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的历史与现状讲解
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分析

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分析1、引言广电有线网络是广播电视舆论宣传的传输主渠道,是通达千家万户最普及的信息工具和最便捷的信息载体,是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以及三网融合和行业转型发展的新格局,广电有线网络行业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创新战略引领实践和发展,在支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拓展信息和全业务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探索,在实现广电有线网络双向化、宽带化,进一步提高业务聚合能力、优质音视频传播能力、全业务运营能力和智能化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2、国内最新研究进展广电有线网络关键技术主要包括:NGB、宽带接入、智能内容分发网(CDN)、IDC、融合业务平台、智能融合终端(DVB+OTT、网关、操作系统、物联网)、IPV4/IPV6共存与过渡、智能光网络传输、云计算和虚拟化、多屏切换及家庭网络、物联网应用、业务运营支撑及综合网络管理技术。
其中,最新进展综合体现在标准体系建立和新技术应用两方面。
2.1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快速启动AVS+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制定了《NGB视频点播系统技术规范》(GY/T 258-2012)和《NGB视频点播系统元数据规范》(GY/T259-2012),制定了终端中间件和可下载条件接收(DCAS)规范——《NGB终端中间件技术规范》(GY/T 267-2012 )和NGB可下载条件接收系统技术规范》(GY/T225-2012),制定了智能电视终端操作系统(TVOS)标准。
TVOS集成整合了NGB终端中间件和DCAS,解决了终端标准化、智能化问题。
制定了三个有线宽带接入网标准:《NGB宽带接入系统HINOC传输和媒质接入控制技术规范》(GY/T265-2012)、《NGB宽带接入系统C-DOCSIS技术规范》(GY/T266-2012)和《NGB宽带接入系统C-HPAV技术规范》(GY/T269-2013)。
探讨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及其技术完善

探讨有线 电视 网络的发展及其技术完善
文/ 李伟
2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改革的要求
随 着我 国科 学技 术 的不 断发
展 完善 ,广播 电视 技 术领 域也 得 到 了相应 的扩 充完善 ,在 此我 国 有 线 电视 行 业的发 展 相应 的得 到 了 空前 的进 步。在 有 线 电视 网络 的发 展 中,先后 的经 过 了有 线 电 视 网 络 的 共 享 阶 段 、 电 缆 信 号 传 输 阶段 以及 当今 的高速 发展 阶段 , 有 线 电视 网络 的技 术 E l 益成 熟 ,
话等。 ( 2 )有线 电视 网络技术 的改革完善一定
1有线 电视 网络发展的历史过程
我 国有 线 电视 的 发行 比较 晚,技术 比较
设备进行接地 、防雷 等安 全防护措施 ,也可 以 落后 ,一直 到 1 9 7 4 年 我国的广 播 电视技术 才 对 网络系统进行周期性 的维护 ,保证有线 电视 相 应的得 到了肯定 ,才真正的使我 国摆脱 了有 网络 的可靠性 。 线电视 技术空 白尴尬局面 。我 国有线 电视 网络 ( 5 )在 进行有 线 电视 网络的建设 中 ,一 的发展相对 来说是 比较快速的 ,从 以往落后不 定要保证建设 的严谨性 ,建 设完成一定要达到 堪 回首 的广 播 电视技 术到 现在 的 I P 、数 字压 低故障 、易维护以及易管理的建设要求 。 缩及 时以及光 通信等技术的 出现 ,可 以说是取 得 了瞩 目的成就 。我国有线 电视网络的发展史 2 . 2技 术发展 完善必须做 到开放性 、可扩展性 大致可 以分为 以下几个 阶段 : 在进行 当今双 向有 线 电视 网络的设计 时, 第 一 阶段 ,有 线 电视 网 络的 共享 阶段 。 在此 阶段 有线电视的网络形式为共享天线 的形
CATV的原理介绍(工程人员考核)

放大技术
CATV的放大技术用于增强信号的强度以便在长距 离传输中保持良好的质量。
光缆传输技术
光纤传输使CATV能够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减少信号 损耗和干扰。
CATV系统的频率划分和信号处理技术
频率划分 信号处理技术
频频偏移调制(FM)、调幅(AM)和调相 (PM)。
信号处理技术用于增强、清晰和稳定的映像和 音频质量。
技术发展趋势
CATV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更 高的图像质量、更快的传输 速度和更多的节目选择。
CATV应用案例分析和今后的应用前景
应用案例分析
应用案例分析将介绍CATV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如酒店、医院、商场等。
今后的应用前景
未来,CATV将继续发展,包括更大带宽、增强现 实技术和与智能设备的更好融合。
级进行组织。
3
图像质量Biblioteka CATV系统的图像质量受到分辨率、压
音频质量
4
缩技术和传输质量的影响。
CATV系统的音频质量包括声道数、音 量和清晰度。
CATV系统的收费模式、故障排除与维护 以及技术发展趋势
收费模式
CATV的收费模式包括按频道 收费、按节目收费和包月收 费。
故障排除与维护
故障排除与维护包括定期检 查、故障处理和线路维护。
历史起源
CATV起源于1948年,最初 为了提供有线电视信号给 偏远或山区无法接收到信 号的地区。
CATV的发展现状
如今,CATV已经成为全球 最广泛使用的电视传输方 式之一。
CATV的基本组成和传输介质
基本组成
CATV由接收设备、分配设备、传输线路和接入 设备组成。
传输介质
CATV的传输介质包括同轴电缆、光纤和卫星。
有线电视网现状与对策

