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V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精品PPT课件 (2)
合集下载
良性位置性眩晕讲课资料精美课件

轻或消除眩晕症状。
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包括Epley 法和Brandt-Daroff法等,这些 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经过一次 或多次复位治疗后,症状可以得
到明显改善。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中医针灸、物理疗 法和心理治疗等,这些方法可以作为 药物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的辅助手段 。
创新治疗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 的创新治疗手段应用于良性位置性眩 晕的治疗,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 。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 种常见的眩晕疾病,主要由于 耳石脱落引起。
本课件介绍了BPPV的病因、临 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重 点介绍了耳石复位治疗。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员可以 全面了解BPPV的诊疗过程,提 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和前庭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前庭系统的兴奋性 ,减轻眩晕症状。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需要按时服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 互作用。
手法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治疗是良性位置性眩晕 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特定 的手法操作来纠正头部位置,减
理论依据。
治疗方法研究
目前,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 法主要包括手法复位、药物治疗 和前庭功能训练等。研究者们正 在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
法。
研究展望
深入了解发病机制
提高预防意识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了解良性位置 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以期为治疗提供 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良性位 置性眩晕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减少发 病率和复发率。
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包括Epley 法和Brandt-Daroff法等,这些 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经过一次 或多次复位治疗后,症状可以得
到明显改善。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中医针灸、物理疗 法和心理治疗等,这些方法可以作为 药物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的辅助手段 。
创新治疗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 的创新治疗手段应用于良性位置性眩 晕的治疗,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 。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 种常见的眩晕疾病,主要由于 耳石脱落引起。
本课件介绍了BPPV的病因、临 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重 点介绍了耳石复位治疗。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员可以 全面了解BPPV的诊疗过程,提 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和前庭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前庭系统的兴奋性 ,减轻眩晕症状。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需要按时服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 互作用。
手法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治疗是良性位置性眩晕 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特定 的手法操作来纠正头部位置,减
理论依据。
治疗方法研究
目前,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 法主要包括手法复位、药物治疗 和前庭功能训练等。研究者们正 在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
法。
研究展望
深入了解发病机制
提高预防意识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了解良性位置 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以期为治疗提供 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良性位 置性眩晕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减少发 病率和复发率。
良性位置性眩晕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

BPPV)。本病极为常见,在眩晕病人中占18%。
谢谢聆听
THANK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患者向一耳或另一耳侧
卧,或当头往后仰向上看时发生。眼震可同样出现,
但无耳聋或耳鸣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 数周到数月内消退,但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由一定的头位所诱发 的,持续短于30秒的剧烈眩晕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
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 位置性眩晕分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中 枢性位置性眩晕两类。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是在某一特定头
位时,激发伴随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
但不伴有耳鸣、耳聋等耳宣传员症状。
症状体征
• 1、发病突然 • 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 时出现眩 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 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 2、眼震十分特殊 • 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 眼球震动,左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 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 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 3、病程 •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 缓解,眩晕的成为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 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 及飘浮感。 • 4、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
