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
朱元璋的传说故事

朱元璋的传说故事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那你知道朱元璋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朱元璋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朱元璋的传说故事篇【1】相传,朱元璋少时家贫,从没吃饱过肚子,17岁那年他又因父母双死于瘟疫,无家可归,被迫到家乡黄觉寺当了一名小和尚,以图有口饭吃。
但是,不久家乡就闹了灾荒,寺中香火冷落,他只好外出化缘。
在这其间他历尽人问沧桑,常常一整天讨不到一口饭吃。
有一次,他一连三日没讨到东西,又饿又气,在街上昏倒了,后为一位路过的老婆婆救起带回家,将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和一小撮菠菜,红根绿叶放在一起,浇上一碗剩粥一煮,喂给朱元津吃了。
朱元璋食后,精神大振,问老婆婆刚才吃的是什么,那老婆婆苦中求乐,开玩笑说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汤”。
后来,朱元璋投奔了红巾军,当上了皇帝,尝尽了天下美味佳肴。
突然有一天他生了病,什么也吃不下,于是便想起了当年在家乡乞讨时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当即下令御厨做给他吃。
那御厨无奈,只得用珍珠、翡翠和白玉入在一起,煮成汤献上,朱元津尝后,觉得根本不对味,一气之下便把御厨杀了。
又让人找来一位他家乡的厨师去做珍珠翡翠白玉汤。
这位厨师很聪明,他暗想:皇上既然对真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不感兴趣,我不妨来个仿制品碰碰运气。
因此,他便以鱼龙代珍珠,以红柿子椒切条代翡(翡为红玉),以菠菜代翠(翠为绿玉),以豆腐加馅代白玉,并浇以鱼骨汤。
将珍珠翡翠白玉汤献上之后,朱元璋一吃感觉味道好极了,与当年老婆婆给他吃的一样,于是下令重赏那位厨师。
那厨师得赏钱后,便告病回家了,并且把这道朱皇帝喜欢的菜传给了凤阳父老。
朱元璋的传说故事篇【2】据民间传说,朱元璋的妻子马娘娘是回民,朝中的文武官员也以回民居多。
可朱元璋是不是回民在史料中没有记载,传说故事中也没有提到这一点。
但回民一直都说朱元璋是“老表”。
基于朱元璋可能是回民的说法,就有传说称,明朝宫廷里的膳食都是清真的。
据说,皇帝朱元璋最喜欢吃羊肉,一天至少要吃上一次。
朱元璋传说民间故事

朱元璋传说民间故事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个出⾝微贱的皇帝,也是⼀个最富有传奇⾊彩的⼈物。
关于他,你⼜知道多少呢?下⾯我们就⼀起来看看吧! 朱元璋夜宿⽟皇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微服暗访磁州城。
他在城⾥的⼩茶馆⾥喝茶时,感到茶⽔奇甜,不禁问堂倌:“这茶⽔为啥如此⽢甜?”堂倌说:“这⽔只能喝不能问。
”“为啥?”朱元璋皱了皱眉头,⼗分不解。
堂倌见他是个外来客,便毫⽆顾忌地说:“这⽔取⾃神麇⼭纸坊村⾦丝娘娘庙,⽔是从娘娘屁股坐的莲花座底下流出来的。
当地⼈有顺⼝溜:⾦丝娘娘不害羞,屁股底下流⽔沟。
” 朱元璋很是好奇,当天后晌便骑着驴到了神麇⼭脚下。
⼀见纸坊村,顿⽣惊讶。
这个⼩村⼦依⼭傍⽔,家家出泉眼,⼀溜⼗三桥,很有江南风味。
最⼤的⼀股泉⽔,便是⾦丝娘娘泉,尝⼀⼝真是浑⾝凉爽,⽔甜得就象放了糖。
不仅⽔甜,浇出来的⼤⽶、⽩藕也⾦贵。
再⼀打听,原来是⽼百姓怕给皇帝上贡,才特地在泉上修了庙,还编了那⾸“⾦丝娘娘屁股底下流⽔”的歌谣。
朱元璋转游得兴致勃勃,不觉天已晚了,只好住在了纸坊村中的⽟皇阁上。
半夜时分,忽听外⾯⼈马嘈杂,乱哄哄的,象是有千军万马包围了⽟皇阁,但⼜听不见僧⼈呼喊。
朱元璋起来,站在院⾥⼀看,不禁⼤吃⼀惊。
原来空中站着⼀员⼤将,背后是望不到边的兵马.⼀杆帅旗上书着⼤⼤的“窦”字。
过了⼀会⼉,兵马渐渐散去。
朱元璋再也睡不着了,起早就赶紧上了路。
返回京城后,朱元璋传来⼤学⼠,细细查阅了历代在磁州地界有⽆“窦”姓的功⾂。
⼀查,还甭说,查到了隋代有个将军叫窦宗,战死后草葬在响堂⼭上。
朱元璋⼤喜,降旨磁州给窦宗树碑建庙。
地⽅官领旨后,因⼭上墓地很⼩,就在⼭下西佐村地盘上修了⼏⼗亩⼤的庙宇,名为“苍龙庙”。
苍龙庙修得雄伟⾼⼤、样式奇特。
据说,后来北京城盖⾦銮殿,还是从这⾥取样式⼉放⼤建造的呢。
拜皇帝 朱元璋⼩时候,乳名叫朱红武。
他家⾥⽇⼦虽不富有,但是⽐平常⼈家总还殷实些。
