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位置性眩晕课件
合集下载
良性位置性眩晕讲课资料精美课件

轻或消除眩晕症状。
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包括Epley 法和Brandt-Daroff法等,这些 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经过一次 或多次复位治疗后,症状可以得
到明显改善。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中医针灸、物理疗 法和心理治疗等,这些方法可以作为 药物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的辅助手段 。
创新治疗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 的创新治疗手段应用于良性位置性眩 晕的治疗,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 。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 种常见的眩晕疾病,主要由于 耳石脱落引起。
本课件介绍了BPPV的病因、临 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重 点介绍了耳石复位治疗。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员可以 全面了解BPPV的诊疗过程,提 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和前庭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前庭系统的兴奋性 ,减轻眩晕症状。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需要按时服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 互作用。
手法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治疗是良性位置性眩晕 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特定 的手法操作来纠正头部位置,减
理论依据。
治疗方法研究
目前,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 法主要包括手法复位、药物治疗 和前庭功能训练等。研究者们正 在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
法。
研究展望
深入了解发病机制
提高预防意识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了解良性位置 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以期为治疗提供 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良性位 置性眩晕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减少发 病率和复发率。
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包括Epley 法和Brandt-Daroff法等,这些 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经过一次 或多次复位治疗后,症状可以得
到明显改善。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中医针灸、物理疗 法和心理治疗等,这些方法可以作为 药物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的辅助手段 。
创新治疗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 的创新治疗手段应用于良性位置性眩 晕的治疗,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 。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 种常见的眩晕疾病,主要由于 耳石脱落引起。
本课件介绍了BPPV的病因、临 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重 点介绍了耳石复位治疗。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员可以 全面了解BPPV的诊疗过程,提 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和前庭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前庭系统的兴奋性 ,减轻眩晕症状。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需要按时服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 互作用。
手法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治疗是良性位置性眩晕 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特定 的手法操作来纠正头部位置,减
