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卫星的重访特性研究

合集下载

高分三号雷达卫星参数

高分三号雷达卫星参数

高分三号卫星是中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卫星,单侧视情况下平均重访周期小于3天。

双侧视情况下,在10m分辨率100km测绘带宽的模式下,实时观测区内90%地区重访周期小于1.5天。

2016年8月10日6时5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卫星发射升空。

高分三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3次发一、工作方式高分三号是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具有12种成像模式。

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条带、扫描成像模式,而且可在聚束、条带、扫描、波浪、全球观测、高低入射角等多种成像模式下实现自由切换,既可以探地,又可以观海,达到“一星多用”的效果。

二、技术特点高分三号卫星具备12种成像模式,涵盖传统的条带成像模式和扫描成像模式,以及面向海洋应用的波成像模式和全球观测成像模式,是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卫星成像幅宽大,与高空间分辨率优势相结合,既能实现大范围普查,也能详查特定区域,可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目标成像的需求。

此外,高分三号卫星还是中国首颗设计使用寿命8年的低轨遥感卫星,能为用户提供长时间稳定的数据支撑服务,大幅了提升卫星系统效能。

高分三号遥感卫星的十二种成像模式介绍:表1 成像模式标准条带模式:进行积雪范围、干旱范围、海冰监测、湖泊藻类、海洋藻类、海冰类型、冰区航道、海面溢油区域尺度、锋面和涡的位置尺度、舰船、海浪监测。

窄幅扫描模式:进行旱情、近海海冰、水体监测。

宽幅扫描模式:进行海冰外缘线、雪覆盖、雪深、极冰监测。

全极化条带1模式:进行农业普查统计、城市建设专题信息提取。

全极化条带2模式:进行积雪范围、干旱范围、海冰、湖泊藻类、海洋藻类监测。

波成像模式:进行海面风场风速、风向、水体监测、干旱、波长、波高、波向监测。

智慧树答案遥感概论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遥感概论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什么是被动遥感。

()答案:传感器从远距离接收和记录目标地物所反射的太阳辐射电磁波以及物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1.()是一种无需接触地面就能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答案:遥感2.遥感技术利用被测物体发出,反射或衍射的()的特性答案:电磁波.遥感是通过传感器记录目标物体的下列哪些信息?()答案:光谱辐射信息;空间几何形状3.以下关于遥感的描述,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只记录目标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信息.遥感的信号源包括人工辐射、反射太阳辐射、地表物体发射电磁波三种形式。

()答案:对4.对长江流域进行遥感监测,比较适合的遥感平台是()答案:卫星.近地面遥感平台主要用于遥感实验,进行遥感机理研究或者是对地物目标进行精细研究。

()答案:对5.卫星遥感平台高度很高,大气的气流不会影响遥感平台的稳定性,但是大气会对遥感图像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对.无人机遥感平台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可以在低空作业,获取高分辨率图像,但是受到大气气流的影响,它的平台稳定性较差。

()答案:对第二章.对地观测中最常用的大气窗口从紫外线到微波不等,下列适宜在夜间成像的电磁波波段包括()。

答案:微波波段;远红外波段1.大气中的气体和其他微粒(尘埃、雾霾和小水滴等)会对电磁辐射的传输产生影响,主要包括()。

答案:大气反射;大气透射;大气折射;大气散射.当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后,对目标地物的作用主要包括()。

答案:散射;反射;吸收2.卫星遥感已经广泛应用于监测地球表面物体的变化,其中最常用的电磁波包括()。

答案:可见光;微波;红外3.自然界物体的反射现象主要体现为()。

答案: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植被受到叶绿素的影响,对蓝光的吸收作用强,对绿光和红光的反射作用强。

()答案:错4.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当叶绿素受到某种因素胁迫而致使其功能受阻时,植被在红光波段的反射率会降低。

()答案:错5.瑞利散射中,蓝光波段的散射比红外波段的散射强。

江西师范大学2021级地理信息专业《遥感导论》课程 期末考试试卷 (含答案))

江西师范大学2021级地理信息专业《遥感导论》课程 期末考试试卷 (含答案))

江西师范大学2021级地理信息专业《遥感导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班级学号姓名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1分)1. 微波是指波长在 -- 之间的电磁波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5.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 .,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7.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8. SAR的中文名称是 _______ ,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9..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10.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2分)1. 黑体:2.邻域增强3.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三、问答题(共计67分)1. 为什么我们能用遥感识别地物? 5分2.引起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3.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 10分4.简述非监督分类的过程。

