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CR技术及临床应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原理
基因扩增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基因扩增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基因扩增技术是生物分子学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特定的DNA序列,从而使该DNA序列得到快速分析和检测。
基因扩增技术常用的方法有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
在临床医学中,基因扩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原体、肿瘤、遗传性疾病等方面的检测与诊断。
本文将从PCR、LAMP两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举例等方面对基因扩增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一、P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PCR技术是一种经典的基因扩增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复现性等特点。
在临床上,PC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原体检测、遗传性疾病诊断、肿瘤检测等方面。
1. 病原体检测PCR技术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方面。
例如,针对新冠病毒的PCR检测已经成为COVID-19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此外,PCR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与诊断。
2. 遗传性疾病诊断PCR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基于其对多态性位点的分析。
例如,在亲子鉴定、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研究中,PCR技术被广泛应用。
同时,PCR技术还可以用于分析与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3. 肿瘤检测PCR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其对特定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例如,用PCR技术扩增和检测甲胎蛋白等肿瘤标志物,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某些肿瘤。
二、LAMP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LAMP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基因扩增技术,具有等温性、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特点。
在临床上,LAMP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原体检测、肿瘤检测、慢性病诊断等方面。
1. 病原体检测LAMP技术在病原体检测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基于其对核酸序列的扩增和检测。
与PCR技术相比,LAMP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扩增和检测。
例如,在日本脑炎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中,LAMP技术已经被证明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新冠核酸检测原理

新冠核酸检测原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其原理主要基于病毒核酸的特异性扩增。
下面将详细介绍新冠核酸检测的原理及步骤。
新冠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长度约为30kb左右,包含了多个编码病毒蛋白质的基因片段。
核酸检测主要是通过扩增病毒基因组中的特定序列来进行病毒的检测。
1.样本采集:通常采用鼻咽拭子或咽拭子进行样本采集。
这些拭子会拭取病毒可能寄生的部位,如鼻咽部或咽喉部。
2.RNA提取:样本采集后,需要将病毒的核酸从样本中提取出来。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分离RNA并去除可能的抑制物质,以便后续的核酸扩增反应能够准确进行。
3. 单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在核酸提取的基础上,需要对RNA进行逆转录,将其转化为相应的DNA序列。
这一步骤主要依靠酶的作用来实现,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能够将RNA转化为相应的cDNA。
4. PCR扩增:经过逆转录后的cDNA作为模板,通过引物(primers)的作用,利用聚合酶(polymerase)将目标序列进行扩增。
引物的设计需要特异性,以确保只扩增新冠病毒的基因组。
5.检测结果:扩增反应进行若干循环后,通过荧光染料标记的方法来检测扩增产物的数量。
若样品中存在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则扩增产物会在特定条件下产生荧光信号。
比对标准曲线或阈值周期值,可以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
需要注意的是,新冠核酸检测的结果需要由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分析和解读,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实验操作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由于新冠病毒具有一定的变异性,检测时需要设计特异性高的引物,才能够有效地检测出感染者。
