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诗的故事
金陵续诗

金陵续诗
有一次,朱元璋乔装出游,来到金陵古渡,正遇上一群上京应试的举子在等船过江。
当中有一个年长一点的举子说:“诸位世兄,我们好不容易来到天子脚下,看这六朝帝都的气象,果然伟乎壮哉!大家何不以此胜景吟诗一首,也取一个蟾宫折桂的吉兆,诸位意下如何?”大家听了,齐声称好。
这时,便有一个年轻举子拱手道:“众位世兄在上,小弟不揣浅陋,便要笨鸟先飞了。
”他举目四顾,只见长江浩荡,钟山苍茫,一座偌大的采石矶屹立江畔,虎视眈眈,威势逼人,便脱口而出:“采石矶兮一秤砣。
”
众位举子听了都道:“好一个气势磅礴的起句!只此一句,便见世兄的雄才大略,此次必定金榜有缘。
”只有朱元璋在一旁冷笑。
年长的举子问他:“先生何故发笑?”
朱元璋说道:“我笑这位书生气魄虽大,但恐续句为难”一句话提醒了众位举子:是呀,偌大一座山是秤砣,那么秤杆和秤钩又是什么呢?纵使有了这般大的秤,又拿去称什么呢?
这时,那个年轻举子也自觉出句轻狂,很难把这首诗继续写下去,只急得面红耳赤。
有几个举子想续完下句,可嘴里刚吐出两个字,又急忙摇头:“不妥,不妥。
”
想不到这句诗竟将一群满腹经纶的举子弄得啼笑皆非,狼狈不堪。
朱元璋见状大笑,说道:“别急。
这并不是你们才学不足,而是气魄限制!待我续完此诗,你们看怎样?”在众位举子洗耳恭听之下,朱元璋不紧不慢地念道:
采石矶兮一秤砣,
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钩挂,
称我江山有几多!
众位举子听了朱元璋的诗,一个个都目瞪口呆。
朱元璋最出名的诗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时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明朝的政权。
朱元璋也是一位诗人,他写过许多著名的诗歌。
其中最出名的诗之一是《登鹳雀楼》。这首诗描写了朱元璋登上鹳雀楼,俯瞰城市的景象。
诗歌以浅淡的笔调描绘了城市的美景,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憧憬。下面是这首诗的一部分
内容:
鹳雀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被认为是朱元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朱元璋有名的2首诗

朱元璋有名的2首诗
第一首,《咏菊》: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第二首,《金鸡报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第一首,这首诗与唐朝时期黄巢写的《不第后赋菊》相似,都表达了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也只有心怀天下之人,才会写出如此豪气万千的诗句。
第二首,据说这首诗是朱元璋登基那天写的,当时满朝文武大臣都在场,听他念出前两句的时候,由于意思太过普通直白,都忍不住想笑,但听到后两句的时候,纷纷被朱元璋的豪气跟霸气所折服,尽显睥睨天下之势。
朱元璋简介如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汉族。
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
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朱元璋的政绩:兴修水利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
在即位之初,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
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成绩卓然。
朱元璋最有名的诗词

朱元璋最有名的诗词 朱元璋是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在他的一生中,他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有以下几首。
《青玉案·元夕》是朱元璋最著名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描绘元宵节为背景,表达了对家人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元宵节的欢乐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朱元璋在登上著名的黄鹤楼时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黄鹤楼高处的壮丽景色,表达了朱元璋的壮志豪情和对江山美景的赞美之情。这首诗以其雄浑有力的词句和独特的意境,被誉为朱元璋的代表作之一。
除了以上两首著名的诗词之外,朱元璋还留下了其他许多诗作。他的诗词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又有对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的抒发,更有对人生哲理和道德价值的思考。他的诗作常常富有感情和深意,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朱元璋最有名的诗词之一是《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典型的七言绝句形式展现了朱元璋对黄鹤楼的登临之感。通过描绘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的壮丽景象,朱元璋表达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对江山美景的赞美之情。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暗含了朱元璋对自己个人事业的追求和对国家未来的展望。
朱元璋的诗词作品以其雄浑有力的词句和独特的意境而闻名,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采,更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些作品不仅在明代广为流传,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菊花的诗句朱元璋