8分5.侧视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其工作原理是什么?8分6.请结合所学Landdsat和SPOT卫星的知识,谈谈陆地卫星的特点15分7. 请结合所学遥感知识,谈谈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15分遥感导论期末考试试卷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1分)1. 1mm、1m2. 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3. 可见光,红外4. 1989年5. 光机扫描仪、 CCD阵列6. 垂直观测、倾斜观测7. IKONOS、Quick bird8. 合成孔径雷达,主动9. 空间分辨率、距离分辨率10. 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法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2分)1.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都全部吸收,则为黑体。

“高分二号”卫星遥感技术

“高分二号”卫星遥感技术

“高分二号”卫星遥感技术潘腾;关晖;贺玮【摘要】“高分二号”(GF-2)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中为满足应用亟需和替代进口而规划的遥感卫星,也是中国第一颗目标定位精度要求达到50m、寿命要求达到5~8年、迄今为止中国研制的空间分辨率最高的民用低轨遥感卫星。

文章分析了 GF-2卫星高分辨率、高定位精度等任务的特点,以及高精度图像保障、扰振抑制设计、长寿命设计等技术创新点,并介绍了其在轨评价及应用情况,为后续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提供了参考。

%GF-2 satellite is the first satellite of Chinese importance special project for high 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meet the pressing need and substitute for imported remote data. It is the first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of China with 50m positioning accuracy and 5~8 years lifetime by design, especially, it has the highest resolution in China’s civil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at pres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GF-2, include high resolution, high positioning accuracy and the innovations in high quality image design and vibration control design, long life design. Based on the on-orbit data, the primary accuracy and application of GF-2 are evaluated. This paper can be as a reference for other HR imaging satellite design.【期刊名称】《航天返回与遥感》【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9页(P16-24)【关键词】技术特点;应用;“高分二号”卫星;航天遥感【作者】潘腾;关晖;贺玮【作者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北京 10009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北京 10009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北京 10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0 引言“高分二号”(GF-2)卫星采用资源卫星CS-L3000A平台[1],装载2台1m全色/4m多光谱相机,整星质量为2 100kg。

高光谱观测卫星及应用前景

高光谱观测卫星及应用前景

高光谱观测卫星及应用前景孙允珠;蒋光伟;李云端;杨勇;代海山;何军;王琦;叶擎昊;曹琼【摘要】介绍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中第一颗实现高光谱分辨率观测的高光谱观测卫星(GF-5)卫星及其应用前景.该卫星设计运行于高度705 km 的太阳同步轨道,装载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全谱段光谱成像仪、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大气环境红外甚高光谱分辨率探测仪共6台有效载荷.卫星的光谱分辨率高且谱段全,具备高光谱与多光谱对地成像、大气掩星与天底观测、大气多角度偏振探测、海洋耀斑观测等多种观测模式,获取从紫外至长波红外(0.24~13.3 μm)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数据辐射分辨率高,载荷的光谱分辨率最高0.03 cm-1,具备在轨定标功能,绝对辐射定标精度优于5%,光谱定标精度最高0.008 cm-1;长波红外空间分辨率高;高码速率数传;高可靠长寿命设计.卫星入轨后将在环境综合监测、国土资源调查和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典型应用有陆表环境综合观测、陆袁局地高温及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矿物填图、大气成分全球遥感监测和大气污染气体监测等.【期刊名称】《上海航天》【年(卷),期】2017(034)003【总页数】13页(P1-13)【关键词】遥感卫星;高光谱观测卫星(GF-5);高光谱载荷;大气探测;对地成像;偏振探测;掩星观测;高光谱应用【作者】孙允珠;蒋光伟;李云端;杨勇;代海山;何军;王琦;叶擎昊;曹琼【作者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201109;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201109;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9;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9;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9;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9;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北京100048;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9;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33.1;P27;P414高光谱遥感融合了成像与光谱技术,可实现空间信息、光谱信息和辐射信息的综合观测,提升了遥感观测的信息维度,极大地推动了遥感技术发展,目前其应用领域已涵盖了地球科学的很多方面,在地质制图、植被调查、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大气研究、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

遥感卫星参数2详述

遥感卫星参数2详述

1高分2高分二号卫星参数高分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空间分辨优于1米的民用光学遥感卫星可在遥感集市平台中査询到,搭载有两台高分辨率1米全色、4米多光谱相机,具有亚米级空间分辨率、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等特点,有效地提升了卫星综合观测效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高分二号卫星于8月19日成功发射,8月21日首次开机成像并下传数据。

