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 黎加厚
moodle平台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984 1986
CAI
计算机辅 助教学 BASIC
教学
1997
多媒体课件 辅助教学
Moodle 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新的视角
校校通工程 资源库建设 2000 信息化教学设计 英特尔未来教育 2000-2008 Moodle
课程/学习 管理系统
2007-
让人眼睛一亮的Moodle!
你能想到的,Moodle都实现了!
改变了教师培训的困境, 成为教师教育的新起点。
山东省电教馆在实验校推广Moodle 建设全省“十一五”课程教学资源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建设Moodle教师专业化环境
全面展开网络教研
上海黄浦区储能中学
把Moodle与学校原有的网络整合起来
华东政法大学网上课堂
•注册用户16602个,包括了全校所有院系的本科生和教师 •课程种类覆盖学校所有院系专业 •开课超过150门
课后设置作业与心得讨论区和相关拓展学习资源,供学生按照个人能力层次自主学习。
张达莉老师《个性标志设计》一课巧用 “魔灯平台数据库”功能引导学生共 同建设教学资源,开展美术整合教学,取得成功。
课前,老师首先利用魔灯的数据库功能建立经典标志和我喜爱标志数据库
然后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找符合要求的标志作品,共同建立标志资源。
2、多媒体教室教学方式
教师:
学生:
课前教师创建学习资源, 预设问题,学生参与交流发表见解 。 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在教室登陆魔灯平台展示教学资源 投影授课,组织学生协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象使用幻灯片 教学课件一样简单操作。 学生课后进行分层次拓展学习与复习,完成检测与反馈。
王赫男老师《陈情表》课前问题讨论区:抛出 3 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你认为李密为何上表成功? 2、如果你是李密,你选孝还是忠? 3、李密为何屡被征召而累举不应?
地平线报告学习分析

有理有据的分析与反馈
是学习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萨尔曼· 号称美国数学教父 汗
典 型 案 例
KHAN学院 2000个短小的讲解视频
知识地图网络
自适应诊断
真正的学习分析 将做到
因材施教
反转课堂
上海闵行区基地附中
自主研发了“数学自适应学习平台”
基于课程标准 界定教学章节属性 涵盖
不一样的未来
不一样的精彩
《地平线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
学习分析
学习分析
为了预测和指导人们的学习,通过智能数据、 学习者产生的数据以及分析模型的应用, 来发现信息和学习者之间的社会联系。
课外 活动 兴趣 爱好 作业 记录
个性 特征 隐性 行为
网络 社交
学习分析的数据来源
准确而又多方位的数据来源
1371个知识点
让你更明白自己
不一样的未来
不一样的精彩
《地平线报告》
制作: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研究团队 资料汇编:杨晓哲 制作人员:卢胜男 熊谱兰 刘巨男 张立 梁莹 刘淑卿 翟海霖 张瑞敏 杨晓哲 袁亚婕 周维斌 谢刚 李蒙 汪丹 杨高云 陈春燕
More: /worldet
(21-59钟炜等)全国各地微课培训名师专家讲座稿(初中数学讲座59)

全国各地微课培训名师专家讲座稿(初中数学讲座59)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书记)时间:2016年11月23日(编号:zhongwei196207blog—21—59)编者按:本人对(钟炜的博客)“(第22类)初中数学讲座”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几个版块。
本文《全国各地微课培训名师专家讲座稿(第21类初中数学讲座之专题59》分为八个版块:一是微课理论知识和微课制作技术—荣县中小学教师微课培训(钟炜);二是微课操作培训——四川省首届“文轩教育杯”微课大赛(刘彩霞);三是“微课”制作方法及技术要领(郭东明);四是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培训(项莉萍);五是微课制作与应用研究(未知);六是微课的制作与应用(胡铁生);七是微课制作与应用(周雄俊);八是微课资源设计制作与应用的建议(钟绍春)。
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钟炜《初中数学微课微型课》讲座编写(阅读)导引:①微课与微型课(微课程与微型课程)(讲座46);②微课(讲座47);③微型课(讲座48);④初中数学微课(讲座49至58);⑤微课续编(讲座59至63);⑥初中数学微型课;⑦微型课续编。
提示:本讲座稿源来源于网上选稿,为便于阅读,钟炜对部分稿件作了适当编改。
版块一:微课理论知识和微课制作技术—荣县中小学教师微课培训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日期:2016年11月23日(注:本文分为word稿和PPT稿,本文PPT稿另行转发)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微课理论知识和微课制作技术》,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文从以下两个部分为大家介绍:第I部分微课理论知识第II部分微课制作技术第I部分微课理论知识本部分讲以下三个大点:一、什么是微课;二、怎么用微课;三、微课的理论基础。
一、什么是微课(一)微课的概念分析1、那究竟什么是微课呢?我们先来看看国内代表性的界定。
(1)黎加厚:微课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
专题报告 - 天宁区教育信息网

2002: 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
2002年,全体教师的 如果没有千千万 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 教育信息化培训将是我 以“人”为中心的“生命环境观”将引导教育信 万教师的认同和参与, 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法师。 息化的深入发展。 们亲身经历的中国教育 任何教育改革的努力 信息技术向课程的渗透与整合将有重大突破。 现代化史上激动人心的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 都会失败。 贝瑞特博士 克瑞格• 教师培训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新篇章。
2002: 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
部分城市和地区将宣布实现“校校通”工程。 教育信息化与素质教育改革相结合。
信息技术向课程的渗透与整合将有重大突破。
