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
超深层稠油油藏天然气吞吐试验改善效果措施研究

人工压裂 , 含有 裂 缝 的 油 藏 , 然 气 或 C 吞 吐 天 O
时 , 体可 以进 入 到 油 藏 深部 , 高 注入 气 体 的利 气 提
用率。
( )吐哈 玉西 区块 油 藏 埋 藏 深 , 藏 压力 高 , 2 油
中 图分 类 号 :E 4 T 35 文献标识码 : A
引 言
吐 哈油 田玉西 区块 为 断块 边底 水 超 深 层 稠 油
172×1 累计增油 565I , 均单 井周 期增 6, 0m , 1 I 平 T 油 72m , 0 周期 内平均 日产 油达到 7m / , d天然气吞
始 神油 毛蒇 麓
文 章 编 号 : 0 6— 5 5 2 1 ) l一 0 3—0 10 6 3 (0 10 0 7 3
超 深 层 稠 油 油 藏 天 然 气 吞 吐 试 验 改 善 效 果 措 施 研 究
李松 林 张 云辉 关 文 龙 赵 , , ,
( .中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京 1 北
1 天然气吞吐试验效 果分析
20 0 6年开始 , 吐哈油 田先后 进 行 了 5口井 8井
2 改善天然气吞吐效果措施研究
2 1 增 大有 效 降黏 半径 .
2 1 1 天 然 气的溶 解 降黏 效 果 . .
次 的天 然气吞吐试验
。玉 西 1 进行 了 3周期 井
天然气 吞吐 , 1 1 玉 0 井进行 了 2周期 天然 气吞 吐 , 其
它 3口井各进 行 了 1 天然气吞 吐。累计 注天 然气 次
在地 下 温度 10C 件 下 , 哈 玉西 深 层 稠 油 0  ̄条 吐
超稠油油藏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技术研究

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后转换开发方式对策研究 ( 040502 08)
摘要: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 84 块兴隆台油层兴Ⅵ组为厚层块状超稠油油 藏, 50 下脱气原油黏度大于 100P a s。针对 该油 藏的地质特征、原油 性质与开发现状, 分析了直井与水平井 组合蒸汽辅 助重力泄 油( SA G D) 技术的 适应性, 在现 有直井 已 吞吐多个周期、地层 压力已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应用数值模拟 技术研究 了直井与 水平井组 合 SA GD 技术 的水平 井部署 方 式并对 SA GD 注采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 直井与水 平井组合 SAG D 技术 是杜 84 块兴Ⅵ油 层组超稠 油油藏 蒸 汽吞吐后的有效接替技术, 可提高原油采收率 30% , 累计油汽比可达到 0. 296。最佳的布井方式为水平生产井在两排 垂直 井中间, 且位于侧下 方, 垂向距离为 20m, 水平井段长度为 280m; 井底 注汽干度必 须大于 70% , 且 生产井 排液速 度必须 与 注汽井注汽速度相匹配。图 6 表 4 参 11 关键词: 超稠油; 接替技术; 蒸 汽辅助重力泄油( SA GD) ; 水平井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了杜 84 块兴隆台油层重力 泄油速率。计算过程中, 原油黏度随蒸汽温度的变化
见图 1, 由 Butler 相关图版求出特征参数 m 值为 4. 2, 水平井段长度 280m。图 2 是不同初始含油饱和度条
件下的重力泄油速度曲线。可以 看出, 当蒸汽温度为 260 , 预计水平段长 280m 的水平井泄油速度可达到 58~ 69t/ d。
图 1 杜 84 块兴Ⅵ组 原油黏 温关系曲线
改善薄层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研究

改善薄层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研究X马爱青1,张紫军1,陈连喜1,姜 生2,杨琴琴3,孟秋玉1(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山东东营;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利采油厂,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针对薄层稠油油藏特点开展气体增能助排、化学法降粘提高原油流动性研究。
筛选降粘剂并考察其用量及矿化度对降粘效果的影响。
在孤岛GDNB76X11井进行矿场试验,日液、日油均大幅提高。
关键词:薄层;稠油;降粘剂;矿化度;矿场试验 中图分类号:T E 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9—0133—02 我国拥有丰富的稠油资源,主要分布胜利、辽河、新疆三大稠油生产油田。
随着开采技术的进步发展,稠油在石油开采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稠油产量也为各油田同期石油产量的发展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胜利油田为例,2010年稠油年产量419×104t,约占当年胜利油田总产量的15%。