这是我国目前分辨率最高的民用陆地观测卫星,星下点空间分辨率可达0・8米,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了亚米级J目分时代”。

主妥用户为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同时还将为其他用户部门和有关区域提供示范应用服务。

3.DG公司高分卫星参数星卜点成像沿轨/橫轨迹方向(+/・25度〉立体成像沿轨/橫轨迹方向辐照宽度以星卜•点轨迹为中心.左右各272公里成傑模式单呆16.5公里X16.5公里条带16.5公里X165公里轨道高度450公里倾角98度(太阳同步)Z X地球中心与天体的连线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点。

在遥感中星卜点指的足人适地球卫星在地面的投影点(或卫星和地心连线与地面的交点). 用地理经.纬麼表示•当卫星在星卜•点进行摄像时.彫像的几何畸变1 •全色态影像(Panchromatic)全色态影像(俗称黑白影像),收集的一波段(B&W)的波谱资料。

其影像分辨率为6K2公分。

2.多光谱影像(Multi-Spectral)笋光谱影像(俗称彩色影像),收集蓝色可见光.绿色可见光、红色可见光及近红外光等四个波段之影像c影像分辨率为2.44-2.88公尺。

3•彩色合成影像(Pan-sharpened)所谓的彩色合成影像,系将分辨率60公分(或70公分)之全色态影像与分辨率2.4 X (或2.8米)之女光谱影像利用融合技术进行影像融合(Fusion)后,作成分辨率为60公分(或70公分)的彩色合成影像。

4.IK0N0S发射日期:1999年9月24 13空间分辨率全色波段(观测角260以内)多光谱波段:4m (观测角26o以内)影像光谱频带全色波段:0.45-0.90微米多光谱波段:1.蓝0.45O52微米2•绿0.52-0.60微米3•红0.63-0.69 微米 4.近红外0.76-0.90 微米(同Landsat4 & 5 的1-4 波段)多光谱波段卫星扫描带宽度:11 km (垂直力向)扫描面积:11x11km - 130x56 km - 37x100 km - 11x100 km・ 11x1000 km镶嵌图:最人10,000平方公里水平/垂直精度未使用GCP : 12米水平精度(圈型误差CE为90%) 10米垂直精度(90%LE)使用GCP: 2米水平精度(圈型误差CE为90%) 3米垂直精度(90%LE)轨道参数高度:681 km倾角:98.1o速度:7 km / sec通过赤道的时间:上午10:30重访周期:在北纬40 度上方,分辨率为lm时2.9天;分辨率为1.5m时1.6天轨道周期:98分轨道类型:太阳同步轨道观测角:沿着轨道和交叉在轨道的形式之间互换简便重量:817公斤5.ERS卫星ERS-l ERS-2欧空局分别于1991年和1995年发射。

基于STK的侦察卫星系统效能仿真

基于STK的侦察卫星系统效能仿真

基于STK的侦察卫星系统效能仿真周李春【摘要】设计了一种在STK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的电子侦察卫星效能仿真系统.首先介绍了仿真系统的组成构架、工作流程,然后对侦察载荷、覆盖分析、链路分析和STK/CONNECT接口等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说明,最后将该仿真系统应用于某假定场景并举例分析.通过应用指出,该仿真系统可在航天侦察总体设计论证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电讯技术》【年(卷),期】2012(052)004【总页数】5页(P595-599)【关键词】侦察卫星;效能仿真;覆盖;链路;性能分析;性能评估【作者】周李春【作者单位】中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成都6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7;TP391.9航天装备的研制周期长,耗资大,系统效能只有在卫星上天以后才能得以真实验证。

因此,在前期的论证过程中系统仿真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仿真技术对侦察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与评估,可为系统的论证和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撑。

根据仿真功能需求,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

若仅对卫星的轨道特性进行分析,可使用专业的仿真软件如STK(Satellite Tool Kit)来实现[1-2];若仅对载荷或系统某种特定的功能进行分析,可建立独立的仿真模型[3-4]来实现;若要对系统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则可在专业仿真软件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5-6]。