• 5、体位疗法 • 指导病人闭眼,从坐位到侧卧位, 当眩晕消失后坐起,30s后再向另一侧侧 卧,两侧交替进行直至症状消失为止, 每3h进行一次,通常7—10g症状可消失。 • 6、手法耳石复位 • 目的是使沉积在后半规管的耳石复 位。根据耳石异位的半规管的不同,手 法不同。 • 7、手术疗法 • 如上述疗法无效,且影响生活工作 质量者,可行后壶腹神经切断术、半规 管阻塞术、4%多卡因和链霉素鼓室内 注射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单侧病变且患 者听力已严重丧失或丧失者。
谢谢聆听
THANK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患者向一耳或另一耳侧
卧,或当头往后仰向上看时发生。眼震可同样出现,
但无耳聋或耳鸣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 数周到数月内消退,但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由一定的头位所诱发 的,持续短于30秒的剧烈眩晕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
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 位置性眩晕分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中 枢性位置性眩晕两类。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是在某一特定头
位时,激发伴随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
但不伴有耳鸣、耳聋等耳宣传员症状。
症状体征
• 1、发病突然 • 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 时出现眩 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 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 2、眼震十分特殊 • 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 眼球震动,左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 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 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 3、病程 •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 缓解,眩晕的成为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 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 及飘浮感。 • 4、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
• 5、体位疗法 • 指导病人闭眼,从坐位到侧卧位, 当眩晕消失后坐起,30s后再向另一侧侧 卧,两侧交替进行直至症状消失为止, 每3h进行一次,通常7—10g症状可消失。 • 6、手法耳石复位 • 目的是使沉积在后半规管的耳石复 位。根据耳石异位的半规管的不同,手 法不同。 • 7、手术疗法 • 如上述疗法无效,且影响生活工作 质量者,可行后壶腹神经切断术、半规 管阻塞术、4%多卡因和链霉素鼓室内 注射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单侧病变且患 者听力已严重丧失或丧失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28
(一) 保守治疗
BPPV 虽属自愈类疾病,
但病程长短不一 ; 部分可持续数月或数年,重者可长期丧
失工作及生活自理能力; 早期治疗和干预有助于早日康复。
29
(二)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
有学者提出,BPPV治疗时药物治疗不应作为首选方式, 但酌情选用抗眩晕药物可以降低前庭神经的兴奋性,从 而达到尽快减轻眩晕,缓解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的 症状。
和最重要的检查
14
Dix – Hallpike 变位性眼震试验
A:患者坐于检查床 上,检查者位于病人 身旁,双手把持其头 部向右转45°
B:保持上述头位不 变,同时将体位迅速 改变为仰卧位,头向 后悬垂于床外,与水 平面呈30°
➢注意观察眼震和眩 晕情况。
15
位置诱发试验
2.滚转试验(roll maneuver )
80年Brandt and Daroff根据壶腹脊顶结石提 出单次手法复位法
92年Epley 根据管结石症理论提出手法复位法 1994年Vannucchi提出HC-BPPV的复位手法
27
治疗
随着BPPV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的逐步明确,相关的治疗亦有了长 足的进步,治疗方法日趋简便
BPPV首选复位治疗,辅以药物治 疗,久治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可引起眩晕的疾病
眩晕病因复杂,涉及临床多科, 属边缘学科。
多数为外周性眩晕,少数为中枢 性眩晕。
1
前庭系统的特点
前庭系统包括外 周和中枢二部分
外周前庭系统包 括前庭感受器和 初级神经元(前 庭神经节)
中枢前庭系统为 前庭核群及核上 各级中枢
2
位置性眩晕分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其他疾病引起的位置性眩晕
(一) 保守治疗
BPPV 虽属自愈类疾病,
但病程长短不一 ; 部分可持续数月或数年,重者可长期丧
失工作及生活自理能力; 早期治疗和干预有助于早日康复。
29
(二)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
有学者提出,BPPV治疗时药物治疗不应作为首选方式, 但酌情选用抗眩晕药物可以降低前庭神经的兴奋性,从 而达到尽快减轻眩晕,缓解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的 症状。
和最重要的检查
14
Dix – Hallpike 变位性眼震试验
A:患者坐于检查床 上,检查者位于病人 身旁,双手把持其头 部向右转45°
B:保持上述头位不 变,同时将体位迅速 改变为仰卧位,头向 后悬垂于床外,与水 平面呈30°
➢注意观察眼震和眩 晕情况。
15
位置诱发试验
2.滚转试验(roll maneuver )
80年Brandt and Daroff根据壶腹脊顶结石提 出单次手法复位法
92年Epley 根据管结石症理论提出手法复位法 1994年Vannucchi提出HC-BPPV的复位手法
27
治疗
随着BPPV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的逐步明确,相关的治疗亦有了长 足的进步,治疗方法日趋简便
BPPV首选复位治疗,辅以药物治 疗,久治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可引起眩晕的疾病
眩晕病因复杂,涉及临床多科, 属边缘学科。
多数为外周性眩晕,少数为中枢 性眩晕。
1
前庭系统的特点
前庭系统包括外 周和中枢二部分
外周前庭系统包 括前庭感受器和 初级神经元(前 庭神经节)
中枢前庭系统为 前庭核群及核上 各级中枢
2
位置性眩晕分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其他疾病引起的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完整版本课件

10
临床症状:
10
诊断:
10
dix-hallpike试验
10
悬头仰卧位,向患侧转45度时可引发眩晕和眼震,眼震为旋转型,眼震朝向下方侧耳,出现症状前有5~15秒的潜伏期,眼震持续时间不超过30秒,有疲劳现象.