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状况 我 国有线 电视 网已成 为世 界第 一 大网 络 。目 前, 我 国有近 3 0 0万公 里有线 电视用 户 网络 ( 其中光缆约 6 o万公 里 ),全国有 线 电视用户 已达 1 . 2亿户 ,电视机数量和 电 视用户数量均 占个球 总数 的近 l , 3 ,已成为 世 界广播影视大 国,同时,我 国有线 电视 网 络已经成 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用户 网。 有 线 电视产业 化 的市场 条件 和基 础条 件已经具备 。我 国居 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 , 有线 电视用 户规模 不断扩 大 。通过 网络整 合, 可将用户资源转化 为巨大 的市场 和经济 资源 , 直接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正向数 字 化、网络化迈进的全 国有线 电视 网是国家信 息化三大基础网络之一 , 全 国有线 电视大规 模产业化运作 和 “ 全程全网”管理的基础条 件 已经具备。 二 、有线电视网络存在 的问题 我 国有线电视行业是从上 世纪 8 0年代 末期 , 由共用天线 系统发展 、 演 变而形成的。 有线 电视行业 由于 H F C 及相关技术而逐渐 向综合信息 ( 多媒体 ) 运营商的方 向发展。 由于起步较晚 。还存在诸多问题。 ( 一) 网络技术对有线电视发展带来冲 击 随着数 字 、网络等 高新技 术 的 日 新月 异,因特网等新型媒体 的异军 突起 ,网络 电 视、移动电视 、手机 电视等不断涌现 ,与传 统模 拟的广播 电视争夺用户 日趋激烈 ,传统 广播 电视 的地位 、 作用 和影响力 已经受到影 响。给有线电视业和传统 电信业 以巨大 的冲 击, 有线电视 如何面对 因特 网与 日 俱增 的冲 击波?与此 同时, 卫星直播业务具有数字技 、 术和服务价格 的优势 , 直接从有线 电视公 司 手中抢 走用户 ,因而有线 电视 的发展 面临着 巨大的挑战。 ( 二) 有 限数字 电视推广道路坎坷 中国 政府 已提 出 2 0 1 5年将关 闭模拟 电 视 ,全部实现 电视数字化 , 这 意味着 数字 电 视领域面临着一个高速发展 的机遇 , 但是其 在中国的推广却 十分不顺利 , 数字 电视用 户 增长十分缓慢 。虽然 2 O O 4年 出现 的佛山模 式 、杭州模 式、青 岛模式等都有可 取之处 , 但是这些模式都有着独特 的资源和背景 , 难 以在全中国模仿 和推广 。 如何将有 线数字电 视业务推向市场,是 目前阻碍数字 电视发展 的主要因素。一方面 ,国内数 字电视发展过 程中 ,由于产业缺乏沟通 , 特 别是缺乏与最 终用户间的沟通 ,造成 “ 内热外冷 ”,用户 参与度不高 ,市场发展缓慢 。另一方面 ,国 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 中缺乏竞争 , 特别是在 运营层面。没有 了竞争 , 容 易使 成本急剧上
电视的发展历程

电视的发展历程电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电子技术产业革命时期。
电视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如今的高清智能电视,每一次的革新都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和娱乐享受。
早期的电视机采用机械方式工作,运用了旋转碟片和光电装置进行图像的传输。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低效的过程,画面质量也比较差。
然而,这个原始的设想为今后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电视的发展进入电子技术时代。
德国的马尔科姆逊公司成功地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电子的电视机。
这种电视机采用了电子图像传感器和阴极射线管,克服了机械电视机的诸多问题,大大提高了画面质量。
然而,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发射和接收电视信号之间的距离较短。
在20世纪30年代,电视技术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美国的电视工程师菲人特发明了电视广播信号的标准,这成为了电视的发展基础。
同年,德国和英国实现了有限的电视广播,让更多的人可以观看电视节目。
然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电视的发展进程在一些国家遭受了阻碍。
20世纪40年代后期,电视的发展重新开始。
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推出商业电视广播的国家。
随着电视信号传播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天线接收到电视节目。
电视快速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家庭娱乐设备之一。
到了20世纪60年代,彩色电视开始出现在市场上。
彩电的问世提高了画面质量和观看体验,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视觉感受。
同时,音频技术的改进也为电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更好的音响效果。
21世纪初,高清智能电视问世。
高清技术和数字编码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看起来更加逼真、生动,同时还可以连接互联网,提供更多的娱乐和信息资源。
如今,智能电视已经成为人们家庭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故事。
从最初的黑白机械电视到如今的高清智能电视,电视已经从一个奢侈品转变为普及化的家庭娱乐设备。
无论是画面质量还是用户体验,电视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前端的结构示意图