在进行电子侦察卫星系统的总体论证与设计时,需要对过境时间、覆盖范围和侦察链路等能力全面准确地分析,从而为系统战技指标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针对电子侦察卫星系统的特点,采用基于STK/CONNECT模块进行二次开发的方式建立的侦察效能仿真系统,既可充分利用STK强大的轨道计算和动态演示功能,又建立了侦察载荷、分析评估等专用的仿真模型,通过集成两者优势,统一调度,可以满足总体设计人员的需要。

2.1 系统构架仿真系统采用开放式、模块化的设计思路,以仿真管理控制平台为中心,包括了系统输入、系统输出和STK接口三大部分,基本构架如图1所示。

从Pleiades剖析新一代高性能小卫星技术发展

从Pleiades剖析新一代高性能小卫星技术发展

从Pleiades剖析新一代高性能小卫星技术发展徐伟;朴永杰【摘要】综述了著名的新一代极限性能高分辨小卫星Pleiades,说明了该卫星的技术特点,同时给出了其关键技术指标,并且有针对性地剖析了Pleiades在多星组网轨道设计、一体化超分辨焦平面设计、一体化综合电子学设计及敏捷姿态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小卫星新技术发展方向,包括CMOS TDI模式成像技术、高动态范围视频成像技术、基于可重构模块的柔性化集成技术、基于软件总线的星载软件设计技术以及星载一体化设计技术等,为今后我国研发具有更高的地面分辨率、在轨成像效率和成像质量的新一代高性能小卫星提供了新的思路.【期刊名称】《中国光学》【年(卷),期】2013(006)001【总页数】11页(P9-19)【关键词】Pleiades;高性能小卫星;高分辨成像;一体化技术【作者】徐伟;朴永杰【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474.6随着遥感信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商用遥感卫星凭借其不断提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及光谱分辨率特性,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代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颇具典型代表的有美国Digital Globe公司的QuickBird,WorldView-1,WorldView-2卫星和GeoEye公司的IKONOS,GeoEye-1,GeoEye-2卫星(0.25 m分辨率,在研),这些卫星相机拍摄的地球表面图像的像元分辨力都优于1 m,最高已达到了0.41 m[1-3]。

法国的SPOT系列卫星是世界上最早,也是以商业模式运作最为成功的遥感卫星,但其SPOT卫星系列主要面向大幅宽应用场合,分辨率一直不是很高。

进入21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为争夺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市场,法国和意大利合作研发了Pleiades系列卫星作为SPOT系列卫星的性能补充,首颗Pleiades-1卫星已于2011年12月17日成功发射,其具有0.5 m超高空间分辨率且幅宽达到了20 k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卫星的重访特性研究贾向华,徐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北京 10019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7202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3060)作者简介:贾向华(1991—),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航天器轨道动力学研究。

通讯作者:徐明(1981—),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等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贾向华,徐明.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卫星的重访特性研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7(5):159-163.Citation:format:JIA Xiang-hua, XU Ming.Research on Revisit Properties for Sun-Synchronous RGT Orbits’Satellite[J].Journal of Ordnance Equipment Engineering,2017(5):159-163.摘要:针对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重访问题,提出了探究重访特性的系统方法。

该方法以Q 值建立太阳同步与回归轨道间的联系;采用基本交点距的描述方法,将回归周期内轨道的访问顺序加以量化;应用数论中的贝祖定理,将重访周期的确定转换为求解一丢番图代数方程。

仿真算例选以光学载荷对地观测为前提,得到了特定回归周期轨道的访问顺序及地面覆盖情况,确定了相应的重访特性;此外,以轨道高度范围为约束,以快速重访为目标,确定了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设计方法。

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确定具有良好重访特性的最优解。

关键词:太阳同步回归轨道;重访特性;基本交点距;贝祖定理遥感卫星等对地观测卫星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地观测的空间分辨率可达米级,甚至亚米级,在军事、民用等领域均有重要应用。

由于遥感卫星所搭载的光学成像载荷(如星载CCD传感器)要求光照条件相对稳定,且根据任务需求,遥感卫星应在一定时间内对特定区域进行重复观测。

因此,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广泛地被对地观测卫星所采用。

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具有太阳同步和回归轨道的双重特点,满足遥感卫星的任务要求。

早期的轨道设计主要以经验为主,没有通用的准则,限制了遥感卫星轨道设计的规范化发展[1]。

近年来,随着对卫星轨道理论的深入探索,众多学者针对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设计优化及重访特性开展了相关研究。

Casey等[2]将一太阳日内卫星绕地球的旋转周数定义为Q值,并利用Q值研究了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卫星在回归周期内的访问顺序。

