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发生特征
气象灾害-旱灾

气象灾害-旱灾【高考考纲】旱灾的分布、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高考典题】【2013·四川·1~2】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A.陕、桂、湘 B.滇、黔、蜀C.滇、黔、湘 D.陕、蜀、桂2.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A.滑坡 B.沙尘暴 C.森林火险 D.土壤盐碱化【知识梳理】一、干旱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二、旱灾1.概念和特点: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
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
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
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特点:具有渐发性,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地域广。
【及时检测】1.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①洪涝②干旱③台风④泥石流⑤寒潮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2.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干旱和泥石流 B.台风与干旱C.洪涝与干旱 D.台风与寒潮2.分布:常发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3.发生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条件: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强;②土壤、植被条件:水分流失快③异常天气:“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人为原因:①工农业用水量大②人口增多,生活用水量多③人类开垦耕地,破坏涵养水源的植被4.危害:农作物减产,生产、生活用水困难5.防范措施: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
【及时检测】3.简述海南岛(香港、马尔代夫、新加坡)等小岛屿缺水的原因。
4.简述西亚干旱的原因。
5.简述中亚干旱的原因。
干旱的成因与危害

干旱的成因与危害什么是干旱,可造成哪些灾害?干旱是人们都很熟悉的,但是,由于研究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其定义和具体指标是不同的。
通常所说的旱灾,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而形成的。
其干旱程度的确定均与前期降水量、干旱持续日数、地下水位以及农作物种类、品种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
因此,干旱的具体指标因地因时因农作物而异。
干旱可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农业。
据统计,近40年来全国农田受旱灾面积平均每年达3亿亩以上,约占全国受灾总面积60%;减产粮食数百亿斤:其次是造成水资源不足,例如华北地区,近30年来由于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加上长期以来对地下水超采,水位逐年下降,沿海一些城市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现象。
这一切不仅已成为很多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条件,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会危及整个城市的安定。
长期干旱还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诸如沙漠化、风蚀加剧等。
我国旱灾的分布有哪些特点?我国地处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而且年际变化很大,由此引起的干旱,除具有普遍性外,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全国各地皆以冬春旱或春旱发生的机会最多,持续时间最长。
干旱出现频率在40%以上,华南和西南地区达50-60%以上。
最严重的是冬春连旱,大旱年一般都属冬春连旱的情况。
其次,我国干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东北地区由于降水比较稳定,干旱出现较少;黄淮海地区的降水变化大,干旱频率全年各季均较多;华南地区干旱主要集中在冬春和秋季两个时段;晒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冬春和夏季两个时段。
第三,我国干旱具有持续性。
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出现是经常的,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一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有115次是连年发生的。
1637一1643年和1939一1945年干旱竟连续7年之久。
1949年以后,干旱仍有连年发生的现象,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958一1961年连续4年干旱,农业减产; 1966 一1968年连续3年干旱。
阿拉善干旱气候特征及气象保障服务措施

气象服务
阿拉善干旱气候特征及气象保障服务措施
杨凯凯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气象局,内蒙古阿拉善 750306)
摘 要 由于受所处位置及环流系统的影响,干旱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对当地经济发展尤其农牧业生产重 大影响。随着气候变暖,阿拉善地区趋于暖干化,只有加强干旱化体系理论研究,做好干旱监测预估,开展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及特 色气象服务,推广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技术,加强气象服务保障,才能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降低干旱灾害影响。 关键词 干旱;气候特征;气象服务;阿拉善
