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金的制备方法

合集下载

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篇一: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医学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利用性。

本文将介绍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1. 制备方法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化学合成法和溶剂热法两种。

(1)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将纳米金颗粒和巯基化合物通过反应合成纳米金胶体液。

具体制备步骤如下:首先,将金粉加热至熔融状态,然后与巯基化合物(如苯酚酞、苯酚酞钠、苯酚酞酸等)反应,生成金巯基复合物。

接着,将金巯基复合物加入溶剂中,进行搅拌和溶解,然后将溶解好的金巯基复合物倒入反应釜中,加入蒸馏水进行搅拌,直到反应混合物达到所需浓度。

最后,将反应混合物进行过滤、洗涤、烘干等处理,即可得到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

(2)溶剂热法溶剂热法是将金粉和巯基化合物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纳米金胶体液。

具体制备步骤如下:首先,将金粉加热至熔融状态,然后与巯基化合物(如苯酚酞、苯酚酞钠、苯酚酞酸等)混合,并加入溶剂中进行搅拌。

接着,将混合物倒入溶剂热反应釜中,加热至反应混合物达到所需浓度。

最后,将反应混合物进行过滤、洗涤、烘干等处理,即可得到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

2. 应用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具有优异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

首先,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可以用于制备光电子器件。

其次,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利用性,可以用于制备生物传感器和药物传递系统等。

此外,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还可以用于制备人工关节、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

3. 展望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医学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利用性。

未来,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的制备方法和性质,开发更多具有生物医学应用前景的材料。

篇二:标题: 巯基修饰纳米金胶体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正文:纳米金是一种具有高表面能、高Au含量和高强度的金属元素,因其卓越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应用领域。

纳米金溶胶实验报告

纳米金溶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纳米金溶胶的制备方法;2. 掌握纳米金溶胶的表征技术;3. 分析纳米金溶胶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纳米金溶胶是一种稳定的金分散体系,其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法、物理化学法和电化学法等。

本实验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金溶胶,通过将氯金酸溶液与还原剂混合,使氯金酸中的金离子还原成纳米金颗粒。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氯金酸(HAuCl4·3H2O)- 还原剂(如硼氢化钠NaBH4)- 硫酸铵((NH4)2SO4)- 氢氧化钠(NaOH)- 蒸馏水2. 实验仪器:- 烧杯- 玻璃棒- 移液管-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四、实验步骤1. 准备溶液:配制一定浓度的氯金酸溶液和还原剂溶液。

2. 制备纳米金溶胶:将氯金酸溶液与还原剂溶液混合,控制反应温度和pH值,使金离子还原成纳米金颗粒。

3. 考察溶胶稳定性:通过观察溶胶的颜色、透明度、粒径分布等指标,判断溶胶的稳定性。

4. 表征纳米金溶胶:-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纳米金溶胶的吸光度,计算其浓度。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纳米金颗粒的形貌、粒径和分布。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纳米金颗粒的形貌、粒径和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溶胶制备:按照实验步骤制备纳米金溶胶,观察溶胶颜色为金黄色,透明度良好,表明溶胶制备成功。

2. 溶胶稳定性:在室温下,溶胶颜色和透明度保持稳定,表明溶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纳米金溶胶的吸光度,计算其浓度为0.1 mg/mL。

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纳米金颗粒的形貌,发现颗粒呈球形,粒径分布在20-50 nm之间。

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纳米金颗粒的结构,发现颗粒呈多晶结构,晶粒大小约为10-20 nm。

六、实验结论1. 成功制备了纳米金溶胶,溶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2. 纳米金溶胶的粒径分布在20-50 nm之间,呈球形,具有多晶结构;3. 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纳米金溶胶进行了表征,为纳米金溶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种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

一种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

说明书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1)在去离子水中加入氯金酸溶液、CTAC、硼氢化钠溶液,得到老化的种子溶液;(2)在去离子水中加入氯金酸溶液、CTAC、溴化钠溶液、抗坏血酸溶液,得到生长溶液1;(3)在去离子水中加入氯金酸溶液、CTAC、溴化钠溶液、抗坏血酸溶液,得到生长溶液2;(4)取(1)中的老化好的种子溶液加入到(2)中的生长溶液1,反应完全后得一次生长的Au纳米颗粒分散溶液;(5)取(4)中的溶液加入到(3)中的生长溶液2,反应完全后得二次生长的Au纳米颗粒分散溶液,即为最终的Au纳米颗粒。

