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

对于初发或轻度患者,可通过卧 床休息、头颈外固定等方式缓解
症状。
前庭康复锻炼
进行针对性的前庭康复锻炼,提高 患者对眩晕的耐受能力。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快速转头等诱 发眩晕的动作。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及调整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改善内耳循 环、抑制前庭系统过度兴奋等药
物。
剂量调整
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通过生活质量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康复后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 社交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定期随访与评估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康复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和困难。
康复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和总结。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趋势
手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 署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常见并发症类型
包括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平衡失 调等。
危险因素分析
高龄、头部外伤、内耳疾病、长期卧 床等是BPPV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预防措施制定
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如避免 头部外伤、积极治疗内耳疾病、鼓励 患者适当活动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个体化医疗需求 的增加,未来BPPV的治疗将更加注重患者 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远程医疗将逐渐普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未来远 程医疗将在BPPV的诊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 服务。
综合治疗模式将得到推广
未来BPPV的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治疗 方法,而是将多种治疗手段有机结合,形成 综合治疗模式,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舒适 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

患者:张女士45岁
预后:经过治疗患者眩晕症 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
案例分析和讨论
案例介绍: 患者年龄、 性别、病史 等基本信息
症状描述: 眩晕、恶心、 呕吐等症状
诊断过程: 医生如何进 行诊断包括 检查、测试
等
治疗方案: 医生选择的 治疗方法如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等
治疗效果: 治疗后患者 的症状改善
0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预防 和康复
0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案例 分析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 晕(BPPV)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内耳疾病主要表现为短暂的、反复发 作的眩晕。
症状:主要症状包括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胀等。
治疗流程和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 耳石复位术
治疗时间: 每次治疗约 10-15分钟
注意事项: 治疗前需进 行详细检查 确保无其他 疾病
治疗效果: 治疗后眩晕 症状可明显 改善但可能 复发
治疗后护理: 避免剧烈运 动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惯 定期复查
0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 晕(BPPV)的预防和
康复
预防措施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BPPV的 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
的改进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BPPV 的病因和发病机 制
探索更有效的诊 断方法和治疗手 段
研究BPPV与其 他疾病的关系和 影响
提高公众对 BPPV的认识和 预防意识
感谢观看
Thnk you
汇报人:
07
总结和展望
总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的 要点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导读: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又名壶腹嵴顶耳石症状,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之一,以头部位置的快速改变引起发作性眩晕为特征。
……一般资料本组男5 例,女7例,年龄36~63岁,平均50. 8岁,其中60岁以上5例。
病程3~200 d,平均8周,其中病程 2周者4例, 2周~6个月者7例 6个月者1例。
