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红外感应检测系统
人体红外线感应缩写

人体红外线感应缩写人体红外线感应(PIR)是一种能够检测人体红外辐射的技术。
它通过感应人体发出的红外线辐射来实现对人的检测和识别。
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安防领域,例如人体红外感应器、红外线监控器等。
本文将介绍人体红外线感应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人体红外线感应技术的原理是基于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
人体在运动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些热量会以红外线的形式辐射出去。
人体红外线感应器能够感知并捕获到这些红外线信号,然后通过信号处理和算法判断是否有人经过。
当有人经过时,感应器会输出一个信号,触发相关设备执行相应操作,例如开启灯光、报警等。
人体红外线感应技术具有快速、准确、无接触等特点。
它可以在低光照条件下工作,不受光线的影响,适用于各种环境。
另外,人体红外线感应技术还可以通过设置感应范围和灵敏度来满足不同需求,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人体红外线感应技术在安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安防系统中的红外感应器。
它可以用于室内和室外的监控,通过感知人体的移动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另外,人体红外线感应技术还可以用于智能家居系统中,通过感应人的活动来智能控制电器设备的开关,提高家居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体红外线感应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一些新型的人体红外线感应器已经具备了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低的功耗。
同时,人体红外线感应技术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结合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更精确的人体检测和识别。
虽然人体红外线感应技术在安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该技术是基于红外辐射的感应,因此在极端温度环境下,或者有大量热源干扰的情况下,可能会对感应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人体红外线感应技术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例如小动物的红外辐射、窗帘的摆动等。
总的来说,人体红外线感应技术是一种基于人体红外辐射的检测和识别技术,具有快速、准确、无接触等特点。
它在安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其性能和功能也在不断提升。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人体感应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检测人体靠近或离开的设备。
它广泛应用于安防系统、照明系统、自动门和节能系统等领域。
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原理是基于红外线技术和雷达技术,通过感应到人体的热量和运动,从而触发相关设备的工作。
红外线技术是人体感应传感器的核心技术之一、人体产生的热量主要是红外线辐射,而红外线能够通过透明物质传播。
人体感应传感器通过红外线感应器来检测人体的热量辐射。
红外线感应器通常由一对红外线发射管和接收管组成,发射管发射出红外线,接收管则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线。
当人体靠近或离开红外线感应器时,发射出的红外线会发生变化,接收到的反射红外线信号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体感应传感器通过检测到这些变化,来判断是否有人体靠近或离开。
另一个常用的技术是雷达技术。
雷达是一种通过发送射频信号并接收反射信号来检测目标的技术。
雷达人体感应传感器利用雷达的原理来检测人体的运动。
它通过发射高频的电磁波向周围环境发送信号,当人体靠近或离开时,人体会对射频信号产生反射。
通过接收反射信号的强度和时间来判断人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雷达人体感应传感器可以实现更长的探测距离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人体感应传感器通常还配备有微处理器和相关算法,用于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微处理器能够对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和解调,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算法则可以对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提取特征并判断是否有人体靠近或离开。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人体感应传感器还可以进行灵敏度和延迟时间的调节,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场景。
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归纳为:通过红外线或雷达技术感应到人体的热量或运动,通过感应器接收到的信号判断人体的状态,触发相关设备的工作。
这种原理的传感器具有响应快速、用电量低、安装灵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总结起来,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原理是基于红外线和雷达技术。
它利用红外线感应器或雷达感应器来检测人体的热量和运动,通过对感应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判断人体的状态,从而触发相关设备的工作。
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原理

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原理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assive Infrared Sensor,简称PIR)是一种常用于安防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的传感器。
