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历史周年纪念热点解析专题复习.doc复习课程
2019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双十协定 (4)结果:签订了“ ”(“会谈纪 要”),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协议。 (5)遗留问题:对于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 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达成协议。
考点二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转战陕北——防御阶段: (1)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 狂进攻,内战全面爆发。半年后,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 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19.从历史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 请观察以下三幅图片并指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 C 当时战争形势的影响( )
A.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D.表明了南京国民党政权已经垮台
20.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B )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考点一
重庆谈判的有关史实
1.原因(背景): (1)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2)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蒋介石数次电邀毛泽东到 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3)中国共产党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 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概况: (1)时间:1945年8月29日~10月10日。 (2)地点: 重庆 。 毛泽东 、 周恩来.(2018•广东)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它能 够再现历史。下图反映出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是 ( D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要求和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反对独裁”
2.(2018•广东)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 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 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 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 客是在( B ) A.广州 B.重庆 C.西安 D.北平 3.(2018•黑龙江)有一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大致是:在 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 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双十协定”。这部 电影的名字应该是( D ) A.《甲午风云》 B.《西安事变》 C.《鸦片战争》 D.《重庆谈判》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讲)(含解析)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讲)(含解析)一讲考点——考点梳理1.朝代的更替(1)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3)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体验中考:(1)(2014江苏扬州)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公元前()A.20世纪前期 B.20世纪后期 C.21世纪前期 D.21世纪后期【答案】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西周的更迭(2)(2014山东省德州市)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答案】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2.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公元前221年。
秦兼并六国。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4)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体验中考:(2014年潍坊)在历史长河中,一些重大史实历经时间考验,成为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
能够体现这一含义的是()A.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开创科举,选官取士 D.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答案】A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成为中国历史的重大的转折点。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一、知识结构二、要点整理(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1.古代政治(2)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分裂和大一统时期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之后秦朝结束了这一局面,出现了秦汉的大一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过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出现隋唐的大一统。
③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第三个大分裂时期,之后元朝统一全国,出现了元明清的大一统。
2.古代经济(1)政府重视①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民族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
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
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④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以田地的开垦和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标准,还派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
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他编印《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⑤“康乾盛世”: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到鼎盛。
这段时期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2)农作物推广①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优质部编】2019-202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中考考点过关 模块二 中国现代史 主题四 民族团结与祖国

主题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地位和意义?
2.如何理解“一国两制”这一概念?它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现已在哪些地区得到了成功运用?
3.请指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和原因。
4.我国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什么是“九二共识”?
参考答案:
1.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该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概念:在祖国统一前提下(一国),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两制)。
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现已成功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运用。
3.时间:香港回归的时间是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的时间是1999年12月20日。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中国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内政外交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符合港澳和内地的实际;中国收回主权的决心和坚定立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4.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019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0.桥梁不但连接交通,有的还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 下列桥梁中,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辛的有( B ) ①赵州桥 ②泸定桥 ③卢沟桥 ④武汉长江大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1937年8月,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摘下带有红五星 的八角帽,不愿换上佩有青天白日徽的黄军帽。刘伯 承劝道:“这帽徽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 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救中 国”的含义是( D ) A.开赴北伐战场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胜利结束长征 D.国共合作抗击日寇
16.张敏同学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作了如下描述: 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 略地位重要。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了拉 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精锐师团,取得抗战 以来最大胜利。该战役为( B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会战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
考点五 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 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 神
1. 台儿庄 战役(国民党抗战战例):1938年春,日军从 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李宗仁 指挥军队将一路日军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 阻止在山东台儿庄。经过激战,中国军队歼敌一万多人, 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2. 百团 大战(共产党抗战战例):为粉碎敌人的“囚 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 彭德怀 指挥下,在 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 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这是抗战 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 最大规模 战役。
1.背景:日本占领东北,又侵略华北,民族危机加深; 中共长征到达陕北,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多次要求蒋介石 联共抗日,遭拒绝。 2.概况: 1936 年12月12日, 张学良 、杨虎城扣 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结果: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派 周恩来到西安 调停,西安事变得到 和平 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 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4.影响(历史作用):十年内战(1927~1936年)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关于台湾问题

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关于台湾问题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关于台湾问题关于台湾问题(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④1894—1895年,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④有“ ”等正确的方针、政策。
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2019-2020(1-1)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版块三 中国现代史 主题十六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题十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考点4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年6考)1.(2017,16)下面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该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对外开放逐步扩大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2.(2015,16)新华社电文曾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