本发明以水为基液,具有经济性好、操作简单、分散性好的优点,所获得的产品粒径大小比较均匀,且可控,从10 nm到100 nm均可获得。

权利要求书1、一种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步骤如下:(1)在5~20 ml去离子水中加入0.001 ~ 0.2 ml氯金酸溶液,然后加入0.01 ~1 g CTAC,与氯金酸溶液混合后均匀后,再加入0.01 ~ 1 mL硼氢化钠溶液,摇晃10 ~ 20 s将溶液混合均匀,静置30 ~ 60 min 后得到老化的种子溶液;(2)在5~20 ml去离子水中加入0.001 ~ 1 ml氯金酸溶液,然后加入0.01 ~1 g CTAC,再加入0 .001~ 0.01 mL溴化钠溶液,超声震荡0.5 ~ 5 min将溶液混合均匀,接着加入0.01 ~ 1 mL抗坏血酸溶液,摇晃30 ~ 60 s使溶液混合均匀后得到无色透明的生长溶液1;(3)在5~20 ml去离子水中加入0.001 ~ 1 ml氯金酸溶液,然后加入0.01 ~1 g CTAC,再加入0.001 ~ 0.01 mL溴化钠溶液,超声震荡0.5 ~ 5 min将溶液混合均匀,接着加入0.001 ~ 1 mL抗坏血酸溶液,摇晃30 ~ 60 s使溶液混合均匀后得到无色透明的生长溶液2;(4)取(1)中的老化好的种子溶液1 ~ 100 μL加入到(2)中配置好的生长溶液1,摇晃10 ~ 20 s使溶液混合均匀后,在30 ℃条件下放置5 ~ 30 min使其反应完全,得一次生长的Au纳米颗粒分散溶液;(5)取(4)中的溶液1 ~ 100 μL加入到(3)中配置好的生长溶液2,摇晃10 ~ 20 s使溶液混合均匀后,在30 ℃条件下放置10 ~60 min使其反应完全,得二次生长的Au纳米颗粒分散溶液,即为最终的Au纳米颗粒。

制备各种纳米金

制备各种纳米金

1、制备TGS-GNPs2011.10.30汇报取一级水10 mL,然后加入1%(质量体积比)的HAuCl4水溶液100 μL和1%(质量体积比)的柠檬酸三钠水溶液200 μL,70℃下反应90 min后取出,结果如图5所示,由紫外结果知,TGS-GNPs在520 nm处有最大吸收,吸收值为1.143,计算的该纳米金粒径约为15 nm,浓度约为3.0×10-9 mol/L,浓度较小,但是由紫外光谱峰形知溶液中纳米金粒径分布均匀。

图5、TGS-GNPs的紫外光谱图2011.12.22 汇报取一级水10 mL,于120℃下预热10 min,先加入1%HAuCl4100 μL,搅拌10 min 充分混匀,然后加入1%(质量体积比)的柠檬酸三钠若干μL,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点取样。

300 μL所得纳米金紫外吸收值最大,峰形较好,半峰宽较窄,但是其稳定性较差,放置两天后样品紫外吸收不仅红移,而且吸收值减少,可能是由于柠檬酸钠用量太少使得纳米金溶液中每个金核所带负电荷较少,相互之间斥力不够大,易聚集的原因。

500 μL所得纳米金虽然紫外吸收不大,峰形较宽胖,但是其峰值为511 nm,0.955,计算得粒径为4 nm,浓度为200 nM。

800 μL所得纳米金峰值为520 nm,1.210,计算得粒径为15 nm,浓度为3 nM。

2、制备GNPs(2011.10.23或2012.4.12)步骤:取一级水4 mL,置于冰浴中,搅拌10-15 min;加入1%氯金酸200 μL,搅拌10-15 min;加入2 mg/mL的硼氢化钠水溶液500 μL,搅拌反应30 min;停止反应,得到GNPs。

整个反应过程都在冰浴中进行。

结果:样品的紫外吸收值为505-515 nm,2.5-3.0。

2011.10.23的实验、2011.10.30汇报冰浴条件下,在4 mL一级水中加入1%(质量体积比)的HAuCl4水溶液200 μL,然后缓慢搅拌下加入还原剂NaBH4 500 μL(2 mg/mL),冰浴反应30 min后取出,结果如图4所示,GNPs在510 nm处有最大吸收,吸收值为2.225,通过计算得知,该纳米金的粒径约为4 nm,浓度约为6.0×10-7 mol/L,浓度较高,但是紫外峰形较宽,可能粒径分布较宽。

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近年来,功能化金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们具有可调节的表面性质、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光学性质等优点,让它们成为了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一、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由于金纳米颗粒具有尺寸效应和表面等效性,对于生物医学应用而言,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显得尤为关键。

