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
论海德格尔关于康德先验想象力之根源地位的讨论

收稿日期:2017-09-2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技术时代的精神状况:在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之间”(15YJC720008)。
作者简介:姚宇臣,男,湖南新晃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陆哲学;高海青,男,山东滨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批判理论、技术现象学和大陆哲学。
一尧根源问题的缘起超越论想象力①一直游走在康德认识论的“灰色地带”,《纯粹理性批判》从1781年首次出版,到1787年再版,康德对先验演绎部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写,同时也对1781年A 版中想象力的描述做了大幅度的修改。
在1787年B 版中,想象力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认识能力,而是受知性统摄、归为知性能力的一种。
在1927—1928年冬季学期讲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课程中,海德格尔对超越论想象力做了专题研究,赋予了超越论想象力以中心地位。
尽管有学者对海德格尔“暴力”解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很多质疑,但不得不承认,海德格尔对想象力的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他把认识论范式下的想象力研究放在了存在论的视野中,这不仅检验了他自己的基础存在论学说,还对后来的想象力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是海德格尔研究超越论想象力的主要著作,在那里,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作为双枝干之根的超越论想象力”[1]130,也就是说,想象力是感性和知性共同的根源。
实际上,根源问题可以追溯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前言:“人类知识有两大主干,它们也许来自于某种共同的、但不为我们所知的根基,这就是感性和知性,通过前者,对象被给予我们,而通过后者,对象则被我们思维。
”[2]21-22在A 版中,康德还指出:“作为人类心灵基本能力的纯粹想象力,这种能力为一切先天知识奠定了基础。
借助于这种纯粹想象力,我们把一方面即直观杂多和另一方面即纯粹统觉的必然统一性条件联结起来了。
论海德格尔对康德想象力概念的解释

论海德格尔对康德想象力概念的解释作者:冯斌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3期摘要:康德想象力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质料和形式的结合问题,即直观和概念为什么能够结合,怎么结合。
康德认为,二者的结合需要想象力构造先验图型作为中介。
想象力既有感性直观的一面,即接受性;又有知性概念的一面,即主动性。
因此,若要将这两方结合起来,非想象力莫属。
事实上,这是康德对知性和感性二分的弥补。
海德格尔由此出发,将康德的想象力作为直观和知性的共同根,对康德的二元论进行了一元论解释。
海德格尔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促成此在的形而上学的建立。
关键词:想象力;康德;海德格尔中图分类号: B516.5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0)03003304一、康德的想象力概念与海德格尔的解释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他在第一版《纯粹理性批判》中说:“想象力是一种先天综合的能力,为此缘故,我们赋予它生产的想象力的名称;就它在显象的一切杂多方面无非是以显象的综合中的必然统一性为自己的目的而言,这种必然的统一性可以被称为想象力的先验功能。
”[1]140接着又说:“我们有一种纯粹的想象力,它是人类灵魂的一种先天地作为一切知识之基础的基本能力。
”[1]141《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共提出了两种想象力:一是再生性想象力;二是生产性想象力。
再生性想象力属于经验性想象力,对感觉杂多进行综观;生产性想象力属于先验想象力或超越论想象力,对知识进行综合。
生产性想象力是再生性想象力何以可能的根据。
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中海德格尔认为,康德的感性结构、知性结构之根据是先验想象力结构,感性能力、知性能力之根据是先验想象力。
康德说:“人类知识有两个主干,它们也许出自一个共同的、但不为我们所知的根源,这两个主干就是感性和知性。
”[1]47“从我们的认识能力的总根分杈并长出两个主干的那个点开始,这两个主干的一个就是理性。
康德哲学中想象力理论初探