它通过感知人体所释放的红外辐射来检测人的存在。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PIR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PIR传感器基于人体的热辐射原理。
人体在运动或者处于不同温度的环境下,会释放出红外辐射,传感器通过检测这种红外辐射来确定人体的存在。
PIR传感器通常由一个镜片、一个红外感应单元和一个信号处理单元组成。
首先,镜片用于收集环境中的红外辐射。
通常,这个镜片是一个分段的圆形或矩形,它可以将环境中的红外辐射聚焦到红外感应单元的元件上。
其次,红外感应单元是PIR传感器的核心部件。
它通常由两个红外感应器构成,每个感应器都包含了一个红外感测元件和一个输电线圈。
一个感应器探测到一个感应元件,而与其相对的感应器探测到另一个感应元件。
当没有人体经过时,两个感应器接收到的红外辐射强度是相等的。
然而,当有人体经过时,红外辐射的分布会发生变化,一个感应器接收到的辐射比另一个感应器接收到的辐射要强。
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温度较高的物体,当一个感应器探测到红外辐射时,另一个感应器探测到的辐射会更弱,从而产生一个差异信号。
这个差异信号将被传送到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分析。
最后,信号处理单元负责接收并处理差异信号。
当差异信号超过一定的阈值时,信号处理单元会触发相应的动作,比如开启报警、开启照明等。
同时,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减少误报率,信号处理单元也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比如时间窗口的技术,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差异信号才被触发。
需要注意的是,PIR传感器只能检测到红外辐射的变化,而不能检测到绝对温度或静止物体的存在。
因此,在设置PIR传感器时,应该考虑到人体的运动情况以及环境的温度变化。
总结一下,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是一种通过感知人体所释放的红外辐射来检测人的存在的传感器。
它通过镜片收集环境中的红外辐射,通过红外感应单元检测红外辐射的差异,最后通过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差异信号的分析和处理。
红外对射模块和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红外对射模块和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摘要:本文详细探讨了红外对射模块和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深入解析其内部构造和工作机制,揭示了这两种传感器在安全防范、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文章还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现了红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特点。
一、红外对射模块工作原理红外对射模块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信号传输的设备,其工作原理基于光电转换技术。
当红外线照射到物体上时,会引发光电效应,使得电子从束缚状态跃迁至自由状态,从而形成电流。
这个电流经过处理后,即可转化为可被识别的信号。
具体来说,红外对射模块由发射器、接收器、信号处理电路等部分组成。
发射器发出特定波长的红外线,当这些光线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并被接收器接收。
接收器将反射回来的光线转换为电信号,经过信号处理电路的处理,即可识别出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
二、人体红外传感器工作原理人体红外传感器则是一种专门用于探测人体红外辐射的传感器。
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7℃,而人体会发出特定波长的红外线。
人体红外传感器正是利用这一特性,通过测量人体红外辐射的强度和分布,来探测人体是否存在。
人体红外传感器通常由光学系统、热敏元件和信号处理电路组成。
光学系统负责收集人体发出的红外线,并将其聚焦到热敏元件上。
热敏元件是一种能够感应温度变化的元件,当接收到人体红外线时,其电阻值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电信号。
最后,信号处理电路将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和比较等处理,以判断人体是否存在。
三、实际应用红外对射模块和人体红外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例如,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红外对射模块可用于门窗防盗报警;在商场或仓库等场合,人体红外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入侵者,并与报警系统联动,实现自动报警。
此外,在医疗领域,人体红外传感器也可用于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总结:本文详细探讨了红外对射模块和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特点。
这两种传感器基于不同的工作原理,但在安全防范、环境监测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人体红外感应器工作原理

人体红外感应器工作原理人体红外感应器(Passive Infrared Sensor,简称PIR)是一种用于检测人体活动的电子设备。
它通过感知人体释放的红外辐射来触发警报、自动灯光等。
人体红外感应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热能的传播和红外辐射的特性。
红外探测器是人体红外感应器的核心部件。
其工作原理基于人体活动时产生的热量。
传感器中通常采用焦平面阵列(Focal Plane Array)来接收红外辐射,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焦平面阵列包含许多微小的探测器,每个探测器都能识别特定的红外辐射。
当有人体活动时,人体散发的红外辐射会被一些探测器所感知。
信号处理电路用于处理从红外探测器获取的电信号。
首先,信号处理电路会放大电信号以提高探测器的灵敏度。
然后,该电路会进行滤波和阈值处理,以确保只有人体活动能够触发感应器。
