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与CT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年第5卷第32期2018V ol.5No.3264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岳凤霞(山东兖矿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济宁 273500)【摘要】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

方法 随机抽取来我院接受诊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72例,依据数字平均分配原则划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36例,对照组单纯行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联合药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眩晕程度变化。

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程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需要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充分收集病史,综合评估后方可作出科学诊断,治疗方面采用手法耳石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手法复位【中图分类号】R76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2.64.0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属于常见的一种眩晕疾病,由于其自身的发病特征较为独特,从而使其成为医疗人员研究的焦点话题[1]。

本文收集了来我院接受诊治的BPPV患者72例,旨在探究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BPPV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等检查后排除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中枢性位置性眩晕及相关继发性病变。

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36~63岁,平均年龄(53.7±4.2)岁。

依据数字平均分配原则划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36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对比。

1.2 诊断标准BPPV的诊断依据及标准[2]为:入院后对患者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并行Roll-Test、Dix-Hallpike体位诱发实验检查,对其眼震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病史进行BPPV半规管诊断;原发性BPPV则提示发病前没有任何内耳相关性病史。

202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202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202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1流行病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

迄今为止,BPPV确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清楚,多项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Mizukoshi等报道日本的年发病率约为10.7/10万,但该研究仅纳入了急性期就诊的患者。

Froehling等通过病历联网系统推算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发病率约为64/10万,但发病后没有就诊的患者未被纳入。

德国一项人群横断面研究报道,BPPV年患病率为1.6%,终生患病率为2.4%,年发病率为0.6%,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

2临床表现短暂的视物旋转或不稳感,多发生在患者起卧床及翻身的过程中,有时出现在抬头和低头时;3检查(一)基本检查后半规管BPPV诊断的关键——Dix-Hallpike试验(二)可选择的检查1.眼动功能检查:有助于鉴别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2.前庭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前庭功能障碍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中枢代偿情况,有助于判断BPPV与其他前庭感受器的共病状态,分析病因和判断预后。

3.听力学检查:原有的稳定的听力下降不影响BPPV诊断。

如果眩晕伴有新近出现的听力下降则需要进行听力学检查。

正常的听力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排除其他耳科疾病,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听神经瘤等。

4.影像学检查:颞骨CT有助于排除中耳、内耳的炎性病变或结构异常导致的位置性眩晕。

内耳-桥小脑角内听道MRI能帮助了解有无占位性病变(如听神经瘤)、有无结构异常,能为部分不典型或难治性病例提供诊断线索。

5.平衡功能检查:用于评价姿势稳定性,为制定康复策略、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6.病因学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病因,了解发病机制。

包括钙离子代谢和骨质疏松的指标,如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游离钙离子水平、骨密度测量,以及血糖、血脂、尿酸、性激素等相关检查。

梅尼埃病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梅尼埃病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梅尼埃病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全文)一、梅尼埃病的流行病学迄今为止,梅尼埃病确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清楚。

Stahle等报道的患病率是46/10万;日本人群的发病率为17/10万;Wilmot报道北爱尔兰的年发病率为10-20/10万;Okafor报道尼尔利亚黑人的发病率达400/10万;Wladislavosky-Waserman等通过严格的标准和研究设计,分析1953-1980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年龄调节后的年发病率为15.3/10万;Kotimaki等分析了500万芬兰人口,发现患病率为43/10万,年发病率为4.3/10万。

以上报道的梅尼埃病患病率和发病率差异很大,其原因为:(1)研究者对梅尼埃病诊断标准的掌握不一致,不同时期应用的诊断标准并不完全相同;(2)疾病的自然病程不一;(3)存在数据采集方法和分析方法差异。

二、梅尼埃病的分级诊断最早提出梅尼埃病分级诊断的是1995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O-HNS)制定的梅尼埃病指南,将梅尼埃病诊断分为四级:确诊(certain)梅尼埃病、临床诊断(definite)梅尼埃病、疑似(probable)梅尼埃病以及可疑(possible)梅尼埃病。

我国2006年贵阳标准中,提出“临床诊断”及“梅尼埃病待诊”。

2015年Barany学会等制定的梅尼埃病诊断标准中,将梅尼埃病分为“临床诊断梅尼埃病”和“疑似诊断梅尼埃病”。

本《指南》制定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上历史沿革以及目前国际主流的Barany学会诊断标准,明确提出梅尼埃病的分级诊断,即“临床诊断”和“疑似诊断”。

梅尼埃病的分级诊断符合临床实际,考虑到了患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差异性,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水平。

