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核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一)

合集下载

我国核电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初探

我国核电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初探

持 续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的战 略 意 义 。文 章 介 绍 了我 国 已建 、 建 核 电 机 组 情 况 以 及 在 建 设 、 营 核 电 机 组 方 面 的 在 运
能 力 , 对 目前 核 电产 业发 展 现 状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 出 国 家 应 对 核 电 建 设 规 划 、 准 化 体 系 、 才 资 源 等 方 面 在 提 标 人
电 低 于 火 电 约 1 ~ 5 。 同 时 , 电 厂 发 电 成 5 O 火
本 受燃 料价 格 的影 响要 比核 电站大得 多 。核 电具
作 ” 突 出 自主创 新 。第一 步是 发展 热 中子反应 堆 , 核 电站 ; 二步 是发展 快 中子反 应堆 核 电站 ; 三 第 第
步 是发 展热 核 聚变 电站 。以压 水堆 为主 的热 中子
我 国 已经 引进 了几 种 核 电技 术 , 由于未 能 完 全做 到 自主化 、 国产 化 , 核 电 的造 价 比较 高 , 使 核 电的 电价 与煤 电相 比缺 乏 竞 争 性 , 使 核 电 的技 也 术 支持 、 电厂 的备 品 备件 、 电部件 的原材 料等 核 核 方 面受制 于 人 。一 旦外 方 实 行 经 济 制 裁 或禁 运 , 将使 进 口核 电机组 处 于困难 的境 地 。 为保 证核 电可 持续 发展 , 必须 走核 电 自主化 、 国产化 的道路 , 能 密 切跟 踪 世 界 先 进 核 电技 术 才 的 发展趋 势 , 保持 和增 强我们 的核 技术 实力 , 不断 提 高核 电的 安全性 , 同时降低 造价 , 使核 电在 保 障 能 源安 全 、 化能 源结 构 、 护环 境等方 面 发挥独 优 保
特 的作 用 。 为 了核 电事业 的可 持 续 发 展 , 积 极争 取 引 在

国内CPR1000核电技术详细介绍

国内CPR1000核电技术详细介绍

恰希玛核电站 向巴基斯坦出口的恰希玛核电站,功率为1×30万千瓦,2000年
并网发电,现正在稳定运行。我国因此成为核电站出口国 之一。
一、概述
4、我国计划建设(已开始建设)的核电站包括:
序 号
核电站名称
计划装机容量 (万千瓦)
序 号
核电站名称
计划装机容量 (万千瓦)
1 岭澳二期
2×100
8 广东台山
一、概述
70.00%
中国与世界能源结构对比
69%
60.00%
50.00%
36.80%
40.00%
27.20%
世界
30.00%
22.30% 23.70%
中国
20.00% 10.00% 0.00% 石油
2.50%
天然气 煤炭
6.20% 5.40% 6.10% 1.15%
水力
核能
一、概述
2、蓬勃发展的世界核电
一、概述
➢从发展趋势来看,在今后30年内将会有更 多国家和地区拥有核电站。预计到2030年, 世界核电站总数将达1000座,核发电量将占 总量的三分之一。
➢核能除了用来发电外,还可以作为船舶、 火箭、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的动力能源。 特别是核动力不需要空气助燃,因而它是在 缺乏空气环境下的地下、水下、空间等的特 殊动力,它将是人类开发的理想能源。
四、核电站的发展
➢核废物处理3条:要有完整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 被公众接受;废物量要最小。
➢防核扩散的3条:对武器扩散分子的吸引力小;内 在的和外部的防止核扩散能力强;对防止核扩散要经 过评估。
第四代核电站的主要堆型: 第四代核电站主要包括:超临界水冷堆、超高温气冷 堆、气冷快堆、液态钠冷快堆、铅冷快堆和熔盐反应 堆。

核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与技术应用

核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与技术应用

核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与技术应用林增祥(南京工业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09)摘要:本篇主要阐述了核物理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应用等,尤其是对核物理学与现代经济的社会的互动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

