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标准版本
矿井涌水原因调查报告

矿井涌水原因调查报告一、引言矿井涌水是指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地下水借助矿井或巷道的通道进入矿井,导致矿井内涌水现象的发生。
矿井涌水不仅会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还会对矿井的正常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矿井涌水的原因对于矿井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矿井涌水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二、矿井涌水原因调查根据对历史矿井涌水事件的回顾和实地调查,本报告总结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 地下水层压力增大地下水层压力增大是矿井涌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下水层压力增大可能是由于地表降雨、地下含水层补给增加、邻近矿井开采引起的地下水流动等原因导致。
当地下水层压力超过矿井支护系统的承载能力时,就会导致矿井涌水。
2. 矿井支护系统失效矿井支护系统的失效是矿井涌水的常见原因之一。
支护系统的失效可能是由于支护结构破坏、支护材料老化、支护设计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
当支护系统失效时,地下水就会通过破损的支护结构进入矿井,导致涌水。
3. 矿井排水系统故障矿井排水系统的故障也是矿井涌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排水系统故障可能是由于排水设备损坏、管道堵塞、排水设计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
当矿井排水系统无法正常排水时,地下水就会积聚在矿井中,最终引发涌水事件。
4. 矿井开采活动干扰地下水流动矿井开采活动对地下水流动产生干扰,是引发矿井涌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矿井开采活动会改变地下水流动的路径和速度,导致地下水流向矿井,并增加矿井涌水的可能性。
5. 矿井地质条件不稳定矿井地质条件的不稳定性也是矿井涌水的原因之一。
矿井地质条件不稳定可能是由于地层断裂、岩层变形、岩溶地貌等原因引起的。
当矿井地质条件不稳定时,地下水就有更大的机会进入矿井,导致涌水事件的发生。
三、防止矿井涌水的措施为了防止矿井涌水,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矿井支护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确保支护系统能够承受地下水层压力的影响,并及时修复和更换老化或破损的支护结构。
2. 定期检查和维护矿井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设备的正常运转,及时清理排水管道,以保证矿井排水系统的畅通。
矿井突水的预兆与应急措施ppt课件

根据矿井突水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救援方案,包括救援人员的组织、救援 设备的配置、救援路线的规划等。
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撤离通知
及时向矿井内的所有人员发出撤离通知,告知突水的危险性 和撤离的必要性。
组织撤离
组织人员有序撤离危险区域,确保所有人员的安全撤离。
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报告内容
安全培训
加强矿工的安全培训,提 高他们对突水的认识和应 对能力。
技术水平
提高矿工的技术水平,使 他们能够正确操作设备、 判断危险情况并及时采取 措施。
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 矿工在应对突水时的应急 反应能力。
03
矿井突水的应急措施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启动应急预案
一旦发现矿井突水的迹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队伍,明确各 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建立健全矿井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安全规程
隐患排查