定阿拉善降水的关键因素,而副高偏强,且与位于阿拉善下 游 130° E ~ 140° E 附近中高纬度高压脊合并且加强时,才 有利于降水。 3 气象保障服务措施 3.1 加快干旱区气候 - 生态环境理论体系建设 阿拉善应积 极参与创建干旱区生态环境理论体系,研究河湖消长、绿洲 兴衰、沙漠变迁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 水资源配置的相互作用和机理。同时,阿拉善要确立气象科 技在干旱区生态环境理论体系中地位与作用,建立干旱区气 候 - 生态环境理论体系及气象部门生态环境业务服务体系。 3.2 开展针对性的干旱监测预报评估 农牧业干旱发生和影 响机理复杂,在加上阿拉善特殊的农业结构和土地类型,使 农业干旱监测、预报、评估难度更大。阿拉善要根据当地的 气候、地形、农业、经济等特点,细化农牧业干旱监测、预报、 评估技术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区域干旱监测预报评估指标 研究,提高农牧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3.3 进一步加强农牧业气象服务 阿拉善农牧区的自然条件差,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灾害防御相对薄弱,各类气象灾害与极端天 气频发,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农牧区经济发展造成 严重威胁。因此,阿拉善必须加强农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提升农村牧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 3.4 打造特色气象服务 针对地方特点及农牧林业生产需求, 阿拉善应不断拓展专项气象服务,如开展额济纳胡杨景色旅 游节、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节、万峰骆驼赛文化节和向日葵、 油桃生长季气象条件分析等专项气象服务,制订农业气象服 务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完善气象服务方案,建立重大农业 气象灾害联合会商及发布制度。 3.5 进一步推广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技术 阿拉善应建立自 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准确快捷获取土壤墒情信息,为组织农 业生产、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合理浇灌施肥等田间管理、 牧草生长预期等提供可靠技术依据,以更好地提升农牧业气 象观测能力和气象服务服务工作水平。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学案 湘教版选修5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1.识记我国干旱、洪涝灾害的分布特征;寒潮的特点、入侵路径;台风的移动路径。
2.理解我国旱涝灾害的成因。
3.理解寒潮、台风对我国的危害。
我国的干旱灾害 【自主学习】1.特征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
2.形成原因 (1)降水因素降水的季节变化(季节性易旱地区)⎩⎪⎨⎪⎧①长江以南:7、8月份伏旱②华北、东北:春旱和春夏连旱③西南地区:冬春连旱降水的年际变化: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发生干旱的几率较大。
(2)水资源因素(3)社会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提高。
①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灌溉面积扩大。
②北方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③人口的增加→生活用水量增大;工业发展→工业用水量、需水量增多。
1.我国的四个旱灾中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华北地区、江淮地区、华南地区及西南地区。
2.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区域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提示:华北平原。
原因:①华北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春季降水少,易发生春旱;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春季华北地区雨季还未来临,而农耕已经开始,农业用水量大;④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核心归纳】 我国旱灾的类型及成因旱灾类型旱灾成因自然原因人类活动东北、华北地区春旱为主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长江以南伏旱为主7、8月份,雨带北移,该地受副高控制,出现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作物生长期、水电和城市用水需求量大西南地区冬春连旱为主冬春季,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于西南地区的北部、东北部、东部,在那里形成了连续阴雨天气;而该地区处于锋面以西,为旱季无论是该地区东北边缘的低温阴雨天气还是该地区的低温干旱天气,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1.利用谚语理解记忆旱灾的区域特点“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东北夏旱“春雨贵如油”——华北春旱“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长江地区伏旱2.图解我国四大旱灾地区的成灾原因【跟踪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05旱灾

【3】旱灾
干旱是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
旱灾只是属于自然异变,是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 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旱灾概念 因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牧草等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 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 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
冬春季节,受东北季风影响,降 水较少;气温高,蒸发旺盛。
(1)分析②、⑤区域旱灾的季节差异及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干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干旱灾害分布示意图。
(2)说明⑤区域,旱灾可能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主要 的监测手段。 森林火灾。 遥感。
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2014年1月13日电,据全国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议通
报,2013年我国发生严重干旱,2013年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68亿亩,有2 241万人因干旱发生饮水困难。
材料二 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的百分比)。
地区 华南地区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西北干旱区 春雨 11 9.8 22 32 夏雨 43 73 45 29 秋雨 39 13 18 10 冬雨 7 4.2 15 29
判断旱灾最关键的标准是降水量不稳定。例如;我国东部季风 区多旱灾也与季风活动的不规律变动有关。
旱灾成因
主要是气候异常变化
例如:季风强弱变化;雨带进退速度、早晚;高压中心(脊)持续 控制;厄尔尼诺或全球变暖影响等
旱灾分布 旱灾的多发地区就一定是降水少的地区吗?