核物理与核技术是当今世界最有生命力、发展最迅速、影响力最大、成果最多的学科之一。

随着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核技术在21世纪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核技术应用;核物理;现状;发展趋势一,引言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铀的天然放射性,从此诞生了一门新的科学:原子核科学技术。

1919年卢瑟福利用天然α射线轰击各种原子,确立了原子的核结构,随后又首次用人工方法实现了核反应。

但是用天然射线源能够研究的核反应很有限,人们开始寻找一种可以产生具有不同能量的各种粒子束的装置,于是粒子加速器应运而生。

同时,为了探测各种射线和核反应的产物,还需要有辨别粒子种类和能量的探测器及相应的电子学设备。

在研究核物理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放射性一方面可能造成人体的伤害,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在医学,工农业和其它方面有许多应用。

于是相应地,辐射防护技术与射线应用技术也发展起来。

此外,核物理的研究还导致了许多放射性核素的发现。

它们的半衰期长至数千万年,短至不足1秒。

在不同场合下选择适当的放射性核素,可以做示踪剂,测年工具或药物使用。

这就是放射性核素技术(或称为同位素技术)。

上述粒子加速器技术,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射线和粒子束技术,放射性核素技术等,通常统称为核技术[1]。

概括而言,核技术就是利用放射性现象,物质(包括荷能粒子)和规律探索自然,造福人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射线,荷能粒子束和放射性核素的产生,与物质相互作用,探测和各种应用的技术。

核科学与核技术在二十世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近年来虽然生物、信息等学科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核科学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当前核科学与核技术发展的特点是:一方面探索物质深层次结构的努力在放射性核束物理、核天体物理、粒子物理等领域继续深入地发展,另一方面各种核技术,如加速器技术、核探测技术、核分析技术、核成像技术、核辐照技术、新型辐射光源技术、同位素技术、核能技术与核武器技术等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农业、人口与健康、能源、环境、信息、材料、国家安全等领域以及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凝聚态物理、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研究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核电运行研究与创新实践

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核电运行研究与创新实践

一、实施背景(一)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的需要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科技创新版图和政治经济格局正再构重塑;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显著增加,特别是美国对我国的打压遏制呈现出不断升级、愈演愈烈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这“两个随时可能”警示我们必须做好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重大考验的准备,全力维护好国防安全、科技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

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资国企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这一根本目标,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用好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这两个途径,以价值创造为关键抓手,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企业,坚定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力量。

(二)把握核电发展新机遇的需要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和逐步落地,作为能源供应的增量主体,清洁低碳能源进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期。

其中,以核电为代表的稳定基荷能源与间歇性、分散性可再生能源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正加快形成互补发展的新局面。

作为我国核工业体系中最先与国际接轨的核电企业,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核电”)是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控股股东,联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和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

近年来,中国核电积极践行中核集团“建设先进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集团,推动我国建成世界核工业强国”三位一体奋斗目标,对标世界一流,瞄准全面提升核电运营能力,基于发展历史、核心竞争力、内部资源能力、宏观环境扫描、行业环境等内外部分析,明确“一核心、两主力、双责任”的战略定位,制定“清洁化投资、国际化发展、现代化运营”的战略方针,深入实施“领跑世界核电运营”发展战略目标,持续提升公司治理能力、经营能力、创新能力、管控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

核电技术论文

核电技术论文

核电技术论文核电技术的关键特点是避免扩散,有着较高的经济性,而且较为安全,不会产生过多的废气物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核电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核电技术论文篇一浅谈核电技术的发展趋势摘要:在当今时代,所有的国家都面对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即资源有效供应和环境清洁。

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核能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是一种全新的清洁能源。

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核电事业在最近几年中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文章具体的对当前的核能技术的进展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核电技术;现状;发展趋势1 当前时代核电科技的发展方向1.1 核能复苏的动向美国提出将核能复苏的构想。