菊花的诗句朱元璋朱元璋参照黄巢诗《不第后赋菊》也就是后人称之为《咏菊》的那首诗而作的。
这是朱元璋开基立业前作的,由此可见他是多么有抱负多有自信的一个人,他说到做到了。
需要强调的是,所谓菊花诗皆是后人起的名字,是模仿黄巢所作。
朱元璋菊花诗赏析天下差不多都是凭刀枪打下来的,可是差不多像点样的皇帝都喜欢弄文做诗。
刘邦当年不过一亭长,大队干部而已,斗大的字能认识几个都说不准,可是人家也有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虽说比薛蟠同志的哼哼调强点,大抵也就是不识字的王熙凤“一夜北风紧”的水平,可是历代都夸好,说有帝王气象。
不过,拿皇帝跟皇帝比,刘邦的诗还就是不错。
近一点,就说乾隆的几万首歪诗,挨个排过去,没一首能赶得上当年刘亭长的。
早就听说当年的放牛娃朱和尚也做过诗,一直没福见到,见到以后吓了一跳,原来是首咏菊诗,诗云:“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虽是标准的薛蟠体,但却霸气得紧,听口气就是天字第一号,任谁都不怕,而且还要把别个干掉。
不过诗意却好像似曾相识,仔细一想,哦,原来黄巢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货色:“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过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在过去那个特别推崇农民起义的年月里,曾经非常吃香。
黄巢跟朱元璋一样,都是农民造反的头,只是命不太好,仅仅做成了个草头皇帝。
草头皇帝也是皇帝,皇帝抄皇帝,跟学者抄学者一样,本是自然之理,那时候又没有版权的说法,抄就抄了,断不会有好事者出来在媒体上说三道四。
本来,菊花秋艳,并没有杀掉百花的意思,要论杀气,本是秋风的事。
自古以来,平头百姓家闺女,名菊叫兰的不知凡几,大户人家的婢女,被赐名秋菊者更是不知有多少,大家看到的其实都是菊的妩媚柔顺。
大概只有黄巢、朱元璋这样舞刀弄枪,一路杀奔龙廷,夺了鸟位的人,才会赋予菊花杀百花的意义。
实际上,这种寓意只是他们自家心理的一种投射。
霸气和杀气,对于这些刀口舔血的人来说,本是应有之义。
朱元璋菊花的诗句

朱元璋菊花的诗句
朱元璋可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你能想象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会
写出关于菊花的诗句?嘿,还真有!
他曾写道:“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 这诗句多霸气呀!就好像他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威风凛凛。
这哪里只是在写菊花呀?这分明是在抒发他自己的雄心壮志嘛!难
道不像一个英勇的战士,在准备冲锋陷阵前的呐喊?
你想想看,菊花在百花盛开的时候不开放,等到自己要绽放时,那
气势仿佛能压倒一切。
这不就跟朱元璋自己的经历很像吗?他在群雄
逐鹿的时候,不盲目出头,等到时机成熟,一飞冲天,震惊天下。
我觉得呀,朱元璋的这首菊花诗,真的是把菊花写活了,也把他自
己的抱负写得淋漓尽致。
朱元璋的诗10首(精选6篇)

