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2:2.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6: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6: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

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教学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教学难点: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及一些__________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⑵形成:是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_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__________。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_________以西,__________—__________—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北部)、______(大部)干湿区范围: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___________年降水量在_______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形:地形以_______和______为主,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______西部是______和_______相间分布。

3.气候:是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位置干旱 地形4、植被——以为主三、荒漠化的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①气候___________——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著,因此形成;②多疏松的——物质条件由于由于气候干旱,稀少,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力条件__________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测、地图阅读、空间分析及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所在地区的荒漠化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分析任务,并撰写一份300字的分析报告。
3.设计一份关于荒漠化防治的问卷调查,包括至少10个问题,旨在了解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认知程度及防治措施的接受程度。完成后,请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问卷数据,并整理成一份500字的分析报告。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特点,并重点讲解我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
2.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演示荒漠化数据的分析过程,让Leabharlann 生了解GIS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3.结合教材,详细讲解荒漠化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启示,为学生提供实践借鉴。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3.案例分析,实践应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治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荒漠化防治提出建议。
4.实践活动,提高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案High school geography compulsory 3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te aching plan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防治教案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2、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4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二、讲授新课[教师讲述] 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高二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使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eNCwhQ90qj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eNCwhQ90qj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e NCwhQ90qj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eNCwhQ90qj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eNCwhQ90qj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荒漠化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eNCwhQ90qj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5: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5: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

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学习目标】1.记忆并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并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 记忆西北地区的范围,理解自然特征形成的原因,并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 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 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重点难点】1. 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2. 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学法指导】1. 学好本节内容,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

2. 通过案例,学好分析解决环境与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 通过知识的网络化处理,理清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学习过程】探究点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探究材料】我国南方气候湿润,植被葱郁,是“绿色中国”;北方多广阔的“黄土地”,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广布,荒沙漫漫,是“金色中国”;大西南青藏高原雄浑巍峨,冰川连绵,雪峰皑皑,是“银色中国”。

今后“彩色中国”的生态建设方向是:“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当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要永葆“银色”。

1.简述“金色中国”的位置与范围。

2.试说明荒漠化发生的类型有哪些?3.怎样理解干旱是西北地区的最基本的自然特征?4.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和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的成因是否一样?5.每逢干旱,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这是为什么?探究点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探究材料】教材图2.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2.塔里木河河流下游绿洲被废弃的人为因素可能是什么?3.不同的人为因素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如何?4.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与人口激增有无关系?【基础达标】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人教版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第1课时武鸣高中一、教学内容剖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天文3〔必修〕»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第一课时。

本章节的中心是说明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是区域可继续开展的基本条件,课标要求〝以区域为例,剖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开展效果,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作的缘由,了解其危害和综合管理维护措施〞,就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效果之一荒漠化,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我国西北地域,经过相应的图文资料主要剖析了三大效果:西北地域荒漠化发生的自然背景,人为要素及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首先从〝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角度特别突显了西北地域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同时也从〝自然天文环境全体性〞的角度论述这一天文特征是区内各天文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等〕综协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两个方面剖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作与开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决议性的。

最后,针对效果缘由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先生学会从特殊到普通,剖析区域存在的环境效果,并了解该效果发生的缘由〔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危害和相应的处置措施,从而树立可继续的开展观,提高先生的环境维护看法和知识的迁移运用才干。

二、先生学情剖析初中阶段,先生已学过西北地域,基本了解了西北地域的天文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立足于这个基础,先生能更好的进一步学习本节课知识,也保管有较大的学习兴味。

但关于荒漠化这一概念的了解,先生往往会望文生义,误将荒漠化和沙漠化、荒漠、沙漠等概念混杂。

因此,在教学进程中应留意强调,可经过比拟法让先生区分清楚。

此外,先生对荒漠化的构成要素和危害了解甚少,缺乏理性看法,教学时可经过展现一些图片让其有个笼统感知。

从全体下去说,本节课的难度适中,而关于本节课的难点:荒漠化的成因,先生学习的困难较大,可经过自主学习、协作探求等活动方式调动先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课时 荒漠化的人为原由和防治『自主学习』一、荒漠化的人为要素1.原由(1) 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要素常常是□01人为要素。

(2)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由,一方面来自□02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03于□ 人类活动不妥,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分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表现(1) 过分樵采:主要发生在□04能源缺少区。

05(2) 过分□ 放牧:主要发生在草原牧区。

06(3) 过分□ 开垦: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域及绿洲地域。

[ 自我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领土地荒漠化最为集中、最为严重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其土地总面积 118.3 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占其土地总面积的52%。

致使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由有哪些?提示 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过分放牧、过分开垦、过分樵采等,自然植被遭到损坏;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举措01预防□ 潜伏荒漠化的威迫1.防治内容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02恢复□ 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03防治 坚持□ 保护生态均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联合2.原则0405治山、治□ 水、治碱 盐碱 、治□ 沙相联合3.防治要点:就地取材地对已遭沙丘入侵、□ 06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整顿。

4.防治举措(1) 合理利用水资源。

[ 自我研究 ]我国西北地域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举措有哪些?提示 在农耕区,改良耕种和浇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在干旱的内地地域,合理分派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目,免得牲口的无序增添。

07(2) 利用□ 生物举措和工程举措修建防备系统。

[ 自我研究 ]创建防备林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有哪些有名的防备林工程?提示“三北”防备林、长江中上游防备林、沿海防备林、平原绿化工程等。