康德哲学中想象力理论初探作者:刘晓婵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想象力作为一种认知能力,一直处于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从前康德哲学中想象的被压抑,到后康德哲学中想象的放飞,想象力这个概念正是康德通过对前辈们理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才在哲学、美学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就对前康德时期对康德想象力理论影响较大的几位哲学家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引出康德想象力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康德;想象力;柏拉图;理性在西方哲学史上,想象力作为一种认知能力,一直处于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由于西方传统哲学偏重理性,轻感性经验,此时的哲学家把想象看作是一种低级的认识。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早引入想象力概念的哲学家。
他曾说:“一个连模仿性的艺术都要拒绝的绝对理念论者,想象对其也没有什么真实性。
”柏拉图认为艺术只不过是一种模仿,想象力即是我们对现实的模仿。
康德则把柏拉图哲学视为想象力产生的根源,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柏拉图哲学比喻为“身轻的鸽子,惬意地翱翔在空中,而当它感觉到空气的阻力时,就可能想象在真空里飞行必定更为容易”可见,康德仍受到了柏拉图的启发,把想象力视为一种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创造性的认识能力。
如果说想象在柏拉图那里被认为是一种低级的鄙视的认识,那么在希腊美学家亚里士多德那里则初次得到了重视。
亚里士多德是哲学上第一个对想象理论有所建树的哲学家。
他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承认他所模仿的世界是真实可靠的,他认为的模仿不是柏拉图所说的对自然的纯粹抄袭,而是对模仿自然的创造。
亚里士多德将想象跟模仿作了很大的区别,他曾说:“一切感觉都是真实的,而许多想象则是虚假的。
”他认为想象是感觉的继续,是萎褪了的感觉,想象是依赖于感觉的,感觉是真实的,想象则有可能具有欺骗性。
亚里士多德把想象看作是对不在场事物进行重新表象的一种能力,这种观点不仅仅是对柏拉图想象理论的超越,更是为康德想象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作者:胡锐来源:《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年第01期摘要: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包括想象力的内涵、特点、类型及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内容。
该理论不仅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和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下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教育不能约束和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教育应培养学生创造力而不是模仿力;教育的单一化评价标准应该被取缔。
关键词:康德想象力当下教育启示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哲学家,在对审美主体性理论的探索中,康德在继承前人关于想象力的思想的同时,全面分析了人的想象力。
他的想象力理论不仅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和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下,特别是当下的教育,有着重要而丰富的启示。
一、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康德把想象力看成是潜藏在我们心灵中的一种艺术,它是康德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结构的设计师。
想象力,集中体现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用人类学》两部著作中。
想象力,作为一种表象的直观能力,要么是构成性的,即本原表现对象的能力,先于经验而发生;要么是重构性的,即派生地表现对象的能力。
这种表现把一个先前已有的感性直观带回到心灵中来。
纯时空直观属第一种表现,而一切其他直观都以感性直观为条件,这感性直观当其与对象的概念相联结而成为感性知识时,为经验。
如果想象力是不自觉地产生在你的脑海,那么这种想象称为幻想;如果在睡梦中脑中浮想联翩,那么这种想象就叫做梦幻。
康德认为想象力是多产的,富有创造性的,这是它的最主要特点。
但是,想象力并不是凭空存在的,它只运用直观的材料与形式,并不重新创造任何东西,即想象力必须以先前的经验和感性材料作为必要条件。
因此,在这里所说的创造性,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而得来的有一定依据的想象。
例如,一个天生双目失明的人是无法想象颜色的;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虽然可以变出千万种魔术,但他不能创造新的事物。
想象若成为现实,必须从感官那里汲取自己形象的素材。
图型、模型、象征——论康德哲学中想象力的三重形态