2001年5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颁布新的美国核能政策,指出“应该发展清洁的、资源无限的核能”,能源政策提出“把扩大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论述了几点带动核电复苏的条例内容。

要求美国核管会在审批新的先进反应堆申请许可证的过程中将保证安全和环境保护作为最重要的条件。

要求核管会推动核电企业对现役核电站安全升级、增加发电量。

要求核管会对现役核电站重新发放许可证,使之达到或超过安全标准。

提出发展下一代核技术和先进的核燃料循环,重新审订核燃料处理方法的研究,使得核废料少并具有强的防核扩散能力;不鼓励积累分离钚;要发展清洁、高效、废物量少、防核扩散的乏燃料处理处置技术。

在2001年5月召开的核能会议上,美国核工业界提出在2020年前,新增核电装机5000万kW的设想目标。

2001年8月初,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保障美国未来能源”的法案,鼓励在目前的厂址上积极的进行全新的建设工作,增加国家在核能方面的研究费用,增加各大学的核科学及核工程的教育经费和研究费用。

1.2 第四代核电技术概念的提出1.2.1 第四代核电技术的概念把五、六十年代建造的验证性核电站称为第一代;70、80年代标准化、系列化、批量建设的核电站称为第二代;第三代是指90年代开发研究成熟的先进轻水堆;该项技术指的是将要开发的核电技术,它的关键特点是避免扩散,有着较高的经济性,而且较为安全,不会产生过多的废气物质。

核电发展的必要性毕业论文

核电发展的必要性毕业论文

核电发展的必要性摘要:核电是高效能源,核电在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运输紧张、填补能源供需矛盾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核电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核电高度重视。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思考核电的利弊。

关键词:中国核电核电的必要性日本福岛核泄漏第四代核电技术正文:引言我国煤炭量非常丰富,居世界第三位,但如果以人均占有量来计算,却只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煤炭资源中等的国家。

如果再考虑到人口众多,那就是人均占有有效资源相当紧缺。

因此,中国有必要积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给。

发展核电是改善能源供应的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

然而俄罗斯核泄漏事件又一次为人们敲响警钟,中国核电产业到底要不要继续发展?因此,本文从中国发展核电的背影,必要性,优缺点比较等方面出发,对我国核电产业进行探讨。

一.我国核电发展背影(1)核电发展的必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保证能源供应充足和安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条件。

核电是安全、可靠、清洁的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是保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发展核电,对于我国满足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同时,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持核工业体系完整能力、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也是顺从世界能源利用趋势的必然选择。

(2)发展核电带来的好处1 防止温室效应,保护环境。

从环保角度讲,核能无疑是应对地球温室效应的最佳手段。

2 经济和技术角度上的诸多优势,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看,核电则具有容量大、运行小时数高、发电波动性小,经济成本低等诸多优点,能满足工业化大规模使用,可有效取代煤电,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3发展核电是战略需求,是提高我国核科技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保持与核大国地位相适应的一支高科技核力量所在。

核工业的发展史

核工业的发展史

核工业的发展史核工业是指以核科学技术为基础,主要从事核能利用、核武器研制和核材料应用的行业,是一项高技术含量和国家安全性极高的领域。

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以下从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核能利用1942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开创了核武器研制的先河。

当时,美国对核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随着核能技术的不断完善,核能利用也逐渐向着民用发展。

1954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之后,全球范围内逐渐建立了大量的核电站,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核武器研制20世纪40年代初,军事部门开始对核武器的研制进行探索。

1949年,苏联成功引爆了原子弹,从此核武器成为当时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筹码。

之后,美国、中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也纷纷开展核武器研制,核能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三、核燃料循环核能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需要进行正确处理和储存,核燃料循环技术应运而生。

核燃料循环可以实现低放废物量化、高放废物固化和高浓度再循环,形成了核能可持续利用的闭合循环。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具有独立、完整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国家之一,该技术对缓解能源需求、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核技术应用核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工业、环保等多个领域。