总的来说,新冠核酸检测是一种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病毒感染的确诊和疫情监测中。
它通过扩增病毒基因组特定序列,从而检测出新冠病毒的存在与否,为疫情控制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病毒检测原理

病毒检测原理
病毒检测原理,是指通过一系列实验或技术手段来识别和检测病毒的存在与否。
以下是病毒检测的一些常见原理:
1. 核酸检测:该方法利用特定的引物和酶来扩增和检测病毒的核酸(如病毒的RNA或DNA)。
常见的核酸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定量PCR(qPCR)和逆转录聚合
酶链反应(RT-PCR)等。
这些方法能够高度特异地检测病毒,但需要先提取和纯化病毒核酸才能进行。
2. 抗体检测:该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识别和结合病毒的抗原。
常见的抗体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免
疫荧光法和免疫层析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检测血清或其他体液中的抗体来确认病毒感染的存在与否。
3. 细胞培养:该方法将病毒接种到特定的细胞培养物中,观察是否会导致细胞的病变或细胞死亡等现象。
这种方法常用于检测病毒感染的细胞培养物,但相对来说比较费时且需要细胞培养的设施和技术。
4. 蛋白质检测:该方法基于病毒所特有的蛋白质结构,通过免疫学方法、质谱分析等手段检测病毒的蛋白质。
这种方法对于无法直接检测病毒核酸的病毒检测非常有用。
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技术,如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病毒感染的细胞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列的病毒检测原理主要用于实验室级别的病毒检测,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
新冠病毒PCR检测原理

新冠病毒PCR检测原理
引言
(COVID-19)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了准确、迅速地诊断感染者,PCR(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新冠病毒PCR检测的原理。
PCR检测原理
PCR是一种基因扩增技术,可以从极少量的DNA片段扩增出足够多的DNA,从而进行分析和检测。
新冠病毒PCR检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 样本采集:通常采集鼻咽拭子或咽拭子作为样本,将其放入含有保护剂的中,并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处理。
2. RNA提取:在实验室中,将样本中的病毒核酸(RNA)提取出来。
这一步骤通常使用特定的试剂盒进行,其中包含了能够选择性吸附和洗脱RNA的材料。
3. PCR扩增:提取的RNA样本将被转录成互补DNA (cDNA),然后通过PCR反应进行扩增。
PCR反应包括三个阶段:变性、退火和延伸。
在变性阶段,样本中的cDNA需要被加热至高温,使其双链结构解体成两条单链。
随后,在退火和延伸阶段中,
引物与样本间的碱基序列匹配,从而使DNA链延伸。
通过多次循
环这个过程,最终产生大量的新冠病毒DNA。
结论
新冠病毒PCR检测是一种高度敏感、特异性较高的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新冠病毒感染。
这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
广泛应用,为疫情的控制和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以上是新冠病毒PCR检测的原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诊断技术指南,2020年5月。
2.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方法介绍,2020年4月。
新冠核酸检测原理科普

新冠核酸检测原理科普新冠核酸检测是目前诊断新冠肺炎最为可靠的方法之一。
那么,究竟什么是核酸检测,它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分步骤来科普一下。
1. 核酸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核酸的基本概念。
核酸是生命体内一种极其重要的高分子生物大分子,它是构成生物遗传信息的一种生物分子。
包括DNA和RNA两种类型。
DNA是细胞核内存储遗传信息的分子,RNA 是DNA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分子。
2. 病毒的检测方法其次,我们需要知道病毒的检测方法。
目前,检测新冠病毒的方案主要包括两类:一种是病毒抗体检测,另一种是核酸检测。
其中,抗体检测主要是针对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而核酸检测是检测病毒基因的存在。
3. 新冠核酸检测的实现原理接下来,我们来介绍新冠核酸检测的实现原理。
核酸检测是通过提取患者的呼吸道或血液样本中的核酸,并进行PCR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来确认是否存在新冠病毒。
其中,PCR是一种体外扩增核酸序列的技术,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扩增出一小段特定的DNA或RNA序列,从而实现对病毒RNA的检测。
4. 检测结果的判定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新冠核酸检测结果的判定。
通常,检测结果根据PCR反应管中的荧光信号来进行判断。
如果荧光信号显现,则表明样本中含有新冠病毒RNA,检测结果为阳性。
反之,如果未显现,则表明样本中不存在病毒RNA,检测结果为阴性。