目前,常用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还原法、辐射化学法、溶胶-凝胶法、电化学法、生物还原法等。

其中,化学还原法广泛应用于制备纳米金颗粒,它是通过还原金离子来形成金纳米颗粒的。

通常,化学还原法的方法是将金离子溶液加入还原剂的溶液中,在控制温度和pH值的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金离子会被还原成金原子。

溶液中会形成较浓的金原子溶液,随着质量的下降,纳米颗粒被形成。

这种制备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粒径调节范围宽以及产量高等优点。

辐射化学法是一种较新的制备纳米金的方法,是利用放射线或粒子激发溶液中的化学物质产生活跃种离子并引发化学反应形成的。

与化学还原法相比,辐射化学法具有金纳米粒子分散度高、表面活性强、粒径均匀等优点。

电化学法主要是通过直流电和脉冲电将金离子还原成金原子并使其附着在电极上,形成金纳米颗粒。

它的优点在于可以精确控制纳米颗粒的大小和形貌,并且能够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降低毒性和增加稳定性。

生物还原法则是利用微生物来合成金纳米粒子。

这是一种绿色纳米技术,比其它方法具有环保、低毒性和低成本的特点,但同时缺点也很明显,纯度和稳定性较化学法略差。

二、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生物医学应用功能化金纳米粒子具有许多优点,不仅能在肿瘤治疗、光学成像、药物运载、诊断检测等生物医学应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其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发现新型生物医学应用。

1.肿瘤治疗功能化金纳米粒子在肿瘤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识别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减少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纳米金纳米酶

纳米金纳米酶

纳米金纳米酶简介纳米金纳米酶是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结合了金纳米颗粒和纳米酶的特性。

它具有较大比表面积、高稳定性和较强的催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纳米金纳米酶的制备方法、特性以及应用前景。

制备方法1. 合成金纳米颗粒制备纳米金纳米酶的第一步是合成金纳米颗粒。

常见的方法包括化学还原法、溶胶-凝胶法和微乳液法等。

其中,化学还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将金盐溶液与还原剂混合反应,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均匀分散的金纳米颗粒。

2. 修饰表面功能基团为了提高金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需要对其表面进行修饰。

常用的修饰方法包括吸附有机分子、共价键合有机分子以及修饰功能性分子等。

通过修饰表面功能基团,可以增加金纳米颗粒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能力,提高其在催化反应中的效率。

3. 导入纳米酶将合成好的金纳米颗粒与纳米酶进行复合即可得到纳米金纳米酶。

纳米酶是一种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催化多种反应。

通过将纳米酶导入金纳米颗粒中,可以将其催化活性与金纳米颗粒的稳定性相结合,形成具有优异性能的纳米金纳米酶。

特性1. 比表面积大由于金纳米颗粒具有较小的尺寸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得纳米金纳米酶具有更多的活性位点和更高的催化效率。

相比传统的微尺度材料,其比表面积更大,从而提高了反应速率和效果。

2. 高稳定性金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能保持其催化活性。

此外,金纳米颗粒还具有较强的抗酸碱性和耐高温性能,使得纳米金纳米酶在复杂的反应体系中都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3. 强催化活性纳米金纳米酶通过将金纳米颗粒与纳米酶复合,将两者的优势相结合,形成强大的催化活性。

金纳米颗粒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催化基底,而纳米酶则提供了催化反应所需的活性位点和选择性。

这种协同作用使得纳米金纳米酶在各种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效果。

应用前景1. 生物医学领域由于纳米金纳米酶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高稳定性,可以被用作生物传感器、药物传递载体以及肿瘤治疗等方面。

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金纳米粒子的研究

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金纳米粒子的研究

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金纳米粒子的研究
结构单质的金(Au)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鲜为人知,但要想有效地获得纳米金
粒子及其相关性质,Chem-Treating技术(也称为化学处理技术)是其中重要且有
效的方法之一。

柠檬酸钠(CH3COONa)还原法是一种有效的Chem-Treating技术,可以有效地制备丙烯腈(BNN)诱导的金纳米粒子。

柠檬酸钠还原法主要研究方法是将柠檬酸钠作为还原剂,以聚丙烯腈(PPA)
作为介基,以BNN为控制剂,以水作为介质,以酸碱度作为控制参数,以可溶性有机前药的比例作为调节参数,在常温(控制在0℃-120℃)条件下,利用化学驱动力,配制出高分辨率的纳米金粒子。

该法制备的金粒子尺寸主要在30nm—50nm之间,且粒度可在控制参数中调节。

此外,有研究表明,使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贮存
性能和光电性能,具有高活性、可调节性强等优点,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发光、催化、传感等领域中。