仰卧侧头试验
10
辅助检查
10
鉴别诊断:
10
鉴别诊断:
10
鉴别诊断:
10
治疗方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发病原因
10
发病机制:
10
壶腹嵴顶耳石症:因椭圆囊自发性退变,耳石自囊斑上脱落,沉积在后半规管壶腹嵴上, 当头位改变时,诱发壶腹嵴顶耳石发生变位,临床上出现眩晕、眼震等表现 。
发病机制
10
近10余年来对患者的耳部手术或尸检发现壶腹嵴顶、半规管中出现碳酸钙盐晶体(耳石),证实了上述结石学说。
10
治疗方法
10
治疗方法
10
10
10
10
注意事项:
10
疗效评定标准
10
疗效评定标准
10
临床病例:6021
1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课件-PPT课件

• •
多见于中年人 症状可因头位改变而突然出现,通常在患耳向下 的侧卧位时最明显 短暂发作(数秒至数分钟)的严重眩晕为特征, 可伴恶心、呕吐,无听力丧失及神经系统症状 变位眼震试验阳性 本病多为自限性疾病,大多于数天或数月后渐愈 是为良性,三个月以上为顽固性
• •
流行病学
•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眩晕病中极为常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的诊断和治疗
定 义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BPPV) 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 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 性疾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征
• 是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30%的病例,
水平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HC-BPPV)
• 眩晕发作亦较短暂,平卧位突然向左右侧
翻身或站立及步行中突然快速向两侧转头 时出现眩晕,做头部的垂直运动如抬头或 弯腰矢状面运动则不引起眩晕。 • 与后半规管性眼震相比,其潜伏期稍短, 约2~3秒,持续时间略长,无明显疲劳性, 严重时可伴恶心。 • 仰卧位转头试验阳性
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 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 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 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继发BPPV中以头部 外伤最多见,占7~17%,外伤时易使椭圆 囊斑之耳石进入半规管诱发BPPV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理
发病机制
• 嵴顶结石症学说 • 管结石症学说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理
发病机制
• 嵴顶结石症学说
椭圆囊中的平衡斑脱落的 耳石颗粒黏附在嵴顶的椭圆囊 侧,增加了嵴顶的比重,使嵴顶 与内淋巴液间的比重差发生变 化,嵴顶对重力及直线加速度的 敏感性增高。当头位改变时,由 于重力作用而偏离壶腹,产生刺 激而发生眩晕和眼震
多见于中年人 症状可因头位改变而突然出现,通常在患耳向下 的侧卧位时最明显 短暂发作(数秒至数分钟)的严重眩晕为特征, 可伴恶心、呕吐,无听力丧失及神经系统症状 变位眼震试验阳性 本病多为自限性疾病,大多于数天或数月后渐愈 是为良性,三个月以上为顽固性
• •
流行病学
•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眩晕病中极为常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的诊断和治疗
定 义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BPPV) 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 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 性疾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征
• 是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30%的病例,
水平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HC-BPPV)
• 眩晕发作亦较短暂,平卧位突然向左右侧
翻身或站立及步行中突然快速向两侧转头 时出现眩晕,做头部的垂直运动如抬头或 弯腰矢状面运动则不引起眩晕。 • 与后半规管性眼震相比,其潜伏期稍短, 约2~3秒,持续时间略长,无明显疲劳性, 严重时可伴恶心。 • 仰卧位转头试验阳性
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 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 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 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继发BPPV中以头部 外伤最多见,占7~17%,外伤时易使椭圆 囊斑之耳石进入半规管诱发BPPV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理
发病机制
• 嵴顶结石症学说 • 管结石症学说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理
发病机制
• 嵴顶结石症学说
椭圆囊中的平衡斑脱落的 耳石颗粒黏附在嵴顶的椭圆囊 侧,增加了嵴顶的比重,使嵴顶 与内淋巴液间的比重差发生变 化,嵴顶对重力及直线加速度的 敏感性增高。当头位改变时,由 于重力作用而偏离壶腹,产生刺 激而发生眩晕和眼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课件

椭圆囊和球囊斑的表面 被覆耳石膜,后者是一 种由网状纤维和酸性粘 多糖组成的结构。
耳石与耳石膜
组织学上,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上面存 在着耳石膜的结构,由一层粘多糖类的 物质和碳酸钙结晶颗粒组成,覆盖在毛 细胞的纤毛顶部。
总结
人体的平衡需要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加以维系; 外周的前庭器官包括三管两囊,即三个半规管、一个 球囊和一个椭圆囊; 半规管的感受部位在壶腹嵴,球囊和椭圆囊则是囊斑; 耳石位于囊斑,脱落后游离在内耳液中,随着体位变 化能够刺激前庭感受器,形成耳石症。
耳的解剖结构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又称前庭蜗器。 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收集和传导装置,内耳接 受声波和位觉的刺激。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 器位于内耳。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外耳
中耳 内耳
内耳的构造
内耳,也叫迷路,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复杂而精 细,包括骨迷路与膜迷路,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 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内外淋巴互 不相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
神经呼吸科 吴丽宏 2018.06.