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作业 规程、应急预案等,确保矿工在遇到 突水时能够迅速、正确地应对。
建立隐患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引发突水的隐患。
定期检查
定期对矿井进行安全检查,包括设备 、设施、通风等方面,确保矿井安全 运行。
提高矿工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预防措施不足
分析在预防矿井突水事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包括地质勘探、 水文监测、排水设施等方面。
展望未来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矿井突水事件
加强地质勘探工作
完善水文监测体系
提高地质勘探的精度和深度,对矿区的水 文地质条件进行全面了解,为预防矿井突 水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完善的水文监测体系,对矿区的水文 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 置潜在的水患。
矿井透水预兆解读.共47页文档

4.空气变冷 水的导热系数
比煤岩体大,所 以采掘工作面接 近积水区域时, 空气温度会下降、 空气变冷。
工作面接近大量 积水时,气温骤冷, 煤壁发凉,人一进 去就有阴冷的感觉, 时间愈长就愈感到 阴凉。
但受地热影响较 大的矿井,地下水温 高,当掘进工作面接 近时,温度反而升高。
5.出现雾 气
采掘工作
面气温较高, 煤岩壁渗出 的积水会被 蒸发而形成 雾气。
6.水叫
含水层或积 水区内的高压 水在向煤岩壁 裂隙挤压时, 与煤岩壁摩擦 会发出嘶嘶的 声响。
这是突水的 危险征兆。
若是煤巷掘进突水事故即将发生。 这时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 的人员。
9.钻孔喷水、底板涌水、煤壁溃 水
采掘工作面已经与水体或导水通道非常接近。
10.水色发浑
采空积水多属积水时间长久、水中溶解的杂质 多、水量补给较差的水源,一般称为死水,出现 水色浑的现象当然在所难免。
另外,冲积层水和受冲积层补给的断层水常出 现淤泥,砂、水浑浊,多为黄色。在岩巷掘进遇 到断层水时,有时能在岩缝中见到淤泥,底部出 现射流现象,水呈现黄色。
11.有臭味(有害气体增加)
因为采空积水区常常有CH 4 (瓦斯)、CO 2 (二氧化碳) 、H 2 S(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逸散 出来的缘故,有害气体增大说明工作面附近有采 空积水。
四、不同水 体透水预兆特 点:
1. 冲积层水透水 预兆 (1)突水部位岩层 发潮、滴水,且逐 渐增大,仔细观察 可发现水中有少量 细砂。
3.断层水透水预兆
断层破碎带中的地下水一般是流动的,补给较 充分,故称“活水”。所以,很少出现“挂红” 现象,水无涩味而发甜。
矿山涌水特征分析报告

矿山涌水特征分析报告涌水是矿山开采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给矿山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深入研究矿山涌水的特征,本报告针对涌水的发生原因、涌水量变化规律以及其对矿山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涌水的发生原因1. 地质背景:地质构造的复杂性、褶皱、断裂等地质特征是矿山涌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断裂带横切矿层会导致岩体的破碎和水流通道的形成,从而引发涌水。
2. 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的分布、裂缝和岩层孔隙性质等水文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矿山涌水的产生。
含水层的渗透性决定了水在岩体中的传递速度,如果渗透性较高,就容易引发涌水。
3. 人为活动:矿井的开采、巷道掘进等人为活动会改变地下水体系,并可能破坏原有的地下水层结构,从而导致涌水的发生。
二、涌水量的变化规律1. 季节性变化:矿山涌水量常常表现出季节性的波动。
雨季和融雪期的降水增加会导致矿山涌水量的上升,而旱季则相对较少。
2. 临界水位:涌水量会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而增加,当地下水位超过一定临界水位时,涌水量将显著增加。
3. 矿井压力:矿山开采造成的矿井压力变化也会对涌水量产生影响。
当矿井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促使地下水体向矿井中涌水。