理论依据。
治疗方法研究
目前,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 法主要包括手法复位、药物治疗 和前庭功能训练等。研究者们正 在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
法。
研究展望
深入了解发病机制
提高预防意识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了解良性位置 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以期为治疗提供 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良性位 置性眩晕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减少发 病率和复发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ppt课件

•
ppt课件
29
诊断依据
– 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
– 变位性眼震试验显示上述眼震特点,且具有短 潜伏期(<30s)和疲劳性。
ppt课件
30
BPPV的症状
• 发作性 • 位置性眩晕 变位性是重要和突出的症状, 体位变化相关(躺下,坐起,抬头,低头或翻身时 最容易发生) • 大部分不伴耳鸣或耳聋,也无明显迷走反应 • 小部分有上述症状 • (眩晕短暂而强烈时高度怀疑BPPV)
ppt课件
24
• Dix-Hallpike检查(用于后或上半规管)
患者坐位水平向患侧转头45°,快速躺下使头悬垂
与水平面呈30°角。这种体位正好使后半规管处于 受重力牵拉的平面。黏附于壶腹嵴或浮动于半规管 长臂的碎片会移动并引起眩晕和眼震。由于眩晕出 现可能有潜伏期,这种体位应维持30s。该体位也使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骨迷路
椭圆囊 (es) 球囊
内淋巴囊
ppt课件
壶腹
12
• 特发性原因(50%-70%) • 继发性原因(30%-50%) 头外伤(7%-17%) 病毒性迷路炎(15%) 梅尼埃病(15%) 偏头痛(﹤5%) 内耳手术(﹤1%)
ppt课件 13
BPPV的临床类型
– – – – 后半规管BPPV 上半规管BPPV 水平半规管BPPV 混合型BPPV 以上四种类型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
ppt课件
33
根据不同的病因行不同的手法复位
总则:耳石只能从半规管总脚处返回椭圆囊,而不能从 壶腹嵴处直接返回。 1).半规管耳石症: • 后和上半规管:采用颗粒复位法,也称改良Epley手法 • 水平半规管:采用barbecue 翻滚疗法 2).壶腹嵴帽耳石症:Semont锻炼
良性位置性眩晕培训课件

变性的耳石碎片漂浮于半规管的内淋巴液 中
碎片移动时推动内淋巴→牵引壶腹嵴使其
末梢受刺激而兴奋良→性位置引性眩起晕 眩晕发作。
10
BPPV的临床类型
后半规管BPPV (PC-BPPV)
水平半规管BPPV (HC-BPPV)
上半规管性BPPV (SC-BPPV)
混合型BPPV (C-BPPV)
痊愈: 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
有效: 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
无效: 眩晕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他 型
良性位置性眩晕
21
诊断与鉴别
BPPV是旋转性眩晕最常见的类型, 临床主要依靠典型发病史、阳性体位 诱发试验和眼震的方向来进行诊断;
不同BPPV可根据典型表现和体位试 验明确区分:
①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常见体位 是坐起或躺倒时;
②有潜伏期5~15s,眼震持续时间不超过30s,呈疲劳 性;
③位置试验(Dix-Hallpike试验)阳性,后半规管BP-PV 眼震快相向地性逆时针旋转,上半规管BPPV眼震快 相离地性顺时针旋转,复原至坐位时出现反方向旋 转型眼震。Dix-Hallpike试验时,头偏一侧眩晕和眼 震明显,如果眼震为向地性,则为该侧后半规管病变; 如果眼震为离地性,则为对侧上半规管病变。
脉硬化所致,多发生在老年患者和有高血压、糖 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患者,诊断依据是 :1发病大多在50岁以上;2突发与头位有关的眩晕, 持续时间短暂,往往几分钟后减轻或消失,也可一 日发作数次,持续数天,以后再发;3发病时常伴发恶 心、呕吐、站立不稳、共济失调,还可伴发下列一 种或数种供血不足症状(缺血区在脑干、小脑、枕 叶): ①视力障碍,可表现为一过性黑目蒙或视野缺 损;②复视、面麻、呛咳、语音欠清、一侧或双侧 肢体无力、麻木;③部分病人有单侧或双侧耳鸣和 耳内疼痛;④头痛,多呈搏动性,以后枕部最甚;⑤倾 倒发作。4血管影像检查多可发现椎-基底动脉狭 窄或受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5
2016年脑病科头晕/眩晕疾病统计
前五位疾病:BPPV,颈椎病,前庭神经炎,PCI,VBI
•6
瑞士:基层转诊与最终确诊头晕/眩晕诊断水平差异很大
心因性头晕 前庭神经元炎
