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位置性眩晕讲课资料精美课件

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包括Epley 法和Brandt-Daroff法等,这些 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经过一次 或多次复位治疗后,症状可以得
到明显改善。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中医针灸、物理疗 法和心理治疗等,这些方法可以作为 药物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的辅助手段 。
创新治疗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 的创新治疗手段应用于良性位置性眩 晕的治疗,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 。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 种常见的眩晕疾病,主要由于 耳石脱落引起。
本课件介绍了BPPV的病因、临 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重 点介绍了耳石复位治疗。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员可以 全面了解BPPV的诊疗过程,提 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和前庭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前庭系统的兴奋性 ,减轻眩晕症状。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需要按时服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 互作用。
手法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治疗是良性位置性眩晕 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特定 的手法操作来纠正头部位置,减
理论依据。
治疗方法研究
目前,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 法主要包括手法复位、药物治疗 和前庭功能训练等。研究者们正 在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
法。
研究展望
深入了解发病机制
提高预防意识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了解良性位置 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以期为治疗提供 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良性位 置性眩晕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减少发 病率和复发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

对于初发或轻度患者,可通过卧 床休息、头颈外固定等方式缓解
症状。
前庭康复锻炼
进行针对性的前庭康复锻炼,提高 患者对眩晕的耐受能力。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快速转头等诱 发眩晕的动作。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及调整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改善内耳循 环、抑制前庭系统过度兴奋等药
物。
剂量调整
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通过生活质量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康复后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 社交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定期随访与评估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康复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和困难。
康复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和总结。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趋势
手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 署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常见并发症类型
包括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平衡失 调等。
危险因素分析
高龄、头部外伤、内耳疾病、长期卧 床等是BPPV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预防措施制定
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如避免 头部外伤、积极治疗内耳疾病、鼓励 患者适当活动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个体化医疗需求 的增加,未来BPPV的治疗将更加注重患者 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远程医疗将逐渐普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未来远 程医疗将在BPPV的诊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 服务。
综合治疗模式将得到推广
未来BPPV的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治疗 方法,而是将多种治疗手段有机结合,形成 综合治疗模式,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舒适 度。
眩晕系列科普之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眩晕系列科普之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名耳石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顾名思义,第一,这是个良性疾病,除了会造成眩晕、恶心、等不适外,不会对身体其余系统造成危害,第二,这是一种阵发性疾病,一般发作时持续时间不过几秒钟到一分钟,第三,这个病的发作与特定的体位有关,一般多在低头、翻身、转身等某个特定体位出现。