滤波是为了排除其他热源(如宠物等)产生的干扰信号。
阈值处理是为了设置一个合适的触发门限,只有高于门限的红外辐射才会被识别为有效的人体活动。
输出电路负责将感应器的输出信号转换为可控制设备的电信号。
当有人体活动时,感应器将通过输出电路向外部设备发送一个高电平信号,控制警报、自动灯光等的开启。
当没有人体活动时,感应器输出一个低电平信号,关闭相应的设备。
需要注意的是,人体红外感应器对红外辐射的感知是被动的,不会主动发射红外辐射。
它只能感知红外辐射的变化,例如人体的出现或消失。
因此,人体红外感应器非常节能,因为它只在需要时工作。
总结起来,人体红外感应器通过感知人体释放的红外辐射来触发警报、自动灯光等。
其工作原理基于热能的传播和红外辐射的特性。
红外探测器接收人体散发的红外辐射,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信号处理电路对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和阈值处理。
输出电路将感应器的输出信号转换为可控制设备的电信号。
这种工作方式使得人体红外感应器能够以高效、节能的方式检测人体活动。
人体感应开关的工作原理

人体感应开关的工作原理
人体感应开关是一种基于人体热辐射特征设计的开关装置,通常由红外感应器和控制电路组成。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探测原理:人体感应开关利用人体自身的热量辐射特征进行探测。
红外感应器内置有红外探测器,能够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红外辐射。
2. 探测区域设置:人体感应开关通常具有可调节的探测区域设置,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感应范围和角度。
当有人接近感应开关时,其所在区域内的红外辐射强度会发生变化。
3. 探测信号处理:红外感应器会将探测到的红外辐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传送给控制电路。
控制电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解析。
4. 功能控制:控制电路根据预设的逻辑关系对信号进行分析,当检测到人体的红外辐射信号超过预设阈值时,会触发开关装置执行相应的功能控制。
人体感应开关通常应用于需要自动控制的场所,如灯具、门禁系统等。
其通过感知人体的热辐射特征,实现对设备的自动控制,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原理

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原理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种神奇的小东西,叫做“人体红外传感器”。
你可能在很多地方见过它,比如在自动门、安防系统,甚至是智能家居中。
它们就像是家里的“看门狗”,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周围的动静。
那它们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挖掘”一下这个话题!2. 什么是红外传感器?2.1 首先,红外传感器是一种能探测热量的设备。
你没听错,它主要是通过感知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来判断是否有物体存在。
简单来说,所有的物体只要温度高于绝对零度,都会辐射出红外线。
你我都在发热,所以这玩意儿就能“看见”我们。
2.2 想象一下,夏天的午后,太阳的热量炙烤着大地,甚至连小狗在地上打滚的声音都能传到你耳边。
红外传感器就像个超级灵敏的“热敏感器”,能捕捉到你走进它的“视线”范围内的热量,并立即做出反应。
听起来是不是很酷?3. 工作原理3.1 说到工作原理,这就有点技术活儿了,但别担心,我会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来告诉你。
红外传感器通常包含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探测器”,另一个是“信号处理电路”。
探测器会感应到周围的红外线变化,当你走近时,传感器会检测到你发出的热量。
3.2 一旦探测器“嗅”到你的热量,它就会把这个信号发送给信号处理电路。
这个电路就像是一个聪明的指挥官,立刻分析这个信号,并决定下一步行动。
比如,如果它检测到你靠近,它可能就会触发自动灯光,或者让门自动打开,真的是“妙手回春”!4. 应用场景4.1 那么,红外传感器究竟用在哪里呢?其实,它的应用真的是广泛得很。
从家庭安全到商业用途,它的身影无处不在。
比如,在商场的自动门上,只要你走到门口,门就会像个绅士一样,自动为你开启,省得你还要费劲去推门,真是“人性化”呀。
4.2 在家里,红外传感器也大显身手。
比如智能家居系统中的灯光控制,晚上你进屋的时候,灯光会自动亮起,简直是“贴心小棉袄”。
而且,它还可以用在安防监控中,检测到有人靠近时,立即发出警报,保证你的家安全无忧。
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原理

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原理人体红外传感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自动照明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传感器,通过探测人体的红外辐射来实现对人体活动的监测和识别。
其原理是基于人体特有的红外辐射特征,通过传感器将红外辐射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实现对人体活动的感知和探测。
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红外辐射感应、信号处理和输出控制三个方面。
首先是红外辐射感应。
人体的热能是通过红外辐射的方式传播的,因此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会释放出红外辐射。
人体红外传感器内部搭载了红外探测器,它可以感知人体周围的红外辐射,当有人体活动时,红外辐射将被探测器所感知。
其次是信号处理。
一旦传感器感知到人体的红外辐射,就会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经过传感器内置的信号处理电路进行放大、滤波和处理,以确保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信号处理的作用是消除干扰信号,提高感知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最后是输出控制。
经过信号处理后的电信号将传输到输出控制电路,输出控制电路根据电信号的大小和变化来判断人体活动的位置、速度和方向,并最终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