本文的目的是澄清想象力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体系中的根本地位,同时以海德格尔和德勒兹等人的分析为指导,对想象力及其具体表现形态做批判性分析和重新阐释。
这种探讨是从一个具体的关节点切入的,这个关节点就是在三大批判中都要求完成的、作为普遍性和直观表象特殊性之中介的“演示(exhibitiones )”[1](演证[ostendere]、运用[implication]、阐明、转换、归摄[subsumieren])环节。
这个环节也被称之为“第三者”,在理论理性中,它是感性和知性之间的第三者,在实践理性中,它是法则和感性行动之间的第三者,在判断力中,它是审美及目的论理念和直觉表象之间的第三者。
具体来说,在思辨理性中,普遍的知性概念要通过想象力中介在直观中得到“演证”,“演证就意味着把它的概念(不论是在证明中还是在定义中)同时又在直观中体现出来。
”[2];在实践理性中,普遍抽象道德法则需要通过想象力和知性转换和实现为感官世界的实际道德准则、意向、动机和行为;在反思判断力中,审美理念和目的性理念需要通过想象力在直观表象中得到演示。
这个关节点在三大批判中,因康德赋予想象力的角色和地位的不同,而分别表现为不同普遍抽象性之图型的实现(第一批判)、模型的实现(第二批判)、象征的蕴涵(第三批判)。
对想象力的重新认识,最终将使我们得出这样的观点:模型无非就是图型,而模型和图型又都无非是象征,即是象征的衍生和被遮蔽的形态。
康德之所以将它割裂开来,形成图型、模型、象征———论康德哲学中想象力的三重形态黄旺内容提要想象力是整个康德哲学的“中枢神经系统”,它不但在第一批判和第三批判中占据关键的位置,而且同样也在第二批判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对康德的想象力的研究,必须将三大批判统贯起来。
图型、模型、象征是想象力在三大批判中地位和功能得以体现的三大“症候”,或者说是康德哲学中想象力的三重形态。
对三个概念的异同的比较,以及对想象力在人的三大先天能力中的地位功能的批判性阐释,将得出这样的结论:图型和模型无非就是象征,是象征的衍生和被遮蔽的形态。
康德的先验想象力研究

康德的先验想象力研究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在理论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他在先验知识方面也做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先验想象力的概念。
这篇文章将展开探讨康德的先验想象力研究,重点探究其定义、构成要素及其对我们的理解深化的贡献,最后引用5个例子进行论证,以彰显其重要性。
康德认为先验想象力是人类思维根据先验经验所能建构出来的知识和观念。
也就是说,“先验想象力”是指我们的思维、认知和理解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所产生的形式和模式。
在我们的思考过程中,我们总是在一个“先验”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这些先验包括我们的语言、概念、认知模式、逻辑规则等。
康德认为,先验想象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空间感和时间感。
空间感是人们通过感觉所体验到的一种空间特征,例如满足我们对物体大小、形状和位置等外部事物的感知需求。
时间感则强调的是人们通过时间的感受增加对事物的个体经验的理解,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的感知。
人们在时间中的感知能够提供对事物变化的感知,也可以说是人类思维中不可忽视的构成要素。
康德的先验想象力理论深化了人们对人类思维和认知的理解。
最重要的是,康德将先验想象力看作是大脑无意识的支持,对个体的知觉、意识和智能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认为,先验想象力是人类思维的基础,这一基础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得以加强和扩展,这也是人们能够不断提高认知能力的关键。
让我们通过以下五个例子来更深入地了解康德的先验想象力:1. 数字概念:人们从婴儿时期就被教导了数字概念,例如“二个苹果”,“三个玩具”。
这些数字概念通过先天的思考能力被固定在我们的大脑里,成为了我们思考的基础。
2. 色彩感知:人类会对物体的颜色产生主观感觉。
红、蓝、绿等颜色都是人类先验想象力基础中的一部分。
3. 空间概念:康德认为人们的空间感是先验想象力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例如,在看到晚上的夜空时,我们会费劲地想象出数不尽的星星。
4. 时空概念:康德概述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能力,也是人们先验想象力的另一种表现。
2021康德的先验学体系中的想象力理论范文1

2021康德的先验学体系中的想象力理论范文 康德在他的批判哲学中对想象作出了深刻的分析,肯定了想象力的创造能力和再生能力,把想象力纳入到自己的先验哲学体系中,其中不乏天才的洞见。
他对于想象力的分析脱离了以前对想象力的感性印象的随意性缺陷,在理论建构中对想象力的理解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和发展。