主要内容
一、眩晕的概念 二、眩晕的解剖基础 三、BBPV的概念 四、BBPV的病因 五、BBPV的发生机制 六、BBPV的诊断 七、BBPV的治疗
眩晕=头晕?
概念
易于混淆的几个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 觉,感觉自身或环境在旋转、升
眩晕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及眩晕性质不同,临 床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
系统性眩晕:是眩晕的主要病因, 可伴眼震、平衡及听力障碍等。
非系统性眩晕:由全身疾病而非前 庭系统病变引起。
根据病变部位又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 性眩晕。
周围性(真性)眩晕:前庭感受器和内 听道内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
耳石与耳石膜
组织学上,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上面存 在着耳石膜的结构,由一层粘多糖类的 物质和碳酸钙结晶颗粒组成,覆盖在毛 细胞的纤毛顶部。
总结
人体的平衡需要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加以维系; 外周的前庭器官包括三管两囊,即三个半规管、一个 球囊和一个椭圆囊; 半规管的感受部位在壶腹嵴,球囊和椭圆囊则是囊斑; 耳石位于囊斑,脱落后游离在内耳液中,随着体位变 化能够刺激前庭感受器,形成耳石症。
耳的解剖结构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又称前庭蜗器。 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收集和传导装置,内耳接 受声波和位觉的刺激。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 器位于内耳。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外耳
中耳 内耳
内耳的构造
内耳,也叫迷路,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复杂而精 细,包括骨迷路与膜迷路,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 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内外淋巴互 不相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
神经呼吸科 吴丽宏 2018.06.
主要内容
一、眩晕的概念 二、眩晕的解剖基础 三、BBPV的概念 四、BBPV的病因 五、BBPV的发生机制 六、BBPV的诊断 七、BBPV的治疗
眩晕=头晕?
概念
易于混淆的几个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 觉,感觉自身或环境在旋转、升
眩晕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及眩晕性质不同,临 床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
系统性眩晕:是眩晕的主要病因, 可伴眼震、平衡及听力障碍等。
非系统性眩晕:由全身疾病而非前 庭系统病变引起。
根据病变部位又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 性眩晕。
周围性(真性)眩晕:前庭感受器和内 听道内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7/16/2020
.
19
半规管的构造
7/16/2020
.
20
双侧半规管的三维关系
7/16/2020
.
21
半规管
解剖学上,迷路的三个半 规管分别处于三个平面, 即
外半规管- 水平面;
前半规管 – 前后矢状面;
后半规管 – 左右冠状面.
7/16/2020
.
22
空间位置
7/16/2020
.
23
头与半规管
眼震
平衡障碍 自主神经症状 耳鸣听力下降
脑损害7/16/2020
周期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前庭器官 BPPV
前庭核及上行径路病变
梅尼埃病
后循环缺血 听神经瘤
突发 严重 持续时间短
起病缓 持续时间长
改变头位或体位加重
无关
水平 旋转 无垂直性向健侧注视时加重 水平旋转 垂直粗大持续
眼球固定可抑制 疲劳性
眼球固定不能抑制无疲劳
.
8
根据病变部位又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 性眩晕。
周围性(真性)眩晕:前庭感受器和内 听道内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
中枢性眩晕: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 经核及核上纤维、内侧纵束、皮质及小 脑前庭病变引起。
7/16/2020
.
9
周围性与中枢性眩晕鉴别
临床特征
病变部位与典型疾病
眩晕特点 发作与体位关系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 听觉部分, 主要为耳蜗;
2. 前庭部分:包括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
7/16/2020
.
17
内耳结构
7/16/2020
.