三、涌水对矿山生产的影响1. 安全风险:矿山涌水会增加地下工作环境的危险性,对井下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
大量涌水会导致巷道、矿井坍塌,从而引发事故事故。
2. 生产中断:涌水导致矿井和巷道被淹,生产设备无法正常运行,从而使矿山生产中断,造成经济损失。
3. 效率降低:矿山涌水增加了矿井排水和抢险的工作量,使得生产效率降低。
同时,涌水还会对生产设备造成腐蚀和损坏,增加了维修和更换设备的成本。
四、涌水治理措施1. 加强勘探:通过地质勘探工作,了解地下水体系结构和岩层裂隙情况,为涌水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2. 设立排水系统: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矿井和巷道的排水畅通,及时降低水位。
3. 确定涌水漏点:通过现场勘测和监测,定位涌水漏点并及时进行修复,减少涌水量。
矿井透水、透水预兆及防治

8、未重视透水征兆或处理方法不 当,造成透水
第十页,共55页。
9、钻孔封孔不合格或没有封孔。 矿井施工的各种钻孔必须严密封 孔。对各种地质钻孔要进行调查
第十一页,共55页。
(三)矿井透水的预兆有哪些
矿井突水征兆有:挂红、挂汗、 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 板淋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 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水色 发浑、有臭味等
第二十一页,共55页。
(四)发现透水预兆时应采取 的措施
首先要停止采掘作业,报告调度 室
第二十二页,共55页。
其次是要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 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第二十三页,共55页。
二、矿井水 灾的防治
(一)一般原则
矿井火灾的防治必须坚持:“有疑 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 并应形成制度。
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
顶板来压、淋水加大
第十八页,共55页。
溶洞水、老窑积水
如果出水有臭味、发黄、发红等 ,说明离溶洞水、老窑积水不远
第十九页,共55页。
断层水
由于断层在形成时有岩层的错动 ,裂隙中会出现淤泥
第二十页,共55页。
采掘工作面接近含水断层时,淋 水会加大,顶底板压力增大现象
第四十三页,共55页。
7、工作人员要熟悉透水预兆和避 灾路线,当发现透水预兆或发生 大量涌水时,应立即报告调度室 采取措施,并安全撤退
第四十四页,共55页。
(四)放水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1、放水前应进行水量、水压及煤 层透水性试验;
第四十五页,共55页。
2、应根据矿井排水能力的大小, 用闸门控制放水量,以免造成水 灾;
矿井必须采取“探、防、堵、截、 排”的综合防治水措施。
第二十四页,共55页。
煤矿顶板突水因素分析

煤矿顶板突水因素分析【摘要】过去较长时期中,由于煤矿顶板水害导致煤炭开采中的重大事故较少,因而对顶板水害预测的研究不如底板水害预测那样受到重视。
但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煤矿综合机械化的普及,顶板水害对正常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
因此,研究分析煤矿开采时的充水条件,总结突水规律,预测顶板水害和超前制订防治措施,对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键词】顶板水害预测;突水规律;防治措施1.煤层顶板突水预测理论方法顶板突水机理研究主要有“上三带”[2]理论、岩移“四带”理论等学说。
煤炭科技研究院刘天泉院士按照长壁开采后,覆岩变形特征及其导水性能,将上覆岩层分为“三带” [3],即冒落带、裂缝带和整体弯曲下沉带,该理论目前为国内研究顶板突水的主要理论基础。
“两带高度”即冒落带和裂缝带,对矿井顶板突水研究有重要意义,经大量实践研究,总结了两带高度公式,拓展了“上三带”理论的实用性。
此后,山东科技大学高延法教授突破了传统的三带观念,提出岩移“四带”模型[4],对第四纪岩层的作用、特征及对岩移的影响作了对比计算分析,得出了四带划分的必要性,认为岩层结构力学模型应划分为破裂带、离层带、弯曲带和松散冲击层带,进一步拓宽了对顶板突水机理的认识。