一从纯粹想象力到知性的婢女 康德的纯粹理性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而作为综合的主要力量,想象力在其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一批判的两个版本上看,康德对于想象力的理解和分析也有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与在第三批判中的论述有很大的不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对想象力的综合作用作出高度评价,在第二版中则发生了变化。
在第一版中,想象力是在我们内心中“对这杂多进行综合的能动的力”,而在第二版中,“想象力是把一个对象甚至当它不在场时也在直观中表象出来的能力”。
从具有特殊的能动性地奠基在心灵中的综合能力,变成与直观以及感觉相关只是对不在现场的对象进行表象的能力,其中的差别不言而喻。
我们可以从康德的论述中探究他对想象力理解的这种前后不一致性,并查找其中的原因。
在第一版中康德认为,人的心灵能力有三种:感官、想象力和统觉,它们是一切经验的可能性的条件。
这里的心灵能力不能从任何别的心灵能力中派生出来,因此具有本源的作用,也就是说,它们都具有某种先验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在经验中运用的。
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心灵能力在第一版中无疑是本源的,甚至重要性在知性的范畴之上。
康德认为:“想象力的纯粹的(生产性的)综合的必然统一这条原则先于统觉而成了一切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可能性基础。
” 总的来说,现象是最初给予我们的东西,而现象与意识联结在一起才成为我们的知觉。
现象呈现出来的是纷繁杂多,而知觉也就奠基于分散的感觉基础上,所以就必然需要一个联结。
这个重要的联结就是想象力,想象力作为把杂多进行综合的能动能力直接施加在知觉上,领会因此而发生,才有统一的形象出现。
康德认识论中的想象力问题

五 、 结 语
发生。
另一方面 ,在 第一版 中 ,“ 想象 力 的这种 综合也就 先于 切经验 而被建 立在先 天原则之 上……” 。而 “ 对杂多 的联 想的可能性根据 ,就其置 于客体 中而言 ,就叫做杂多的亲和 性” 。康德 紧接着就 问 ,如何理解 “ 诸 现象 的这 种毫无 例外 的亲和性 ( 诸现象 由此而服从那 些持存 的法则 ,并且必须隶 属于其 下 ) ” ?在这 里 ,康德 还是把 现象 的亲和性 最终追 溯 到了 “ 本 源的统觉 ”这个 先验 的根 据。然而康 德又说 ,“ 想 象力的纯粹的 ( 生产性 的 ) 综合 的必 然统 一这条原则先于统 觉而成 了一切 知识 、特别是 经验知识 的可能性基 础” ,也就 是说 ,想象力 的必然统一这条原 则并 不依 赖于统觉 ,而是独 立于统觉而发挥作用 。 想象力的综合统一并不是范畴带来的 , 而是 “ 前语言的 ( p r e — l i n g u i s t i c ) 、前概念 的” 。 所 以 ,从想 象力与 知性 在两版 中的关 系变更 期 总第5 4 8 期
康德认识论中的想象力问题
黄
( 四川大学
轩
6 1 0 0 0 0 )
公 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 摘 要】 康德的想象力有先验的想象力和经验性的想象力之分,在两版先验演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想象力在 《 纯粹
理性批判 》中的作 用在 于贯通 时间。
一
前两者涉及一般现象的直观 ,是直觉性的 ,后两者涉及 般现象的存有 , 是推论性 的。关于前两条原 理 , 康德称 “ 一 切现象一般说都是连续的量 , 要 么按 照其 直观而是外延 的量 , 要么按照单纯 的直觉 ( 按 照感觉 ,因而按照 实在性 )而是 内 包 的量 ” 。 这里突 出的是量 的连续性 。例 如 , 我知觉到“ 疼痛” 这是 由知觉 的预测原理来解 释的 ,对 于疼痛本身 我并不 能言 说什 么,但疼痛 的知觉却包含 一个 内包 的量 即由有到无的一 个知觉 系列 ,这就需要想象力把这种量按 照时间先后 次序进 行一个综合 。 针对第三条 原理 ,突 出的是时 间的三种样态 即持 存性 、 相继性 、同时并存 。模态 原理讨论 的不 直接 是经验对象 的可 能性条件 ,是认识 主体在把握 、认识经验世界 时所必须服从 的条件 ,这就是可能性 、现实性 、必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康德“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雷德鹏原载于《学术论坛》历来的康德研究者都对康德的“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究竟是什么,感到迷惑不解。
这当然与康德本人对这个概念的模糊认识和摇摆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试图通过讨论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的心得体会:第一,康德把这个概念定义为人的一种直观能力,那么,它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第二,康德说,想象力是人类知识的两大主干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基,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想象力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康德对“想象力”概念含义的阐述,集中体现在他的两本著作,即《纯粹理性批判》(下称《纯批》)和《实用人类学》中。