双侧前庭病 前庭性偏头痛
梅尼埃病 单侧前庭病 中枢性眩晕 头晕未诊断
其他疾病 多重感觉性头晕
BPPV
0
最后诊断 转诊前诊断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最常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3
人类认识的历程:
1921年Barany提出该病 1952年Dix-Hallpike体位试验 1969年嵴顶耳石理论(Schuknech) 1979年管石症理论(Hall)
•4
流行病学
德国每年约100万人发生BPPV,终生发病率约2.4%,每 年达0.6%。 美国每年约有560万眩晕患者,其中17%-42%诊断BPPV。 13个国家参与历时28个月的大样本眩晕数据报告BPPV 发病率约为26.9%。
• 42
Yacovino法
Kim法
• 43
复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速度 角度 复位中的眼震观察,出现半规管转换 复位后体位限制 无效时考虑采用习服治疗
• 44
Brandt-Daroff习服
• 45
复位后
残余症状的出现率为36.6%-61%。 最常见的残余症状为头晕(63%),其次为漂 浮感。
• 4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扶风县中医医院脑病科 张云龙
•1
国际前庭疾病分类
眩晕
头晕
前庭-视觉症状 姿势症状
1.自发性眩晕
1.自发性头晕 1.外在眩晕 1.不稳
2.诱发性眩晕
2016年脑病科头晕/眩晕疾病统计
前五位疾病:BPPV,颈椎病,前庭神经炎,PCI,VBI
•6
瑞士:基层转诊与最终确诊头晕/眩晕诊断水平差异很大
心因性头晕 前庭神经元炎
双侧前庭病 前庭性偏头痛
梅尼埃病 单侧前庭病 中枢性眩晕 头晕未诊断
其他疾病 多重感觉性头晕
BPPV
0
最后诊断 转诊前诊断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最常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3
人类认识的历程:
1921年Barany提出该病 1952年Dix-Hallpike体位试验 1969年嵴顶耳石理论(Schuknech) 1979年管石症理论(Hall)
•4
流行病学
德国每年约100万人发生BPPV,终生发病率约2.4%,每 年达0.6%。 美国每年约有560万眩晕患者,其中17%-42%诊断BPPV。 13个国家参与历时28个月的大样本眩晕数据报告BPPV 发病率约为26.9%。
• 42
Yacovino法
Kim法
• 43
复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速度 角度 复位中的眼震观察,出现半规管转换 复位后体位限制 无效时考虑采用习服治疗
• 44
Brandt-Daroff习服
• 45
复位后
残余症状的出现率为36.6%-61%。 最常见的残余症状为头晕(63%),其次为漂 浮感。
• 4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扶风县中医医院脑病科 张云龙
•1
国际前庭疾病分类
眩晕
头晕
前庭-视觉症状 姿势症状
1.自发性眩晕
1.自发性头晕 1.外在眩晕 1.不稳
2.诱发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ppt

伴随症状
❖ 轻微头痛、平衡差、行走不稳感、头晕、恶 心、倾斜感、出汗,漂浮感、视物模糊等
❖ 以上伴随症状也可以成为不典型BPPV患者的 主要症状
BPPV的临床类型
后半规管BPPV 前半规管BPPV 外半规管BPPV 混合型BPPV
以上四种类型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
受累的半规管(Herdman1994)
治疗
❖ 采用管石复位治疗,以症状重的受累半规管 为主,治愈62例(65.26%),有效89例( 93.68%),无效6例(6.32%)
疗效评估
❖ 疗效评价:短期:1周;长期:3个月。
❖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 ❖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 ❖无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
难治性BPPV的处理
❖ 背地性水平眼震患者的耳石复位更难,有时耳 石可以从水平半规管内移入后半规管
❖ 少数对后半规管治疗措施无效的患者,可能是 上半规管BPPV
❖ 两个半规管可以同时受累也是一些病例难治 的原因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姿势紊乱
多管受累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 晕的临床特点
❖ 根据患者典型的临床病史、红外视频眼震仪 记录变位试验的眼震结果,确诊为多管受累 的BPPV患者95例
❖ 耳石碎片的脱离是由于椭圆囊退变的结果, 可能由于慢性缺血。
❖ 诊断比较困难—合并疾病的增多 ❖ 在老年眩晕患者中,有9%的BPPV被误诊
❖ 老年人平衡障碍还要考虑全身性疾病、关节 衰退性疾病、末梢神经病变、全身免疫性疾 病、中枢神经性疾病、药物副作用
❖ 治疗中包括摔倒预防,应付发生的技巧非常 重要