所以朱元璋就进了⼀所私塾读了三年书。
朱元璋祖坟传说故事

朱元璋祖坟传说故事朱元璋祖坟传说故事1、朱家天子刘家相,改朝换国不换相明太祖朱元璋,原籍苏州,其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世居苏州,业家为活,家里非常贫穷,后因饿荒迁徙至凤阳,自世人皆以朱元璋为凤阳人也。
说起这位皇帝,还有一段风水故事呢。
朱元璋之祖父,惯水性,经常潜入深潭捕鱼,浮沉自如,技术超人,故人呼之下得海。
一次,下至潭底捕鱼出来,正遇刘仙师觅龙至潭畔,见直龙结在潭底,因不谙水性,无法下潭猎龙,坐正潭畔,正在凝思,突见一人从潭中浮起,急呼之登岸,询以姓名;下得海则以绰号告,刘仙师闻之,欣喜万状,即与下得海商量,约定某日各携骸至此,共迁深潭龙穴。
既至吉日,二人携骸至潭畔,刘仙师告以潭底某处为西犀牛下海形,某时某刻会开口,嘱其携骸下去,待其开口时,将骸投入牛口内,牛口即必合拢。
下得海因所携祖骸没有包好,临时见田中有青菜,乃取菜叶包之,携之下潭,果见潭底一巨石,西东方向,俨然石牛。
张口吐唇,牛固喜吃青草蔬菜,瞥见菜包,即抢令之,于是下得海之亲骸即被石牛吞入肚内。
石牛食到包后,口唇合拢,下得海无法把刘仙师之祖骸投入牛口。
遂上岸实告刘仙师,高仙师知道此情,但无可奈何,只好将骸分成二包,嘱咐分挂于石牛角上,下得海再入潭底,将骸骨分挂牛角上,返报刘仙师,刘仙师即祝曰:“左角为臣相,右角为臣相,牛口出和尚。
”下得海听至牛口出和尚一语,当下愤慨不已,刘仙师见此情景,迫不得已即改呼曰:“左角左臣相,右角右臣相,朱家天子刘家相,改朝换国不换相。
”下得海听到“朱家天子”乃息怒,打恭谢恩而回。
后来朱元璋却是当过一段和尚,再后来被拥立为帝,刘伯温为相。
国号曰明,经二十二帝,历三百余年,龙气之旺,富贵之盛,可想而知矣。
由此观之,风水之事,实非迷信,地灵人杰,谁能不信?2、平地起坟徐桢卿所著《翦胜野闻》记载,“ 帝(朱元璋)父母兄弟相继死,贫不能具棺,与仲兄谋草葬山中,途次便断,仲返计,留帝视尸。
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_传说

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他身上笼罩着重重传奇的迷雾。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篇一近三十年来,朱元璋出生地之争主要经历了“嘉山说”、“盱眙说”、“明光说”;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盱眙说”开始兴起。
朱元璋16岁之前在盱眙。
在中国封建帝王史上,唯一出身微贱的皇帝朱元璋少年时代的神话故事,在盱眙农村广为流传,充满传奇色彩。
朱元璋出生朱家在元朝初年是淘金户,由于缴纳不起官府的金子,丢了房屋田地,逃到泗州盱眙县垦荒。
这年,农历十月,一个秋风瑟瑟的黄昏,当一家人走到盱眙境内太平乡二郎庙时,好心和尚收留了朱家人。
是夜未时,小庙红光腾起,直冲霄汉,映红了半边天空。
邻居都以为小庙着火,纷纷跑去救火,到了近前,未见有火,只听见屋里传出一阵洪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男孩在破庙中降生了,取名“重八”。
重八降生时,找不到一块裹身的布片。
万事巧为真。
这天早晨朱五四到小河中提水给妻子陈二娘做饭,到河边一看,一块“红罗幛”漂浮在河中,将河水映照成一片红光。
朱五四心中大喜,把“红罗幛”从河里捞起,给刚刚出世的孩子当裹身衣。
明万历年间《帝里盱眙县志》记载:朱无璋出生时出现“二郎移庙之异,红罗浮水之奇”的祥瑞之兆。
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篇二朱元璋出生后,由于营养不良,体弱多病,不吃不喝,啼哭不止。
一天门外来了一位长老,朱元璋父亲对长老说:“前日贱内生下孩儿,三天三夜啼哭不停,请长老看看吧!”这位老和尚接过孩子说:“莫哭莫叫,为何当初发笑;前路遥远,日月并到,到时候还个哈哈笑。
”长老又说:“莫急莫躁,文有文曲,武有武曲,时刻一到,双曲来保,何必哭闹。
”道长说后,孩子不哭不闹了。
道长对朱公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要到我的寺院,否则小命难保,你们切记!”朱公说:“一定还长老的心愿。
”1344年朱元璋16岁时,因瘟疫、蝗虫和旱灾夺去父亲、、大哥、大姐一家四口人。
朱元璋的传说故事

朱元璋的传说故事《风水宝地》传说朱元璋的老祖宗是徐州沛县人。
宋朝时,金兵入侵,他一家人逃到江南句容县通德乡朱巷落户。
官府定朱家为“淘金户”,要他家年年交黄金。
朱家交不起黄金,于是又逃回江北,在泗州城北孙家岗住了下来。