总之,新冠核酸检测是一种高效、敏感、可靠的检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确认新冠病毒感染,促进疫情防控工作的进行。
希望通过本篇科普文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核酸检测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素材:新冠病毒核酸定性检测原理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新冠病毒核酸定性检测原理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生物工程和技术》,都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原理和应用为重点考查,因此需要在平时教学中侧重专业技术的介绍。
最近疫情严重,两天一次的核酸检测,也是频率够高了,那么,新冠病毒核酸定性检测原理是什么?1.新冠病毒核酸定性检测原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对于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至关重要,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技术支撑。
现在的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多数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原理就是以病毒独特的基因序列为检测靶标,通过PCR扩增,使我们选择的这段靶标DNA 序列指数级增加(扩增),每一个扩增出来的DNA序列,都可与我们预先加入的一段荧光标记探针结合,产生荧光信号,扩增出来的靶基因越多,累积的荧光信号就越强。
而没有病毒的样本中,由于没有靶基因扩增,因此就检测不到荧光信号增强。
所以,核酸检测,其实就是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累积来确定样本中是否有病毒核酸。
影响核酸检测准确度的因素: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不仅与试剂盒自身的检测准确性有关,也跟检测样本采集的时机和检测样本的类型密切相关。
首先,采样时机很重要,如果病人刚吃过饭、刷过牙,咽部的病毒被清洗掉了,这时候去采集,即使是病毒感染阳性病人,核酸检测也容易出现阴性结果。
所以,通常在采集呼吸道样本前别喝水、别吃饭。
检测结果还跟待测样本的类型有关:同一病人同一时间采集的不同样本,检测结果差别也会很大。
在目前检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样本中,通常肺部灌洗液和痰液中的病毒核酸量高于鼻、咽等呼吸道拭子,而呼吸道拭子中的病毒核酸量会远远高于血液。
另外,随着病程的不断变化,病人体内的病毒量也在动态变化。
所以确实会有不同时间采样检测结果不同的情况。
2.腺病毒疫苗的制备技术现在的新冠疫苗有两类:灭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主要是两种技术路线的区别。
灭活疫苗是将培养扩增的活病毒通过理化方法,灭活以后经过系列纯化技术制备的疫苗,其主要特点是疫苗成份和天然的病毒结构比较相似。
新冠核酸检测综述报告

新冠核酸检测综述报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综述报告新冠病毒(COVID-19)的爆发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和挑战,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
为了迅速筛查和确诊感染者,核酸检测被广泛应用于新冠病毒的检测中。
本文将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并总结目前的进展和挑战。
一、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1.1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是目前最常用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
该技术包括病毒RNA的提取、逆转录合成cDNA以及PCR扩增等步骤。
通过检测病毒RNA的存在与否,可以确定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
1.2 LAMP(等温扩增)等温扩增(LAMP)是一种新兴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具有简单、快速和高灵敏度的特点。
相较于RT-PCR技术,LAMP方法仅需要恒定温度下进行放大反应,因此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实验条件。
1.3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已被应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中,实现了简化和加速的检测过程。
通过利用CRISPR系统的靶向识别能力,可以在病毒核酸中检测到特异性的序列,从而确定是否存在新冠病毒感染。
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应用2.1 早期筛查与确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被广泛应用于早期筛查和确诊。
在病毒暴发初期,通过大规模筛查感染者,可以有效控制疫情的进一步传播。
同时,核酸检测也用于确诊已有症状的病例,提供可靠的诊断结果,指导治疗和隔离措施的实施。
2.2 追踪病例接触者核酸检测也被用于追踪病例的接触者。
通过检测接触者是否感染病毒,可以及时采取隔离和防控措施,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进展与挑战3.1 进展当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不断优化的检测方法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缩短了检测时间,且能够进行高通量的批量检测。
此外,一些新兴的技术如口腔拭子采样和唾液样本的利用,使得检测更加方便和非侵入性。