针对回归轨道的重访特性,袁孝康[3]给出了近似确定回归轨道重访周期的方法,以此筛选最优的回归轨道。

然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这种方法会遗漏最优解。

曲宏松等[4]将Q值作为联系太阳同步轨道和回归轨道的桥梁,基于Q值和袁孝康[3]给出的方法探究了在一定高度范围内的太阳同步轨道,并给出相对最优解。

郭晨光[5]将Q值的选取与卫星光学载荷的时间分辨、空间分辨率等约束条件相结合,给出优化轨道回归和重访特性的方法。

谢金华[1]针对重访周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给出卫星对地面目标重访的基本条件及星载光学载荷覆盖范围的确定方法。

针对中国航天HJ-1A/1B双星的实际任务,谭田等[6]以星载CCD相机的幅宽为基础,设计了重访周期为2天的双星星座。

此外,Pie等[7]引入回归轨道子循环的定义,并借助回归周期内卫星星下点轨迹相对于回归周期开始时的偏差,将长回归周期轨道进行了合理划分,以减少重访时间。

Nadoushan等[8]基于数论来设计太阳同步回归轨道,使其具有特定的重访周期和最优的侧摆角。

本研究在总结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形成条件的基础上,探究轨道在回归周期内的访问顺序,以及轨道的重访特性。

此外,以光学载荷对地观测为前提,列举了特定回归周期轨道的地面覆盖特性。

最后,以一轨道高度范围为约束条件,分析给出了满足覆盖要求与重访特性的太阳同步回归轨道。

1 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具有太阳同步轨道和回归轨道的双重性质,既能保证特定的光照条件,又能实现对特定区域的周期性观测,因此被诸多对地观测卫星所采用。

本章分别给出太阳同步轨道和回归轨道的形成条件,并将两者结合,给出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Q 值。

1.1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平面的取向由升交点赤经Ω和轨道倾角i共同决定。

由摄动理论可知,轨道倾角平均无变化,而Ω的平均变化率WΩ为[9](1)式中: J2为地球非球形摄动的一阶长期项;μ为地球引力系数;a为轨道半长轴;R e为地球赤道半径;e为轨道偏心率;i为轨道倾角。

可知,WΩ相当于轨道平面绕地球轴线的进动角速度,若其值等于地球的公转角速度,则轨道平面相对于太阳具有固定的取向,进而得到太阳同步轨道。

由文献[10]可知,太阳同步轨道的条件为(2)式中i sso太阳同步轨道的倾角。

1.2 回归轨道回归轨道是指经过特定轨道日后,星下点轨迹重复出现的轨道。

由文献[9],轨道日P EO为(3)式中:ωE为地球自转角速度。

由文献[9]可知,卫星的交点周期P nod为(4)式中:Wω是近地点幅角的平均变化率; W M是平近点角的平均变化率,其值分别为若在整数个轨道日内,卫星绕地球旋转整数圈,则满足星下点轨迹重复出现的条件,回归轨道条件可表示为(5)式中D,N为互质的整数。

在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的前提下,轨道日与太阳日相等,即P EO=86 400s。

定义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Q值为(6)Q值表示一交点日内,卫星的旋转周数。

为便于研究,将Q值表示成(7)式中:ν为将Q向下取整得到的数,d=N-νD。

2 回归轨道的访问特性回归轨道的Q值决定轨道星下点轨迹的位置和访问顺序。

本章给出Q值与回归轨道访问顺序的关系,并以数论中的贝祖定理为基础,分析回归轨道的重访特性。

2.1 访问顺序由1.2可知,D天回归的轨道,绕地球N周。

N个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将地球的赤道周长分成了均等的N份,将相邻降交点间的距离定义为“格点距离”δg[11],格点距离是空间上相邻两个交点间的距离,可知(8)且卫星每天绕地球Q周,连续两个交点间的距离被定义为“基本交点距”δb[11],基本交点距是时间上相邻两个交点间的距离,则(9)由式(6),可知(10)即一个基本交点距可被均分为D个格点距离。

