子走。

在很多地方的乐团和民族乐团上座率最高的音乐会,节目往往包括有《梁祝》协奏曲。

而市面上,连带所有的改编版本,《粱祝》的录音起码有二十多款。

但凡有一些名气的中国小提琴家,他们最早的录音的曲目,首选的往往是《梁祝》。

这些当然也包括一些不见经传的乐队或演奏家的录音。

近来,中国音乐CD的市场竞争得如火如荼,很多唱片公司都争相灌录一些较为流行的曲目,《梁祝》和《黄河》几乎是必选的了。

因此,现在如果想购买一只《梁祝》协奏曲的录音,真是花多眼乱。

以下我就拣选了这十多年来,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录音作一比较分析。

我会先就各版本的演奏作一粗略简介,然後后再依据总谱的一些要求再作进一部的分析。

这几款录音是:(依据录音日期的先后)1.余丽拿演奏,陈爕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协奏(中唱上海)2.西崎崇子演奏,林克昌指挥、名古屋爱乐乐团协奏(HK Records 1978)3.盛中国演奏,谭利华指挥,中央乐团协奏(中唱北京)4.窦君怡演奏,韩中杰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协奏(PHILIPS 1985)5.薜伟独奏,汤沐海指挥,柏林电台交响乐团协奏(巨石1990年4月)6.西崎崇子演奏,甄健豪指挥,捷克电台交响乐团协奏(MARCO POLO 1990年6月)7.孔朝晖演奏,胡炳旭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协奏(HUGO 1990年11月)8.薛伟演奏,黄胤灵指挥,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协奏(Hugo 1997年4月)9.吕思清演奏,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协奏(Marco Polo 1997年)10.陈军(二胡演奏),胡詠言指挥,广州乐团协奏(Marco Polo 2000年1月)在所有的《梁祝》录音里面,余丽拿最早在中唱的录音始终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余丽拿是当年首演的A角。

鲜为人知的是,当年《梁祝》的首演的B角是上音的另外一位青年女小提琴家沈榕,她也曾在六十年代在中唱留下录音。

这个可能是她唯一的录音,后来雨果再版过一次,也很快没有了。

现在也很少有人提起这位当年的B 角。

余丽拿的演奏委婉抒情,和B角沈榕的明快流畅比,她更适合演奏这首作品。

在西崎崇子的录音出来之前,《梁祝》的录音只有这两个录音,没有其他的选择,而且在“文革”期间,这首作品遭到过封杀,余丽拿的这个录音实际上是很多人认识《梁祝》欣赏《梁祝》的唯一途径。

因此,很多乐迷对余丽拿的这个录音是怀有很深的感情的。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余丽拿的演奏是非常认真投入。

《梁祝》里面以女性为基调的情绪,表现得真挚感人。

陈燮阳和上海乐团的协奏也是这样投入,虽然录音效果已经岁月留痕,当时乐器的音色不好,但那种气氛和感受,相信是以后的录音难以再有的。

提起《梁祝》当然不能不提西崎崇子。

《梁祝》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崎崇子的录音在国际上所带来的影响,还有她丈夫,当年“香港唱片”,今天Naxos的老板克劳斯·海曼的精明的生意头脑。

是海曼首先察觉到《梁祝》作为中国音乐的商业价值,邀请西崎崇子做了当年那个首个国际发行的《梁祝》的录音,还当了西崎崇子的演出经理人,成就了他俩的一段姻缘。

这是题外话了。

除了以上所选的两款录音,西崎崇子还有其他的四个录音版本的,但以上所选的两个版本,一个是她最早期的录音,一个是她稍后期的录音,这样比较方便分析。

没有选她和甄健豪及香港管弦乐团合作的另—个版本是因为那个版本所用的谱是陈钢作过修改的,而那份修订谱不但不见得高明,反而给人画蛇添足的感觉,再者,其他的演奏版本都是用五九年的原装谱的。

西崎崇子在七十年代末期的录音在当时曾引起一阵哄动,因为在那时,无论就演奏或是录音而言,《梁祝》都没有较好的版本,与现时花多眼乱的情况实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这款录音可以说是《梁祝》录音史的一个里程碑。

而这也是西崎崇子众多演奏版本中最好的一个(包括她无数次的音乐会演出)。

很明显西崎崇子在这款录音中是花了很多功夫去琢磨乐句和捉摸乐曲中的民族风格,虽然奏来略嫌过硬,但也总算疏畅。

而林克昌对乐队的控制也很好。

可能当时的H.K.Record想兼走发烧录音的路线,因而这款录音的强弱对此很夸张,夸张到有点不大自然,尤其是一些铜管声部奏旋律的乐段,破坏了原曲的纯朴风格。

PHILIPS的版本是一个黄金搭配——监制是何占豪;乐团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中央交响乐团;窦君怡是八四年上海音乐学院《粱祝》小提琴比赛的冠军;指挥的是以理智严谨见称的老一辈指挥家韩中杰,加上PHILIPS一级的荷兰录音师,单是这个配搭,任何一个版本已无可比拟了。