这些控制信号可以用来触发报警系统、控制灯光开关、调节空调温度,甚至与智能家居系统相连,实现智能化的人体活动监测和控制。
总的来说,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原理是通过感知人体周围的红外辐射,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并进行信号处理,最终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从而实现对人体活动的监测和识别。
它利用了人体自身具有的特征,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可以被电子设备所理解和处理的信号,从而实现了对人体活动的智能感知和控制。
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原理基于红外辐射的特性,红外辐射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释放的一种电磁波辐射,其波长长于可见光,但短于微波。
这种红外辐射可以穿透一些薄的材料,而且其强度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探测物体周围的红外辐射来实现对物体的活动监测和识别。
在人体红外传感器中,常用的红外探测器包括有源式红外探测器和无源式红外探测器。
有源式红外探测器是利用人体本身的热辐射作为能源,通过感应人体的红外辐射来实现对人体活动的监测,其优点是不受环境温度影响,适用于室内和室外环境;而无源式红外探测器则是通过感应周围的红外辐射来实现对人体活动的监测,其优点是能够探测到更远距离的目标,适用于需要长距离监测的场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片机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课题:人体红外感应检测系统专业班级:自动化101、102班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时间:2013年12月15日成绩:目录一、设计目的 (3)二、设计要求 (3)2.1、系统总体设计 (3)三、方案设计与论证 (4)3.1、整个系统的原理 (4)3.2、传感器模块 (5)四、硬件设计及电路图 (6)4.1、设计原理 (6)4.2、电路图 (6)五、软件设计 (10)六、元器件清单 (11)七、硬件制作与调试 (11)八、结论与心得 (12)九、参考文献 (13)人体红外感应检测系统一、设计目的1、利用单片机实现HC-SR50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功能。
所设计人体红外感应检测系统能够检测人是否存在,当感应到人体时进行声光报警和指示。
2、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对单片机课程的全面认识和掌握,对单片机课程的应用进一步的了解。
3、锻炼通过自学与自己探索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将单片机软硬件结合起来对程序进行编辑,校验,锻炼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锻炼团队分工合作与协调能力。
二、设计要求2.1、系统总体设计单片机以其典型的结构和完善的总线专用寄存器的集中管理,众多的逻辑位操作功能及面向控制的丰富的指令系统,在工业测控、通信系统和家用电器控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各种电器的性能,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迄今为止,单片机系统和模块主要用于工业控制、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等领域,实现各类系统在线信号采集和监控功能。
本设计是以AT89C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与人体红外传感器模块相结合的的监控报警系统。
是对人体红外感应模块应用的一个极好例子,具有硬件电路简单、软件功能完善、控制系统可靠等特点。
(1)所设计人体红外感应检测系统能够检测人体是否存在,当感应到人体时进行声光报警和指示。
(2)完成软件程序编写(3)完成电路设计及调试(4)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根据本设计需实现的功能,考虑到硬件电路的复杂性、性价比和软件实现的难易程度等情况。
控制器由传感器模块、控制功能模块组成。
传感器模块由人体红外感应器构成,控制功能模块由单片机构成。
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系统启动后,检测P1.0口是否为高电平,为高电平说明检测到范围内有人员存在,显示灯亮,当检测到P1.0为低电平的时,显示灯亮。
三、方案设计与论证3.1、整个系统的原理整个系统的设计方案如下面介绍,主要是:系统原理、控制芯片介绍和管脚说明。
系统原理框图如下图,采用单片机最小系统,有传感器模块,显示模块,控制模块等组成。
(如图一)图一从上面的框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单片机CPU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是所设计电路的核心,也是一部分,它受电源驱动。
芯片管脚图如图2。
图23.2、传感器模块传感器模块由HC-SR501普通型人体红外感应模块构成。
全自动感应:当有人进入其感应范围则输入高电平,人离开感应范围则自动延时关闭高电平。
输出低电平。
人体红外感应模块的的技术指标如下:1.工作电压:DC4.5V至20V2.静态电流:≤50微安3.电平输出:高3.3V,低0V4.延时时间:5-200s(可调)可制作范围零点几秒——几十分钟5.封锁时间:0.2s(默认)可制作范围零点几秒——几十秒6.触发方式:L不可重复,H可重复,默认值为H7.感应范围:小于120度锥角,7米以内8.工作温度:-15—+70度9.电路板外形尺寸:32*24mm,螺丝孔距28mm,螺丝孔径2mm,感应透镜尺寸:(直径):23mm(默认)10.感应透镜尺寸:直径:23mm(默认)四、硬件设计及电路图4.1、设计原理本设计是以AT89C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与人体红外传感器模块相结合的的监控报警系统。
根据本设计需实现的功能,考虑到硬件电路的复杂性、性价比和软件实现的难易程度等情况。
控制器由传感器模块、控制功能模块组成。
传感器模块由人体红外感应器构成,控制功能模块由单片机构成。
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系统启动后,检测P1.0口是否为高电平,为高电平说明检测到范围内有人员存在,显示灯亮,当检测到P1.0为低电平的时,显示灯亮。
4.2、电路图4.2.1、控制功能模块如下图3控制功能模块由单片机AT89C51及晶振复位电路构成。