3.2 挑战然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PCR技术及临床应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原理ppt课件

须升降温过程,实验时间短,试验更接近理想PCR反应条件。
9
第二代:自动化控制型PCR
使用广泛及具有代表性,采用琼脂糖电 泳的方式对PCR产物进行分析,但存在着操 作繁琐、只适用于定性研究、交叉污染风 险大等不足。且无法对起始模板准确定量, 无法对扩增反应实时检测。
10
第三代PCR:实时荧光定量PCR
14
PCR扩增步骤
➢ DNA变性(90℃-96℃):双链DNA模板在热作用下,氢 键断裂,形成单链DNA。
➢ 退火(25℃-65℃):系统温度降低,引物与DNA模板结 合,形成局部双链。
➢ 延伸(70℃-75℃):在Taq酶的作用下,以dNTP(三磷 酸脱氧核甘酸)为原料,从引物的5'端→3'端延伸,合 成与模板互补的DNA链。每一循环经过变性、退火和延 伸,DNA的含量既增加一倍。
26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应用范围广27新药验证28传染病发病的监控预测与预防29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orf1ab及编码核衣壳蛋白或e基因的特异性保守序列为靶区域进行了双靶标基因的设计配以pcr反应液在荧光定量pcr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技术通过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样本新型冠状病毒rna检测
PCR技术及临床应用、新冠病毒核 酸检测原理
授课人:刘翔宇
1
目录
一.核酸基本知识 二.PCR的发展史 三.PCR技术简介 四.实时荧光PCR技术 五.实时荧光PCR的临床应用 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代:手动/机械手式水浴基因扩增
➢ 用三个恒温水浴箱,分别将三个水浴温度恒定在三个温度:PCR 的高温变性温度(如94℃)低温复性温度(如58℃),适温延伸 温度(如72℃)。再用一个装有PCR标本试管的提篮,用手工在 不同温度的水浴箱中依次水浴。
➢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实验人员劳动强度大,容易因疲劳引起差错; 而优点是:设备简单,投资少,与自动化基因扩增仪相比,它无
荧光PCR的原理
实时荧光PCR常用的三个概念
➢ 扩增曲线:反映PCR循环次数和荧光强度的曲线,定量PCR仪每次PCR扩 增都会自动记录荧光强度的变化
➢ 荧光阈值:在荧光扩增曲线上人为设定的一个值,它可以设定在荧光 信号指数扩增阶段任意位置上,仪器可自动计算,手动设置的原则要 大于样本的荧光背景值和阴性对照的荧光最高值,同时要尽量选择进 入指数期的最初阶段,并且保证回归系数大于0.99。
➢ 数字PCR是一种核酸分子绝对定量技术。相较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数 字PCR可让你能够直接数出DNA分子的个数,是对起始样品的绝对定量。
➢ 因此特别适用于依靠Ct值不能很好分辨的应用领域:拷贝数变异、突 变检测、基因相对表达研究(如等位基因不平衡表达)、二代测序结 果验证、miRNA表达分析、单细胞基因表达分析等。
二、PCR的发展史
➢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 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极大地推动了核酸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等各类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
➢ 1985年美国PE-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Mullis 等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聚合酶链反应。
➢ 1988年初,Keohanog改用T4 DNA聚合酶进行PCR,其 扩增的DNA片段很均一,真实性也较高,只有所期望 的一种DNA片段。但每循环一次,仍需加入新酶。
2
2
4
3
8
4
16
5
32
6
64
20
1,048,576
30
1,073,741,824
30次循环后靶序列扩增的数量
常用的PCR技术
➢ 定性PCR 电泳检测、放射自显影 特异性差、易污染、只能定性
➢ PCR-ELISA 特异性较好,极易污染、定量不准确
➢ 终点法荧光PCR 特异性很好,不易污染,定量线性范围小,重复性不好
1. 病原体含量与病情之间的关系 2. 病原体含量与用药之间的关系 3. 药物及疗法的研究与开发 4. 新的病原体分子诊断标准 5. 新的愈后指标 6. 传染病发病的监控、预测与预防
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原理
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ORF 1ab 及编码核衣壳蛋白 N 或E基因的特异性保守序列为靶区域, 进行了双靶标基因的设计, 配以PCR 反应液, 在荧光定量 PCR 仪上,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技术, 通过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样本新型冠状病毒RNA 的 检测。
PCR技术及临床应用、新冠病毒核 酸检测原理
授课人:刘翔宇
目录
一.核酸基本知识 二.PCR的发展史 三.PCR技术简介 四.实时荧光PCR技术 五.实时荧光PCR的临床应用 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原理
一、核酸基本知识
➢ 核酸:生物贮存遗传信息物质的大分子,是生命的直接标志 ➢ 核酸的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DNA
➢ 所谓real-time Q-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 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因,利用荧光信号累积实时 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 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第四代PCR:数字PCR