18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PT幻灯片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扶风县中医医院脑病科 张云龙
•
•1
国际前庭疾病分类
眩晕
头晕
前庭-视觉症状 姿势症状
1.自发性眩晕
1.自发性头晕 1.外在眩晕 1.不稳
2.诱发性眩晕
2.诱发性头晕 2.视振荡
2.方向性倾倒
位置性眩晕
位置性头晕 3.视滞后
3.平衡性近乎跌倒
头动性眩晕
头动性头晕 4.视倾斜
4.平衡性跌倒
遗传因素:同家族成员发病 率高5倍。
•
• 16
耳石脱落的部位
后半规管BPPV:60-90%
嵴顶耳石症:少见 管石症
水平半规管BPPV:10-30% 管石症
嵴顶耳石症:文献最主27%
前半规管BPPV:3-10%
嵴顶耳石症:少见
管石定方向的眼震 3)眼震有一定潜伏期 4)眼震有一定持续时间 5)相反体位眼震方向相反 6)反复诱发,眼震消失
前庭疾病症状分类中不采用的术语:变位性眩晕。
最常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3
人类认识的历程:
1921年Barany提出该病 1952年Dix-Hallpike体位试验 1969年嵴顶耳石理论(Schuknech) 1979年管石症理论(Hall)
•
•4
流行病学
德国每年约100万人发生BPPV,终生发病率约2.4%,每 年达0.6%。 美国每年约有560万眩晕患者,其中17%-42%诊断BPPV。 13个国家参与历时28个月的大样本眩晕数据报告BPPV 发病率约为26.9%。
单侧向上向患侧 扭转眼震
PC-BPPV
•
• 36
Semont
•
• 37
两种方法比较
扶风县中医医院脑病科 张云龙
•
•1
国际前庭疾病分类
眩晕
头晕
前庭-视觉症状 姿势症状
1.自发性眩晕
1.自发性头晕 1.外在眩晕 1.不稳
2.诱发性眩晕
2.诱发性头晕 2.视振荡
2.方向性倾倒
位置性眩晕
位置性头晕 3.视滞后
3.平衡性近乎跌倒
头动性眩晕
头动性头晕 4.视倾斜
4.平衡性跌倒
遗传因素:同家族成员发病 率高5倍。
•
• 16
耳石脱落的部位
后半规管BPPV:60-90%
嵴顶耳石症:少见 管石症
水平半规管BPPV:10-30% 管石症
嵴顶耳石症:文献最主27%
前半规管BPPV:3-10%
嵴顶耳石症:少见
管石定方向的眼震 3)眼震有一定潜伏期 4)眼震有一定持续时间 5)相反体位眼震方向相反 6)反复诱发,眼震消失
前庭疾病症状分类中不采用的术语:变位性眩晕。
最常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3
人类认识的历程:
1921年Barany提出该病 1952年Dix-Hallpike体位试验 1969年嵴顶耳石理论(Schuknech) 1979年管石症理论(Hall)
•
•4
流行病学
德国每年约100万人发生BPPV,终生发病率约2.4%,每 年达0.6%。 美国每年约有560万眩晕患者,其中17%-42%诊断BPPV。 13个国家参与历时28个月的大样本眩晕数据报告BPPV 发病率约为26.9%。
单侧向上向患侧 扭转眼震
PC-BPPV
•
• 36
Semont
•
• 37
两种方法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fferential diagnosis
• 颈椎病 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可压迫椎动脉或 刺激颈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动脉痉挛,使前 庭供血不足,眩晕发作与特定头颈位置有 关。常合并头痛、视觉障碍及上肢麻木等。 颈椎X线、CT、MRI可诊断。
Treatment
• 1.心理治疗 • 2.抗眩晕药:盐酸氟桂利嗪、敏使朗 • 3.手法复位 • 4.前庭习服疗法:使用重复头和视觉移动运动来减少
常,腱反射等对++,病理征(-),左侧Dix-Hallpike试验(+)
• 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 • 心电图:窦性心律、大致正常 • 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凝血正常
Case
• 初步诊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 鉴别诊断:梅尼埃病 中枢性位置眩晕 前庭神经元炎 颈性眩晕
Case
• 治疗:入院后予抗眩晕、抗焦虑、抑制前庭功能、 手法复位等治疗
Differential diagnosis
• 中枢性位置眩晕 常见于大脑第四脑室肿瘤及血管病变,可 有头痛、恶心、呕吐及其他阳性神经体征。 常有自发性眼震,体位测试眼震持续在30 秒以上,无潜伏期,无疲劳,CT及MRI可 进一步确诊。
Differential diagnosis
• 前庭神经元炎 突然发病,持续数天,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血象白细胞轻度增多。冷热试验减低(前 庭功能明显减退)。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Case
• 陈某,女性,52岁 • 头晕、视物旋转、呕吐3天