事实上这个版本确实奏得不错,音响效果也是我听过众多版本中最自然的。

韩中杰的指挥对乐队控制得恰到好处,速度和强弱都很自然。

可能是何占豪亲自督师这关系(何占豪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窦君怡是上音的学生),因此窦君怡的演绎细腻动人,音色很女性化,句法亦很好。

最美中不足的是她的音准不大好,这可能是她太着重于演奏中国作品,缺乏西方基本功训练的缘故。

八六年她到香港演奏,听她拉《梁祝》,她走音的程度令人不忍卒听!虽然同样是中央交响乐团,但雨果的版本与PHILIPS的却是两个模样,独奏者孔朝晖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年青教师,对于乐曲的处理颇为冷静,慢板自然流丽,快板从容不迫;而他也没有窦君怡的音准问题。

至于指挥胡炳旭对于乐队的控制则大致上可以,只是一些连接部份与原谱的要求有出入(这个往后再谈)。

整个录音最大的问题是乐器的音色不好,这与中国的乐器素质有关,其实PHILIPS的版本亦有这个问题,不过是给录音的“演奏厅效果”掩盖了一些罢了,而雨果的录音则没有这种大HALL效果,但却较真实乐曲的细致要求自然。

薛伟、汤沐海及柏林电台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是台湾唱片公司的制作,论组合实不应差于以上任何一款录音。

薛伟是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此赛的亚军,汤沐海是卡拉扬的门生,而德国乐团是出名的严谨整齐的。

但不知怎的,整个录音给人一种很粗糙的感觉,乐队的表现虽然较捷克电台交响乐团来得好,但乐曲奏来顿松散,音色亦很模糊。

最令人费解的是这款录音竟将乐曲中第十九至二十小段的几十个小节删除了,使熟悉此曲的人听来觉得很突兀。

薛伟的音色很飘,弓子常常触弦不紧,音色总是一震一震的。

而他对乐句的处理也欠细致。

后来薛伟在雨果公司的录音,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

薛伟演奏时候的处理还是那么“洋气”,使人马上想起他演奏的西洋协奏曲作品,细节的也是不够精致。

这个录音最大的问题是在指挥身上。

来自印尼的指挥家黄胤灵在录音里面,听起来水平之差,使人瞠目结舌。

乐句的处理马虎了事,作品结构的呈现含糊不清,乐队声部的平衡明显失调,最明显的是,他为了突出音乐的主声部,内声部的处理一带而过,或者根本没有照顾到。

当中那种地道的,细腻敏感的中国风味荡然无存。

如果从录音上听,他简直不像一个职业指挥。

协奏的俄罗斯爱乐乐团是一支乐队技巧和作品适应性很强的乐团,他们本来可以做到外国乐团演奏《梁祝》最好的效果,可惜指挥把乐队给搅了。

作曲家陈钢本人曾说过,在众多《梁祝》的演奏家里面,他最喜欢的三位之一,是吕思清。

吕思清这位来自青岛的“小提琴神童”,自小同时接受西洋作品和中国作品的训练。

这个要求现在几乎成为中国音乐学院里面小提琴专业的标准之一,但现在往往是“重外轻里”。

吕思清他的优点是拥有很好的技巧作为基础,对中国的作品有自己一套的理解,所以在乐曲结构的处理、技巧处理、演绎处理,形成自己一套的风格。

在他四次的录音里面,每一次都有比较好的发挥和效果。

在Marco Polo的1997年的录音,可谓是他四次录音里面最好的一次。

他演奏的时候很着重作品旋律的表现《梁祝》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优美的旋律,而这个旋律是来源于地方戏曲的精华,吕思清很明白,旋律的表现是这首作品的演奏成败的关键,不能按照西洋作品的那种感觉来对待。

他自己曾经说过,这首作品的旋律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音准的处理比较特别,不能像对待西方的作品那样对待这部中国的作品。

而作品里面的戏曲化的处理,如模仿人声的效果、小提琴与竖琴的对答的效果,吕思清都处理得惟妙惟肖。

和他本人其他三个录音比,就是涂惠民、谭利华、郑小瑛指挥的版本比,吕思清这次的演奏成功的地方还有乐队协奏的部分,陈爕阳对这首作品的处理是非常熟悉,他还相当细致地处理每一个细节,如果不是这样,戏曲中那种特有的味道就会打折扣的。

另外,Marco Polo的录音效果是在那么多《梁祝》录音里面几乎最好的,录音不会夸张,独奏乐器和乐团、还有乐团里面的特色乐器之间的关系交待得很清楚。

盛中国是现场演奏《梁祝》最多的演奏家之一。

他演的《梁祝》是名声在外的。

可他的唱片就比较逊色一些。

他的音色比较硬,揉音趋于单调,乐句的交待比较平铺直叙,音准在个别位置有闪失。

《梁祝》曾经被改编为不同的乐器和形式演奏,其中,最值得改编的相信是二胡的版本。

这部作品的旋律、处理的手法、甚至演奏的技巧就是大量移植了地方戏曲的二胡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