❖ 1979年Hall, Ruby and McClure提出管结石 症理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PT幻灯片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扶风县中医医院脑病科 张云龙
•
•1
国际前庭疾病分类
眩晕
头晕
前庭-视觉症状 姿势症状
1.自发性眩晕
1.自发性头晕 1.外在眩晕 1.不稳
2.诱发性眩晕
2.诱发性头晕 2.视振荡
2.方向性倾倒
位置性眩晕
位置性头晕 3.视滞后
3.平衡性近乎跌倒
头动性眩晕
头动性头晕 4.视倾斜
4.平衡性跌倒
遗传因素:同家族成员发病 率高5倍。
•
• 16
耳石脱落的部位
后半规管BPPV:60-90%
嵴顶耳石症:少见 管石症
水平半规管BPPV:10-30% 管石症
嵴顶耳石症:文献最主27%
前半规管BPPV:3-10%
嵴顶耳石症:少见
管石定方向的眼震 3)眼震有一定潜伏期 4)眼震有一定持续时间 5)相反体位眼震方向相反 6)反复诱发,眼震消失
前庭疾病症状分类中不采用的术语:变位性眩晕。
最常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3
人类认识的历程:
1921年Barany提出该病 1952年Dix-Hallpike体位试验 1969年嵴顶耳石理论(Schuknech) 1979年管石症理论(Hall)
•
•4
流行病学
德国每年约100万人发生BPPV,终生发病率约2.4%,每 年达0.6%。 美国每年约有560万眩晕患者,其中17%-42%诊断BPPV。 13个国家参与历时28个月的大样本眩晕数据报告BPPV 发病率约为26.9%。
单侧向上向患侧 扭转眼震
PC-BPPV
•
• 36
Semont
•
• 37
两种方法比较
扶风县中医医院脑病科 张云龙
•
•1
国际前庭疾病分类
眩晕
头晕
前庭-视觉症状 姿势症状
1.自发性眩晕
1.自发性头晕 1.外在眩晕 1.不稳
2.诱发性眩晕
2.诱发性头晕 2.视振荡
2.方向性倾倒
位置性眩晕
位置性头晕 3.视滞后
3.平衡性近乎跌倒
头动性眩晕
头动性头晕 4.视倾斜
4.平衡性跌倒
遗传因素:同家族成员发病 率高5倍。
•
• 16
耳石脱落的部位
后半规管BPPV:60-90%
嵴顶耳石症:少见 管石症
水平半规管BPPV:10-30% 管石症
嵴顶耳石症:文献最主27%
前半规管BPPV:3-10%
嵴顶耳石症:少见
管石定方向的眼震 3)眼震有一定潜伏期 4)眼震有一定持续时间 5)相反体位眼震方向相反 6)反复诱发,眼震消失
前庭疾病症状分类中不采用的术语:变位性眩晕。
最常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3
人类认识的历程:
1921年Barany提出该病 1952年Dix-Hallpike体位试验 1969年嵴顶耳石理论(Schuknech) 1979年管石症理论(Hall)
•
•4
流行病学
德国每年约100万人发生BPPV,终生发病率约2.4%,每 年达0.6%。 美国每年约有560万眩晕患者,其中17%-42%诊断BPPV。 13个国家参与历时28个月的大样本眩晕数据报告BPPV 发病率约为26.9%。
单侧向上向患侧 扭转眼震
PC-BPPV
•
• 36
Semont
•
• 37
两种方法比较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水平半规管BPPV眼震特点
右水平半规管
注意事项
由于耳石消散和中枢适应的原因,会出现 疲劳性
所以要避免重复诱发 对于疗效,要考虑疲劳性。不要误把疲劳
性未引出眼震认为治疗好转
复位原则
腹返耳 嵴回石 直椭只 接圆能 返囊从 回,半 。不规
能管 从总 壶脚
复位手法:后半规管BPPV
Eply复位:针对管石(相对柔和) Semont复位:针对嵴顶结石(复位有
处理:对因治疗+康复训练
并发精神源性头晕:
解释+行为认知+抗焦虑
复位后注意
复位后走路不稳感或轻度头晕者
复位后24小时采用高枕卧位(头抬高 30°)或者健侧卧位睡眠
避免头部剧烈活动 保持充足睡眠 避免情绪波动
复位无效
分析原因:手法、角度、速度、复位 中眼震观察、复位后的体位
去除诱因 无效时,习服疗法 对于诊断明确、复位及康复训练均无
嵴顶结石:目的让耳石从嵴顶变到半规管,注意 甩头过程要快。
Barbecue复位
Gufoni复位:管石
Gufoni复位:嵴顶结石
复位手法:上半规管BPPV
反向Eply复位:疗效不确切 Semont复位: 海军总院李进让:李氏复位法 Yacovino复位:不用判断左右侧
Yacovino复位
临床分类
特发性BPPV:原因不明(50%-97%) 继发性BPPV:继发于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
(25%) 头外伤(7%-17%)-双侧 病毒性迷路炎(15%) 梅尼埃病(15%) 偏头痛(﹤5%) 内耳手术(﹤1%)
骨迷路
椭圆囊 (es) 球囊
内淋巴囊
前庭迷路解剖
壶腹
半规管空间位置
BPPV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Central origion : stroke , MS , cerebellar degeneration
Vertibral artery insuffeciency
编辑版ppt
16
BPPV - Treatment
Watchful waiting Vestibular suppressant medications 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Canalith repositioning Surgery care
post SCC
编辑版ppt
7
Pathophysiology
编辑版ppt
8
BPPV ...