三、梅尼埃病的分期1995年美国AAO-HNS梅尼埃病指南中,提出根据患者纯音听阈分为I至IV期。

我国2006年贵阳标准中提出按照听力变化特征,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

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

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变化方向的
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为表现的疾病。

其发病机理主要是耳石从椭圆囊中脱落至各个半规管,引起半规管内淋巴液的流动,导致左右两侧内耳的不平衡,最终引起眩晕。

耳石症的主要症状包括:
1.旋转性:有明显的旋转感,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

2.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

3.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4.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此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

耳石症的发生可能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因素有关。

耳石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耳石手法复位治疗,通常患者在复位后眩晕症状可迅速缓解,甚至完全没有眩晕症状。

对于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耳石症,还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药物治疗。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头部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预防耳石症的复发。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分析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分析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本文选取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在了解患者临床特点的同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行非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行手法复位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围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采取手法复位治疗后,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引言:由于椭圆囊斑耳石脱落,在进入到半规管内后,在患者头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耳石游动,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疾病。

该疾病属于前庭系统疾病,主要来源于内耳,患病后将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

因此,要求临床应积极加大对该疾病的研究力度,明确该疾病临床特点,并将该因素考虑在内,做好患者治疗工作,确保患者疾病能够得以恢复。

当前临床主要采取复位治疗手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按照临床要求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患者疾病得到显著治疗,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出现复发的风险。

本文于本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观察患者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疾病临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分组,观察组(n=32)性别:男/女=24/8例,年龄(51.29±4.20)岁。

对照组(n=31)性别:男/女=23/8例,年龄(51.30±4.26)岁。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非手法复位治疗。

观察组:手法复位治疗。

经检查,取患者坐位,保持快速仰卧的同时,将患者头部向后转,角度为30°,并进一步保持患者坐位,将头部向患侧偏转,角度为45°,保持患者卧位,将头部悬垂,角度为30°。

将患者头部向健侧进行偏转,角度为45°,再次将患者向侧卧偏转,保持头部向下45°,最后将患者恢复到坐位状态,保持头部前倾,角度为30°,在每次进行头部偏转时,应注意保持2min。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 晕(bppv)诊断和治疗 课件
REPORTING
• BPPV 概述 • BPPV 诊断 • BPPV 治疗方法 • BPPV 预防与康复 • BPPV 研究进展
目录
PART 01
BPPV 概述
REPORTING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疾病,表现为头部位置改变时出现的短暂 性眩晕和眼震。
研究方向
深入探讨BPPV的病因和病理生 理机制,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
路和方法。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比较不同 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 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依
据。
加强BPPV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为预 防和治疗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
方案。
通过Dix-Hallpike或Roll-Test 等位置性诱发试验阳性,可确
诊为BPPV。
鉴别诊断
01
02
03
前庭神经炎
患者有病毒感染史,眩晕 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周 至数月,无位置性眩晕特 点。
迷路炎
患者有中耳炎病史,眩晕 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听 力下降等症状。
颈性眩晕
患者有颈部疼痛、僵硬等 症状,眩晕与颈部活动有 关,无位置性眩晕特点。
患者感到视物旋转,周围物体 晃动或自身旋转。
平衡障碍
患者感到站立不稳,容易跌倒 。
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伴随恶心、呕吐等症 状。
诊断标准
01
02
03
04
患者有头部移动至特定位置时 出现的短暂性眩晕症状。
眩晕发作时伴随至少一种其他 症状,如恶心、呕吐、出汗等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眩晕的疾病 ,如前庭神经炎、迷路炎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 官病变。

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

多数病例发病并无明显诱因,而可能的诱因则多见于外 伤。

临床特点 :1、发病特点:时间性及空间(位置)性。

2、眩晕特点:持续期 -- 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劳 适应性(易疲劳性): 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3、眼震特点:同眩晕特点 方向:旋转性或水平性、向地性治疗:该病药物不能治愈,手法复位有奇效。

疾病分类老年病科 疾病描述位置性眩晕分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两类。

眩晕患者是在某一特定头位时,激发伴随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但不伴有耳鸣、耳聋 等耳宣传员症状。

症状体征1、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

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 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 3— 10s 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 60s 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2、眼震十分特殊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 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 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3、病程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眩晕的成为变 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 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

1)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

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作耳向下4、多见于中年患者( 45— 50 岁)。

疾病病因主要是由于耳石器异位所引起,也可能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1、耳石病迷路老年性改变, 或退行性变椭圆囊斑变性及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 别是后半规管中。