稠油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石油总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对于有效厚度小于6m 的稠油油藏(薄层稠油油藏)由于热采效率低,导致其不能经济有效地动用[1~3]。
影响薄层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油层薄、埋藏深、原油粘度高且纵横差异大、天然能量不足等,致使地层补充能量困难、注汽热效率低,开发难度增大。
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4,5],针对薄层稠油油藏开采的诸多矛盾,本文从气体助排、化学剂降粘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提高薄层稠油油藏开采效果的新技术。
1 氮气/二氧化碳气体助排向油藏中注入氮气或二氧化碳等气体,气体通过蚯蚓洞孔道和粘性指进分散到油藏中,增加地层能量。
同时气体溶剂溶解在原油中,使原油粘度降低,从而增加原油的流动性。
在气体向油藏的运移过周20、周54断块:为新发现的含油断块,周20和周54断块部署周20-1、20-2、20-3和周54新2井均获成功,周庄油田合计新增地质储量53×104t 。
提高厚层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研究与实践

重 庆科 技学 院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2 1 年 2月 01
提 高厚层 稠油油藏 开发效果研 究与 实践
李 培 武
( 河 油 田勘探 开发 研 究院稠 油 开发研 究所 , 锦 辽 盘 14 1) 2 0 0
摘
要 : 对S 蒸 汽 吞 吐 后 期 原 油 产 量 递 减 加 快 、 吐 效 果 变 差 、 层 动 用 不 均 等 诸 多 开 发 矛 盾 , 展 以精 细 油 藏 针 块 吞 油 开
描述 、 开发 潜 力 评 价 等二 次 开 发研 究 T 作 。 余 油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用 1 0 剩 采 0 m井 间正 方 形 井 网井 间剩 余 油 富集 , 油 饱 含
和 度 在 5 %以 上 ; 于含 油 井 段 长 , 蒸 汽 超 覆 影 响 , 层 纵 向 上 动 用 不 均 。 通 过 二 次 开 发研 究认 为 , 用 加 密 水 平 8 由 受 油 采
结合 取 心 分 析 和 四 性关 系开 展 隔 夹 层研 究 . 综
程 中暴露 出 以下 矛盾 :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吐轮 次高 :块 平 均吞 吐 () S
7 轮 次 , 分 油 井 已 吞 吐 1 个 周 期 ; 2 周 期 递 减 个 部 5 ()
合 研 究认 为 沙三段 属 近 源 、 速堆 积 . 内夹 层厚 度 快 层
( ) 汽 超覆 现 象 严重 。 向 油层 吸汽 不 均 , 用 程 5蒸 纵 动 度 差 异 较 大 ;6 局 部 油 层 出 砂 , 响 油 井 正 常 生 产 。 () 影 针 对 以上6 开发 矛 盾 , 必 要 开 展 S 的二 次 大 有 块
稠油油藏成因与开发技术概述

稠油油藏成因与开发技术概述摘要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下,石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稠油资源开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有关稠油成因的机理性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并且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归纳。
本文综合前人研究,阐明了稠油的成因主要为原生因素与次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针对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难动用等问题,总结了常见的开发应用技术及特点,明确了稠油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对实现稠油的高质量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稠油;成因;高效开发;1 引言全球油气资源总量大概在6万亿桶左右,三分之二为非常规油气,其中稠油占比较大且分布极不均匀。
我国稠油资源非常丰富,为世界第四大稠油资源国,目前已发现70多个稠油油藏,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辽宁、内蒙等地,但油藏成因机理型认识相对较为薄弱。
从开发状况来看,目前稠油开发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1],工业化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基本稳定在一千五百万吨至一千六百万吨,是我国总体原油稳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稠油的高效持续性的开发,对我国能源保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稠油的成因稠油,又称重油或沥青[2],一般来说黏度超过100mPa·s、密度超过0.934 g /cm3的原油便可归类为稠油。
