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精练
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的阅读题和答案

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的阅读题和答案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的阅读题和答案①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美学仅指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广义的生态美学,则不仅指人与自然,而且包含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均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
但我却倾向于生态美学研究对象是狭义的,即人与自然生态的审美关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脱离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关系去孤立地研究人与自然生态的审美关系,而是为了防止和避免将其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化,甚至以生态美学采涵盖整个美学领域,结果会模糊其独特的科学品格和价值取向。
②如果说传统美学的自然美重在自然事物的外观形式,那么现代类学中的生态美则重在自然生态的内在规律、人的生存价值,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整体的、综合的审美效应。
生态美学随着人类宇宙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换与更新,着力克服主客二分、物我对立的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和机械性,由对自然景观的眼前的、局部的直观感受和体验,转向对自然生态系统作长远的、整体的审美度量、判断,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情画意和审美规律。
因此,生态美学不仅研究自然物象感性直观的静态美,还要展现其运转有序、生生不息的动态美;不但要研究自然景观均衡、协调、多样统一的形式美,重要把握自然生态网络中彼此相因、浑然圆融的内在美;不仅要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美,更要揭示其中深层结构和进化规律的科学美。
③庄子的天人合一、大化流行,充满生机活力的整体审美观认为,人要摆脱实用功利、道德理念的束缚,以“心斋”“坐忘”的审美态度,“游心于物之初”,即可进入“至美至乐”的自由境界,这较之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自然比附道德的审美观无疑是很重要的突破。
但是他一味强调自然无为,否定人的认识和实践在审美中的能动作用,则具有明显的消极、虚幻的.色彩。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是非常中肯、深刻的,体现了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荀子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出发,认为自然万物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统考版)202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时作业(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2022·成都4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人对世界的征服,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石,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这里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
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
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
就在这不是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
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
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
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
汉代艺术形象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
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
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
包括直线直角也是如此,它一点也不柔和,却恰恰增添了力量。
“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如果拿汉代画像石与唐宋画像石相比较,如果拿汉俑与唐俑相比较,如果拿汉代雕刻与唐代雕刻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由于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上述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就反而由之而愈显其优越和高明。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从诗、骚草木意象看人文生态教学思想的拓展》《论古代诗词中的生态美意识》含答案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可以推知此时作者正处于隐居状态”错,无中生有。材料一只是说“韦应物的诗中……生活在这里的‘幽人’,想必是位世外高人,而只有世外高人,才会选择这样空旷幽静但不乏寂寥的环境生活”,可见,由诗中的“幽人”并不能推知此时作者正处于隐居状态。
生态世界色彩斑斓,千姿百态,有时呈现出壮阔奔放的阳刚之气,有时又显露出清新秀丽的阴柔之美。汪藻《春日》写道:“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田野春水碧如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这是人与植物与动物用生命在春水如镜的田野背景下,在烟雾迷蒙的春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相融相生的优美境界。雍陶《题君山》写道:“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这是人与恬静优美的大自然所谱写出的协奏曲,虽然从表面看人只是自然美景的观赏者,但实际上人心和物心是息息相通的。王昌龄《采莲曲》写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幅采莲图里作者特意放大了荷叶与莲花的形象,而让人物于其中若隐若显,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形成和谐优美的画面,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杜甫的《绝句》更是妙趣横生:“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把人与鸬鹚之间那种相互试探、达成理解、最终亲密无间的微妙感情,写得有声有色。明代杨基有首名为《天平山中》的诗:“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人因迷恋山色而忘怀路程,莺歌伴人回到家。可见人与自然物的交情有多么深厚。清人端木国瑚的《沙湾放船》更是反映出了人的生命与其它自然生命的完美结合:“恰好新晴放野航,轻鸥个个出回塘。一溪绿水皆春雨,两岸青山伴夕阳。时节刚逢挑菜好,女儿多见采茶忙。沙头剩有桃花片,流出村来百里香。”从上述作品里,我们看不到一丝一毫人对于生态世界的征服、主宰倾向,我们看到的恰恰是人与自然界所构成的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所感受到的是人在自然环境中得到的舒适、抚慰和快乐的满足感、幸福感。这难道不正是我国古人朴素的生态美意识的自然流露吗?我们从这样的作品中分明能够体味出诗人们那种对自然生命的体验状态,在这种体验中,人获得了与自然生命交流的情感满足和欢乐。
《生态美学》阅读附答案