北京优联耳鼻喉医院耳鼻喉科王鸿南过去很长时间内,由于对这个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特征认识不足,导致很多患者被误诊,最常见的就是笼统的诊断为眩晕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美尼尔等等,导致错误的诊断,并错过了最佳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这个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诊断的正确率不断提高,并采用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使许多患者无需用药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实,这个疾病的发病原理并不深奥。
每个人的双耳,除了负责听力之外,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前庭功能,说白了,就是保持人体平衡及对空间、位置、速度的感知。
每个耳朵内部,除了负责听力的耳蜗之外,还有专门负责前庭功能的器官,称为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如下图所示。
下面第一张图的方向是从右侧外耳道往里面看。
最外层是骨性半规管和前庭,淡蓝色显示的是骨性结构里面包含的膜性半规管和前庭,下面第二张图的方向与第一张图类似,但是把重要结构标示得更加清楚,可以看到椭圆囊和球囊里面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把椭圆囊斑局部放大,可以看到耳石膜上覆盖的耳石。
需要注意的是,三个半规管前后都与椭圆囊相通,而且三个半规管前面具有膨隆,称为半规管壶腹,椭圆囊斑上脱落的耳石,正是通过半规管壶腹进入到半规管内,从解剖位置上看,最容易进入后半规管,其次是外半规管,很少能进入到上半规管。
有的朋友一定会问,耳石为什么会脱落呢?正常情况下,耳石粘附在耳石膜上,大部分情况不会脱落,但在某些诱因下,如外力作用、代谢异常、局部组织和结构变性等情况下,少量耳石就会脱落,漂浮在内淋巴液中,进入半规管。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ng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由体位变化而诱发症状的前庭半规管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临床上表现为头部运动在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短暂的眩晕伴眼球震颤。
Barany(1921)首次报道本病,Dix和Hallpike 建立了Dix-Hallpike变位试验检查法,Schuknecht提出本病症状源于后半规管壶腹嵴功能异常。
本病为周围性眩晕的最常见疾患之一。
【流行病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在前庭外周性疾病中列为首位。
粗略估计其发病率在日本为10.7~17.3/10万(Mizukoshi等,1988),在美国约为64/10万(Froehling等,1991)。
发病年龄与病因有一定的关系。
【病因】约半数病人的病因仍不明确,半数病人的病因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1. 头部外伤:头部外伤、特别是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日及数星期,或乘车时突然加速,减速运动致颈部“挥鞭伤”等。
病毒性神经炎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内耳血循环障碍。
耳部其它疾病,如中耳及乳突炎,耳部手术后,药物性耳中毒等。
【发病机制】1. 嵴顶结石病(Cupulolithiasis)学说:Schuknecht(1962,1969)提出:变性的耳石从椭圆囊斑处脱落,此种碱性颗粒沉积于后半规管的嵴顶,引起的内淋巴与嵴顶处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正常情况下,两处重力作用相同),导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
根据半规管生理学原则,当激发的头位不变时,由于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嵴顶也偏斜不变,故引起的眩晕及眼震应持续存在。
但是,实际情况是:此种眩晕或眼震仅持续数秒钟而停止,显然,眩晕及眼震并非由于重力直接作用于嵴顶所致。
另外,根据解剖位置分析,当头位处于悬垂位时,后半规管嵴顶接近于中间位置,故不可能产生重力的矢量。
但乙醇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支持了此学说。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一、概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是一种常见的
内耳平衡障碍的疾病,主要特点是短暂的眩晕发作,由头部位置改变引起。
眩晕通常与特定的头部位置有关,如翻身、低头或抬头等动作。
本文将介绍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临床表现
1.眩晕症状: 眩晕通常发作在特定的头部位置改变时,持续时间较短,
可能伴随头晕、恶心,有时伴有耳鸣。
2.头位性眼震: 在特定头位时可出现眼球迅速的无自主性颤动。
3.平衡障碍: 患者在特定头位时可能感到平衡不稳。
三、诊断
1.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眩晕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触发因素、
持续时间等。
2.头位试验: 通过特定的头位试验可以诱发眩晕症状,帮助医生做出诊
断。
3.听力检查: 排除其他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晕。
四、治疗方法
1.姿势训练法: 医生会教患者一系列头部位置变换的动作,帮助耳石回
流至正确位置。
2.药物治疗: 包括镇静剂、抗晕药等,用于缓解眩晕症状。
3.手术治疗: 对于顽固性的眩晕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五、预后
大多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够完全康复,有少数病例可能
发生复发。
六、结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但容易治愈的内耳疾病,及时诊断和有效治
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良性位置性眩晕》课件