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家里很穷,以砍草为生。
有一天,朱初一到庄东杨家墩砍草,累了就睡在草窝里休息。
这时从南边来了两个道士,走到墩前。
老道看了一阵地形后说:“这里还是风水宝地哩。
”徒弟问:“怎么知道呢?”“此处地气暖,插根枯树枝,十天之内就可以发芽。
”说完,那个徒弟随手将一根枯枝插在土墩上,师徒二人向北走了。
朱初一听了两个道士的话后,每天到这里砍草,都要看看枯树枝。
到了第十天,那根枯树枝真的发芽了。
他也想试一试,顺手在土墩上重换一根枯树枝。
这时只见上次见过的两个道士向土墩走来,朱初一连忙躲进草窝里。
徒弟上前一看,枯枝并未发芽,问老道是怎么回事,老道拔起枯枝仔细一看说:“这树枝被人换过了。
”他们在旁边草窝里找到了朱初一一问,正是如此。
老道说:“你已经听到我们的话,以后不能再对别人说了。
这里是风水宝地,你死后葬在这里,家里就会出贵人。
”后来,朱初一临死之前关照儿子朱世珍,要求死后将他埋在杨家墩。
朱世珍按照吩咐埋了他以后,带着老婆逃往安徽凤阳县,先逃荒到盱眙太平乡(今属嘉山县)的哥哥家临时落脚。
他的老婆在那里生下一个小男孩,男孩出生时,红光冲天,瑞气千条,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
《寻坟祭祖》朱元璋长大以后,依靠农民起义力量推翻元朝,做了明朝开国皇帝。
他想,那么多人和我一起打天下,为什么别人不能成功而只有我做了皇帝呢?一定是祖宗有灵葬在了风水宝地,一定要建陵祭祖。
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死在凤阳,是他亲手所葬,于是他便在凤阳建了皇陵。
那么他的祖父葬在何处呢?朱元璋不知道了。
听人说祖父葬在句容通德乡,他就到那里筑了一个又高又大的新土坟。
筑好后,跪下一拜,坟塌了。
这也可能是新坟土松关系,但是朱元璋想,既然受不起我一拜,就证明不是我家祖坟。
朱元璋一梦通五经的典故

朱元璋一梦通五经的典故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关于他“一梦通五经”的典故,源自于他的出身和后来成就之间的巨大反差。
朱元璋从小出身贫寒,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他后来却成为了皇帝,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来统治国家。
因此,传说中朱元璋在梦中得到了神灵的启示,一夜之间领悟了儒家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从而具备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
这个典故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更多的是为了强调朱元璋的非凡才能和天命所归。
事实上,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后,确实非常注重文化教育,大力推广儒家思想,并亲自制定了《大明律》等法律,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因此,这个典故也可以被解读为朱元璋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和统治理念而编造的传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历史典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有关朱元璋的民间传说故事

元朝末年,徐州⼀带住着⼀位⽼风⽔先⽣,他的膝下有三双⼉⼦和媳妇,朱元璋的⽗母在这位风⽔先⽣家⾥打长⼯,朱元璋的⽗亲做⾖腐,朱元璋的母亲负责缝缝补补。
⼀天,这位风⽔先⽣的⼉媳问道:“公公,你整天给别⼈家赶风⽔,为什么不能给咱家也赶⼀赶风⽔,让咱家出个⼤官,好让咱家也风光风光。
”风⽔先⽣说:“不⾏,恐怕咱家承受不住这个风⽔。
”⼉媳们说的次数多了,风⽔先⽣也动了⼼,说:“那就试试吧”。
风⽔先⽣推算了⼀番后,在⼀个甲⼦⽇的早上,领着三个⼉⼦、牵着⽜,套着拖车,来到村边⼀块盐碱滩上瓮鱼。
别⼈逮鱼都是到⽔⾥去,他们爷四个却在盐碱滩上瓮鱼,所以村⾥许多⼈都来看热闹。
谁知天交午时,从车辙中汪出⼀滩⽔,⽔⾥有⼀条⼀尺多长的红鲤鱼,风⽔先⽣将鱼逮到⼿⾥,⾼兴地说:“天助我也,⼤功告成,可以回家了。
” 到家后,风⽔先⽣亲⾃将鱼做熟,端上餐桌,他们爷四个狼吞虎咽地将鱼⾁吃光。
风⽔先⽣命⼈将鱼头和鱼⾻端⼊后房,让其⼉媳们吃,⼉媳们说:“⽼爹真⿊⼼,他们吃完了鱼⾁,留下点鱼⾻头让咱们吃,谁稀罕。
