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1:2.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6: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6: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

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教学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教学难点: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及一些__________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⑵形成:是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_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__________。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_________以西,__________—__________—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北部)、______(大部)干湿区范围: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___________年降水量在_______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形:地形以_______和______为主,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______西部是______和_______相间分布。

3.气候:是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位置干旱 地形4、植被——以为主三、荒漠化的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①气候___________——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著,因此形成;②多疏松的——物质条件由于由于气候干旱,稀少,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力条件__________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测、地图阅读、空间分析及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所在地区的荒漠化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分析任务,并撰写一份300字的分析报告。
3.设计一份关于荒漠化防治的问卷调查,包括至少10个问题,旨在了解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认知程度及防治措施的接受程度。完成后,请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问卷数据,并整理成一份500字的分析报告。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特点,并重点讲解我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
2.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演示荒漠化数据的分析过程,让Leabharlann 生了解GIS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3.结合教材,详细讲解荒漠化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启示,为学生提供实践借鉴。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3.案例分析,实践应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治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荒漠化防治提出建议。
4.实践活动,提高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案High school geography compulsory 3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te aching plan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案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2、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4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二、讲授新课[教师讲述] 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课时 荒漠化的人为原由和防治『自主学习』一、荒漠化的人为要素1.原由(1) 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要素常常是□01人为要素。

(2)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由,一方面来自□02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03于□ 人类活动不妥,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分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表现(1) 过分樵采:主要发生在□04能源缺少区。

05(2) 过分□ 放牧:主要发生在草原牧区。

06(3) 过分□ 开垦: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域及绿洲地域。

[ 自我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领土地荒漠化最为集中、最为严重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其土地总面积 118.3 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占其土地总面积的52%。

致使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由有哪些?提示 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过分放牧、过分开垦、过分樵采等,自然植被遭到损坏;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举措01预防□ 潜伏荒漠化的威迫1.防治内容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02恢复□ 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03防治 坚持□ 保护生态均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联合2.原则0405治山、治□ 水、治碱 盐碱 、治□ 沙相联合3.防治要点:就地取材地对已遭沙丘入侵、□ 06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整顿。

4.防治举措(1) 合理利用水资源。

[ 自我研究 ]我国西北地域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举措有哪些?提示 在农耕区,改良耕种和浇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在干旱的内地地域,合理分派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目,免得牲口的无序增添。

07(2) 利用□ 生物举措和工程举措修建防备系统。

[ 自我研究 ]创建防备林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有哪些有名的防备林工程?提示“三北”防备林、长江中上游防备林、沿海防备林、平原绿化工程等。

08(3) 调理□ 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 采纳综合举措,多门路解决农牧区的□09能源问题。

10(5) 控制□ 人口增添。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9: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9: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第1课时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课程学习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分布。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分析,归纳总结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知识体系梳理荒漠化及其原因1.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是②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③、石质荒漠化和④。

2.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属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⑤mm以下,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⑥,西部是高大的山脉和巨大的⑦,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干旱西⑧东(4)生态环境脆弱a.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⑨。

b.⑩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5)⑪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利用不合理。

(3)主要表现:过度⑫;过度放牧;过度⑬;⑭利用不当。

预习效果检测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等类型。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分布最广的荒漠化类型是()。

A.风蚀荒漠化B.冰蚀荒漠化C.水蚀荒漠化D.盐渍荒漠化2.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也存在着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风力侵蚀②流水侵蚀③气候干旱④毁林开荒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完整word版)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为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

本节《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如下: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学习兴趣较大,但学生容易混淆荒漠与荒漠化、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学生缺少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给学生的分析造成一定的困难。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学习难度适中。

三、设计思想荒漠化概念形成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为因素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以其他案例作为拓展案例,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案例所习得的方法与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2、渗透有效性教学理念。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 课时武鸣高中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3(必修)》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本章节的核心是阐明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课标要求“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就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我国西北地区,通过相应的图文资料主要分析了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及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首先从“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角度特别突显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同时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的角度阐述这一地理特征是区内各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最后,针对问题原因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了解该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危害和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二、学生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西北地区,基本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立足于这个基础,学生能更好的进一步学习本节课知识,也保留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荒漠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望文生义,误将荒漠化和沙漠化、荒漠、沙漠等概念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可通过比较法让学生区分清楚。

此外,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和危害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时可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其有个形象感知。

从整体上来说,本节课的难度适中,而对于本节课的难点:荒漠化的成因,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14: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14: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案

课时1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2.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导入新课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推进新课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荒漠化现状。

课件展示:荒漠化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界定,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
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
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
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等发生的原因,但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是分析该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基础,为此,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是案例分析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区域问题必备的基础知识。

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自然环境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生产活动,找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原因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之一。

而对于荒漠化的概念以及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由于属于了解层次,只需要学生能够说出即可。

对于教材中“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这一内容,由于和课程标准联系不大,也以了解为主。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三个问题,即针对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如何进行综合治理。

环境的治理,是对区域内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或因目前某些人类活动不当而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而言的。

不同的环境问题,需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但在某些方面,如立法,加强法制,是共同的。

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都是破坏地表植被,其治理的主要措施则应设法恢复地表植被。

此外,一个区域所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与森林、草场、水资源等的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的形成与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场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不合理的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发现产生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症结,从而才能“对症下药”,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学生情况:
通过第一章关于区域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关于区域分析的基本思路,掌握了区
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在高一上学期学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内容时也已经再次学过,因此,对于该区域地理特征有初步了解。


由于学习态度等差异很大,掌握情况也参差不齐。

学生对于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学生能够说出一些防治沙漠化的措施,但缺乏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对荒漠化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的知识掌握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掌握。

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