某些内耳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能增加患者出现眩晕的风险。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 频率和持续时间,以了解疾病 的特点。
眩晕评估
医生会进行一系列眩晕评估测 试,如头部姿势变化测试和观 察眼球运动。
影像学检查
有时医生会建议进行CT扫描或 MRI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 病。
《良性位置性眩晕》PPT 课件
良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内耳疾病,主要以头晕和眩晕为主要症状,引 起病因复杂多样,但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义
良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内耳障碍,通常由于内耳末梢结石的移动引起。在特 定的头部姿势下,这些结石会刺激感觉器官,导致头晕和眩晕的感觉。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症状
1 眩晕感
患者会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在旋转、摇晃或倾斜。
2 头晕
患者会感到头部重、眩晕或晕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原因
内耳结石
内耳中的结石移动会刺激平衡感觉器官,导致眩晕。
头部姿势变化
特定的头部姿势会触发内耳结石的移动和眩晕感。
结论和要点
1 良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内耳障碍
2 常见症状
由内耳结石的移动引起,造成头晕和眩晕的感觉。
眩晕感、头晕、恶心和呕吐。
3 诊断和治疗
通过病史询问、眩晕评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然后根据病因进行位置疗法、药物治 疗或手术治疗。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法
1
位置疗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因,进行特
药物治疗
2
定的头部姿势训练,以帮助内耳结石回 到正常位置。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抗晕动药物,以
眩晕和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课件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疲 劳和压力,加强锻炼,增强体
质。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 础疾病,降低眩晕发作的风险 。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长时间低头、头部剧烈运 动等诱发因素,减少眩晕发作 的可能。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 并治疗潜在的疾病和问题。
康复训练
BPPV的定义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 一种常见的眩晕疾病,其特点是头部 位置改变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发作。
BPPV是由于椭圆囊或球囊内的耳石脱 落,进入半规管内,当头部位置改变 时,耳石刺激半规管内的神经末梢, 引发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BPPV的病因
01
BPPV的病因通常与头部外伤、耳 部感染、内耳退行性病变等有关 。
02
耳石脱落的原因可能与年龄、遗 传、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
BPPV的症状
01
02
03
04
眩晕
BPPV患者头部位置改变时出 现短暂的眩晕发作,通常持续
数秒至数十秒。
平衡失调
患者感到站立不稳,容易摔倒 。
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 等症状。
耳鸣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耳鸣症状。
BPPV的诊断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BPPV的典型症状,可以 初步诊断BPPV。
确诊需要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眼球震颤、前庭诱发肌源 性电位等检查,以及耳石复位试验。
03
BPPV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等,但 无法根治BPPV。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止吐药等。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和副作用 。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眩晕类型,据报道患病率为每10万人10.7至64.0例,终生患病率为2.4%。
这种眩晕的特征是短暂的旋转感觉,持续时间不到1分钟,通常是由于头部位置相对于重力的变化而引起。
眩晕症通常发生在病人上床或下床、在床上翻身、头后仰或前屈的时候。
即使偶有报告BPPV的患者存在持续性头晕和失衡,但是追问病史总是提示他们的症状随着头部位置的改变而加重。
病人会有恶心和呕吐。
BPPV的发作通常是没有已知原因的,尽管部分病例报道可能与头部创伤、长时间的平卧姿势(例如,在牙医诊室或发廊)或内耳的各种疾病有关。
BPPV通常是反复发作和自发缓解的,年复发率约为15%。
BPPV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摔倒和受损的风险将有所增加。
特发性BPPV的患病率在老年人和妇女中增加,发病高峰在50至60岁之间,男女比例为2:1至3:1。
据报道,BPPV还与骨质减少或骨质疏松症以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有关——这种关联不能用年龄或性别来解释。
BPPV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耳石从囊性耳石的黄斑处脱落并进入半规管。
当头部相对于重力的静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耳石碎片会移动到半规管内的新位置,导致虚假的旋转感。
BPPV通常发生在后半规管,这是最依赖重力的管道,这类BPPV占所有病例的60%至90%。
然而,BPPV累及水平半规管的患者比例可能被低估了,因为累及该部位比累及后半规管更有可能自发缓解。
BPPV很少累及前半规管,可能是因为前半规管位于迷路的最上方,在那里耳石碎片不太可能被困住。
策略和证据BPPV必须与其他更严重的急性或偶发性眩晕病因相鉴别。
病史记录和神经系统检查通常可以区分中风、前庭神经炎和BPPV。