”此时,朱元璋的母亲刚好来后房寻些残羹冷饭,正好,⼉媳们就将鱼头和鱼⾻倒给了她,让她拿回去吃。
朱元璋的母亲⾼兴地回到⾃⼰房中,⽤醋将鱼头和鱼⾻做了做,全部吃下了肚。
⼀会⼉,风⽔先⽣看到从后房端回来的空盘⼦,将⼉媳们叫到跟前,问道:“你们谁吃了鱼头?”⼉媳们不情愿地答道:“我们谁也没吃,⽽是给了咱家的长⼯朱家⽼妈⼦了。
” 风⽔先⽣⼤惊失⾊:“说你们承受不住这个风⽔,就是承受不住。
这个鱼头你们三个谁吃都⾏,为什么给了朱家⽼妈⼦?现在赶快把他两⼝叫来赶⾛,否则咱家将有塌天⼤祸。
”吃过鱼头后,朱元璋的母亲恰恰怀了孕,她怀的正是朱元璋。
此时,元朝的军师算出天下将出真龙天⼦,并且算出真龙天⼦已经坐胎,但是他的母亲吃不到天⼦⼭上的⼟,他的母亲也会难产死掉。
于是,元朝皇帝派出⼀⽀军队驻扎到天⼦⼭,谨防⾏⼈出⼊。
风⽔先⽣叫来朱元璋的⽗母,对他们说:“我给你们⼀些盘缠,你们赶快⾛吧,我家不能再收留你们了。
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传奇而充满波折,留下了
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朱元璋出生在贫苦的农家,家境贫困,生活艰辛。
然而,他并
没有因此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是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加入了红巾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红巾军中,朱元璋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很
快就成为了红巾军的一员。
在红巾军的战斗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
军事才能,征战沙场,屡战屡胜,最终成为了红巾军的统帅。
经过多年的战斗,朱元璋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他登基称帝后,开始了艰难的国家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
得明朝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知道,一个国家的繁
荣富强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
他勤政爱民,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政策,提倡节俭,整顿官场,使得明朝的国力不断增强。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注重教育,提倡文化,使得明朝的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他还下令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献,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然而,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君主,他也犯下了一些错误。
他的一些政策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还有一些残酷的政治斗争,使得一些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波折,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
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他身上笼罩着重重传奇的迷雾。
那你知道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朱元璋出生的传说一本叫做《天潢玉牒》的书是这样讲的:在朱元璋还没出生时,有一天,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麦场坐着,这时候从西北方向来了一个道士,长着长胡子,头戴簪冠,身穿红服,手拿象简。
道士坐在麦场中,用象简在手中拨弄白丸。
陈氏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东西?”道人回答说:“这是大丹。
你若要,给你一粒。
”陈氏用手接过大丹,一不留神,竟然情不自禁地把它吞了下去。