AT89S51单片机主要性能特点如下:1、4k Bytes Flash片内程序存储器;2、128 bytes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RAM);3、32个外部双向输入/输出(I/O)口;4、2个中断优先级、2层中断嵌套中断;5、5个中断源;6、2个16位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7、2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8、看门狗(WDT)电路;9、片内振荡器和时钟电路;10、与MCS-51兼容;11、全静态工作:0Hz-33MHz;12、三级程序存储器保密锁定;13、可编程串行通道;14、低功耗的闲置和掉电模式。
AT89C51可以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编程,也可以在线编程。
其将通用的微处理器和Flash存储器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可反复擦写的Flash存储器可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复位电路采用按键电平复位方式,通过使复位端电阻和电容与VCC接通而实现。
选择的电阻、电容参数适宜与12 MHz的晶振,能够保证复位信号高电平持续时间大于2个机器周期。
HC-SR501普通型人体红外感应模块的信号输出端S 通过接到AT89C51的P1.0脚上。
图3单片机周围的东西都是使单片机更好的工作而设立的1、振荡器振荡器是单片机系统正常工作的保证,如果振荡器不起振,系统将会不能工作;假如振荡器运行不规律,系统执行程序的时候就会出现时间上的误差,这在通信中会体现的很明显:电路将无法通信。
他是由一个晶振和两个瓷片电容组成的,x1和x2分别接单片机的x1和x2,晶振和瓷片电容是没有正负的,注意两个瓷片电容相连的那端一定要接地。
2、复位端复位电路给单片机一个复位信号(一个一定时间的低电平)使程序从头开始执行;一般有两中复位方式:上电复位,在系统一上电时利用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原理给系统一个短时的低电平;手动复位,同过按钮接通低电平给系统复位,这时如果手按着一直不放,系统将一直复位,不能正常工作。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用的电容是电解电容,要注意正负。
4.2.2、人体红外感应模块电路图如图4HC-SR501普通型人体红外感应模块的信号输出端S通过接到AT89C51的P1.0脚上。
图44.2.3、显示功能模块电路图如图5显示模块是将电阻和显示灯与单片机连接在一起,当人体红外感应模块检测到信号时,显示灯亮;反之,处于“灭”的状态。
电路图如图5图5五、软件设计图6 软件流程设计如上图6,程序清单如下:#include<reg51.h>#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define uint unsigned intsbit dat=p0^0;sbit out=p1^0;void main(){while(1){if(dat)out=0;else out=1;}}六、元器件清单表1元器件清单七、硬件制作与调试在本次课程设计中,硬件电路是在老师所提供的实验室焊接完成的,包括软件编程。
整个过程均是两人合作完成。
电路的调试遇到一些麻烦,开始没有考虑到结果的显示问题,只成功了焊接最小系统电路和单片机与人体红外感应模块的外围电路,在调试的过程接入了发光二极管。
还有在焊接的过程中由于导线比较细,烙铁是容易将导线熔断的,还有是剥线的工具要十分小心的运用,以免夹断或则夹断一部分导线,从而使实验不能顺利进行,所以整个实验过程要十分仔细,包括焊接完成的电路板都要轻拿轻放。
实验的结果是这个样子的,当人体靠近传感器模块时,模块感应到人体所发出的红外线,显示灯亮,当将感应模块放进完全封闭的盒子里,观察到导线连接的盒子外面的电路板上的发光二极管处于“灭”的状态。
八、结论与心得本次课程设计,我们选择题目是《人体红外感应检测系统的设计》。
这对于我们来时是相对陌生的,之前接触这样的内容很少,所做过的课程设计和实践多为利用已知的元器件来组成所要达到设计要求的电路,这次所不同的是需要自己上网查阅传感器模块的相关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我们所学知识所涉及的的应用领域。
通过这次的设计使我认识到本人对单片机、传感器方面的知识知道的太少了,对于书本上的很多知识还不能灵活运用,尤其是对程序设计语句的理解和运用,不能够充分理解每个语句的具体含义,导致编程的程序不能尽意。
本次的设计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如何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怎样将我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以后的工作中去。
在大学的课堂的学习只是在给我们灌输专业知识,而我们应把所学的用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去,此次的电子时钟设计给我奠定了一个实践基础,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磨练自己,使自己适应于以后的竞争,同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在和同学协作过程中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使我对团队精神的积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
最后,感谢老师和同学对我们的帮助,正是由于老师的耐心辅导和所提供给我们的参考资料,使得我的课程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巩固和学习了我们的单片机知识。
相信这对我以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九、参考文献【1】单片机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李群芳、肖看、张士军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2】HC-SR50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说明书。
【3】谭浩强.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4】模拟电路基础,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5】数字电路基础,闫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6】单片机原理与实用技术,雷思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附录:硬件实物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