• 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 卧床静躺可轻度缓解,但体位改变时加重
• 既往有类似发作病史
Case
• 查体: 神清,双眼球各项活动好,无眼震,四肢肌力、肌张力正
•管结石症学说:半规管中游离的沉积物在头位变动时移 动,牵引内淋巴,tations
• 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 • 病程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 • 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长短不一 • 患者常诉卧位翻身时突发眩晕,片刻后消失,伴有恶心等不适 • 不伴耳鸣、听力障碍,可有头重脚轻及不稳感,间歇期无不适 • 可观察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
• 经住院3天的治疗,出院时患者无头晕、呕吐、视 物旋转,行走平稳,左侧Dix-hallpike试验(-)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natomy
耳分为三个部分
• 1.外耳:耳廓与外耳道; • 2.中耳:鼓室、乳突、鼓窦、咽鼓管和茎突;
• 眩晕发作时常伴有面色苍白、恶性呕吐、出冷汗等副交 感神经兴奋的症状,但一般没有听力障碍
• 女:男=2:1,病因不明,可由许多疾病引起
Etiology
•耳石症: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后,半规管具有了重力感受器的 作用;随着体位的改变,耳石碎屑撞击壶腹嵴,使得责任半规 管的功能亢进,形成眩晕的症状;常在晨起、夜卧、床上左右 翻身、低头屈身或抬头仰视时突发出现。
耳石Otoliths
• 耳石膜覆盖在囊斑上皮层表 面,为一层厚的蛋白样胶质 膜,它的浅层含有碳酸钙和 蛋白质组成的结晶体,称为 耳石。
Definition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
• 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或眼震, 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
•耳部疾病:中耳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外淋 巴瘘,可能造成椭圆囊斑急行梗死,出现一侧半规管功能衰竭。
•外伤:颅脑外伤、甩鞭综合征(头部做加速度较快的动作如甩 辫子、汽车突然加速等。
Pathogenesis
•嵴顶结石症学说:壶腹嵴上脱落移位的耳石附着于壶腹 嵴顶并增加其比重,在特定的位置因重力作用偏离壶腹 嵴产生刺激而发生眩晕。
THANK YOU
SUCCESS
2020/12/14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眩晕特点 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 持续期: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劳 适应性:易疲劳性 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
Diagnosis
1.患耳向下位置能诱发短时辰发作性眩晕; 2.当患耳朝下时向地性眼震,且眼震随患耳向地位 置倒转而倒转; 3.头部活动后有短暂潜伏才出现症状和体征; 4.反复试验,反应有疲劳性; 5.Dix-Hallpike试验阳性(后半规管) 6.Roll maneuver试验阳性(外半规管) 。
Dix-Hallpike诱发试验
Roll maneuver试验
Differential diagnosis
• 梅尼埃病 • 中枢性位置眩晕 • 前庭神经元炎 • 颈性眩晕
Differential diagnosis
• 梅尼埃病 原因不明,与内耳水肿有关,典型症状是 反复发作的突发性剧烈的旋转性眩晕,伴 有耳鸣,波动性或渐进性听力退或耳聋。
• 3.内耳:即迷路
• 骨迷路:半规管、前庭与耳蜗; • 膜迷路: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和内淋巴管
迷路Labyrinth
半规管Bony Semicircular Canals
• 半规管是半环形的构型,充满着内淋巴液,沿其组成的 平面进行运动,由感觉性毛细胞感知
• 各半规管司理着各自平面上的头部旋转运动 • 半规管感受头部角加速度
由特殊移动诱发的症状,可增加对眩晕的耐受能力
Treatment
• 手法复位是通过一系列的头位变换,借助重力作用使 耳石颗粒下沉移位,逐步将进入半规管的耳石颗粒顺 序移出半规管纳回椭圆囊中,从而消除耳石颗粒对壶 腹嵴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两侧半规管的空间关系
• 上半规管壶腹位于前庭上外方 • 外半规管壶腹位于前庭下外方 • 后半规管壶腹位于前庭后下方 • 总脚位于前庭后上方
横截面积0.4毫米,各形 成2/3的圆,直径6.5毫 米
眼震与半规管平面一致
• 半规管受到刺激后仅出现所在解剖平 面的眼震
• 水平规管为水平眼振 • 上半规管为垂直眼振 • 后半规管多为旋转性眼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