Frequency : 10-64/100000 Sex : 64% women Age : older population ( 51-57)
younger than 35 – head trauma. History :
counterclockwise – Geotropic- toward the earth – Ageotropic – opposite
编辑版ppt
10
Physical :
–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 normal – except – Dix-Hallpike pathognomonic
编辑版ppt
19
Brandt-Daroff Exsercise
编辑版ppt
20
Vestibular r
Complications of CRP
Failure – 25% (12%-56) Recurrence – 13% in 6 months
编辑版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
•
(3)适应性(易疲劳性):
•
(4)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
•
3、眼震特点:同眩晕特点 方向:旋转性或
水平性、向地性
•
治疗:该病药物不能治愈,手法复位有奇效
。
• 位置性眩晕分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 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两类。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是在某一特定 头位时,激发伴随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 晕,但不伴有耳鸣、耳聋等耳宣传员症状 。
后数天及数周,或头部加速减速运动时所致的外伤。
• 3、耳部疾病
•
如中耳及乳突感染、迷路炎后,梅尼埃病缓解期,前
庭神经炎、突聋。
诊断检查
• 临床检查 : • 1、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
应为常规检查的重要方法。 • 2、听力学检查
一般无听力学异常改变 • 3、姿势图检查
无特异性诊断患者临床表现为在某种体位和头位时突然 发作眩晕并出现眼震,伴有轻度自主神经症状,但不伴有 耳聋、耳鸣等耳蜗症状。位置性、变位性实验出现旋转性 或水平旋转性眼震,有潜伏期,持续数秒至30s,连续检 查时有习服现象。冷热实验多为正常。
•
3、抗眩晕药
•
非那根、巴比妥类、胆碱能抑
制剂类等有一定效果。
•
4、前庭习服疗法
•
目的是增加对眩晕的耐受能力
,有一定的疗效。
•
• 5、体位疗法
•
指导病人闭眼,从坐位到侧卧
位,当眩晕消失后坐起,30s后再向
另一侧侧卧,两侧交替进行直至症
状消失为止,每3h进行一次,通常
7—10g症状可消失。
•
6、手法耳石复位
• 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因特定头位改 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 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 。多数病例发病并无明显诱因,而可能的 诱因则多见于外伤。
临床特点:
•
1、发病特点:时间性及空间(位置)性。
•
2、眩晕特点:
•
(1)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
。
•
(2)持续期--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
• 4、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
疾病病因
• 主要是由于耳石器异位所引起,也可能与下列疾病有关或 继发于下列疾病。
• 1、耳石病
•
迷路老年性改变,或退行性变椭圆囊斑变性及耳石膜
脱落后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特别是后半规管中。
• 2、外伤
•
颅脑外伤,血管病变如高血压、低血压、颈基底动脉
供血障碍引起的内耳循环障碍,特别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
治疗方案
• 治疗虽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 一种可自愈的疾病,但其自愈的时 间有时可达数月或数年,严重的可 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故应尽可能 地治疗。
•
1、心理治疗
•
指出本病为良性过程,无严重
的后遗症,以接触患者的精神负担
。
•
2、体位和头位
•
当眩晕发作剧烈时,尽量避免
采用可引起眩晕发作的体位和头位
。
•
目的是使沉积在后半规管的耳
石复位。根据耳石异位的半规管的不同,手Fra bibliotek不同。•
7、手术疗法
•
如上述疗法无效,且影响生活
工作质量者,可行后壶腹神经切断
术、半规管阻塞术、4%多卡因和链
霉素鼓室内注射等。手术治疗适用
于单侧病变且患者听力已严重丧失
或丧失者。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患者向一耳或另一耳 侧卧,或当头往后仰向上看时发生。眼震可同样 出现,但无耳聋或耳鸣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眩晕可在数周到数月内消退,但可能在数月或数 年后复发。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由一定的头位所诱
发的,持续短于30秒的剧烈眩晕称为良性阵发性
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本病极为常见,在眩晕病人中占18%
。
症状体征
• 1、发病突然
•
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
)时出现眩 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
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 2、眼震十分特殊
•
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
眼球震动,左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
,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
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 3、病程
•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
缓解,眩晕的成为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
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
及飘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