稠油的生成与生油母质及热演化过程有密切的联系,生油母质的成熟度是决定生成原油密度的重要因素。
由于有机质的类型和沉积环境的不同,生成的原油成熟度也有所不同,油气二次运移的过程中经历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也使得原油性质有所差异。
因此稠油的生成与两种因素有关。
一是原生因素,既低演化阶段形成的未熟或低熟稠油。
二是油气发生氧化还原、生物降解、水洗作用等次生因素而形成的重质稠油或沥青等[3]。
2.1原生因素原生因素指干酪根在热演化中生成的低熟或未熟稠油,其主要因素与有机质的类型、含量、成熟度、沉积环境有关。
在低成熟阶段,生成的重质组分较多,中、高成熟阶段则生成的轻质组分较多。
腐泥型或偏腐泥型、有机质丰度高、咸化—半咸化的湖相沉积环境,低成熟演化的烃源岩生成的重质油潜力往往较大。
薄层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对策研究

薄层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薄层稠油油藏是指储层厚度相对较薄且粘度较高的油藏,由于油层的薄度和粘度的限制,传统的采油方法在薄层稠油油藏中效果不佳,导致开发效果较差。
薄层稠油油藏的开采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延长油田寿命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薄层稠油油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加之薄层稠油油藏的特殊性质和复杂开发技术,使得如何提高薄层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针对薄层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薄层稠油油藏的特点,探讨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措施,并研究水驱技术、油藏压裂技术以及CO2驱技术在薄层稠油油藏中的应用,旨在为薄层稠油油藏的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对策,促进我国油田开发的进一步发展。
1.2 研究意义工程师们通过对薄层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对策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薄层稠油油藏的开采特点和挑战,为提高开发效率和减少开采成本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传统油气资源逐渐枯竭,薄层稠油油藏的开发已成为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方向,可以有效补充国内外石油资源储备。
薄层稠油油藏的开发面临着诸多难题,如水平井布局难度大、油藏流动性差等,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改进来解决。
开展薄层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对策研究,有助于完善相关技术方法,提高油藏开发效率,推动我国石油工业技术进步,增强我国在石油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行业内相关领域制定政策和规范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薄层稠油油藏的特点分析薄层稠油油藏是指油层储量较小、厚度较薄而油质黏稠的油藏。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薄层稠油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小,造成油藏开发困难。
薄层稠油油藏油粘度高,流动性差,使得油藏采收率低,开发难度增加。
薄层稠油油藏地质储层条件多变,岩石性质不均匀,存在砂岩、泥岩等不同层状结构,导致开发难度增大。
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中后期改善开发效果研究

h a ycu e ol eev i, e id o i oi e u t n a e t S N i su idi i at l.F J a e v rd i rsror an w kn f s s yrd ci g n J s tde t s r ce S N c n vc t o F nh i
e p r n rmoe ta e i wel i d ool ed o h n l,tea ea ea u t fF J sl o x e me t r h n tnol l n Gu a i l fS e gi h v r g mo n S N i fr i o f s i f o t
D n y g 5 0 0,C ia ogi 2 7 0 n hn )
Absr c Fo he wae u g r sd d o lvs o i ih a d s e g b i o r o h o g e p otd t a t: rt trc thih,e i u i ic st h g n e pa e a l y a o ft e l n x lie y t
经 过长 年开 采 , 利稠 油 已动 用 的 主力 油 区 目 胜