其他相关专家学者对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突水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2.影响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的主要因素分析[5]影响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根据我国多年来大量煤层顶板突水案例的系统分析与研究,影响煤层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的主要控制因素主要包括:1)顶板充水含水层的岩性特征:主要包括含水层厚度、有效含水层厚度与隔水岩段厚度比(脆、塑性岩厚度比)等;2)顶板充水含水层的渗流特征:主要包括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冲洗液消耗量、井下突水情况、近期水位变化等;3)水化学特征:主要包括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比;4)地质构造特征:主要包括断层、裂隙、褶皱及岩溶陷落柱等。
煤矿突水事故68例

厚度0~ 30m,多为 1.6~5.0m
茅口灰 岩含水 层、老 窿积水 和构造 裂隙水 最大涌水 、大气 量70~ 降水 80m3/h
22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正常涌水 量一般5立方米/小时左右。但该矿 主井井筒东侧200米范围内就有6处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廉桥 老窑,均在深塘煤矿开采区之上, 2002年6月22日 镇深塘煤矿六平巷6上山 使该矿水文地质条件变得复杂。
5
向斜东 翼缓20 地层走向为北东300-400,向南东 —45 倾,地层倾角一般为300-600,局 °,向 部直立倒转。褶曲比较发育,断裂 斜西翼 耒阳市三都镇龙兴煤矿, 少,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为多字 陡50— 2006年6月8日 主井-41水平61煤1#上山 型构造。 65°
新泰市朝阳煤矿,+50m水 6 2001年9月20日 平21701平巷
河南省禹州鹤煤仁和矿业 有限责任公司,11021工 煤层底板岩溶裂隙承压水,其 2008年9月7日 作面上付巷一探巷 井田浅部老空积水较多
有 无
3
0.3-1.3m
倾角24 度
一探巷 最大涌水 斜长为 老空积 量200立方 41.8米 水 米/小时 有
老空积 斜长520m 水 老窑水 、生产 小窑积 水、大 气降水 、老采 空积水 最大涌水 和岩层 量为60 斜长470m 裂隙水 m3/h 最大涌水 量为 30m3/h
21
总厚度为250m的中厚层状灰岩, 溶洞裂隙发育,连通性好,含有丰 富的岩溶地下水,属强含水层。 +100标高以上浅部,溶洞、裂隙 均发育,水量大;+100标高以下 以裂隙为主,周边关闭了多个小 井,老窑较多,且与其他矿贯通, 上栗县赤山镇高兰永胜煤 使老窑采空区和煤矿采空区形成巨 2005年7月7日 矿 大的空间和积水
煤矿特大突水事故案例(2篇)

第1篇一、事故背景我国某煤矿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该煤矿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2000年正式投产。
在多年的开采过程中,该煤矿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加之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导致该煤矿在2015年发生了一起特大突水事故。
二、事故经过2015年6月15日,该煤矿在5号煤层进行采煤作业时,突然发生特大突水事故。
事故发生后,矿井水位迅速上升,大量泥沙、杂物涌入矿井,导致井下作业人员被困。
经过紧急救援,共救出被困人员12人,但其中9人因抢救无效死亡,另有3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矿井地质条件复杂,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该煤矿所处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裂隙发育,加之地下水位较高,为突水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 安全生产意识不强。
在事故发生前,该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导致员工安全意识淡薄。
3. 监测预警系统不完善。
事故发生前,该煤矿监测预警系统存在缺陷,未能及时发现并预警突水事故的发生。
4. 应急救援措施不到位。
事故发生后,该煤矿应急救援措施不力,未能迅速有效地组织救援,导致事故损失扩大。