第四阶段: 有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阶段。
返回首页
1—2节 我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层次结构
1.2.1 国家级广播电视干线网
1.2.2 省级广播电视干线网
1.2.3 地区级广播电视网和县级广播电视网
1.2.4 广电宽带城域网
1.2.5 广电宽带城域网的基本结构
返回首页 1—2节 我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层次结构 我国有线广播电视网在结构层次上分为四级:
图 1 一 3 有线电视系统的物理模型
1.3.2 有线电视系统分类
有线电视系统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用户数量可分为
返回首页
A 类系统( 10 万户以上的系统)和 B 类系
统( 10 万户以下的系统)。 按干线传输方式可分为 全电缆系统、光缆与电缆混合系统、微波与 电缆混合系统、卫星电视分配系统等。 按照是否利用相邻频道可分为 道系统。 邻频传输系统按最高工作频率又可分为 300MHz 系统、 450MHz 系 邻频传输系统与非邻频传输系统。
在我国极为普及,分布面广,至今仍大量存在。图 1 一
4 是这类系统基本组成的示意性框图。
返回首页
图 1 一 4 传统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
返回首页
图1- 有线电视系统原理方框图
1 . 3 . 3 传统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
( 1 )信号源
返回首页
传统的有线电视系统的节目来源通常包括多个卫星转发的卫星电
视信号、当地电视台发送的开路电视信号、当地微波站发射的微波电
视信号、其他有线电视网通过某种方式传输过来的电视信号、自办电 视节目、自办或转播的视、音频节目等,接收或产生这些节目信号的
设备共同组成了系统的信号源部分。这些设备包括:
① 用于开路广播电视接收的高增益接收天线(通常是多单元强方 向性的八木天线)。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电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当时,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播技术的出现为电视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中国,电视的发展始于1958年,当时由中国科学院开展的电视试验不久后就开始了规模较大的试播。
1960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问世。
这台电视机以它简单的图像和声音播放功能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兴趣。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电视节目的范围和数量较为有限。
在1964年,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也正式面世。
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电视行业在技术上的重要突破。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电视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不仅电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还出现了更多的电视台和电视节目。
197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成立,作为国家级电视媒体,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
1980年代初,中国电视面临了新的改革和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电视行业开始引进和发展外国媒体技术和节目。
此外,电视播出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传统的广播方式由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广播取代,为电视观众带来了更多的频道和内容选择。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电视行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了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多样性。
高清晰度、宽屏显示、互动功能等新技术逐渐被引入。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为电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线视频平台和流媒体服务的兴起,对传统电视行业产生了重大冲击,但也为电视节目的传播和观众参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的来说,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技术创新、媒体改革和市场竞争等一系列的重大变革。
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现代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中国电视行业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节目内容。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一、我国电视的诞生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
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
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
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
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
二、我国电视的发展探索阶段20世纪50年代国际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
1958年4月上海市政府下达研制任务,上海广播器材厂不分昼夜进行研制,并于同年7月24日完成,收到"中心发射台"发射的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格。
测定表明,其质量和稳定度超过了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日本"通用牌"和前苏联的"红宝石牌"电视。
现在,"中国第一代电视机"已经入藏历史博物馆,这就是上海牌101 型43 厘米(17寸)电子管。
1958年,被命名为“红光”牌35SX的我国第一只35厘米黑白显象管在成都诞生。
起步阶段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数字化阶段在我国国庆50周年的日子里,数字电视试播成功。
之后,深圳、常州等地也进行了小规模数字电视试播。
作为与北京、深圳同步试验发展数字电视的上海,则在2000年开通了数字电视,其中增补27频道的一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频率:379MHZ、符号率:6835 、调制方式:16QAM );并实验其他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
2001年的APEC期间,上海主要宾馆开通数字电视节目。
2002年元月,上海开通数字有线电视节目频道,此时上海电视台的数字化程度已达45%,并计划两年内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两年后实现无磁带化硬盘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