检查应包括持续性眼球震颤的眼动测试、垂直眼球错位和提示中枢原因的前庭反应模式。
据报道,这种测试对中风的诊断比计算机断层扫描或早期使用磁共振成像更准确。
如果头部相对于重力位置的变化引起BPPV的症状并引起BPPV的特征模式,则支持BPPV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的调节 Balance Control
内耳的构造 Structure of Inner Ear
内耳也叫迷路,包括骨迷路与膜迷路,根据 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 听觉部分, 主要为耳蜗;
2. 前庭部分:包括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
耳的功用 Function of the Ear
前庭系统 Vestibular System
Hsitoric Background
Robert.Barany ( 1876 – 1936 ),奥地利医
生,由于他发现半规管对冷热温度刺激
发生反应,提出了内耳的冷热水试验诊 断内耳的疾病,191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
和生理学奖。继1897年Tomas Adler 首先报告后,他还提出了指鼻试验评价 大脑疾病的方法。早在1921年,他曾经 描述了一种以发作性眩晕为特点的征候 群,尤其是将患者头部摆放在与重力相 关的特定位置时发病。
囊 斑 Macules
囊斑,系内侧壁膜的分 化斑 ,呈钩状的垂直 隆起。 椭圆囊和球囊斑的表面 被覆耳石膜,后者是一
种由网状纤维和酸性粘
多糖组成的结构。
耳石与耳石膜 Otolith & its Apparatus
组织学上,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上面存 在着耳石膜的结构,由一层粘多糖类的
物质和碳酸钙结晶颗粒组成,覆盖在毛
细胞的纤毛顶部。
光学显微镜 Light Microscopy
扫描电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囊斑的毛细胞 Macular Hair Cells
囊斑毛细胞的静毛突入耳 石膜内,将每个囊斑分成 两个区域; 囊斑的耳石膜沿着一个方 向的移动对沟纹两侧的毛 细胞产生相反的生理学影
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简称BPPV )。他们发现低头
时位于下方的耳就是引起旋转性眼震的责任侧。
Dix与Hallpike
Harold E.Schuknecht
Harold E.Schuknecht 1917 –
1996,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眼耳 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世界著
响。囊斑对多个方向的敏
感性。
总 结
Summary
人体的平衡需要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加以维系;
外周的前庭器官包括三管两囊,即三个半规管、一个
球囊和一个椭圆囊;
半规管的感受部位在壶腹嵴,球囊和椭圆囊则是囊斑;
耳石位于囊斑,脱落后游离在内耳液中,随着体位变
化能够刺激前庭感受器,形成耳石症。
耳石症的病理生理基础
两个垂直半规管则相反。
感觉性毛细胞 Sensory Hair Cells
椭圆囊与球囊 Saccus &Utricle
球囊和椭圆囊膜迷路在前庭 内形成两个球形的腔隙, 球囊位于前庭内侧壁下方的 球囊隐窝内, 椭圆囊腔位于球囊的上方, 呈卵圆形,经过五个孔与膜 性半规管连接。球囊和椭圆 囊斑的感觉区域都是囊斑, 系内侧壁膜的分化斑
前庭神经 Vestibular Nerve
壶 腹 Ampullae
内淋巴的动力模式 Endolymph Dynamic Model
半规管的壶腹嵴 Crista Ampullae
壶腹嵴 Crista Ampullaris
壶腹嵴位于半规管的壶腹端, 主要有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构 成,毛细胞的顶部有动和静 两种纤毛,而纤毛的上覆盖 着一层如同僧帽一样的胶质, 即嵴帽。 壶腹嵴与半规管长轴的垂直, 形成半规管和椭圆囊之间的 膜性膈,
性眩晕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占眩晕病人的18 – 20 %;发病 率为 64 / 100,000;
据报道,在体位试验诱发眼震患者中,80 %系本病;
女较男多,以 50 - 60岁的女性多见; 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更高,达 50 % 左右。
解剖学基础 Basic Anatomy
人体的平衡系统
1. 视觉 2. 前庭系统 3. 本体感觉
半规管的构造 Semicircular Canals
空间位置 Spatial Orientation of Semicircular Canals
头与半规管 Relative to the Head
前庭部分 Vestibular Labyrinth
半规管标本 Vestibular Labyrinth Sample
显微照片 Microscophotos
超微结构 Ultrastructure
去极化模式 Deploration Model
壶腹嵴两侧的内淋巴液流动, 都能够冲击这个部位发生偏移, 从而是的毛细胞的纤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倾 斜,最终引发毛细胞的去极化 过程。 外半规管内,内淋巴液朝向壶
腹方向的流动可以引发兴奋,而
Pathophysiology
正常状态下,耳石固定在囊斑区域;
内淋巴液构成了周围的动力环境;
壶腹嵴和囊斑的存在,构成了前庭器官兴奋的组织学 基础;
耳石症 = 囊斑的耳石脱落 + 体位变化 + 内淋巴液的
流动 - 耳石撞击壶腹嵴或囊斑本身 - 前庭器官兴奋 - 双侧前庭系统不对称 - 眩晕
历史背景
眩晕系列讲座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疾病初识 Cognition
改变或处于特定体位 时出现的眩晕; 听觉功能正常;
呈反复发作;
排除中枢系统疾患;
发病率 Incidence
近年来,随着认识和检测手段的进步,良性阵发性位置
名耳科医生、病理学家和学者,
著有《 Pathology of the Ear 》一 书。1962 至 1969年他从组织学
上发现后半规管内嗜酸性颗粒
的存在,是引发BPPV的真正原 因。
John Epley
1980年, Alain Semon发现一种治疗
BPPV的方法.1990年 美国波特兰耳 科医院的创始人,在国际耳与耳神 经学界享有盛誉。他曾经提出了 BPPV 的耳石复位技术,该法具有 无创、安全和有效的优点,被称为 Epley 复位法。由于他在前庭疾病
乳突侧面观 View from the Mastoid
半规管的组织学 Histology of Semicircular Canals
两侧耳共有三对半规管,分别称 为外、上和后半规管,如下: 1.呈不完全的环形; 2.侧为骨性半管,内侧系膜性结 构;
3.管腔内分别充满内外淋巴液;
4.主要感受器是壶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