综上所述,柠檬酸钠还原法是一种制备高品质Au纳米粒子的有效方法,可以
将金纳米粒子调节为微小尺寸,且这些叶片易于贮存,可以在应用上获得金纳米粒子最优性能。

但由于还原反应比较复杂,研究其可操控性尚有不足,仍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体金溶液的制备有许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化学还原法,基本的原理是向一定浓度的金溶液内加入一定量的还原剂使金离子变成金原子。

目前常用的还原剂有:白磷、乙醇、过氧化氢、硼氢化钠、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下面分别介绍制备不同大小颗粒的胶体金溶液。

一、制备胶体金的准备
(一)玻璃器皿的清洁
制备胶体金的成功与失败除试剂因素以外玻璃器皿清洁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如果玻璃器皿内不干净或者有灰尘落入就会干扰胶体金颗粒的生成,形成的颗粒大小不一,颜色微红、无色或混浊不透明。

我们的经验是制备胶体金的所有玻璃器皿先用自来水把玻璃器皿上的灰尘流水冲洗干净,加入清洁液(重铬酸钾1000g,加入浓硫酸2500ml,加蒸馏水至10000ml)浸泡24h,自来水洗净清洁液,然后每个玻璃器皿用洗洁剂洗3~4次,自来水冲洗掉洗洁剂,用蒸馏水洗3~4次,再用双蒸水把每个器皿洗3~4次,烤箱干燥后备用。

通过此方法的处理玻璃器皿不需要硅化处理,而直接制备胶体金。

也可用已经制备的胶体金溶液,用同等大不颗粒的金溶液去包被所用的玻璃器皿的表面,然后弃去,再用双蒸水洗净,即可使用,这样效果更好,因为减少了金颗粒的吸附作用。

(二)试剂的配制要求
(1)所有配制试剂的容器均按以上要求酸处理洗净,配制试剂用双蒸馏水或三蒸馏水。

(2)氯化金(HauCl4水溶液的配制:将lg的氯化金一次溶解于双蒸水中配成1%的水溶液。

放在4”c冰箱内保存长达几个月至1年左右,仍保持稳定。

(3)白磷或黄磷乙醚溶液的配制:白磷在空气中易燃烧,要格外小心操作。

把白磷在双蒸水中切成小块,放在滤纸上吸于水份后,迅速放入已准备好的乙醚中去,轻轻摇动,等完全溶解后即得饱和溶液。

储藏于棕色密闭瓶内,放在阴凉处保存。

二、制备胶体金的方法和步骤
(一)白磷还原法
1.白磷还原法(z Sigmondy 1905年)
(1)取1%的HAuCl4水溶液1ml,加双蒸水99ml配成0.01%的HAuCl4水溶液。

(2)用0.2mol/l K2CO3调pH至7.2。

(3)加热煮沸腾,迅速加入0.5ml 20%白磷的饱和乙醚溶液,振荡数分钟至溶液呈现橙红色时即成。

胶体金的颗粒直径为3nm左右,大小较均匀。

2.白磷还原法(z Sigmondy 1905及z Sigmondy Thiessen 1925)
(1)取0.6%的HAuCl4水溶液2.5ml,加双蒸水120ml 。

(2)用0.2mol/l K2CO3,调pH至中性。

(3)加入1/5饱和度的白磷乙醚溶液1ml(1份白磷4份乙醚),在室温振荡约15min ,溶液呈红褐色,再加热至典型的葡萄酒红色,加热可使乙醚蒸发,胶体金液体内过量的白磷通入空气后被氧化,此方法获得胶体金颗粒的直径在5~12nm之间。

3.白磷还原法的改良法(Henegouwen 1986)
(1)取20%饱和度白磷乙醚溶液0.5ml,加双蒸水60ml 。

(2)用1%的HAuCl4水溶液0.75ml,加0.1mol/l K2CO30.6ml, 振荡变成棕红色。

(3)加热煮沸,至溶液变成透明红色。

使用上述方法增加还原次数使金颗粒直径不断增大,二者之间的关系见表5-1。

表5-1 胶体金颗粒大小与还原次数之间的关系
还原次数颗粒直径(nm) 正负误差
1 5.6 0.9
2 6.7 0.9
3 7.9 0.9
4 9.8 1.3
5 12 1.0
此方法主要优点是简化了制备不同大小的颗粒胶体金的手续和其它试剂的配制,经济、操作简单。