核技术的医疗应用能够帮助人们精准诊断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农业应用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保证农产品安全;工业应用能够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核技术应用使各行各业更加高效、便捷,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核安全核能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和破坏力,其中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核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核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断完善和落实核安全法规、加强核安全监测、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核工业是科技创新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其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注重安全、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探索更多科技创新,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核能发展史

核能发展史

-11-
核能问世的准备时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9世纪 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 发现了电子。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 现了X射线。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 了放射性。1898年, 居里夫人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1902年,她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又发 现 了放射性元素镭。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E=m*c^2( c为光速,E为能量,m为转 换成能量的质量)。1914年,英国物理学 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 ,称为质子。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得威克发现了中子。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 托· 哈恩和 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 象。有些元素可以自发地放出射线,这些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放射 性元素可以放出3种看不 见的射线。一种是α射线,就是氦原子核。一 种是β射线,就是高速电子。一种是γ射线,就 是高能光线。其中γ射线 的穿透能力最强。当中子撞击铀原子核时,一个铀核吸收了一个中子 而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同时发生 质能转换,放出很大的能量, 并产生两个或3个中子,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核裂变反应。
-13-
反应堆的种类繁多,一般是根据用途分为动力堆、生产堆和研究 堆。动力堆是利用 核裂变释放的能量来产生动力,进行发电、供热、 推动船舰等。生产堆是利用中子生产新的核 燃料。研究堆是利用中子 进行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为了实现核能的进一步发展,当前 世界许多国家的核科学家正在研究与发展先进的核反应 堆,进一步提 高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我国“863”计划正在研发两种先进反应堆 。一种 是由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承担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 堆。高温气冷堆具有安全性好( 不会对厂外公众造成危害)、发电效 率高(蒸汽发电效率38~40%,氦气透平发电45~47%)、 用途广(可 进行煤的气化和液化、制氢等)的优点。该反应堆已于2003年1月29日 达到满功率 并网发电。另一种是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中国 实验快堆。快中子反应堆的主要优点 是可大大提高铀资源的利用率, 从目前轻水堆的1%左右提高到60~70%。该反应堆正在建造, 其主厂 房已于2002年8月15日封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核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核高科技产业是从事核燃料研究、生产、加工,核能开发、利用,核武器研制、生产的军民结合型高科技产业,主要由放射性物质地质勘探、铀矿开采、水法冶金、铀精制加工、铀同位素分离、核燃料元件制造、各种类型的反应堆、辐照燃料和乏燃料后处理、人工易裂变材料钚(Pu)-239的生产、放射性废物的处理、锂同位素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核武器制造和试验以及相应的科研、设计单位组成,主要产品有核原料、核燃料、核动力装置、核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核电力和放射性同位素等。

20世纪30年代,随着核物理科学的发展,核能的利用被提上日程。

40年代初,美国为抢在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集中一大批欧美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巨大的物力和资金,开始了核技术研究和创建核工业。

1941年12月6日,美国总统F.D.罗斯福批准了著名的原子弹研制计划——“曼哈顿工程”;这是一个由政府控制的庞大的融科学技术、军事和工业为一体的国防工程;它征调了全国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数千名科技人员,投资达数十亿美元。

1942年12月2日,由科学家E.费米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导,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后来又陆续建立了三座生产钚-239的石墨水冷反应堆和一个提取钚-239的放射化学工厂,以及气体扩散和电磁分离铀厂。

1945年,美国研制生产出原子弹,其中一颗于当年7月16日进行了试爆,两颗于当年8月6日和9日分别投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核工业进一步发展,除继续扩大易裂变物质的生产、大量进行核试验、制造核武器外,也将核能利用作为船舰的动力,建设核电站;1957年美国第一座核电站运行,至今已拥有核电站上百座。

前苏联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核能研究,1943年决定研制核武器;1948年第一座生产钚-239的反应堆投入运行;1949年8月进行了首次核试验;1952年第一座气体扩散工厂投产;1954年6月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至今已拥有核电站几十座。