赤道上N个交点可用来描述回归周期内,轨道的访问情况。

但若回归周期较长,N值较大,这种方法则不便于描述轨道的访问情况。

考虑到回归轨道的性质,可取基本交点距内的交点来描述访问情况。

取的回归轨道,在基本交点距内,描述其回归周期内的访问特性如图1所示,初始时刻卫星经过“0”升交点,“m day”表示m天后卫星的地面轨迹。

图1 4天回归轨道的访问特性可以看出,轨道的回归周期为4天,且第2天的地面轨迹将从第1天的地面轨迹向东移动一个格点距离。

通过对Q值进行分析可以得到,D决定了基本交点距内的格点距离数,而d决定了回归周期内,地面轨迹的访问顺序。

如图2所示,给出某Q值的回归轨道在第k天的地面访问情况。

图2D天回归轨道的访问特性可归纳出某Q值对应的回归轨道,第k天的交点在基本交点距内的位置为y=D-mod(kd,D) 0<k<D(11)式中,mod为取余函数。

分析知:① d=1或d=D-1,则第2天的地面轨迹将从第1天的地面轨迹向东或西移动一个格点距离,此类型的轨道可进行逐天连续覆盖,但难以实现对某些区域的快速重访;② d≠1且d≠D-1时,地面轨迹将从前一天的基础上移动数个格点距离,特定情况下,此类轨道可满足快速重访的要求;③ d=x与d=D-x的地面轨迹在空间上相互对称,因而在进行访问特性的快速分析时,可以仅分析d<0.5D所对应的轨道。

图3给出回归周期为7天的各个轨道访问顺序。

2.2 重访特性对于回归周期较长的卫星,通常要求其具有比较快速的重访能力,即具有较短的重访周期。

重访周期是卫星有效载荷连续两次访问某地面目标的时间间隔,其值受到轨道高度,有效载荷的视场角,卫星侧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不为定值。

以往研究通常以一个分母较小的分数来近似Q值的分数部分,且取这个较小的分母作为轨道的重访周期。

显然,这种方法缺少一定的合理性。

图3 7天回归轨道的访问特性假设近似的重访周期为S,根据卫星对地观测载荷的限制,希望S天后的地面轨迹与S天前的地面轨迹尽量较小,进而实现重访。

根据文献[1],近似重访周期S满足(12)式中:m为正整数;n p为非零整数;[*]为取整运算。

实际上,n p为重访周期前后两条星下点轨迹相差的格点距离数,正值表示东向偏差,负值表示西向偏差。

考虑到卫星对地观测范围的限制,为保证实现重访,n p应尽量小。

文献[3-4]中将n p严格限定为±1,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遗漏最优解。

变换式(12)形式,整理得到(13)式(13)表示的是以d、D为系数,S、m为参数的丢番图方程,与文献[8]中给出的公式相似,但是更有实际意义。

式(13)中,d与D互质,可以被非零整数n p整除。

由贝祖定理[12]可知,对于任意非零整数n p,式(13)必存在整数解S和m,其中S表示回归轨道的近似重访周期。

至此,在给定回归轨道Q值的基础上,可通过求解丢番图方程,定量确定满足特定要求的近似重访周期。

实际中,重访周期的确定还应考察卫星实际的覆盖特性,进而确定重访周期是否合理。

3 覆盖特性分析卫星的可观测范围W受卫星轨道高度h,载荷视场角α及最大侧摆角β的影响。

对W 进行量化计算,取卫星处于赤道上空的可观测范围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

可得W的计算公式为(14)式中:γ为卫星可观测角,且γ=β+0.5α。

相应地,取回归轨道在空间上连续两轨间距δg进行分析,如图5所示。

图4 卫星的可观测范围图5 相邻轨迹的间距图5中,i a为赤道与星下点轨迹的夹角,对于偏心率较小的回归轨道,其值为[11](15)δgv为相邻两轨道的垂直距离,且其值为(16)可知,回归轨道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覆盖的条件为(17)式中,b为卫星可观测的轨迹间隔数。

仿真算例选取ZY-1(02)C[5]卫星的参数进行重访特性的研究。

ZY-1(02)C星的视场角为4°,最大侧摆角为32°。

取回归周期为11天的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则D=11,设定ν=14,且由2.1给出的回归轨道访问顺序的对称性,取d<0.5D的一系列轨道进行分析。

得到覆盖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覆盖特性根据表1的数据,通常要求对地观测卫星的重访周期在4天左右,图6给出了各轨道在回归周期内的访问顺序与4天内覆盖特性。

图6 访问顺序与覆盖特性分析表1和图6可知,在考虑卫星可观测范围的情况下,若b=d,则轨道具有较好的重访特性。

可充分利用卫星的载荷,实现对地面目标的快速重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