另外,在多次还原过程中氯化金不再形成新的金颗粒,只是在原先金粒子基础上使它的直径变大。

第一次金颗粒起着“晶核”的作用。

由于这一特点,制备的金颗粒相对均匀一致。

(二)抗体血酸还原法(Stathis and Fabrikanos 1958)
(1)将在4℃预冷的1%HAuCl4水溶液1ml,0.2mol/l K2CO31.5ml、双蒸水25ml混匀。

(2)在搅拌下加入1ml 0.7%抗坏血酸水溶液,立即呈现紫红色。

(3)加双蒸水至100ml,加热至溶液变为透明红色为止。

胶体金颗粒直径为8~13nm。

(三)柠檬酸三钠还原法(Frens 1973)
此方法是由Frens在1973年创立的,制备程序很简单,胶体金的颗粒大小较一致,广为采用。

该法一般先将0.01%的HAuCl4溶液加热至沸腾,迅速加入一定量1%柠檬酸三钠水溶液,开始有些蓝色,然后浅蓝、蓝色,再加热出现红色,煮沸7~10min出现透明的橙红色。

各种
颗粒的胶体金制备详见表5-2。

表5-2 柠檬酸三钠用量与胶体金颗粒直径的关系
0.01%的HAuCl4(ml) 1%柠檬酸三钠(ml) 直径(ml)
100 5.0 10.0
100 4.0 15.0
100 1.5 25.0
100 1.0 50.0
100 0.75 60.0
100 0.60 70.0
100 0.42 98.0
100 0.32 147.0
100 0.25 160
按照Frens法还可以制备出其它不同颗粒大小的胶体金出来。

许多研究证明用该法制备胶体金时金颗粒的大小是柠檬酸三钠用量的函数,基本的规律是柠檬酸三钠用量多,胶体金颗粒直径小,柠檬酸三钠用量越少,腔体金颗粒直径越大。

(四)鞣酸—柠檬酸三钠还原法(Slot与Gueeze1985年)
该法是以1982年Muhlpfordt法为基础,1985年Slot与Geuze对该法进行了改良,特点是通过改变鞣酸的用量制备出多种颗粒直径的胶体金,而且颗粒的直径均匀一致,很适合于双标及多标研究。

制备3nm、5nm、10nm、15nm的胶体金颗粒见表5-3。

表5-3 鞣酸—柠檬酸三钠还原法
A 液
B 液
直径(nm) 1%柠檬酸钠(ml) 0.1mol/L K2CO3ml 1%鞣酸(ml) H2O(ml) 1%HAuCl4(ml) H2O(ml)
3.3 4 0.2 4 11.8 1 79
5 4 0.2 0.7 15.1 1 79
10 4 0.025 0.1 15.875 1 79
15 4 0.0025 0.01 15.987 1 79
操作步骤:
(1)根据所需要的胶体金颗粒分别配制A液和B液。

(2)将配制好的A、B两液在水浴内加热到60℃,并通过控温装置使温度保持稳定。

(3)在电磁搅拌器上搅拌A液迅速加入B液,继续加热直至胶体金变成葡萄酒色,时间大约7~10min。

在A、B两液混合后可见溶液立即变成蓝色,大约1~3min就变成红色。

用鞣酸—柠檬酸三钠还原法,柠檬酸三钠主要为还原剂,而鞣酸则有双重作用,一是还原作用,二是保护作用,控制“晶核”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鞣酸的用量多少决定胶体金颗粒的大小形成,因此改变鞣酸的用量就可以改变胶体金的颗粒大小,达到制备不同直径颗粒的胶体金之目的。

(五)乙醇超声波还原法(Baigent and Muller 1980)
(1)1%HAuCl4水溶浓0.2ml加入100ml双蒸水。

(2)用0.2molK2CO3调pH至中性,再加入1ml乙醇。

(3)用20KC、125w超声波探头浸入溶液内进行超声振荡,由此法制得的胶体金颗粒为6~10nm。

(六)硼氢化钠还原法(Tschopp et al 1982)
(1)将预冷在4℃的40ml双蒸水中加入0.6ml 1%的HAuCl4。

(2)再加入0.2molK2CO3,0.2ml。

(3)在搅拌下,迅速加入新鲜配制的硼氢化钠水溶液(0.5mg/ml)0.4ml,一般重复加入3~5次,直至溶液的兰紫色变为橙红色为至。

然后再搅拌5min,获得的金颗粒直径在2~5nm之间。

(七)放射性胶体金的制备方法(Kent and Allen 1981)
(1)取0.01%HAuCl4 上水溶液100ml,加热至沸腾。

(2)加入40μl195Au。

(3)迅速加入4ml1%柠檬酸三钠水溶液,5~7min出现透明的橙红色。

(4)其含量为I×106脉冲数/min。

(八)微波制备液体金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