➢ 由于定量PCR的分析最终结果依赖于Ct值,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定 量”也只是相对的。而且在低拷贝靶分子、模板浓度差异细微的条件 下,其检测的灵敏度、精确度都受到了限制。在这种背景下,“光定量PCR技术的特点
➢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 ➢快速简便 ➢应用范围广
五、实时荧光PCR的临床应用
➢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 母婴传播的控制与观察 ➢ 遗传疾病的诊断 ➢ 肿瘤的诊断 ➢ 法医学鉴定 ➢ 早期诊断 ➢ 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 抗病毒药物疗效的观察、指导 ➢ 新药验证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三、PCR技术简介
➢ 高温可以使双链DNA解链成为单链,这一过 程称为变性。
➢ 变性后的DNA通过降温可以重新接合为双链, 这一过程称为复性。
➢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 程,它的特异性取决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 寡核苷酸引物。
➢利用温度的升降来控制DNA的变性和复性。 ➢设计引物作为启动序列,加入DNA聚合酶、
dNTP(三磷酸脱氧核甘酸)等原料完成特 定基因的体外复制。 ➢周而复始的升降温度进行扩增,每一循环 可以使靶序列增加一倍。
PCR扩增步骤
➢ DNA变性(90℃-96℃):双链DNA模板在热作用下,氢 键断裂,形成单链DNA。
➢ 退火(25℃-65℃):系统温度降低,引物与DNA模板结 合,形成局部双链。
➢ 实时荧光PCR 特异性很好,不易污染,线性宽重复性较好
四、实时荧光PCR技术
➢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 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 定量分析的方法。
➢ 定量PCR仪是在普通PCR仪的基础上加装了荧光激发装置和荧光检 测装置,PCR扩增和检测同时进行,最终结果不需进行电泳检测, 所以有效地避免了样品间的交叉污染。
和RNA的区别在于:DNA所含的戊糖为脱氧核糖,而RNA所含的 戊糖为核糖;在碱基成分中,DNA含胸腺嘧啶T,而RNA含脲嘧 啶U。 ➢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酸水解首先得到的是单核 苷酸,后者可进一步水解为核苷和磷酸,核苷可进一步水解为 戊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嘌呤碱和嘧啶碱)。
➢ Ct值: PCR扩增过程中,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阈值时所经 过的扩增循环次数。
实时荧光PCR扩增曲线示意图
手工调整荧光阈值示意图
Ct值的意义
Ct值与重复性 同一样本在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96次
扩增
Ct值与浓度 不同浓度的模板达到荧光域值时
的Ct值不同
PCR扩增的理论模式
➢ Yn=X*(1+E)n ,0≤E≤1,E为扩增效率,X为原 始模板数,Y为PCR产物的分子数量,n为周期数。
核酸的基本结构
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 DNA的复制:能在酶的作用下解链,根据碱基互补配 对的原则进行半保留复制。
➢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 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的最大 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
须升降温过程,实验时间短,试验更接近理想PCR反应条件。
第二代:自动化控制型PCR
使用广泛及具有代表性,采用琼脂糖电 泳的方式对PCR产物进行分析,但存在着操 作繁琐、只适用于定性研究、交叉污染风 险大等不足。且无法对起始模板准确定量, 无法对扩增反应实时检测。
第三代PCR:实时荧光定量PCR
➢ 为了避免上述传统PCR的缺陷,并对基因的表 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1992年诞生了所谓“第 三代PCR"的荧光定量实时PCR。
➢ 1988年Saiki 等从温泉中分离的一株水生嗜热杆菌 (thermus aquaticus) 中提取到一种耐热DNA聚合 酶,此酶的发现使PCR广泛的被应用。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于1996年由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推出,由于该技术不仅实现了PCR 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而且与常规PCR相比,它具 有特异性更强、PCR污染少、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 延伸(70℃-75℃):在Taq酶的作用下,以dNTP(三磷 酸脱氧核甘酸)为原料,从引物的5'端→3'端延伸,合 成与模板互补的DNA链。每一循环经过变性、退火和延 伸,DNA的含量既增加一倍。
PCR扩增示意图
No. of Cycles
1
No. Amplicon Copies of Target
➢ 模板DNA量越多,荧光达到域值的循环数越少, 即Ct值越小。
➢ Log浓度与循环数呈线性关系,通过已知起始拷 贝数的标准品可作出标准曲线,根据样品Ct值, 就可以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模板量。
标准曲线的建立
梯度稀释后,标准品的扩增曲线间距相等,标准曲线上的间距也相等, 说明标准曲线建立的很成功,假如间距参差不齐,说明梯度稀释时操作 误差太大,建议重新做标准品的梯度稀释,重新做标准曲线,直到扩增 曲线之间的间距相等为止。因为这一步直接影响着样品中目的基因 原始模板量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