利用降水距平法分析河南省干旱特征

利用降水距平法分析河南省干旱特征1资料和研究方法1.1 资料来源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位于东经110°21′ ~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
东接安徽、山东,南临湖北,西接陕西。
选取河南省内19个典型气象站,即安阳站、新乡站、宝丰站、郑州站、许昌站、砀山站、永城站、商丘站、开封站、信阳站、栾川站、驻马店站、三门峡站、孟津站、卢氏站、西华站、南阳站、固始站、桐柏站。
图1为18个站点在河南省地理位置的分布。
采用这19个站点1960年至2011年逐月降水资料。
图1 研究区域气象站地理位置分布1.2 研究方法1.2.1 干旱等级标准(1)降水指标能够反映干旱的发生程度,利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的大小来作为干旱轻重的指标。
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反应了一段时间内,降水量偏离同期多年平均值的水平。
计算公式如下:(1)其中为指定时段降水量,为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
(2)其中为第个时段降水量,为样本总数。
1.等级划分:在我国,因为地区不同,降水量时间段不同,等级划分的差异性加大。
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多以不同地区采用的等级划分标准稍有不同。
本研究采用的降水距平百分率评价标准。
如表1所示。
此标准在《河南省抗旱应急预案》[10](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于2011年2月编写)中做了规定[11]。
表1 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等级标准年尺度DP /%季尺度DP/%干旱等级-30P≤-15-50P≤-25轻度干旱-40P≤-30-70P≤-50中度干旱-45P≤-40-80P≤-70严重干旱DP ≤-45DP≤-80特大干旱1.2.2 频率计算河南旱灾在一年中的各个时候都有发生,旱灾的类型从时间上可以分为春旱(3月、4月、5月)、夏旱(6月、7月、8月)、秋旱(9月、10月、11月)、冬旱(12月、第二年1月、2月),其中夏旱包括初夏旱(6月)和伏旱(7月、8月)。
我国的自然灾害

1938年
黄河及淮河流域 1985年8月
1991年夏季 1998年夏季
辽河流域
江淮流域 长江和松花江流域
1939年7、8月 海河流域 1947年8、9月 珠江流域
活动一:【图表分析】 阅读教材38页“20世纪我国发生的主要水灾”表, “我国洪涝分区”图,分析我国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 特点。 1、我国的洪涝灾 集中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的各 害主要集中在七 大河、大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大流域。 2、东部多,西部 少;沿海多,内 陆少; 平原湖区 多,高原山地少; 山脉东、南坡多, 西、北坡少。
1、根据材料一、二,我国受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区旱灾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该地区旱灾一般出现在 春 季,为什么?
地区,该地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
华北 春季 多旱 原因
春季雨季未到,降水少,地表干。
春季大风天气多。
适逢冬小麦返青季节,需水量大。
2、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严重的春旱?
3、长江中下游伏旱的原因:
修建水库 控制人口数量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 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
浪费多,利用率低 水污染严重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减少水污染
二、我国的洪涝灾害
活动一:【图表分析】
阅读教材38页“20世纪我国发生的主要水灾”表, “我国洪 涝分区”图,分析我国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伏旱为主 长江以南: 华北、东 春旱为主, 北地区: 春夏连旱 西南地区: 冬春连 旱为主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
(2)水土资源分配不平衡是我国干旱灾害的主 要原因
北方地区耕地多,水少;南方地区 水多而耕地少。
(3)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加剧干旱: ①农业活动:
旱情、旱灾、旱情标准如何划分

旱情、旱灾、旱情标准如何划分?指在作物生育期内,由于降水少、河流及其它水资源短缺,土壤含水量降低,对农作物某一生长阶段的供水量少于其需水量,从而影响作物正常生长,使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受到影响的那部分面积称为受旱面积。
表述旱情严重程度的四项指标是降水量,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以及地下水埋深。
因而在生产实践中,旱情监测内容就是对雨情、土壤墒情、作物苗情以及地下水埋深的测定。
旱灾指在旱情发生后由于水源、水利基础条件或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及时采取必要抗旱措施,而造成农田减产或城镇工业生产受到损失的现象,农田减产三成以上面积称为成灾面积,其中减产八成以上叫绝收。
旱灾不单纯是气象干旱或水文干旱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气象(降水、蒸发、气温)、水文(河流来水、水库、塘坝蓄水、地下水)、土壤(土质、含水量)、作物(种类、不同发育阶段)以及灌溉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问题。
即使降水少,发生了气象干旱,假如能及时为农作物提供灌溉,补充其所需水量,或采取其它农业措施保持土壤水分,满足了作物需要,也不会形成旱灾。
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水田:指需要在表面保持一定深度水层的农田,如种植水稻的稻田。
旱田:指不需要在表面保持水层的农田,如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果树的耕地。
白地:指尚未种植农作物的耕地。
墒情:指农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反映作物生长期土壤水分的供给状况。
失墒:指农田土壤水分散失的过程。
缺墒:指农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小于作物适宜含水量,从而引起作物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干枯的现象。
水田缺水:指因水源不足造成水田适时泡田、整田或秧苗栽插困难,或是插秧后水稻各生育期不能及时按需供水,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现象。
白地缺墒:指在播种季节,将要播种的农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低于种子萌发需要,影响适时播种或需要造墒播种。