《生态美学》阅读附答案《生态美学》阅读附答案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人们常爱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来修饰。
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审美的情感观照出发来关怀现实人生,以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构来扫荡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人是机器”的观念所产生的荒诞感。
在自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万物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扬弃与建设为基本品性的美学形态”,它突破了长期在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
在生态美学看来,大自然和自然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的职责就是爱护它,欣赏它,利用它,让自然之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来。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它自身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其本身就是美的,只不过对于那些无审美能力、被世俗眼光和狭隘功利目的遮蔽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看得到利益、效用和金钱,却看不到美。
只有具有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欣赏以形式的优美出现的春花秋月、苍松翠柏、风花雪月等自然美,也才能欣赏以崇高美形式出现的大漠荒野,高山峻岭、狂风暴雨等壮美景象,还能欣赏包含理性精神、体现人性真谛、展现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精神之美。
只有具备这类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主动自觉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理性而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通过劳动实践创造更高级的“人化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怀万物生命存在的美学。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醒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人类应当维护生命自然的和谐状态。
庄子也认为,美并不仅仅是人的专利,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这种美就是万物对自己生命本性的顺应或伸张,简称“适性为美”。
2021届新高考语文阅读例题讲解(现代文阅读I:实用类题型)

二〇二一届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I例题讲解(实用类题型)2021年1月修订版【经典例题】考点一∣信息类文本中的论述对象[论述对象的定义]1.(2020·全国新高考I,“历史地理学”)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2.(2020·广东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美育教育”)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美育”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①美育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核心,②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③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美的能力,④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的,具有感通性与情感性、具象性与实践性、和谐性与整体性的教育形态。
3.(2020·山东调研,“历史政治学”)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政治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示例一:①历史政治学是一种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②在历史研究的发观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③并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的④新的政治学。
示例二:历史政治学是一种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新的政治学。
4.(2020·南通调研,“中国古典生态美学”)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国古典生态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①中国古典生态美学是一种以“生生”为核心、②倡导“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的③生态与生命美学。
5.(2020·苏州期中,“知识表示”)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知识表示”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①知识表示是指通过程序或结构形式,②将自然语言置于人脑对世界的理性认知模型中,③进而实现认知现实世界。
6.(2020·南京江宁调研,“方言”)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方言下一个简要定义。
【高中现代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阅读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阅读答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阅读答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叶朗现在全世界都在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应运而生。
其核心思想是超越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树立新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与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观、生态哲学观是相互联系的。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
《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又说:生生之谓易。
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
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世界上的民众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我的同伴)程颐说:人与天地一物也。
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这样的话很多。
这些话都是说,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与这种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意识相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种生态美学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
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
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
又说:观天地生物气象。
周敦颐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
这种体验给他一种快乐。
程颢养鱼,时时观之,说:欲观万物自得意。
他又有诗描述自己的快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
他体验到人与万物的生意,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浑然与物同体,得到一种快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医首先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
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模糊的、不可实证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实证观念和思维。
实证思维主张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就各个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
整体关联的思维也讲还原,而整体关联所还原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
从根本上说,中医研究的是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命体。
因此,中医才有这样的观念,整体生命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而不只是反映那个部分。
比如,肝脏不只反映肝脏,心不只反映心,而是与其他脏器的生理功能密切关联。
中医诊治要周全地考虑不同性别、体质、地域、时间等因素,对药材的采用也特别强调地域性的差异,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
“自然合理”有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重内涵。
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任何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要适合、符合这个事物本来发展的途径、趋势。
而现代人所尊奉的“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掌控自然,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
其实,很多现代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自然界的本来关系,而是使自然界和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
此外,“自然合理”特别强调符合事物的本性,即个性,这就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化、普适性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
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望”和“闻”是医生的直觉,中医通过“望”观察病者的气色、舌苔和形态,通过“闻”体气、口气、二便之气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
医者“问”,患者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告诉医生。
最后是“切”,医生通过脉象来印证医者对患者情况的直觉判断是否准确。
语文周测三答案解析版_7

2020届高三语文周测(三)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生态美学以建设世界万物宜居、美好的生存家园为研究出发点,以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倡导一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和谐与生命互动。
在生态美学看来,自然存在的环境本身就具有“全美”价值,而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与连续性就是美,反之就是丑。
所以,人类的活动既不应以自我中心为原则来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无休止掠夺,也不应以主观审美趣味来随意破坏、改造自然,而应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存在价值的基础上,遵守自然生态规律来进行活动。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极为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的息息相通,休戚与共,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荀子云:“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
”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儒家哲学中往往是以“天”或“天地”观念来进行阐发的。
“天”在儒家哲学中具有多重意义,不过,中国先秦哲学把“天”与最高本体——“道”结合,形成了以自然之天与义理之天相贯通的天道观。
“天道观”的出现表明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确立,意味着中国哲学从先秦开始就主要是以一种哲学智慧而非宗教信仰的方式来把握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存环境的连续性体验。
要求人去敬守天道、遵循天道而不是去僭越天道、乖违天道,这意味着古人是以自觉的理论反思意识来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3、孔子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孔子一方面把“天”视为了万物生命所出的根源,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人应当对“天”有着一种敬畏的态度。
儒家天道观中所涵摄的自然之天与道德义理之天的融通,将生态伦理、道德意识渗入对天地自然的认知当中。
这就表明,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天”或“天地”除了今天的自然界意义外,还赋予了“天地”一种至诚悠远、博厚高明的精神含义。
在儒家看来,正是有了“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至上良善,自然万物才得以获得自身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