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六年级古文、文言文原文及其译文

合集下载

统编部编版小学1-6年级语文古诗词+译文+注释全解

统编部编版小学1-6年级语文古诗词+译文+注释全解

目录一年级上册3 01咏鹅3 02江南3 03画4 04悯农(其二)4 05古朗月行(节选)5 06风6二年级上册7 01梅花7 02小儿垂钓7 03登鹳雀楼8 04望庐山瀑布9 05江雪9 06夜宿山寺10 07敕勒歌11三年级上册13 01所见13 02山行13 03赠刘景文14 04夜书所见15 05望天门山16 06饮湖上初晴后雨17 07望洞庭18 08早发白帝城19 09采莲曲19四年级上册20 01鹿柴21 02暮江吟21 03题西林壁22 04雪梅2306出塞25 07凉州词26 08夏日绝句27 09别董大27五年级上册28 01乞巧29 02示儿29 03题临安邸30 04己亥杂诗31 05山居秋暝32 06枫桥夜泊33 07长相思34 08渔歌子35 09观书有感(其一)36 10观书有感(其二)37六年级上册38 01宿建德江39 0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9 0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0 04过故人庄41 05七律·长征42 06春日44 07回乡偶书45 08浪淘沙(其一)46 09江南春46 10书湖阴先生壁47一年级下册48 01静夜思48 02池上48 03小池49 04春晓50 05赠汪伦5107画鸡52二年级下册53 01村居53 02咏柳54 03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55 0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56 05绝句56 06悯农(其一)57 07舟夜书所见58三年级下册59 01绝句59 02惠崇春江晚景60 03三衢道中60 04忆江南61 05元日62 06清明63 0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64 08滁州西涧65 09大林寺桃花66四年级下册66 0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67 02宿新市徐公店67 03清平乐·村居68 04卜算子·咏梅69 05江畔独步寻花70 06蜂71 07独坐敬亭山72 08芙蓉楼送辛渐72 09塞下曲73 10墨梅74五年级下册75 0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7503村晚77 04游子吟77 05鸟鸣涧79 06从军行80 07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81 0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82 09凉州词83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84 11乡村四月85六年级下册87 01寒食87 02迢迢牵牛星88 03十五夜望月89 04长歌行90 05马诗90 06石灰吟91 07竹石92 08采薇(节选)93 09送元二使安西93 10春夜喜雨94 1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95 12江上渔者96 13泊船瓜洲97 14游园不值98 1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99 16浣溪沙100 17清平乐101一年级上册0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统编教材3-6年级“小古文”

统编教材3-6年级“小古文”

统编语文3-6年级“小古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1、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2、庭:庭院。

3、瓮:庭院。

4、皆:全,都。

5、光:指司马光。

6、迸:涌出。

三年级下册5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1、本文选自《韩非子▪五蠹》2、者:……的人。

3、株:树桩。

4、走:跑。

5、触:碰撞。

6、因:于是。

7、释:放下。

8、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9、冀:希望。

10、复:再,又。

四年级上册13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1、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

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生。

2、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3、少女:小女儿。

4、溺:溺水、淹没。

5、故:因此。

6、堙:填塞。

25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注释】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自由聪慧。

2、尝:曾经。

3、竞走:争着跑过去。

4、唯:只有。

5、信然:的确如此。

四年级下册22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注释】1、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囊,用口袋装。

萤:萤火虫。

2、恭:谦逊有礼。

3、通:通晓,明白。

4、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铁杵磨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注释】1、本文选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

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2、是:这。

3、方:正在。

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部编教材文言文篇目汇总

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部编教材文言文篇目汇总

部编教材文言文三上:第八单元,24课,《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下:第二单元,5课,《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四上:第四单元,13课,《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第八单元,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四下:第七单元,22课,《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五上:第四单元,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第八单元,25课,《古人谈读书》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3~6年级文言文及注释

3~6年级文言文及注释

3~6年级文言文及注释在3至6年级阶段,学生们将接触到一些基础的文言文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篇目及注释,供学生们参考。

三年级《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后,要及时复习,这是令人愉快的;有朋友从远方来,这是令人高兴的;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是君子的风度。

”《孟子》节选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注释:孔子说:“好的时机不如有好的地理条件,好的地理条件不如有好的人民团结。

”四年级《左传》节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释: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战国策》节选故曰:弊在赂秦也。

注释: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五年级《曹刿论战》节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注释: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出师表》节选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注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忠臣们向您劝谏的道路。

六年级上册《三峡》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节选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六年级必备古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古文原文及解释