教师培训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学校所有课程都将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各地信息化 条件的逐步改善,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 地位将从原来扮演“配角”成为“主角”,即所 有学校课程都将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信息技 术将是所有课程的一项基本要素。
从媒体观到生命环境观
生命环 境观 资源观
认知工具 观 媒体观
我们如何认识教育技术
从媒体观到生命环境观
•没有一种万能的媒体
•各种媒体综合应用
资源观 环境观
•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误区:
——网络至上论 认知工具
观 媒体观
我们如何认识教育技术
从媒体观到生命环境观
•提高工作效率工具 环境观 •认知情景创设工具 •高级思维训练工具 资源观 •脑具
• 引进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促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
英特尔 未来教育在中国
®
教师设计的教案范例
2002: 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
部分城市和地区将宣布实现“校校通”工程。 教育信息化与素质教育改革相结合。
混合学习理论一-信息化教育

混合学习理论一、混合式学习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e-Learning 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迅速应用与发展,由此推动了教育革新,并产生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人们在应用e-Learning 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案来解决。
通过对e-Learning 的反思,在企业培训领域中首先出现并经常使用一个词语“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
在企业培训中,目的是通过培训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投入越少的成本。
考虑到培训对象在时间与地点方面的多样性需求,企业在应用e-Learning 进行培训的实践中,逐步探索把网上培训与传统培训相结合。
人们逐步探索采用课堂教学、分组讨论、专题研究及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由于当今企业培训范围的广阔,因此,这种更有效、适应性更加灵活的术语“混合式学习”就广泛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国外:到2000年,美国教育部向国会提交的“教育技术白皮书”中下列观点已经占据统治地位(从而为 Blending Learning的提出铺平道路):E-Learning 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是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E-Learning 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是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E- Learning 的发展,国际教育技术界在总结近十年网络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一种新的学习理论Blending Learning(混合学习)诞生了。
尽管对于这个名词的解释众多,国内:Blending learning 在我们国内的引入,源自于何克抗教授在2003年12月参加的计算机教育应用国际会议,他在总结了国外学者报告中关于Blending learning 的有关知识后,赋予了Blending learning新的含义。
二、混合学习的定义(1)在一些企业学习中,有些人认为,企业可以选择的“传递系统”主要有四种选择:通过宽带传递高质量视频的解决方案;因特网传递实时的、教师指导的课程或自定步调的训练;不能接入因特网时,通过光盘传递训练;带有模拟或不模拟的课堂训练。
《有趣的会意字》微课设计初探

《有趣的会意字》微课设计初探向明星(湖南长沙市芙蓉区曙光路小学湖南·长沙410001)摘要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可以通过微课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的华丽转身。
文章主要论述了微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包括课前制作,重在分析目标;课中应用,突破重点难点;课外学习,旨在巩固积累。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会意字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以识字和写字教学为主。
对于刚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的同学们来说,学习中国汉字既让人兴奋期待,又让人“望而生畏”。
汉字的学习还包括了音、形、义三个方面,传统的语文识字教学多以借助拼音识字、随文识字、儿歌识字、图文识字等教学方法,这些常规识字教学方式由于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不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识字主动性和兴趣。
但近年来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已非常普遍,尤其是微课以“小”见“大”的显著优势得到老师们的青睐和学生的喜爱。
到底微课能否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低年级同学自主识字,需要老师们智慧的思考和身体力行的探索。
1微课设计,重在分析目标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识字”的识字教学原则不太适用于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因为一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积累比较少。
但我在识字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汉字起源和演变规律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我们的祖先运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方法创造了中国的文字。
微课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汉字的起源、演变、规律,使枯燥的识字变得多姿多彩,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利用微课识字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更应该围绕课文中识字教学的目标进行设计和制作。