08(3) 调理□ 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 采纳综合举措,多门路解决农牧区的□09能源问题。

10(5) 控制□ 人口增添。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9: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9: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第1课时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课程学习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分布。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分析,归纳总结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知识体系梳理荒漠化及其原因1.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是②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③、石质荒漠化和④。

2.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属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⑤mm以下,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⑥,西部是高大的山脉和巨大的⑦,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干旱西⑧东(4)生态环境脆弱a.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⑨。

b.⑩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5)⑪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利用不合理。

(3)主要表现:过度⑫;过度放牧;过度⑬;⑭利用不当。

预习效果检测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等类型。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分布最广的荒漠化类型是()。

A.风蚀荒漠化B.冰蚀荒漠化C.水蚀荒漠化D.盐渍荒漠化2.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也存在着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风力侵蚀②流水侵蚀③气候干旱④毁林开荒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1)
1.根本原因
(1)○
23________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
24__________、过度开垦等。

①土地退化 ②气候变异 ③经济活动 ④土地沙漠化 ⑤次生盐渍化 ⑥1/4 ⑦分布广 ⑧西北 ⑨大兴安岭 ⑩阿尔金山 ⑪新疆 ⑫高原 ⑬草原、荒漠
⑭贺兰山 ⑮微弱 ⑯物理 ⑰风力 ⑱戈壁 ⑲差 ⑳沙质沉积物 ○
21冬春干旱 ○22气候异常 ○23人口激增 ○
24过度放牧 我的疑惑
1. 。

2. 。

【自学检测】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图回答1~2题。

1.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
A .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 .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 .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 .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答案』 D
『解析』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宜开垦土地、大规模发展粮食生产,应退耕还林(草),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并大力发展舍饲养殖。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 .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北方农牧交错带通过退耕还林(草),其生态功能主要是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其生产功能从图中即可得出『答案』,即为东部农耕区提供畜产品、为西部牧区提供饲草料。

下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完成3~4题。

地点 一月平均气温 七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
降水量
① -24℃ 20℃ 402 mm
② -20℃ 23℃ 280 mm
③ -14℃ 24℃ 105 mm
3.下列景观图中,该区域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
4.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具有明显的( )
A.从赤道到两极分异B.从沿海到内陆分异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答案』 3.D 4.B
『解析』第3题,图A是移动沙丘(沙漠驼铃);图B是温带草原,图C是温带落叶林(梅花鹿),而D项是冰川地貌,属高山地区特有的“冰斗、角峰、U形谷”。

第4题,内蒙古自治区自东向西即从①至③分别为温带森林、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课堂巩固】
5.读图甲,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我国受沙尘暴影响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任填三个简称),境外沙尘暴源地除蒙古外还有________,境内沙源地有________。

(2)经查找与分析资料,小林了解到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条件除了沙源之外还有。

从图中分析得出沙尘移动的方向是向。

(3)小林利用所得的资料绘制了一张“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季节变化”的统计表,请根据下表数据在图乙相应位置上转绘成柱状图(直方图)。

时间(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 1 17 47 21 13 1 ——————发生频率
(%)
从中看出,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是,其原因为。

(4)研究中小林归纳出荒漠化的形成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因素。

当前促使全球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的人为因素除毁林外,还有等。

(5)资料反映,我国十分重视治理北方风沙危害。

a.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设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大部的“”防护林体系。

b.此外,在荒漠地区还大量种植适宜干旱环境的植物,这些植物具有的特征有( )
①根系发达②叶片表面有角质层③茎变态成刺④叶片大而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在探究过程中,小林又发现了一个现象:随着人们对沙漠的日益关注,沙
漠探险正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有报道说,“五·一”长假期间55名游客被困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并有一人遇难。

作为一个沙漠探险的游客,你认为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新/甘/青/宁/内蒙古/陕/晋/冀/京/津等(任意三个) 哈萨克斯坦新疆
(2)大风等东南
(3)春季气温回升、气候干旱等
(4)过度放牧
(5)三北 A
(6)游客身体条件良好;生活必需品准备充足
『解析』(1)从沙尘暴源头和路径示意图中,可
以很容易地判读出我国受沙尘天气影响的省区。

境外
源区国家除蒙古外,还有哈萨克斯坦;境内源区有内
蒙古和新疆。

(2)形成沙尘天气的条件除了沙源之外,还要有动力条件,也就是大风天气使沙尘随风移动,我国大风天气多是受冬季风影响的季节,冬季风主要风向是西北风,所以沙尘的移动方向是向东南方向。

(3)地理绘图是地理基本技能之一。

本题要求图、表转换,要注意纵、横坐标表示的意思。

根据各季节发生的频率来看,多发季节在春季,主要是春季沙源充足、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回升、蒸发强烈等。

(4)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使植被的保护功能下降甚至丧失。

除毁林外,如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

(5)我国治理风沙、保护农田的工程是“三北”防护林体系。

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深受环境的制约。

沙漠地区植物适应干旱的环境,包括叶子变成细刺,以减少水分蒸发;根系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水分;叶片表面有角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等。

(6)沙漠探险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如自身的身体条件、沙漠探险的知识、生活必需品的准备、出现意外时的求救方法等。

本题为开放题,只要围绕沙漠探险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即可。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