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恩格斯晚年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试题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编测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 哲学共产主义2.异化的含义3.两种生产4.市民社会二、分析命题(每题5分,共10分)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存的。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2. 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3.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4. 马克思的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二编测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社会发展五项式2.客观真理3.辩证逻辑四要素4.实践的两大品格二、分析命题(每题5分,共10分1.“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真理是个过程。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如何理解列宁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思想?2.如何理解历史的发展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3.什么是实践?列宁对实践内涵的界定有什么样的深刻意蕴?4.列宁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列宁对真理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三编测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物化2.希望3.额外压抑4. 交往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物化的表现形式2.东方国家没有形成市民社会阶层,东西方国家形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阐释希望哲学对于人的理解。
4.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5.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四编测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矛盾论》2.《实践论》3.源与流4.实事求是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毛泽东是如何揭示认识发展辩证过程的?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根本特点?3.毛泽东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体现了哪些军事辩证法思想?4.概括《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理论探索。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是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
这个原理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及二者的矛盾运动。
首先,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以说明。
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国家政权和意识形式上占统治地位。
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后,上层建筑迟早会发生变革,以求得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还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第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和意识形态形式。
这种反作用,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当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
巩固经济基础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阻碍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行动中是极为复杂的。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以上就是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的相关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人类社会从低级的社会形态向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一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另一方面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决定性环节。
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作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叫作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以至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
中国学术界对经济基础概念的内容有着不同理解,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有人认为经济基础应包括生产力,只有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才能使上层建筑的各种现象得到完整的说明,就是说,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另外一些同志认为,经济基础只包括生产关系,只有把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两个概念区别开来,才有利于分析社会结构的不同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2)关于生产关系总和概念,一种意见认为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不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样理解才能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指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既包括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样理解才能全面分析社会形态的矛盾和变革。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分为两个部分:(1)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55)

《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恩格斯在其生命最后五年所写的一系列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
包括《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和《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等。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7~39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19世纪末,特别是马克思逝世后,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盛行,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诋毁不绝于耳。
以保尔·巴尔特为首的资产阶级学者用庸俗社会学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恶意歪曲为“经济决定论”和“机械论”;而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恩斯特为代表的青年派则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用形而上学观点去解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完全否认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将唯物史观庸俗化、简单化为“经济唯物主义”“社会宿命论”。
这些错误观点,严重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对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为驳斥这些错误观点和认识,也为了进一步帮助像布洛赫和博尔吉乌斯这些立志于钻研马克思主义的人提升理论水平,恩格斯写下这些信。
《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主要阐释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第一,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首先,阐述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
”其次,指出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所谓的“反作用”,是相对的经济的“决定作用”而言的,恩格斯指出:“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
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电影《青年马克思》剧照: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但听在中国人的耳朵里,非常类似于一句谚语:有多大的荷叶,就包多大的粽子。
仿佛在强调花费不要突破储蓄。
这很明显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但这很明显也不是马克思的原意,同时,也不是现在所流行这句话的意思。
现在流行这句话,目的很明确,意思很简单: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
现在我们喜欢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大家都信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看起来,是当时的人不如现在的人理性客观。
反过来看,也可以讲,现在的人,不如当时的人乐观、向上、有干劲。
任何理论的价值,都体现在实践中。
我们刚建国的时候,经济基础太薄弱,简直弱到了极致所以,若单纯强调经济基础,我们还怎么搞建设?所以,那时候讲:“人定胜天”,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况且,经济基础这东西,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思想不滑坡,经济基础,会慢慢变得坚实厚重的。
这不,现在我们的经济基础不就坚实厚重了嘛!不得不说,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会,是中国人创造人类奇迹的时期,好多看似坚固的理论,都被新中国的建设者,一一打破。
其中就包括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很明显,当时新中国的上层建筑,就不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光这一点,就够写一本书。
看懂了这本书,受益终身。
举个小例子。
很多人反对抗美援朝,就是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
结果看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了立国之战。
事实上,很多人都明白,理论这东西,有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只有伟人才能突破,只有伟人才能驾驭理论,而不被理论束缚。
真正的伟人,都是创造理论的。
这在华夏文明历史上,称之为“圣人得道、合道、用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一度很流行,不是大家996得不爽,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而是这句话得到了韭菜与镰刀的共同拥戴。
镰刀推出这句话,目的是为了彰显资本的威力,也有对政府秀肌肉的味道。
怎么通俗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怎么通俗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些抽象和复杂。
那么,咱们今天就用通俗的方式来聊聊,到底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以及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咱们先来说说经济基础。
简单来讲,经济基础就是一个社会中生产关系的总和。
那什么是生产关系呢?比如说,在一个农场里,农民们种地,地主拥有土地,农民给地主干活,地主给农民发工钱或者粮食,这就是一种生产关系。
再比如,在一个工厂里,工人操作机器生产产品,老板给工人发工资,这也是一种生产关系。
把这些各种各样的生产关系综合起来,就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的核心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比如说,土地归谁所有,工厂归谁所有,机器设备归谁所有等等。
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会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也会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那经济基础为什么重要呢?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大家都种地为生,那么这个社会的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比如人们的思想观念可能会比较保守,因为农业生产相对稳定,不需要太多的创新和冒险。
社会的组织形式可能也比较简单,因为农业生产不需要太复杂的分工和协作。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就像是建在经济基础这个“地基”上的“房子”,它包括政治、法律、文化、艺术、宗教、哲学等等方面。
政治制度就是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
比如说,是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政府的组织形式是怎样的,权力是如何分配的等等。
这些政治制度会影响到社会的运行和管理方式。
法律制度也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保障了社会的秩序和公平。
比如,法律规定不能偷盗、不能杀人,违反了就要受到惩罚。
文化、艺术、宗教、哲学这些看似比较“虚”的东西,其实也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念等等。
比如,一个崇尚勤劳节俭的社会,和一个崇尚消费享乐的社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他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他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从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1.唯物史观恩格斯于1895年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提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进步。
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按照它的经济形式而决定。
”这就是唯物史观,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影响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这一理论成为恩格斯思想的核心。
2.阶级斗争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社会进步的历程就是阶级斗争的历程。
”在《共产党宣言》中则提出:“整个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因此,只有在进行阶级斗争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
3.生产资料公有制恩格斯在其晚年的论述中,更加强调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并将其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条件之一。
他认为,如果不取消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阶级,也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二、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理论上的探索,更是通过实践的检验和总结得出的。
以下列举了恩格斯在实践中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的体现。
1.共同协作恩格斯认为,共同协作是支持社会主义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只有通过不同阶级之间的共同协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恩格斯曾经支持卢萨尔的建议,提出了协作社的设想。
2.看待国家恩格斯对国家的看法与以往马克思主义者的看法稍有不同。
他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要通过政府干预和计划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他还提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民主的方式来掌握国家的权力,反对官僚主义。
3.组织革命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起来进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1.引言1.1 概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旨在揭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形态。
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意识等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社会内部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而上层建筑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历史上的社会形态转变中,也贯穿于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辩证关系原理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应用,以及这种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并探讨其对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关系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并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我们将概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和作用,以便读者能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介绍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解释其在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理论分析,我们将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我们将阐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会强调上层建筑在回馈经济基础方面的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对这一原理对实践的启示进行讨论。
我们将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他们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一原理,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