以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二第9课《日月明》为例,该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提出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感受识字的乐趣;难点是用会意字的造字规律及特点识记生字。
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时专门设计并制作了一节微课——《有趣的会意字》。
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知名导师及著名学者介绍(供专业考研同学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教育技术专家组 对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对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以计算机辅助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计算机为中心。将信息技 术贯穿于中小学课程,以提高各学科教育质量为目的。 2.强调教学内容与教法的改革,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高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重视师资培养,使教师们懂得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技术,建议 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 4.保障实际投资,至少将全国每年教育开支中的5%(约130亿美元) 用于发展教育技术。 5.保证平等使用技术,全美国学生不分地区、种族、年龄和社会经济 状况,人人都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权利。 6.积极开展实验研究,建议将中小学教育经费的0.5%(约15亿美元) 用于进行旨在提高中小学教育效率的研究。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教育技术专家组,1997年3月
构建新时代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观念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 •单一感官刺激 单一感官刺激 •单一路径前进 单一路径前进 •单一媒体 单一媒体 •独立工作 独立工作 •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 •被动学习 被动学习 •基于事实 字面上的思考 基于事实/字面上的思考 基于事实 •刺激反应 刺激反应 •孤立的、人造的内容 孤立的、 孤立的
•儿童变化了。。。 儿童变化了。。。 儿童变化了
And Learning Is Different!
——学习也变化了。。。 学习也变化了。。。 学习也变化了
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科学 数学 艺术
写作
技术素养
阅读
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信息 技术能力的下一代
• • • • • • 成为信息技术的熟练使用者 成为信息的搜集者、 成为信息的搜集者、分析者和评价者 成为问题解决和决策者 成为信息技术工具的创造性的和高效率的使用者 成为信息时代的交流者、协作者、 成为信息时代的交流者、协作者、发表者和创造者 成为有卓越见识的、 成为有卓越见识的、有责任感的和有贡献的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材改革
我国信息技术教材改革的主线: (1)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2)从单纯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素 养教育; (3)从计算机学科本位教育转向与 学科教学整合的创新教育。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类型:
1、以应用软件的教学为中心,按照学习操 作使用软件的方法顺序为主线安排教材 体系,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 机软件实用技术。
构建新时代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观念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 •单一感官刺激 •单一路径前进 •单一媒体 •独立工作 •信息传递 •被动学习 •基于事实/字面上的思考 •刺激反应 •孤立的、人造的内容
结合新的策略
新的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 多种感官刺激 多种路径前进 多种媒体 协作工作 信息交互 主动/探究学习 批判思考并形成决策 事前有准备的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 – – – – – – 研究型学习 Research-based learning 资源型学习 Resource-based learning 协作学习 Collaboratory-based learning 网络探究学习 WebQuest learning 基于项目的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虚拟学习 Virtual learning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 从一纲多本到多纲多本; – 零起点、高智慧型教育; – 愉快学习、体验性学习; – 板块结构、任务驱动; – 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变化
• • • • 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操练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项目活动模式 研究创新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操作: —信息化教学设计
Internet 资源 发展史
国家教育资 源系统 校本教学资 源管理 校图书馆管 理系统 教师学生个 人资源
教学模拟
教务管理
电子表格
操练与练习
人事管理
演示文稿
教学游戏
设备管理
计算机操作 技术
学科工具平 台
后勤管理
. 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黎加厚,2000)
计算机教育 程序设计语言教育
计算机辅助教育 教师设计应用CAI课件助教
单元问题 Unit Questions
• 提供引导核心问题的过渡
• 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 •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From 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Handbook by Jay McTighe and Grant Wiggins,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98, Alexandria, VA. All rights reserved.