康德把这个概念的基本涵义规定为人的一种直观能力,它能够表象即使不在场的对象,并依其是否具有创造性而划分为两种:一是“生产性的想象力”,又叫做“创制性的想象力”;二是“再生性的想象力”,又叫做“复制性的想象力”。
康德特别重视前一种想象力。
例如在《纯批》中,康德将想象力的基本含义规定为人的心灵的直观能力。
他说:“想象力是把一个对象甚至当它不在场时也在直观中表象出来的能力。
……就想象力就是自发性这一点而言,我有时也把它称之为生产性的想象力,并由此将它区别于再生的想象力。
”(1,P101)又如在《实用人类学》中,康德说:“想象力(facultas imaginandi)作为一种即使对象不在场也能具有的直观能力,要么是创制的,这就是本原地表现(exhibitio originaria)对象的能力,因而这种表现是先于经验而发生的;要么就是复制的,即派生地表现(exhibitio derivativa)对象的能力,这种表现把一个先前已有的感性直观带回到心灵中来。
”(2,P49)那么,想象力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要理解康德的“想象力”概念的这个基本含义,我们首先必须把握康德的“直观”概念的一般含义。
康德说,所谓直观就是先于一切思维的表象行为。
一切知识都借之与对象发生关系。
实际上,在康德的论述中,有两种不同意义的直观。
第一种叫做“感性直观”,它包括“经验性的直观”和“纯粹的直观”;第二种叫做“非感性直观”或“智性直观”。
所谓“经验性的直观”,是指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
而感觉是指当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时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
所以,这种意义上的直观,侧重于表象的质料、即经验性内容方面,包含着、混杂着任何感觉。
它以对象的现实的在场为前提。
所谓“纯粹的直观”,是指表象中没有混杂任何感觉,所包含的只是使某物得以被直观到的形式。
这种意义上的直观,侧重于表象的形式,并且是“纯形式”,所以它也是“纯直观”。
这种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
所谓“智性直观”,是指单纯的自我活动,它是一种本源的直观方式,即它本身就使直观的客体之存有被给予出来,因此,它只能属于原始的存在者,而永远不属于一个不独立的存在者。
这种意义上的直观是被用来整理和规定自我本身、“本体”等“非感性直观的客体”,即“自在之物”的杂多的。
(1,P105 及P226)康德认为,由于这种直观适用于自我本身、“本体”等“自在之物”,因而它已经超出了人类理性能力、即它超越了经验范围的界线,所以,对知性来说,它既无用处,也无意义了。
那么,康德的想象力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对此,康德自己确实没有作出明确的阐释。
实际上,整个说来,他的“想象力”概念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
但是,如果依照康德对直观的论述,正如我在上面所阐述的,“想象力是直观”还是可以努力去领会的。
并且,我认为,由于康德的直观概念的复杂含义,我们就不能单从某一种直观形式去领会,而必须综观之。
因此,我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去领会:第一,想象力具有直观的非概念性的“表象”特征。
根据康德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直观,无论是感性直观,还是非感性直观,其本质在于它的非概念性的“表象”,即“非思维性”,要么是“前思维性”的,要么是“超思维性”的。
感性直观的本质在于“前思维性”,而非感性直观,即智性直观的本质则在于“超思维性”,更确切地说在于“超认识性”。
这里的要害是搞清楚康德的“思维”概念是指什么。
康德说:“思维就是凭借概念的认识”。
(1,P63)换言之,思维,即运用知性概念去统摄各种表象,在意识中获得诸表象的一个统一性意识。
因此,也可以说,“思维是把诸表象在一个意识里结合起来”。
(4,P71)所以,思维属于知性的。
“知性不能直观,感官不能思维。
”(1,P52)这是康德先验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知性只能在经验的领域发挥作用,凡不是现象的东西,由于它不能是经验的对象,知性就永远不能跨越感性的限制。
因此,自我本身及“本体”领域,因为它们都超越了现象世界,属于感官世界的彼岸,在那里,知性概念决不能涵盖过去,只有超经验的、即经验已经失效的“理念”和“命题”,因而属于超概念思维(确切地说是超概念认识)的信仰领域。
“一切纯粹的理智认识都有这样的特点,即它们的概念都在经验里提供的,它们的原则都是通过经验来证实的。
相反,超验的理性认识,它们的理念并不从经验里提供,它们的命题从来既不能通过经验来证实,也不能通过经验来否定。
”(4,P106)所以,那里的直观,同样是“非思维性”(更确切地说是“超认识性”)的,因为它们已经超越了思维(认识)的界限。
由上述可知,直观的“非思维性”本质,表明了它是非概念性的表象。
康德把想象力定义为人的一种直观的表象能力,其实质也正在于此。
第二,想象力具有纯直观的生产性或创制性特征。
康德认为,纯概念思维本身不具有创造性。
分析判断属于典型的概念思维形式,不会给知识增任何新的东西,因为它只是把原来已经蕴含于主词中的谓词陈述出来。
但是,综合判断具有创造性,它能够扩展原有的知识。
因为综合判断不是纯概念思维,它包含了经验内容。
康德理想中的判断形式是先天综合判断,这种判断既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又具有创造性或生产性。