”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上所做的战略决策是( )A.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D.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2013,21)(节选)某校九年级13班同学以“民族复兴之路”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发展与复兴】材料五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美国《时代》周刊(5)“中国模式”从经济体制方面看指什么?分析“中国模式”的成功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结合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你认为应如何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4.(2012,21)(节选)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向海洋进军”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进军海洋】材料四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
在上海的街头,你仿佛身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因素。
通过上述探究你得到了哪些认识?5.(2011,21)(节选)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在历史课上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2019年中考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题复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专题复习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
70 年披荆斩棘,70 年风雨兼程。
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下面就跟着小唯唯来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中考。
命题特点我来观特点一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对于中考命题侧重热点考查的省市而言,在 2019 年中考备考中需重点关注。
特点二题型涉及广,素材丰富多样。
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数据材料等均有所涉及。
特点三即涉及单点考查,又涉及综合考查。
考查知识点范围广。
特点四中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外交与国防建设、社会生活变化等都可作为命题角度。
掌握考情巩固练1.下图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巨变,对这两次巨变共同点认识正确的是()图一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图二开国大典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C【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开国大典”可知与这两幅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可知,A、B 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D 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响,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只有 C 项属于两次事件的共同影响。
2.黄炎培曾做《天安门歌》:“国民改为人民,中间用意深深。
民众站立起来,堂堂地做个人……”来表现其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欣喜之情。
这一历史事件是()A.抗日战争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解放战争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3.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
“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A.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解析】“中国新生”是指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周年纪念热点解析专题复习.d o c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周年纪念热点解析专题复习
1、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75周年)
(1)考点预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鸦片战争的爆发及深远影响等。
(2)命题角度猜想:
角度一:分析《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角度二:中外历史结合,主要考查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及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角度三: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比分析,认识这三大条约对中国民危机全面加深的不同影响。
角度四:通过列强的侵华战争的结果,结合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流趋势,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落后(社会制度的落后与经济的落后)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
2、1862年,在北京洋务派创办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55周年)(1)考点预览: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内容、结束标志、及深远影响等。
角度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通过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对比分析,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难历程。
角度二:旧中国教育的变迁: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1905年废除科举制。
3、1872年,在上海创办《申报》。
4、1912年,推翻清朝统治,中国结束两千年封建帝制,中华民国成立(105周年)。
(1)考点预览: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的历程及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后在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如剪发、服饰、称呼等。
(2)命题角度猜想
角度一:以民国成立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我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起步。
角度二:结合世界史上的启蒙运动的影响,以思想解放为切入点考查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角度三:中华民国成立与孙中山其他的活动结合考查,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角度四:从民国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入手,证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政治上的近代化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5、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创立(90周年)
(1)考点预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等。
(2)命题角度猜想
角度一:联系俄国十月革命及苏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合十月革命传播到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查共产主义在中国由理想变为现实的艰辛历程。
角度二:联系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的垮台,证明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角度三:以海峡两岸交流的时政要闻为切入点,回顾历史上的国共两党合作的史实,认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角度四:以南昌起义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
角度五:以南昌起义等史实为线索考查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
6、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大屠杀80(周年)
(1)考点预览
抗日战争时期的相关史实、中日关系回顾及展望、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史实、日本的崛起及战后经济恢复的历史及启示等。
(2)命题角度猜想
角度一:结合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侵略,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角度二: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考查全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从而揭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道理。
角度三: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历史的启迪和感悟。
角度四:从正确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中,引出国共两党关系及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并考查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和联系。
角度五:通过时政要闻考查南京大屠杀及旅顺大屠杀的相关史实,并说明日本法西斯的残暴及对国人的启示等。
角度六:通过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回顾及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的考查,对中日关系前景进行展望。
角度七: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走向胜利的史实的回顾考查抗战中的著名战役,揭示民族团结的深刻含义。
7、1952年,中国土地改革完成(55周年)
(1)考点预览
土地改革的内容、意义、
(2)命题角度猜想
角度一:新中国建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
角度二: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对农村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角度三:对比中外历史上涉及到农业的重大历史事件,日本的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1933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揭示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8、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45周年(45周年)。
(1)考点预览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建国后的新中国外交成就等。
(2)命题角度猜想
角度一以时政材料创设情境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事件。
角度二以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为切入点,纵向考查中美关系的历史轨迹,并对中美关系进行展望。
角度三将中美关系放在中国近现代的外交这个专题中考查。
如近现代外交的不同特征、原因及带来的启示等。
角度四综合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成就。
9、1982年,中共十二大,颁布第四部《宪法》(35周年)。
(1)考点预览
中共十二大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宪法》颁布的背景、意义
角度一: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角度二:对比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04年《法典》、中国1954年宪法、
角度三:中外历史上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综合考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及启示 10、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九二共识(25周年)(1)考点预览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过程、南巡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等。
(2)命题角度猜想
角度一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程。
角度二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角度考查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从而理解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角度三以南巡谈话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和启示。
角度四以十四大内容为线索,结合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速动的社会改革等史实综合比较这些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和特点及异同点等。
角度五以南巡谈话为线索纵向考查历史上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及其历史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