•儿童变化了。。。
And Learning Is Different!
——学习也变化了。。。
学生信息技术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 1.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 • 完全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性质和运作。 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工具。
• 2. 社会、道德和人类问题
• • • 了解有关技术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 明确认识技术对于终身教育、协同工作、个人目标、效能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情感、技能目标体系
知识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 网络原理等,能够用生动通俗的语言给学 生讲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道理;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能够用激动人心 的历史故事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了解信息技术的未来,能够引导学生无限 的想象; - ……
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情感、技能目标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 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 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 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 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 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 • • 运用技术工具从多种信息来源中查找、评价和收集资料。 运用技术工具加工信息,报告结论。 评价和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新的技术方法以完成某一特殊任务。
• 6. 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工具
• • 利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做出全面、合理的决策。 利用技术来发展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 pp14.
信息技术使得学生能够以 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进行学习。 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 来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信息, 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 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 是有效的。
信息技术应该成为课堂活 动的整体组成部分,就像教室 里的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工具 一样。
Dec. 1999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 pp6.
情感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 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 -培养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树立在信息化社会中健康的艺术审美观和 价值观; -培养能够与他人合作与尊重他人的意识和 行为方式; - ……。
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情感、技能目标体系
技能 -掌握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软件的使用方法; -初步掌握网络上教育资源的搜集方法; -了解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方法; -了解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它信息技术. - ……。
实例1 板报1 实例2设计:
执行单元 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 目标分析 教学任务与 问题设计 评价修改 评价量规 设计 学生作品 范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 信息资源查 找与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项目活动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核心:
问题设计
Unit Questions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1978年
1986年 1992年 2001年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全日制小学初中各科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 教学大纲(试用) 全日制中学课程标准
面对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 你准备好了吗?
• Work is different ... •工作变化了。。。 • Tools are different ... •工具变化了。。。 • Communication is different ... •通讯与交流变化了。。。 • Information is different ... •信息变化了。。。 • Kids are different ...
• 3. 信息技术作为效能工具
• •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促进学习、提高效能并激发创造力。 使用效能工具来协作构建加强技术的工作模式,准备发表和生产其他创造性作品。
• 4.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 • 利用远程通讯与同学、专家和其他人交流与合作。 使用多种媒体和方式与大众有效地交流信息与思想。
• 5. 信息技术作为研究工具
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与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 黎加厚
信息技术教育
知识
情感
技术
努力发展知、情、技融 合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让所有学生成为具有良好 信息素养的公民。
内容要点:
一、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形势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改革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形势
• 国际:
(1)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学习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发 达国家是在1977年—1983年左右,我国大约是1981 年—1990年左右。
中小学8次课程改革
序列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印发时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6年 1963年 名称 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 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 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
(2)以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
阶段。发达国家是在1984年—90年代初,我国则是从 90年代初—1997年。 (3)向信息技术教育转轨阶段。发达国家在90年代就已 进入信息技术教育阶段,我国从2000年后进入。
• 国内:
(1)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 (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背景
这类教材的发展趋势是编排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彩色印刷,操作细 分、循序渐进,有利于初学者对照操练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师的教学方 法是以讲授和示范演示为主,学生跟着反复操练,然后完成课后的作业, 以掌握软件实用技术为教学目的和评价标准。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类型:
2 、以信息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 原理、软件操作的学习为中心,辅以 “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学习信息与 计算机的知识和软件使用技术。
办公应用软件教育
教师应用教育资源库 助教
信息技术教育
学生运用信息资源学习 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化学习(e-Learning) 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两大领域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Connecting Curriculum and Technology
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 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合,以增 强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多学科领 域的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展望
• 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教学融合; • 愉快教育、创造性教育; • 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 – – – – 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专门的计算机技术培训; 计算机天才学生的专业化学习; 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启蒙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