除1例患者初诊确诊为BPPV外,其余11例曾分别被诊断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小脑病变、颈性眩晕和神经症。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突然起病, 10例(83. 3% )表现为躺下、坐起或床上翻身时突然发生的眩晕,也可以因快速低头或过度抬头(高处取物、晾晒衣物)而诱发;2例在快速转头时发生,表现为持续5~30秒的短暂眩晕发作,有明显视物旋转,程度剧烈,停止头转动后,眩晕很快消失,但头转回原来位置时,类似眩晕再次发作。
全组患者均无耳鸣、耳聋、视物不清、言语含糊或口周麻木。
神经系统检查和耳科检查均正常。
诊断标准①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持时间通常不超过1 min; ②Dix2Hallp ike测试阳性[ 3 ] ,受检者坐于检查床上,头向一侧转45o (注视检查者) ,迅速将受检者放倒,头超出床沿并下垂30o (也可再向对侧迅速转90o ) ,出现眩晕和快相向上的旋转性眼震为阳性。
本组患者经Dix2Hallp ike测试,结果均为阳性,其中10 例为典型的后半规管BPPV( PC2BPPV) ,表现为快相向上的旋转性眼震; 2例为垂直半规管BPPV (HC2BPPV) ,表现为与转头方向一致的水平眼震。
实验室检查脑电图检查2 例、头颅MR I 8 例、颈椎MR I 5例、前庭功能测试2例, TCD检查6例,结果均无特殊发现。
眩晕系列科普之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眩晕系列科普之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名耳石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顾名思义,第一,这是个良性疾病,除了会造成眩晕、恶心、等不适外,不会对身体其余系统造成危害,第二,这是一种阵发性疾病,一般发作时持续时间不过几秒钟到一分钟,第三,这个病的发作与特定的体位有关,一般多在低头、翻身、转身等某个特定体位出现。
北京优联耳鼻喉医院耳鼻喉科王鸿南过去很长时间内,由于对这个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特征认识不足,导致很多患者被误诊,最常见的就是笼统的诊断为眩晕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美尼尔等等,导致错误的诊断,并错过了最佳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这个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诊断的正确率不断提高,并采用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使许多患者无需用药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实,这个疾病的发病原理并不深奥。
每个人的双耳,除了负责听力之外,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前庭功能,说白了,就是保持人体平衡及对空间、位置、速度的感知。
每个耳朵内部,除了负责听力的耳蜗之外,还有专门负责前庭功能的器官,称为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如下图所示。
下面第一张图的方向是从右侧外耳道往里面看。
最外层是骨性半规管和前庭,淡蓝色显示的是骨性结构里面包含的膜性半规管和前庭,下面第二张图的方向与第一张图类似,但是把重要结构标示得更加清楚,可以看到椭圆囊和球囊里面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把椭圆囊斑局部放大,可以看到耳石膜上覆盖的耳石。
需要注意的是,三个半规管前后都与椭圆囊相通,而且三个半规管前面具有膨隆,称为半规管壶腹,椭圆囊斑上脱落的耳石,正是通过半规管壶腹进入到半规管内,从解剖位置上看,最容易进入后半规管,其次是外半规管,很少能进入到上半规管。
有的朋友一定会问,耳石为什么会脱落呢?正常情况下,耳石粘附在耳石膜上,大部分情况不会脱落,但在某些诱因下,如外力作用、代谢异常、局部组织和结构变性等情况下,少量耳石就会脱落,漂浮在内淋巴液中,进入半规管。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ng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由体位变化而诱发症状的前庭半规管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临床上表现为头部运动在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短暂的眩晕伴眼球震颤。
Barany(1921)首次报道本病,Dix和Hallpike 建立了Dix-Hallpike变位试验检查法,Schuknecht提出本病症状源于后半规管壶腹嵴功能异常。
本病为周围性眩晕的最常见疾患之一。
【流行病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在前庭外周性疾病中列为首位。
粗略估计其发病率在日本为10.7~17.3/10万(Mizukoshi等,1988),在美国约为64/10万(Froehling等,1991)。
发病年龄与病因有一定的关系。
【病因】约半数病人的病因仍不明确,半数病人的病因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1. 头部外伤:头部外伤、特别是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日及数星期,或乘车时突然加速,减速运动致颈部“挥鞭伤”等。
病毒性神经炎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内耳血循环障碍。
耳部其它疾病,如中耳及乳突炎,耳部手术后,药物性耳中毒等。
【发病机制】1. 嵴顶结石病(Cupulolithiasis)学说:Schuknecht(1962,1969)提出:变性的耳石从椭圆囊斑处脱落,此种碱性颗粒沉积于后半规管的嵴顶,引起的内淋巴与嵴顶处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正常情况下,两处重力作用相同),导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
根据半规管生理学原则,当激发的头位不变时,由于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嵴顶也偏斜不变,故引起的眩晕及眼震应持续存在。
但是,实际情况是:此种眩晕或眼震仅持续数秒钟而停止,显然,眩晕及眼震并非由于重力直接作用于嵴顶所致。
另外,根据解剖位置分析,当头位处于悬垂位时,后半规管嵴顶接近于中间位置,故不可能产生重力的矢量。