2、外伤颅脑外伤,血管病变如高血压、低血压、颈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引起的内耳循环障碍, 特别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天及数周,或头部加速减速运动时所致的外伤。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广州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广州

伴随症状
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出 汗等自主神经症状。
体位试验与诊断依据
Dix-Hallpike试验
01
通过特定头位变化诱发眩晕和眼震,观察眼震特点以明确诊断。
滚转试验
02
用于诊断水平半规管BPPV,通过头部左右滚动诱发眩晕和眼震。
诊断依据
03
结合患者病史、典型症状及体位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与误区提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 断和治疗-广州
目 录
• 引言 • BPPV临床表现与诊断 • BPPV治疗原则与方法 • 复位后康复期管理与预防复发措施 • 广州地区特色诊疗经验分享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工作重点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阐述良性阵发性位置 性眩晕(BPPV)在 广州地区的诊断与治 疗的重要性
未来工作重点部署
深入开展研究
加强BPPV发病机制、诊断技术 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探索更加安
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构建协作网络
通过媒体宣传、科普讲座等形式, 普及BPPV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
该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推广普及知识
举办专业培训课程,培养更多具 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BPPV诊疗 人才,提升整体诊疗水平。
复位治疗设备
针对BPPV的复位治疗,广州地区部分医院采用了先进的复位 治疗设备,如全自动复位转椅、SRM-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 晕诊疗系统等,提高了复位治疗的准确性和舒适性。
专家团队建设成果展示
多学科协作团队
广州地区多家医院建立了由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 BPPV诊疗团队,实现了跨学科的优势互补和协作诊疗。
加强人才培养
建立广州地区BPPV诊疗协作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和技术推 广,推动广州地区BPPV诊疗工作 不断向前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与CT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价值分析发表时间:2017-08-24T14:58:11.13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 作者: 杨奎[导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前庭疾病,主要是由于头位变动而引起。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放射科 湖南衡阳 4210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6例,分别对患者进行内耳磁共振水成像、颅核磁共振及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三种检查的诊断情况。结果: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对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诊断阳性率为89.29%,颅核磁共振的诊断阳性率为53.57%,颞骨高分辨率CT的诊断阳性率为62.50%,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检查方式。结论:内耳磁共振水成像能够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提供较为客观的诊断信息,诊断的准确率高,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内耳磁共振水成像;CT Value analysi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inner ear and CT diagnosis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ner ear application of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of water. Methods:56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ortreatment,respectively,for patients 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raphy of inner ear,cranial MRI and high resolution temporal boneCT,Comparison of three diagnostic checks Happening. Results: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raphy of inner ear in 56 cases of benign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diagnosis was 89.29%,cranial MRI diagnostic positive rate 53.57%,high-resolution temporal bone CT diagnostic positive rate of 62.50 percent,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inner ear was significantly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inspection methods. Conclusio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inner ear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benign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diagnosis more objective diagnostic information,high accuracy of diagnosis,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clinical diagnosis,it should be widely applied. [Key word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wa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inner ear;CT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前庭疾病,主要是由于头位变动而引起,表现为短暂发作性的眩晕并伴有特征性眼震[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较为复杂,患者体征多变,因而在临床诊断上存在一定困难。临床研究显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后可累及患者的后半规管、前半规管以及水平半规管,或导致多管同时受累,这种多管受累的情况一般多发于患者遭受头部创伤或其他相关复位治疗时[2-3]。在诊断方面,由于前庭处于内耳范围,而通过进行磁共振水成像能够较为清楚全面地显示出患者内耳的结构,因而能够对患者罹患侧以及罹患侧的半规管作出正确的显示和诊断,进而提供出患者较为准确的内耳结构情况的影像学依据,为医务人员的诊断提供参考[4]。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内耳磁共振水成像、颅核磁共振及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研究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8.2±5.3)岁;病程3d至3个月,平均病程(15.2±3.5)d。56例患者主诉均为眩晕,或伴有耳鸣、恶心及眼球震颤等。56例患者均进行脑电图检查、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并经耳鼻喉科检查显示无异常。同时,对56例患者进行前庭功能冷热水交替实验,并排除肿瘤、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等可能危及生命的其他原发性眩晕。 1.2 诊断标准 56例患者均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分会发布的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2007)进行诊断[5]:患者存在当头部运动到某一位置时出现短暂眩晕的情况;经变位性眼震试验显示为阳性,即经Dix-Hallpike相关试验呈阳性为后或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滚转试验呈阳性为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同时具有<30s的短潜伏期和疲劳性。 1.3 检查方法 检查仪器选用飞利浦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检查范围为患者整个颞骨岩部,两耳对称,设置8通道头部线圈,扫描序列选择3D/FSE,设置扫描参数为:脉冲时间(TR)为5000ms,回波时间(TE)为200ms,层厚为0.8mm,采用无间层隔连续扫描,矩阵(matrix)为340×320,视野(FOV)为178mm×178mm,带宽频率(band- width)为31.25kHz,采用轴位扫描,平均扫描时间为