FJ 以 自制 沥 青样 品及 胜 利 油 样 为 研 究 对 象 , SN, 考 察其对 沥青 的溶 解 、 散 以及 降黏 、 油 效 果 , 而 分 驱 从
前 大多 已进 人多 轮次吞 吐后 期 , 期产 油低 、 周 油气 比 低 , 产效 果 变 差 J 由 于 多 轮 次 的 蒸 汽 热 作 用 , 生 。 油藏轻 质组 分 减 少 、 质 组 分 含 量 增 加 J油层 条 重 , 件下原 油 黏 度 升 高 、 动 性 变 差 j重 质 组 分 在 油 流 , 藏 的滞 留导致油 藏渗 流能力 变差 。 同时多 轮次吞 吐 后期 , 油井 含水 高 , 因此 急需 研制 经济 高效 的稠油 分 散体 系 。 目前 已有 大量 的降 黏 剂研 究 报 道 , 对 于 但 多轮 次后 期 的稠 油 开 采 , 未 见 到 明显 效 果 均 。 为此 我 们 研 发 了 新 型 高 效 的 稠 油 分 散 降 黏 体 系
注氮气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应用研究

氮 气 量 分 别 为 20 0 4 00 60 0 000 0 0 , 00 , 0 0 ,100 , 稠油油藏在开采过程中, 随着吞吐轮次 常规吞 吐经 济效果差。为了解决上述三 大矛盾 , 几年来 , 我们 根据 氮气 的性质及 氮气来源 充足 , 价格低 的特点 , 先后应 用在 了气 隔热助排 、 氮气 控制水锥、 一 交替段塞驱工艺技术 , 气 水 现场应用见到 了明显 的效果 。 关键词 : 氮气隔热助排工艺技术氮气 ; 氮气压水锥 ; 一 气 水交替段塞驱
别 对 173 175 114 、 854 35 、34 、3 13 D 4 13井 施 工 中 的套
2 克服 了常规方法转抽 时等待作业 和因作 业 ) 耽误有利采油期 , 影响油井采油时率的缺点 , 从而增
加 油井产 量 ; 3 不 需压 井 , 免 了对 油层 和井 场 污染 ; ) 避
进行 设计 , 设计 基 本 注人 参数 为 :
注入 压 力 :0 a 1 MP ;
注入 温 度 : 气 30C以上 ; 蒸 0o 以上 氮气 2 ℃ ; 0
注 入 速 率 : 气 1m / 42 。d ; 气 蒸 8 3h( 3 m / ) 氮
6 0 / ( 4 0 m。d 。 0 m。h 1 4 0 / )
第 7期
刘 日峰 : 注氮气提高稠油 油藏 开发效果的应用研究
・ 9・ 6
氮气有很好 的助排作用 。注蒸气 的同时 , 注入 非凝结性氮气 , 在油层扩大加热带 , 增加 了蒸气的波 及体积 , 使油层间的剩余 区得到动用从而增加原油 产量 , 注人 的 氮气 越 多 , 果 越 好 。N 效 :与 原 油 间 的 界 面 张 力 为 8 9 / 而 水 与 原 油 的 界 面 张 力 为 .mN m, 3 .d N m, 面张力低 , 05 m / 界 将会大 大提高蒸气 在地 层 中的波及 面积 , 善 蒸 气 吞 吐 和蒸 气 驱 的开 发 效 改 果, 使得驱油效率提高 , 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 目 前 曙光 常规稠 油 区块 地层 压 力 2 a 温 度 6 ℃ , MP , O 在 此地层条件 下 , 氮气被 压缩 , 平均 单井 注 6 00 。 0 0 m N, :在地下可以折成 30 m , 00 形成很大的气顶 , 起到 驱油助排的作用 , 使地层 能量得 到补充 , 在施 工 的 12口 中, 8 0 井 有 8口液 面上升 , 驱前平均单井 液面 86 驱后为7 2 平均上升 14 。上升幅度较大 8m, 7 m, m 1 的有 162 2 30井 , 该井 驱 前 液 面 12 m, 后 液 面 30 驱 90 有 7 0m; 6口井措施后 , 注蒸气 压力提高 , 上周期 单井平均注汽压力 8 9 P , . M a本周期为 9 5 P , . M a平均 单井注蒸气压力提高 06la .b 。 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利用组合注汽技术 , _ 抑制汽窜影响 为 降 低 汽 窜 造 成 的 热 量 损 失及 对 周 围 生 产 井 的 影 响 ’ , 以水 平井与周 围直井合理 组成 注汽井组 , 进行 组合注汽。通 过组合注汽 , 集中建立温场 , 避免汽窜和单 井孤 立注汽造成 的
占 4 .% : 汽 强 度 6 ~ 8 t 的 占 1 .% : 汽 强 76 吸 0 0/ m 66 吸
文章编号 :0 9 2 7 ( 0 0) 3 0 3 — 2 1 0 — 3 4 2 1 3 — 10 0
度 8 一 1 0/ 的 占 1 .% : 汽 强 度 1 0/ 以 上 的 占 O t 0 m 21 吸 t 0 m 2 .% 。 并 且 在 纵 向 上 主 要 表 现 为 上 部 13 ~ 12的 油 层 吸 37 / /
日产 水 6 8 m。综 合 含 水 8 .% , 产 油 1 .1 6X14, 5. , 4 45 累 3O 0t累 加热 地层 , 1 建立 温场 , 井合 理注 汽强度 为 5 直 O~7 t 水 0/ m, 产水 3 . 5 0t累注 汽 6 .0 8 0t采 油速 度 11 % , 平 井 合 理 注 汽 强 度 6 ~ 8/ : ~ 8周 期 为 稳 产 期 , 层 70 9X1 4, 0 19 9 X1 4; .5 t 4 m 地 温场逐 步建 立 , 油井 周期产 油量较 高 , 直井合 理注 汽强度 为 采出程度 31 .%。 0~ 9 t , 平 井合 理 注 汽 强度 8 ~ 1 t ; 期后 根据 0/ 水 m 0/ 9周 m 杜 8 3块 开发 中出现吞吐周 期短、 1 油井注汽 干扰 现象逐 7
产 量 , 高 了 区块 采 油 速 度 。 提 25 吸汽 不 均 现 象 严 重 .