三、事故原因分析1. 地质条件因素:该煤矿所处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裂隙发育,为突水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地质条件。
此外,地下水位较高,进一步加剧了突水事故的风险。
2. 安全生产管理因素:该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导致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对事故的预防和应对能力不足。
3. 监测预警系统因素:事故发生前,该煤矿监测预警系统存在缺陷,未能及时发现并预警突水事故的发生,导致事故损失扩大。
4. 应急救援措施因素:事故发生后,该煤矿应急救援措施不力,未能迅速有效地组织救援,导致事故损失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RHD-QB-K6521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标准版本 操作指南 / OPERATION GUIDE 编号:RHD-QB-K6521
第 2 页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标准版本 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矿井突水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对突水机理及突水危险性评价和预测是解决突问题的关键技术基础,构造裂隙是造成煤层底板突水的主要因素。平顶山十三矿是1座设计能力180万t/a的大型矿井,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2次较大的突水事故。井田煤系地层属于石炭二叠纪,二叠系已煤组的二₁煤(或已16-17煤层)为该矿井的主采厚煤层。煤田分布在汝河和沙河之间的分水岭地带,构造形态为一地垒型的复向斜构造,四周受接近东西向两组张性断裂的控制,形成一多边操作指南 / OPERATION GUIDE 编号:RHD-QB-K6521 第 2 页 形的地垒型断块,由于煤田相对抬起,切断了与周围区域含水层的直接水力联系,阻隔了区域基岩地下水向井田的侧向补给,使本井田成为一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1 采面概况及突水过程特征 平顶山十三矿目前开采已组煤层,发生的2次突水事件分布在已一和已二的2个采区。第一次突水发生在已15-17-12010采面,该采面位于一水平已二采区东翼第一区段,东至侯村保护煤柱线,西到上山保安煤柱,北至防水煤柱,南部尚未布置采面。采面走向长1 285m,倾斜宽130m,采面煤层倾角平均为26°,煤层厚平均为5.28m。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沿煤层顶板放顶煤一次采全高,工字钢金操作指南 / OPERATION GUIDE 编号:RHD-QB-K6521 第 2 页 属支架支护(图1)。第二次突水发生在已15-17-11090采面,该采面位于一水平已一采区东翼第五区段,东邻襄郏背斜轴部,西至上山和东风井保安煤柱线,南北均未布置采面。回采走向长1 090m,倾斜宽128m,采面煤层倾角平均为20°,煤层厚平均为5.4m。巷道掘进沿煤层走向和顶板施工,工字钢金属支架支护。采面里段采煤方法为分层综采,采高2.2m左右,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图2)。
图1 12010工作面平面示意图 图2 11090工作面平面示意图 1999年12月27日 12:20,12010采面切眼里帮下机头以上7~11m范围内底板突水,标高-操作指南 / OPERATION GUIDE 编号:RHD-QB-K6521 第 2 页 236.4m,最大突水量240m³/h,12h后衰减为227 m³/h。28日15:30测得二灰水位开始以0.15m/d的速度下降,突水过程呈现出水量相对稳定的非稳定流状态。29日0:00后相对稳定,15d后水量稳定在150 m³/h。
20xx年11月15日15:00,11090采面采空区侧底板有水涌出,水量为5~6 m³/h;18:00水量增大到150 m³/h,同时听到采面有响声,并伴有煤尘飞扬,14 #架后底板鼓起0.4m,水伴着大量煤沿运输机和支架间人行道奔涌而下,最大突水量达435 m³/h,采面下出口封顶后的平均出水量为300 m³/h,采面突水点标高由-496.6m上升至-457.4m。由于突水最较大,致使机巷最高点(-457.4m)以里共淹操作指南 / OPERATION GUIDE 编号:RHD-QB-K6521 第 2 页 没巷道508m,最高点以外自流850m。30d后,水量稳定在168 m³/h,水温在38℃左右。
总之,2次突水具有突发性、矿压显现明显、水量大且稳定、水温高等特征。