英国和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建立核工业,分别在1952年和1960年进行了首次核试验。

我国的核工业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1950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1954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资源;毛泽东在听取汇报后指出,我们有丰富的矿物资源,我们国家也要发展原子能。

1955年9月,在薄一波主持下起草了《关于我国制定原子能事业计划的一些意见》,同年12月进一步修订成《关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原子能事业计划大纲(草案)》,提出了创建中国核工业的设想。

1956年11月16日,国家建立了第三机械工业部,在苏联援助下建设核工业。

1958年,中国第一座重水型实验用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建成并投入运行。

1960年,苏联政府撕毁协定,撤走专家。

此后,中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继续发展了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

1962年11月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直接领导研制生产原子弹的工作。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试航成功,表明中国的核工业已有较快的发展,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

70年代末,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核工业由主要为军用服务,转向军民结合,以核为主,多种经营,主要从事核能、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民用产品的开发。

1983年6月,开始了中国自行设计的电功率为30万千瓦的秦山核电站的建设;1984年4月,引进技术设备开始建设大亚湾核电站。

近年来,核工业继续贯彻“军民结合,以核为主,多种经营,搞活经济”的方针,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核工业在国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核武器比常规武器有更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且造成放射性污染,对环境生态有长期的、严重的后果。

有鉴于此,核武器成了现代某些国家军事战略的基础,如美国的“遏制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威慑战略”等,都是以强大的核力量为后盾的;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很重视核技术和核工业的发展。

毛泽东曾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中国要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核垄断,维护国家的安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防上就不能没有完整的核工业。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核工业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核工业从早期为军用服务发展起来后,陆续转向为民用服务,如核能转换为电能、热能、机械动力等。

与有机燃料相比,核燃料具有异常高的热值,成品燃料的贮存和运输费用较少,因而在选择核电厂址时,不受燃料开采和加工地区的地理限制,从而适于在缺乏有机燃料和水能资源的地区提供能源,也适于用作持久航行的远洋船舰的动力。

核电站在正常运行情况下释放的有害物质比火电站少得多,有利于环境保护。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核电已经能在经济上同火电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资源有限,而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又在不断增长,因此,核电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能源。

大力发展核电已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

此外,核工业和核技术还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多种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射线仪器仪表以及辐射技术,在辐射加工、食品保鲜、辐射育种、灭菌消毒、医疗诊断、跟踪探测、分析测量等科研生产方面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核能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核能技术已经渗透到能源、工业、农业、医疗、环保等各个领域,为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核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利用裂变能到开发聚变能,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期望,它将成为最终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能源。

世界核高科技产业发展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初,那时,核物理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发展开辟了人类利用核能的新纪元。

美国的民用核计划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3年12月8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发表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演讲,正式宣告美国核工业开始向民用方面转移。

1954年美国颁布了新的《原子能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核能的和平利用,此后美国开始利用军用核技术着手建造发电用的反应堆,1957年,美国第一座核电站——希平港压水堆核电站投入运行。

此后一系列示范核电厂相继建成,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美国核电工业迅速发展并商业化。

美国核工业的第二次军转民高潮起始于90年代初。

1990年,美国能源部长JamesD.Watkins要求美国的三个主要核武器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和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把工作重点从军用转向民用。

前苏联在研制成功核武器之后,也将核技术转向了核电领域。

1954年,苏联利用石墨水冷生产堆的经验,在奥布宁斯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此后,苏联就一直在开展有关大型的、具有经济效益的核电站建设的研制开发工作,并以较快速度建设了一批核电站。

总的来说,前苏联设计建造的核电站运行一直比较稳定,而且负荷因子很高,特别是VVER-440型压水堆核电机组,多年来负荷因子一直位于世界前列。

但是,切尔诺贝利事故暴露出了苏联核电站安全性上存在严重问题。

尽管VVER型压水堆的安全性比切尔诺贝利的大功率管式铀石墨堆要好得多,但在核电站仪器仪表控制系统等方面,苏联要大大落后于西方核电先进国家。

苏联解体后,大多数主要的核燃料循环设施和为核武器计划生产的大量储存的核材料都留在了俄罗斯。

在核电发展的同时,核科学技术在其他民用领域也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核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是军民两用。