朱元璋的诗10首朱元璋的诗10首(精选6篇)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朱元璋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朱元璋的诗10首精选篇1朝代:明朝|作者:朱元璋渔樵较长短,是非盈耳满。
话尽诚渺茫,山水各悠长。
买臣文章中,蟠溪望鬓霜。
两人隔千古,美恶皆一场。
争能在当时,雄气超榆桑。
罢钓平纣暴,休樵饮琼觞。
贤愚自不泯,黑白成殊观。
僧目空山朝代:明朝|作者:朱元璋孤寂凄凄一径微,处心应与世尘违。
朝观松鹤摩天去,暮见岩猿挽树归。
瓶水一炉香满座,锡镮丈室气盈衣。
空山僧对知何日,化作苍龙挟雨飞。
朱元璋的诗10首精选篇2朝代:明朝|作者:朱元璋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新月朝代:明朝|作者:朱元璋谁将玉爪指长空,万里山河一样同。
映水有钩鱼却钓,衔山无箭鹤疑弓。
清光未放云霄外,素影遥分宇宙中。
轮满待逢三五□,九州四海照无穷。
青山白云·其三朝代:明朝|作者:朱元璋青山云霭雪凝枝,画你长生太古诗。
猿鹤自如岩谷迥,出尘野老本心知。
咏李白游洞庭湖朝代:明朝|作者:朱元璋苍梧山色水何分,碧镜澄湖杳渺云。
惟有古人堪羡处,湘妃犹自望虞君。
朱元璋的诗10首精选篇3朝代:明朝|作者:朱元璋山椒极目白云崇,蕤色缤纷百丈松。
新水潺岩闻鼓韵,女萝遥似洞门封。
朱元璋的诗10首精选篇4朝代:明朝|作者:朱元璋臣民推戴号神京,叹息驱驰行伍行。
转战群雄机尚记,帅征英俊气方平。
如今已足勋功赏,向后无知孰永名。
暇日试将铜镜昭,乌髭堪比玉垂缨。
有关朱元璋的诗10首朱元璋的诗10首精选篇5朝代:明朝|作者:朱元璋钟山万木暑阴森,岩壑松风奏玉琴。
溪涧碧流声韵美,望中佳兴致题吟。
朱元璋的诗10首精选篇6朝代:明朝|作者:朱元璋游山必是叩僧禅,闻说神僧透宿缘。
朱元璋的梅花诗