此外,康德认为,纯直观(这里指非经验性的直观)具有本原的创造性,即它们能够本原地表象对象。
事实上,在一切想象力中,康德尤其重视“创制性的想象力”。
他说“创制性的想象力”,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激动来自主体内部,属于“主体自己激动自己”,因而是先验性的,即先于经验而发生;二是具有构想的性质,即本原地表现对象,能够构想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来。
而所谓复制的想象力,则具有复制性和召回性的特点,通过它可以回忆过去和预见将来,因而没有什么创造性可言,而仅具有“复制性”。
从根本上说,创制的想象力在于它的本原性。
本原性表明,在那里,不存在任何概念思维意义上的“抽象构造”,因而这种原发地所产生的东西,是根本不能用概念来加以分别的。
毋宁说,在那里,所有的一切(包括感性和知性)都处在鸿蒙混沌之中。
因为,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本质上都是惟一的。
我们只能表象一个惟一的空间、一个惟一的时间,人们经常谈论部分时间或部分空间,实质上根本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整体由部分构成的部分观念来看待它们。
因为在它们那里,整体和部分是同质的。
并且这种同质的东西,又是一个无限的给予的量。
所以,时空直观比起概念来是更本源的东西。
所以,本原的东西本质上是模糊的。
康德说,想象力就属于这种性质,它属于“模糊观念”的领域,是下意识的创造活动。
他认为,在人的心里,模糊观念占绝大部分,其领域也许是不可测度的。
(2,P12)这表明,想象力的创造活动具有无限宽广的空间。
第三,想象力具有纯直观的“不在场意识”特征。
根据康德的论述,他实际上已经综合、改造了传统的直观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凸现了唯理论的“理智直观”,而突破了实证科学单纯强调经验性直观的局限性,其意义在于为想象力打破在场与不在场的分裂,突出不在场的重要性奠基了理论的基础。
反过来,康德的想象力概念的重要作用正表现于此。
(5,P3)不过,在这里我们要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情况是,就时间性意识来说,想象力将虽然不在场,但在过去或将来是在场的对象与现在的情况相联系起来、并召唤到场,这属于“再生的想象力”的功能,具体表现在记忆力和预见力的作用上。
记忆力是把过去的事情在眼前回忆起来的能力,预见力是想象将来的事情的能力。
“过去的事情”和“将来的事情”虽然都不在场,但对于我们把握在场以至形成一个对象的统一性表象,却是异常重要的。
比如,在知觉中,我们的表象是按时间顺序发生的,每一个表象就自身而言是绝对同一的。
但我们要对对象形成一个整体的把握,就需要将先前的表象“保持在手”,因为如果我们总是把先行的表象从思想中丢失了,并且在我们进到继起的表象时没有把先行的表象再生出来,在思维中发生这种类似“猴子摘包谷”的现象,便永远不能产生出一个完整的表象,不能形成关于一个对象的知识。
另一种情况是关于所谓“无”的意识。
局限于经验性的直观的观点认为,只有“有”(存在着的某物,在场)才是认识的对象,相反,“无”(不在场)则不能构成认识的对象。
但是康德指出,抽象地讲,“一般对象”包括了某物和无。
“无”有四类:第一类是与全体、多数和单一这些概念相对立的是取消一切的概念,即虚无(Keines)的概念,这种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可指出的直观与之相应的对象,所以它等于“无”(Nichts)。
第二类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对象,因为它是某种不可能的东西,例如一个由两条边构成的直线形,乃“荒诞之物”。
第三类是没有实体的单纯直观形式,因为它们本身并不是对象而只是对象(作为现象)的形式条件,它们虽然作为进行直观的形式而是某物,但本身决不是被直观的对象,如纯粹的时间和空间。
最后一类是“实在性”的对立面,即“否定性”,表示有关一个对象的缺乏的概念。
康德指出,实际上,这四种类型的“无”又可归结为两类:即前两类可归为一大类,称之为“空虚的概念”;后两类可归为另一大类,称之为“对于概念的空虚材料”。
所有这些种类的“无”都是不在场的对象,但是它们在认识中,却仍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光明不给予感官,那么我们也就不能表象黑暗,而如果没有广延的存在物被知觉到,也就不能表象任何空间。
” (1,P256-257)因此,“无”为对象,又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况。
其一是,自在之物本身的“无”以及“荒诞之物”的“无”,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是可思而不可知的。
因为,任何认识都是关于“现象”的,认识不能达到超现象的领域。
因此,这种意义上的“无”,如果也是意识的对象的话,那么它们只能是“先验的幻想”这种意识的对象。
相应的直观为“智性直观”。
其二是,“对于概念的空虚材料”的“无”则可以成为认识的对象。
因为“对象”是“现象”而不是自在之物本身,是自在之物的“所显现”,而不是它的“所是”。
“所显现”是指对主体的人的意识的显现,所以,它完全是由人的表象方式所决定的。
这样,“现象”之成为“现象”,原因就是我们主体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的主观条件,如直观的纯形式(时间和空间),以及纯粹知性概念(规则、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