由于核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和敏感性,所有核技术一直是国际政治所关注和严格监管的领域。

除了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在工农医中应用外,其他核科学技术应用均和国防高科技产业紧密相关。

一、世界核工业发展现状目前,世界正式承认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已经进行核试验,自己宣布进入核武器国家的有印度和巴基斯坦;国际认为具有核武器发展潜力的还有三十多个国家。

军用核材料(高浓铀、钚、氚和氘化锂)是制造核武器的关键材料。

其生产能力及相关技术是核武器国家保持核威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目前,多数核武器国家的核材料库存大大超过需要,并早已停止生产(高浓铀、钚、锂),但是由于氚的半衰期仅为12.3年,即每年要自然衰变掉5.5%,因此,美、俄、法都在继续生产氚或积极准备生产氚。

核电发展五十年来,从技术指标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代,同时将目前正在进行概念设计,预计二、三十年后才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站称为第四代。

第一代核电站主要是五、六十年代开发的原型堆和试验堆。

第二代核电站指七十年代至现在运行的大部分商业核电站基本堆型,它们大部分已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和批量建设,主要有压水堆(PWR)、沸水堆(BWR)、重水堆(CANDU)和苏联设计的压水堆(VVER)和石墨水冷堆(RBMK)。

第三代核电站一般指符合美国“用户要求文件(URD)”或“欧洲用户要求文件EUR”的先进核电反应堆。

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核电发展受到严重挫折。

但是,由于石油、天然气资源贮量不断减少和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仍然受到重视。

因此,10多年来世界各国一直没有放松对核电技术的发展,而是在多方面探索使核电摆脱缓慢发展状况从而为经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的途径。

这种探索既在发展快中子堆、高温气冷堆、裂变聚变混合堆、聚变堆等下一代堆型方面进行,也在大力改善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等现在广泛采用的堆型方面进行。

开发先进核电站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来的,这是消除公众对核电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和核废物处理处置方面的疑虑,促进核电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一步。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在美国能源部和核管会(NRC)的支持下,经多年努力,制定了一个能被供应商、投资方、业主、核安全管理当局、用户和公众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提高安全性和改善经济性的核电厂设计基础文件,即适用于先进轻水堆核电站设计的“用户要求文件(URD)”。

随后,欧共体国家共同制定了类似的文件:“欧洲用户要求文件(EUR)”。

现在,人们通常把符合URD或EUR要求的核电反应堆称作先进堆核电站或第三代核电站。

十多年来,世界各核电供应商都在按URD、EUR等的要求,在各自已经形成批量生产机型的基础上,做改进创新的开发研究。

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第三代核电动力堆型主要有:.GE公司的ABWR先进沸水堆;.ABB-CE公司的SYSTEM80+先进压水堆;.西屋电气公司的AP600先进压水堆;.西屋电气公司的AP1000先进压水堆;.南非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PBMR;.法德联合设计的150万千瓦电功率大型欧洲压水堆EPR;.俄罗斯的VVER640(V-407型)和VVER1000(V-392型)先进压水堆;.日本和GE公司的先进简化沸水堆SBWR;.日本的21世纪NP-21先进压水堆;.加拿大原子能公司(AECL)的CANDU-9重水堆;.中国设计的60万千瓦非能动安全先进压水堆AC-600;.俄罗斯最近提出了发展150万千瓦的压水堆机型,四个环路,采用非能动的余热排出和垂直盘管式的蒸汽发生器;.韩国引进建造ABB-CE的系统80核电机组后,自主提出了大型非能动压水堆核电站CP-1300的概念,采用了西屋公司非能动安全系统的概念和ABB-CE的双环路设计;.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的合同谈判已基本完成,待我国田湾核电站建成后付之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