旱情标准作物受旱面积:指在田作物受旱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旱灾发生的多样性云南旱灾多样性主要体现:一是由于云南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导致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春旱或冬春连旱发生最频繁,严重影响云南省小春作物的产量水平。
二是云南地域性干旱较明显,曲靖、昭通、保山、楚雄为云南省的历史旱区,且各有特点,白树明、黄中艳研究表明云南旱灾的地域性表现为明显稳定的大面积片区与局部镶嵌并存,其他地州局部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干旱[2]。
三是山区半山区旱情较坝区严重,由于山区水利工程缺乏,水资源难以利用,加之“水往低处流、人在高处住”的客观等原因,导致了一旦出现旱情,山区半山区将出现严重的饮水安全,当出现严重的资源型缺水时,坝区的旱情可能更加严重,坝区供水主要通过水库供水,人口集中,一旦水库蓄水出现问题、坝区的旱灾将会非常的严重。
四是云南旱情出现新的特点,由于极端气候的变化,导致云南历史旱情较轻的地区,也发生了较严重的干旱,2011年云南省热带雨林地区景洪市也发生了较严重的旱情,大部分农作物受灾,粮食绝收。
1.2.2 旱灾涉及范围广、旱灾损失大“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干旱危害的地域十分广泛,且持续时间长,在云南省历史上,经常出现联系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连续干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旱灾的损失由传统的农业损失为主,逐渐扩展到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旱灾的损失远远比洪灾的损失大得多,不论从旱灾的影响范围、程度、持续时间、对经济社会和城乡居民生活影响等方面都呈现出加重趋势。
从1998-2010年13年中,农作物因旱损失加大的趋势明显(见图1),农作物受旱面积累计达到1.329 829万hm2,成灾面积累计达到8 129.11hm2,绝收面积累计达到8 129.11hm2;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口也呈增加的趋势(见图2),临时饮水困难人口累计达到4 874.49万人,大牲畜累计达到2 923.1万头;旱灾损失也越来越大(见图3);因旱粮食损失累计达118.41亿kg,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458.45亿元,1998-2007年10年间,影响工业增加值累计达775 812万元。
1.2.3 旱灾持续性时间长旱灾的持续时间较长,据云南省的历史旱灾资料来看,经常出现冬春干旱或春夏干旱,甚至会连续几年的干旱,1987-1998年的12年里,云南出现4个典型春夏大旱(或重旱)年和1个典型夏季大旱,2005、2006、2007年连续3年的大旱以及2009-2011年连续3年的特大干旱。
这些持续性干旱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影响十分严重的,引发了灾难性后果。
1.2.4 干旱趋势越来越严重、抗旱形势越来越严峻采用了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对1998-2010年13年的干旱灾害情况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表明除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口和大牲畜数量未发现明显趋势增加或减少趋势外,无论是农业损失还是工业损失都呈现明显加大的趋势。
根据资料记载,云南旱灾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大,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对工业、人民生活用水造成巨大的危害,1950-2010年61年间,云南共出现57年干旱,其中大旱21年,特大干旱5年。
根据调研及相关水利部门的统计,2011年旱灾损失大部分地区超过去年。
白树明、黄中艳在2003年对“云南省未来10年未干旱趋势预测”中指出:至少10年云南气候仍处于偏暖期,其中前5年还是暖湿气候主导,后5年有可能很快进入干暖期,期间云南干旱频率将高于20世纪80年代,旱灾损失很可能比最近10年明显加大,果不其然,在这10年中发生了6年大旱,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加之近年来云南省气候异常,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蓄水不足,多地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云南旱情加重的趋势将越来越严重。
面对旱灾,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救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云南旱灾的多样性、广泛性,复杂性,以及旱情的严重性,抗旱面临严峻挑战,抗旱形势也越来越严重。
图1 云南省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年际变化Fig.1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ffected Area of Crops During The DroughtIn Yunnan Province图2 云南省因旱临时引水困难年际变化Fig.2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ater Diversion Caused by Temporary DroughtIn Yunnan Province图3 云南省因旱损失年际变化Fig.3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Losses Caused by Drought In Yunnan Province表1 1998-2010年13年干旱灾害mann?kendall检验结果Tab.1 Test Results of Drought Disaster by Mann?kendall from1998-2010,13 YearsLong2 浅谈云南干旱原因根据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调研,初步分析了云南省干旱的原因,云南干旱主要有几方面的特性:工程型缺水干旱;水质型缺水干旱;管理型缺水干旱;资源型缺水干旱;地形地貌型缺水干旱并存。
2.1 工程型与管理型缺水干旱并存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山高坡陡,山高谷深,修建水利工程的投资大,效应低,在云南大部分山区尚未建设相关的水利工程,已经建设的小型水库几乎没有进行过修缮,一些地方水塘,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导致在干旱袭来之时比小型水库更快枯竭。
在一些尚未贯彻落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山区农村,旱情发生前一些村民不重视水利设施管护,不注意节约用水,在旱灾发生时面临无水可用。
而主要江河缺少用于灌溉水利工程设施,水库调蓄能力不足,河谷中的水无法提至山坡居民点和耕地。
2.2 水质型缺水干旱水质的恶化导致了可利用水源的进一步减少和供需矛盾加剧。