朱元璋的梅花诗
(最新版)
目录
1.朱元璋其人及其历史背景
2.朱元璋的文学成就
3.朱元璋的梅花诗赏析
4.朱元璋的梅花诗的历史文化价值
正文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使他在元末的乱世中脱颖而出,建立了强大的明朝,并开创了洪武之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朱元璋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
朱元璋的文学成就,虽然不能与他的政治和军事成就相提并论,但也是颇为可观的。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豪放磅礴的气势,又有婉约柔情的味道,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而在他的诗歌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他的梅花诗。
朱元璋的梅花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后世的推崇。
他的梅花诗,既描绘了梅花的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质,又抒发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其中,他的《咏梅》一诗,更是被誉为梅花诗的佳作。
朱元璋的梅花诗,不仅在艺术上有着高度的成就,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
他的梅花诗,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又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梅花这一文化符号的独特理解。
可以说,朱元璋的梅花诗,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朱元璋的梅花诗,既是他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
古代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元璋与诗的故事
朱元璋与诗的故事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自幼出身贫寒,16岁入寺为僧,25岁参加红巾军起义,半生戎马倥偬,没有系统地接受过什么像样的教育,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不会成为诗人,也应该不会喜欢诗词的。
但是,这位天资聪明的皇帝,偏偏酷爱学习,纵使战火纷飞,也忙里偷闲博览籍,常常与手下文臣武将纵论诗词。
不仅吟风弄月,以诗抒怀,留下30多篇佳作,而且制造了很多与诗有关的传奇故事,至今广为传诵。
典似黄巢气势过衣袭汉祖风骨存
朱元璋在担任黄巾军将领时,曾写就一首《咏菊》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就黄金甲这首诗与唐末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身尽戴黄金甲酷似。
也与汉高祖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好有一比。
朱元璋的这首小诗,衣袭了汉祖风骨,其气势却远远盖过黄巢。
诗中透露的王者之气,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非刻意模仿所能达到。
正是这种俾睨天下、臣服万物、中流砥柱、舍我其谁的气势,才使他开启了大明帝国,成就了一段帝王伟业。
伯温借箸明心迹明帝慧眼识军师
据《雪涛集》记载,刘伯温当年初见朱元璋时,朱赐食与其对坐,问伯温:先生能诗乎?伯温答:吟诗,儒生事也。
朱元璋举箸(筷子)为题,伯温曰: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斑斑。
句中借用了尧之女儿娥皇、女英恸哭而有斑竹的典故。
朱元璋听后攒眉回到:秀才气味。
刘伯温接着曰:汉家四百年天下,总属刘侯一箸间。
用巧妙借用了张良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愿为朱元璋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的心迹。
朱元璋听罢十分高兴,遂启用刘伯温为军师。
从此鞍前马后相随,言听计从。
借咏鸡鸣寓深意笔锋处见精神
相传朱元璋登基那日,突然听到一声嘹亮高亢的鸡鸣,以为祥瑞,喜不自胜,诗兴大发,当即诵出一首《咏鸡鸣》。
前两句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刚一出口,阶前众大臣都觉出语太俗,心中暗自好笑,只是怕触怒龙颜,谁也不敢笑出声来,只好忍着往下听。
谁知,朱元璋接下来诵到: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
众臣听罢,心悦诚服,齐声叫好,再也不敢小觑这位贫苦出身的皇帝了。
真乃:借咏鸡鸣寓深意,笔锋处见精神。
这让笔者想起了我的老乡,明代前七子、庆阳府人李梦阳明孝宗三年的一首应试诗一步一步登高楼,手扶栏杆望北斗。
不是青天遮眼目,望尽天下十八州。
据说,李梦阳吟出前二句时,考官不以为然,同考学子皆哑然失笑,在李诵出后两句时,众人方恍然大悟,无不击节称奇。
这两首诗,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方丈灵机释壁诗龙颜大悦厚赐僧
朱元璋当年在鄱阳湖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百万大军之后,曾乔装打扮来到一所寺院。
寺里和尚见其有些奇特,就缠着盘根问底。
朱元璋不胜其烦,就提笔在寺院墙壁上留下一首《不惹庵示僧》诗: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
和尚看到诗后,吓得不敢再问,但也绝对没有想到眼前这位英雄大汉日后竟成了大明开国君王。
朱元璋登基后,一日闲暇,想起当年曾在这间小寺留过一首小诗,不知如今是否还在?于是择日驾临,四处寻找,却不见了当年题诗,心中顿觉不快,怒斥方丈有目无珠。
方丈灵机一动,拈来一首小诗:圣上题诗不敢留,诗题壁上鬼见愁。
谨将法水轻轻洗,犹有龙光射北斗。
这番解释,分明是忽悠,但忽悠得法。
朱元璋听罢怒为喜,不仅不问罪方丈,还厚厚赏赐了该寺一番。
帝王吟诗求下句书生偶对获高官
有一天,朱元璋微服出游,时值雨后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当即诗兴大发,口占一首《虹霓》诗。
吟出
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甘雨系天腰?两句后,一时难住,不得下句。
当时,湖南学子彭友信参加廷试驻足京城,恰好这天途经这里,朱元璋遂要彭友信续下句。
彭友信也不知眼前之人就是当今皇上,略加思忖,应声答道:玉皇昨夜銮驾出,万里长空架彩虹。
对句只因赞颂了玉皇,引得龙颜大悦,第二日就封彭友信为布政使。
真是:偏遇帝王爱诗才,运到眼前躲不开。
妙接书生续佳句巧寓石叽露霸气
相传朱元璋又一次微服出巡,恰遇一在金陵赶考的举子郊外候船。
有一举子瞭望远处屹立的燕子叽,诗兴大发,脱口吟道:燕子叽兮一秤砣,众举子齐声称赞,但谁也对不出下句,一时僵住。
朱元璋见状,微微一笑,说让我试试。
随即吟出:燕子叽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不仅续的巧妙,而且寓意深刻,尤其是把江山称为己物,暗藏一股帝王霸气,非一般书生可为。
众举子听罢,皆暗自佩服,却不知眼前之人就是大明天子,这也成就了一段朱元璋与诗词有缘的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