关键词 : 油藏 开发 效 果 ; 稠 油 改善 ; 学增加 刑 ; 井率 超 化 开 中图 分 类 号 :E 5 T 3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吸 汽剖 面 资 料 统计 : 不吸 汽和 吸 汽 强度 小 于 6 t 的 0/ m
发。经过 系统认识 油藏特征 , 分析开发特点 , 清 了区块油层 认
杜 8 3块 目前 有 套坏 记录 井 1 1 8口, 占总 井数 的 3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发 育情况及 开发规律 , 通过 优化注汽参数 、 水平井一 直井组合 基 本都 是 射 孔段 内部 。 随着 吞 吐 轮 次 的增 加 , 套坏 井 逐 渐 增 注汽、 大修 挤 窜 恢 复 井 网 等 一 系列 措 施 有 效 提 高 了油 井 周 期 加 , 套坏 程度 逐 渐 加 剧 。 且
为 了 能合 理 有效 的开 发 , 要 对 该 块 进 行 系统 研 究 , 定 一 整 强度 , 需 制 采用助排等措施提高油井返水率。 套 系统 的开 发 方 案 。
2 开发过程 中的主要 矛盾
21 原 油 粘 度 大 、 吐周 期 短 . 吞 平 均 一 年吞 吐 32个 轮 次 。 -
1 油藏概 况及开发历 程
汽, 下部油层不 吸汽 。油 井吸汽不均现象严重。 26 低 周 期 开 发 效 果 较 差 , . 制约 区域 整 体 开 发 水 平 提 高
杜 8 3块 位 于 辽 河 盆 地 西 部 凹 陷 西 斜 坡 , 发 目 的层 1 开 杜 8 3块 油 井 1~ 5周 期 累 积 采 注 比只 有 03 , 1 .6 累积 油 .7 导 为兴 隆 台 油 层 。 根 据 块 内 油 井 资 料 统 计 ,O C 面 原 油 密度 汽 比 为 02 。 由 于 注 采 状 况 的 失衡 , 致 后 期 的 注 汽 压 力升 2 。地 注汽干度降低 , 单井生产效果差等一 系列 问题。 10 9 gc ,0。 .0 8 /m。5 C时脱 气原油粘度 1 8 8 a S 凝 固点 高、 0 8 0MP ・ , 2 .℃ , 蜡 量 23 , 质 +沥 青 质 含 量 5 % , 于 典 型 的 61 含 .% 胶 1 属 超稠油油层。
步加剧 、 出砂 问题严重、 井下技 术状 况差、 吸汽 不均 、 低周期开 油井返水率情 况调 整注汽 强度 , 返水率 大于 1 0 的油 井增 O% 发效果较 差等 一列 些问题 , 约 了区块 整体开 发水平 提高 。 大注汽量 , 制 扩大油 井动用 半径 , 返水率较 低 的油 井 , 降低 注汽
3 开发技 术对策
截 至 目前, 8 3块动用 含油面积 O6 k 动用石油地 31 认 真分 析规 律 , 杜 1 .3 m , . 优化注采参数 质 储量 4 0X14, 有油 井 5 2 0t共 5口, 井 3 开 8口 , 油 1 26 , 日产 3 .t 根 据超 稠 油 生 产 特 点 , 1~ 3周 期 注 入 蒸 汽 主 要 用 于
21 第 3 0 0年 3期 ( 总第 1 8期 ) 6
两嘴 嘉
( maNN. C uiy 20 u le.161 tOO0 V 3 8) t3
.
超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
王 滨
( 中油辽 河油田公 司欢喜岭采 油厂 , 宁 盘锦 14 0 辽 2 0 0)
摘 要 : 8 3块 超 稠 油 油 藏 开 发 中 出现 油 井吞 吐 周期 短 、 汽 记录 的油 井 1 杜 1 注 2口, 多; 砂 4次 , 最 中 ; 中出砂柱 达到 7 .m; 86 并 干扰 现 象逐 步加 剧 、 出砂 严 重 、 下技 术 状 况 差 、 汽 不均 、 井 吸 低 且 随着 开 发 的 深 入 , 渐 增 多 , 重 影 响 区块 开 发效 果 。 逐 严 周 期 开 发 效 果 较 差 等 一 列 些 问 题 , 重 影 响 了 区块 的有 效 开 24 井 下 技 术 状 况 差 严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