在全省15个设市城市中,城市水资源不足或严重不足的有12个,占80%;在全省109个县级城镇中,城市水资源不足或严重不足的有78个,占71.5%。
云南省水质污染严重,全省19个城市(镇)的28个饮用水源中,水质满足国家集中饮用水源水质标准的占60.7%;不能满足国家集中饮用水源水质标准的占39.3%,这部分供水人口占整个城市供水人口的50%以上。
全省六大水系主要的116个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污染严重,达不到国家Ⅴ类水质标准的占37.9%,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占37.9%,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的占24.2%。
2.3 资源型缺水干旱云南干旱的资源型缺水干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水资源总量变化的趋势上,一个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上。
刘瑜、赵尔旭等专家利用“云南1961-2007年降水与气温资料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研究表明,近46年来云南年均降水量是趋于减少的,其中夏季降水量减少较为明显;根据云南省水资源公报资料:2008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 333.8mm,比常年偏多4.3%,比上年偏多3.2%,属平水年;2009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963.3mm,比常年偏少24.7%,为有资料以来平均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属特枯水年;2010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 185mm,比常年偏少7%,属偏枯水年;根据云南省气象局统计资料2011年1月1日-11月7日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仅为845mm,比历年同期的1 061mm偏少20%,比去年同期偏少15%,加之2010年库塘蓄水不足,加剧了云南的干旱,2011年的旱灾比2009-2010年的旱灾更为严重;2008-2011年降水资料来看,云南省2009-2011年降水量持续偏少,结合刘瑜等专家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云南省的水资源量减小趋势明显,加之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今后云南可能面临资源型缺水问题。
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干季(11至次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5%,加之全省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和高原,且地形复杂,小气候特征明显,局地性气候明显,极端气候频频出现,所以云南自古就是一个“无灾不成年”的省份,无雨就旱、有雨则涝,水旱灾害常常交替发生,由于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局地气候原因,导致了云南干旱的多样性,呈现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上的资源型缺水干旱。
2.4 地形地貌型缺水干旱云南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河谷、盆地)仅占6%,地势垂直高差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 600多m,山高坡陡,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利用较为困难。
另外,云南省大部分山区人们都喜欢居住山顶上,而我省湖泊、江河虽多,但多处于低海拔位置,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很大。
全省岩溶面积11万km2,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以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3 近年抗大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云南省是个干旱频繁的省份,面对2005年50年一遇的特旱以及2009-2010年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抗旱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积极应对我省旱情,在抗旱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1998-2010年13年抗旱过程中挽回了316.09亿元的经济损失,使社会安定有序健康发展,但由于种种客观或主观原因在抗旱工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如下。
3.1 防洪抗旱办的职能难以充分发挥旱害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协调,云南省各县也成立了防洪抗旱办,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省防汛抗旱工作,然而目前防洪抗旱办在政府中的定位并不是很清楚,云南省各县的防洪抗旱办都设置在县水(务)利局的一个普通科室,在日常的管理协调中难以发挥其协调调度作用;其次云南省大多数县份防办人员为临时抽调,人员少,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大多没有编制,责任落实难度大;加之资源信息不足,缺乏抗旱专项经等等原因,导致了抗旱指挥部的职能难以发挥。
3.2 基础数据完整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抗旱预案可行度不高基础数据的全面准确能有效的指导抗旱减灾工作,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使有限的资源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然而目前基础数据不完整,抗旱工作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一旦发生特大干旱,往往花费巨大的成本寻找水源,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组织抗旱工作,抗旱预案也因为缺乏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往往没有针对性。
3.3 科学抗旱水平低,抗旱成本大从云南近年抗旱的经历来看,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低、抗旱成本大,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依赖数据报表,旱情信息主要来自数据报表,而这些数据报表都来自最基层的农村干部,缺乏科学的统计资料以及可靠的评估体系,且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往往任意性很大,导致指挥部不能很好地掌握旱灾情况从而不能准确有效的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