但乙醇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支持了此学说。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

2023/11/27
1
一、★概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vertigo,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 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 性前庭疾病。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
二、分型:
1.后半规管BPPV; 2.前半规管BPPV; 3.外半规管BPPV; 4.混合型BPPV; 以上四种类型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
六、疗效评估
疗效评价时间:短期:1周;长期:3个月。 1.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 2.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 3.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 为其他类型的BPPV。
谢谢
2023/11/27
10
四、BPPV变位检查的眼震特点
2.前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患者头向患侧转 450后快速卧倒,使头悬至床下,与床平面成 20。~30。夹角,患耳向地时出现以眼球上极为 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下极,扭 转成分向地);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管结石 症眼震持续时间<1 min;嵴帽结石症眼震持续时 间≥1 min。
四、BPPV变位检查的眼震特点
3.外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管结石症在双侧变位 检查中均可诱发向地性或背地性水平眼震,眼震持续 时间<1 min i嵴帽结石症在双侧变位检查可诱发背地 性水平眼震,眼震持续时间≥1 min。
五、诊断依据
1.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
2.变位性眼震试验显示上述眼震特点,且具有短潜伏期(<30 s)和 疲劳性。
三、诊断BPPV的变位试验
1.Dix_Hallpike或side—lying试验:是确定 后或前规管BPPV的常用方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一、概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是一种常见的
内耳平衡障碍的疾病,主要特点是短暂的眩晕发作,由头部位置改变引起。
眩晕通常与特定的头部位置有关,如翻身、低头或抬头等动作。
本文将介绍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临床表现
1.眩晕症状: 眩晕通常发作在特定的头部位置改变时,持续时间较短,
可能伴随头晕、恶心,有时伴有耳鸣。
2.头位性眼震: 在特定头位时可出现眼球迅速的无自主性颤动。
3.平衡障碍: 患者在特定头位时可能感到平衡不稳。
三、诊断
1.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眩晕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触发因素、
持续时间等。
2.头位试验: 通过特定的头位试验可以诱发眩晕症状,帮助医生做出诊
断。
3.听力检查: 排除其他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晕。
四、治疗方法
1.姿势训练法: 医生会教患者一系列头部位置变换的动作,帮助耳石回
流至正确位置。
2.药物治疗: 包括镇静剂、抗晕药等,用于缓解眩晕症状。
3.手术治疗: 对于顽固性的眩晕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五、预后
大多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够完全康复,有少数病例可能
发生复发。
六、结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但容易治愈的内耳疾病,及时诊断和有效治
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健康教育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健康教育
一、概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称为耳石症,见于周围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源于内耳的眩晕病。
当人的头部处于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性眩晕,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
二、治疗原则
1、耳石复位法及药物对症治疗,如右后半规管手法复位。
2、药物治疗主要是抑制前庭反应及减轻眩晕引发的呕吐,常用药物有甲磺酸倍他司汀等。
3、对于顽固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可以考虑半规管填塞术和单孔神经切断术。
三、疾病预防
1、急症发作时:
①、卧床休息,减少头颈部活动,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
②、监测血压,心率,有无异常变化;
③、环境安静,无噪音,无强光刺激,开窗通风,保持室内
空气清新无异味;
④、物品放于患者伸手可及处,避免取物时发生跌倒。
2、缓解后:
①、可适当运动床上活动,适应后再床边活动,逐步正常活
动,增强体质,但应注意劳逸结合。
②、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心情波动。
③、饮食上以清淡为主,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
④、用药指导,如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遵医嘱服用药物。
⑤、耳石症患者复位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四、出院指导:
1、加强饮食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予以清淡饮食;勿
暴饮暴食。
2、保持生活规律,适当运动,注意劳逸结合,戒烟限酒。
3、正确口服药物,不能擅自停药或减量。
4、注意监测血压,定期复诊。
5、保持平和心态,避免精神紧张。
参考文献:《内科护理学》第五版拟定人:王** 审核人:修订日期:2020年月拟定日期:2020年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症状
• 为头部迅速运动到某一位置时引起伴有眼震的阵发性眩晕, 大多数患者在坐起、躺下、翻身、前倾或后仰时出现,眩 晕发作持续短暂,一般为数秒至1秒。重复头位改变可诱发 眩晕反复出现。
诊断 • 症状+dix-hallpike试验及仰卧侧头试验阳性
dix-hallpike
• 悬头仰卧位,向患侧转45度时可引发眩晕和眼震, 眼震为旋转型,眼震朝向下方侧耳,出现症状前有 5-15秒的潜伏期,眼震持续时间不超过30秒,有疲 劳现象。
治疗方法
• 手法复位;翻转法(针对水平半规管耳石症),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 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度;身体向健侧翻转180度,头转90度,鼻 尖朝下;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坐起。上述4个步骤完成头部3 个90度翻滚为一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分钟。
• 手法(针对壶腹脊顶耳石症);患者在床缘坐直,治疗者手扶患者头部,头向健 侧旋转45度,让患者快速向患侧侧卧下;快速移动身体经坐位至对侧卧位,头 向下旋转45度;让患者慢慢坐起,取头直位“完成上述3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 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分钟。
• 壶腹脊顶耳石症:因椭圆囊自发性退变,耳石自囊 斑上脱落,沉积在后半规管壶腹脊上,当头部改变 时,诱发壶腹脊顶耳石发生变位,临床上出现眩晕、 眼震表现。
发病机制
• 近十余年来对患者的耳部手术或尸检发现壶腹脊顶、半规 管中出现碳酸钙盐晶体(耳石),证实了上述结石学说。
• 耳石,又名位觉砂,比重明显高于内淋巴,粘附球囊与椭 圆囊斑,感受头在额状面、矢状面的静平衡和直线加速度。
•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发病原因
• 特发性(约50%-70%),无明确病因。 • 继发性(约30%-50%) • 头部外伤 • 前庭神经元炎 • 内耳循环障碍 • 梅尼尔病 • 偏头痛 • 内耳手术
发病机制
• 半规管耳石症:变性的耳石悬浮在半规管长臂的内 淋巴液中,当头位变动时,变性的耳石及内淋巴液 均发生与壶腹运动相反的方向运动,使壶腹脊神经 兴奋,出现眩晕、眼震。
•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发生在老年患者和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伴有 颅神经损害和感觉运动障碍等表现,单次发作持续时间较 长,多为2-15分钟。
• 后颅窝肿瘤:行头颅影像学检查以排除中枢性病变。
治疗方法 治疗包括手法复位、药物辅助治疗、前庭康复和手术。
• 手法复位(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患者坐于治疗台上, 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头悬位(头超出床沿并下垂30 度),并向患侧扭转45度,使管石沉到后半规管中部;头 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度,使管石移近总脚;将 患者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头部偏离 仰卧位135度,使管石通过总脚;坐起,头前倾20度,使 管石回归椭圆囊,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 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分钟。
起的眩晕症状。
鉴别诊断
• 美尼尔病:眩晕发作不是由体位改变诱发,持续时 间长达30至数小时,而且伴有耳鸣和听力下降。
• 前庭神经炎:发病前数周内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眩晕和眼震一般为持续性,通常数天或者数周后缓 解,前庭功能减退但无耳鸣和听力异常。
鉴别诊断
• 突发性耳聋:出现眩晕,但极少反复发作,听力学检查为感 音神经性聋,听力损伤快且严重。
• 药物治疗:非首选治疗方法,主要是抑制前庭反应及减轻眩晕引发的呕吐。药 物治疗不是根治方法。常用的药物有前庭抑制剂如地西泮、茶苯海明及甲磺酸 倍他司汀。对于极度敏感和焦虑患者,在手法复位前可考虑使用地西泮。
• 高压氧;可以迅速增加血氧含量,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加大毛细血管氧气的弥 散距离,使病灶处的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增加红细胞弹性,提高红细胞 的变形能力,改善局部微循环;亦可能起到稳定半规管内淋巴液的流体动力学, 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
治疗方法
• 在上述复位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各种主观反应, 如眩晕!恶心!呕吐等,每完成一步要观察眼震,待其结束 后进行下一步,如此反复操作直到在何头位都引不出眼震, 或直到连续2个治疗循环结果完全相同为止。治疗结束后即 可正常工作,不限制头部活动,电话随访。
治疗方法
• 心理治疗:许多患者因反复发作眩晕易产生恐慌和焦虑情绪,治疗中 应耐心 解释本病可治好,预后良好,以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仰卧侧头试验
• 于仰卧位,头分别向左侧或右侧旋转90度,立刻或 经很短潜伏期后出现旋转性眩晕和水平性眼震(向 患侧更明显),持续时间30-60秒,无明显疲劳性。
辅助检查
• 听力测试: • 通常无听力改变,但若为继发于某些耳病的患者可能出现
听力下降。 • 眼震电图: • 大多数为正常电波,如有内耳病变则可能出现异常。 • 影像学检查 • 头颅MRI或CT检查可排除颅内,尤其是脑干和小脑病变引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