16min。对原始图像进行系统重建,选取内耳结构显示较清晰的层面,多平面重建该层面并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对内耳迷路部分的轴位、侧轴位、冠状位、斜矢状位进行图像重建,删除不需要的周围低信号部分,保证重建的图像清楚无背景干扰。 CT检查仪器选用西门子双源256排CT,对患者进行水平位双侧颞骨扫描以及冠状位扫描,设置层厚为0.5~1mm,设置间距为0.4mm,设置螺距为0.5mm,进行增强扫描,间隔0.5s后转动1圈。

1.4 图像分析 所有图像均采取双盲法进行分析,由3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分别对相关图像进行分析,3位诊断医师在诊断前对受试者的诊断情况均不知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本次研究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三种检查方式诊断情况,经颅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主要表现为耳石脱落、听小骨受损以及半规管受累,分别为13例、12例、5例,可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般是由于患者的耳石从椭圆囊中脱落至半规管,对半规管产生破坏而引起。经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其结果与颅核磁共振较一致,其中耳石脱落17例,听小骨破坏11例,半规管受累7例。经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检查显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耳石从椭圆囊脱落至半规管,并在后壶腹嵴上沉积;双侧或单侧的半规管起始段及局部出现扩张,边缘粗糙,粗细不均匀;椭圆囊和球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中7例患者半规管发生破裂,详见表1。

注:X21、P1为内耳磁共振水成像与颅核磁共振比较的统计值,X22、P2为内耳磁共振水成像与颞骨高分辨率CT比较的统计值。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般主要是由于患者的中枢及外周前庭系统出现功能异常而引起,表现为短暂的、阵发性的眩晕或眼震,常累及患者单侧或双侧的内耳半规管[6-7]。在诊断方式方面,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颞骨高分辨率CT逐渐发展为临床中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重要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呈现出骨性结构,从而为测定患者的内耳显微结构提供可能,进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但是由于该方法对于有脑脊液以及内淋巴液等围绕的神经结构及膜迷路等较为细微的软组织结构并不能清晰地进行识别,因而在诊断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9]。与颞骨高分辨率CT比较,磁共振技术在内淋巴管发育异常、迷路炎、肿瘤以及先天内耳畸形等方面的显示均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特别对于患者内耳细微的软组织结构可以清楚地显示,诊断的准确性更高。 磁共振水成像技术是在静态液成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扩展了内耳影像学的临床显示范围,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从而使对活体进行内耳结构研究成为可能[10-11]。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在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过程中,通过利用重T2加权的技术,可以突出显示出富含水的组织,而对于其他不含水的组织,其信号会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明显的衰减。患者的膜迷路内存在着丰富的内淋巴液,在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还存在着丰富的外淋巴液,在内听道内存在着丰富的脑脊液,因此,通过利用重T2加权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富含水的内听道结构及膜迷路,从而为诊断提供依据。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耳石从椭圆囊脱落至半规管,并在后壶腹嵴上沉积;双侧或单侧的半规管起始段及局部出现扩张,边缘粗糙,粗细不均匀;椭圆囊和球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张,以及半规管破裂。同时比较内耳磁共振水成像与颅核磁共振及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的诊断准确性,结果显示较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89.29%,明显高于颅核磁共振及颞骨高分辨率CT。 综上所述,内耳磁共振水成像能够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提供较为客观的诊断信息,诊断的准确率高,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莹,郭宏庆,申学良,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血脂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2014,15(02):215-216. [2]郝大慰. 中医辨证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0 例[J]. 河南中医,2014,16(09):1781-1782. [3]原红艳,张淑香. SR 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0(03):336-337. [4]刘学升,李筱瑜,邓玮.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急性发作时的临床表现探讨[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2,10(29):1-4. [5]黄卓林,薛远琼. 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0例临床分析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28(12):109-111. [6]马鑫,李蔷,余力生. 病史两问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意义[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17(09):459-461. [7]张波,孙敬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裸眼及视频眼震图下眼震特征及定位诊断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4(03):235-2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