六年级必备古文原文及解释一、《诗经》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考解释:这首古文描述了一个美丽而温柔的姑娘。

她与君子相互吸引,君子热衷于追求她。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参考解释:这首古文表达了对一个女子的思念之情。

作者用蒲草的颜色来比喻女子的美丽,表达了对她的思念和渴望。

二、《论语》1.《学而篇》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参考解释:这篇古文表达了研究和交友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和与朋友交往,我们可以获得快乐和满足。

2.《为政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而无信,不知其终也。

参考解释:这篇古文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诚信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那么他的价值和结果就无法确定。

三、《道德经》1.《道经》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参考解释:这篇古文讲述了道的概念。

道是无法被准确描述的,名字也只是对它的一种表达,无法完全涵盖。

2.《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参考解释:这篇古文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按照道德的原则来治理,那么国家就会和谐稳定,鬼神也不会伤害人民。

以上是六年级必备的古文原文及简要解释,希望对研究古文有所帮助。

(Note: The content provided abov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cannot be confirmed for accuracy in terms of specific sources or translations.)。

最近部编版语文小学三至六年级古诗文背诵篇目整理(含课下注释)

最近部编版语文小学三至六年级古诗文背诵篇目整理(含课下注释)

最新部编版语文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课古诗文文言文背诵篇目整理三年级上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①〔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②〔生〕产生,生出。

③〔坐〕因为。

赠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②〔擎〕举,向上托。

③〔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②〔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③〔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④〔篱落〕篱笆。

望天门山[唐]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①〔天门山〕今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②〔楚江〕即长江。

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①《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由两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正。

④〔空蒙〕迷茫的样子。

⑤〔亦〕也。

⑥〔西子〕即西施,春秋代越国的美女。

望洞庭[唐]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盘里一青螺。

注释:①〔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省北部。

②〔青螺〕青绿色的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早发白帝城[唐]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①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②〔庭〕庭院。

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④〔皆〕全,都。

三至六年级文言文及注释大全

三至六年级文言文及注释大全

三至六年级文言文及注释大全以下是部分三至六年级文言文及注释:1.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株:树桩。

走:跑。

触:撞到。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冀:希望。

得:得到。

为:被。

笑:嘲笑。

2.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过,渡。

者:……的人。

自:从。

坠:掉下。

于:在。

遽(jù):立刻,匆忙。

契(qì):用刀刻记号。

是:这。

所从坠:剑落下的地方。

止:停止。

求:寻找。

行:移动,走动。

矣:了,表示已经。

若此:像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提问方式。

3. 《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cí):祭祀。

舍人:侍从、门客。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相谓:互相商量,相视而谈。

数人:多数人。

不足:不够喝。

请:请求、要求。

画地:在地上画(画图形)。

引酒:端起酒杯(准备饮酒)。

且:将要、就要。

固:本来、原来。

子安能:你怎么、怎能、如何能。

子,你(或您)。

安,怎么、岂、难道。

能,可以、会、能、让。

亡:丢失、失去、没有。

4.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注释: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灭族。

其中有个叫范昭子的逃往齐国。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小学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yī qù èr sān lǐ【宋】·邵雍·【sòng 】shào yōng一去二三里,yī qù èr sān lǐ烟村四五家。

yān cūn sì wǔjiā亭台六七座,tíng tái liù qī zuò八九十枝花。

bā jiǔshí zhī huā【注释】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题解】这是一首儿歌。

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

“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

“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

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

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

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

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画huà【唐】·王维·【táng 】wáng wéi远看山有色,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近听水无声。

jìn tīng shuǐwú shēng春去花还在,chūn qù huā hái zài人来鸟不惊。

rén lái niǎo bú jīng【注释】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②惊:吃惊,害怕.【译文】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小学语文古文、文言文原文及其译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三年级下册5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有一个宋人在田里耕作。

田中有一个树桩。

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这个宋人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

兔子(当然)不可能再得到,他自己反倒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

四年级上册13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 (不去摘李子 ),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四年级下册22 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译文: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少年智慧国家就智慧,少年富裕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一片光明。

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

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

幼虎在山谷中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

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

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是生机勃勃的样子。

宝剑新磨,锋刃大放光芒。

头顶着青天,脚踏着黄土大地。

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

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一起万寿无疆!25 古人谈读书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译文::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疲倦。

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译文:真正的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则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这三样缺一不可。

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它不能刺破的东西。

”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所以说,不能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21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译文:蜀国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得以百来计算。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锦囊装起来,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将书画摊开晒,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工。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六年级下册14 文言文二则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拿弓箭去射它。

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

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