2 突水原因分析 2.1 水文地质条件 已15-17-12010采面煤层直接底板为黑色的砂泥岩互层,厚2.14m。老底为细砂岩,厚7.71m。采面区段岩层平均倾角为28°,掘进过程中揭露断层28条,走向大致为NE,最大落差10m(图3)。11090采面直接底为砂质泥岩,厚1.8~操作指南 / OPERATION GUIDE 编号:RHD-QB-K6521 第 2 页 3.25m;老底为细砂岩,厚6.9m。采面在掘进期间共揭露大小断层17条,影响走向长398m,断层组的2条主要断层间距23m,对采面影响较大(图4)。两采面下部为晚石炭世上古生界石炭系太原群上部灰岩段1~7层和寒武系(表1)。
表1 煤层与底板地层情况表 古生界
二叠系 已煤段 已15-17煤厚10.6m 操作指南 / OPERATION GUIDE 编号:RHD-QB-K6521
第 2 页 裂缝承压水
砂泥岩厚8.1m 石炭系 上部灰岩段 一灰岩厚10m 岩 溶 水 操作指南 / OPERATION GUIDE 编号:RHD-QB-K6521
第 2 页 二灰岩厚8.0m 三灰岩厚7.8m 砂泥岩段 砂泥岩厚16.6m 下部灰岩段 四灰岩厚7m 五至七灰岩厚7.4m 操作指南 / OPERATION GUIDE 编号:RHD-QB-K6521
第 2 页 铝土岩厚8.2m
寒武系灰色白云质灰岩 图3 12010采面水文地质单元示意图 图4 11090采面水文地质单元示意图 已15-17-12010采面处于正断层F2(∠63°,H=47m)、F6(∠77°,H=52m)之间,风巷上部有正断层 F3(∠65°,H=11m)、F4(∠58°,H=18m)(图3)。11090采面南北方向以襄郏一号正断层和灵武山向斜为骨干构成边界。东西方向以11090逆断层带和沟李封断层为边界。沟李封断层和襄郏一号正断层交汇处应力集中,裂隙也相对发操作指南 / OPERATION GUIDE 编号:RHD-QB-K6521 第 2 页 育,和富水带共同构成了突水的富水区和迳流带(图4)。两采面均为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静储量丰富,富含承压水。
2.2 充水水源分析 石炭系一灰岩是泥灰岩,二灰岩是两采面突水的直接富含水层;三灰岩的富水性最差;四至七灰岩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0.075~0.019L/(s·m),四灰岩不发育,富水性差,六灰岩和七灰岩局部富含水,五灰岩富含水;二灰岩和五至七灰岩存在水力联系。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单位涌水量为0.226L/(s·m),在石炭系110m以下,岩溶较发育。
2个采面突水水量大且较为稳定,水压高,说明操作指南 / OPERATION GUIDE 编号:RHD-QB-K6521
第 2 页 有丰富的补给水源,呈现出承压水的一般规律。据突水水质分析结果知,2次突水水源不是顶板或第四系水,而是灰岩含水层水。两采区恒温带在地表以下25~30m附近,温度为17.2℃,地温梯度为3.2~3.5℃/hm。
12010采面突水温度为22℃,出水点距地面高-300m左右,预计水温为24℃,与二灰水水位基本相符,突水后二灰水水位一直下降也说明了突水水源主要是二灰水。地质勘探表明,在没有大量疏水的情况下,12010采面下的二灰水水位下降了150m以上,说明该面二灰水的补给条件差,以消耗储量为主。二灰水水头高度为210m,由于该面回采时最大突水量达240³/h,至采面回采结束底板二灰水的涌水量尚有30m³/h,表明二灰岩有一定的富水性和渗操作指南 / OPERATION GUIDE 编号:RHD-QB-K6521 第 2 页 透性,在有足够排水能力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安全生产(图5)。
图5 突水水量、水温、二灰岩水动态曲线示意图
11090采面突水之初水温为30℃,4d后稳定在38℃左右。11090采面突水处标高为-498m,预计该处水温为35℃,而实际水温为38 ℃左右,说明突水补给水源应在-550m以下,是石灰系五灰水和寒武系中白云质灰岩水。从五炭岩观测孔水位动态看,五灰水水位稍有下降(只有五灰水观测孔在突水面附近且中间无断层,但在突水时该孔还没有施工完),说明五灰水是主要的补给水源。综上认为,11090采面突水水源为石炭系二灰水,补给水源为操作指南 / OPERATION GUIDE 编号:RHD-QB-K6521 第 2 页 石炭系五灰水和寒武系白云质灰岩水(图6)。
图6 突水水量、水温、五灰岩水动态曲线示意图
2.3 导水通道分析 底板破坏带与岩溶水断层破碎带是两采面底板突水的主要通道,断层煤柱构造和裂隙发育,隔水层完整性遭到破坏,给突水提供了通道。
据突水的特征推断,11090采面突水通道为溶蚀裂隙——管道水流系统;12010采面突水通道为与切眼成40°交角的一个构造裂隙;11090采面突水补给通道:一是襄郏背斜仰起端的石炭系灰岩隐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