她吞下大丹后,那个道士却忽然不见了。
不久,陈氏就生了一个男孩,就是朱元璋。
传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自东南飘来一股白气,贯穿房屋,奇特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历经一夜都没有散去。
另一本叫做《龙兴慈记》的书上说:朱元璋诞生时,本来位于路西的二郎神庙竟然搬了家,搬到路东数十步之外靠近河边的地方。
于是,他母亲就抱了新生儿到河中洗澡。
这时,水中忽然漂来了一方红罗,他母亲就拿这方红罗做了婴儿的襁褓。
后来,那漂来红罗的地方就被叫做“红罗障”。
这本书上还附会说:朱元璋诞生时,屋上红光烛天,於皇寺(后改称皇觉寺)僧人远远地望见了,都惊疑是发生了火
灾。
第二天早晨一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孩子出生了。
很明显,《天潢玉牒》所说的近于荒诞;;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圣人是因神奇受孕而生的说法。
《春秋公羊传》里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应。
”但是,以今天的理性视角来看,这种种传说和附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龙兴慈记》里所说的使人想到朱元璋可能是出生在靠近河边的二郎庙,出生后只能在河水中洗浴。
他父母没有布给婴儿做衣裳,只能捡一块恰巧从河里漂过来的红布裹在身上。
至于朱元璋出生时是不是“白气贯室”、“红光烛天”,都已无从考证。
再者,《龙兴慈记》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已经距离朱元璋出生的天历元年(1328年)有二百二十三年之久了,故事辗转相传,必定离事实越来越显然,为了标榜自己是“君权神授”,增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朝廷肯定是乐于传播这些神化朱元璋的传说的,就是在官方编的权威史书《明太祖实录》中,也记载有朱母神奇受孕、朱元璋出生时满室红光等异闻。
现存的《明太祖实录》曾经经过两次重修,其可靠程度也一直令人怀疑。
借天道神圣来吓唬百姓,加强权威,正是历代统治者常用的手法,清朝官修的《明史》也记载了一些这样的故事,但是它也只是因循旧说而已。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朱元璋智请刘伯温出山朱元璋当上了起义军的主帅以后,兵多将广,急需找个军师。
他听说浙江青田有个刘伯温,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书读得滚瓜烂熟,就几次派人去请他出山。
可刘伯温这人有个脾气,凡未经自己看准的事,任你怎么说,他是绝对不干的。
所以,对朱元璋的几次盛情邀请,他都谢绝了。
朱元璋手下几个性情暴躁的武将发火了,异口同声地说:“干脆派兵把刘伯温抓来,要是他再不答应出山,就把他杀了吧。
”朱元璋说:“不行!我自有办法。
”就用利害说服了几个武将,把这事暂时搁置下来。
没过多久,刘伯温云游到了杭州湾边上。
不知怎的,那里突然出现一个挑箩筐卖私盐的人。
此人不但重义气,轻钱财,而且武艺高强。
刘伯温在人们的称道中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很感兴趣,决定去见他一面。
这天,刘伯温一路信步走来,经过海滩边,有一个人正躺在沙滩上睡觉,只见他头枕扁担,平摊两手,叉开双脚睡得正香。
整个身子和扁担恰恰组成了一个“天”字。
远远看去,特别触目。
刘伯温见了,不觉失笑:这人直有意思,睡觉也想上天!就上前推了推他。
不料那个人侧了侧身子,脚一钩,头一低,又睡着了。
说来也巧,他这一侧身,扁担正好转到了腰里。
刘伯温一看大惊:啊!这不是个“子”字吗?睡着时能现出“天子”二字,这人恐怕不简单!于是急忙推醒了他,同他攀谈起来。
这一交谈,才知道他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卖盐的人。
刘伯温见这人器宇轩昂,胆识非凡,就怂恿他共谋大事。
到了这时候,朱元璋才哈哈大笑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身分,又说:“请过先生好几次了,先生却不给面子,这一次我亲自来请,总行了吧?”刘伯温一听,才知道上了当。
不过他到底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朱元璋智诈陈友谅元朝末年群雄纷争
时,陈友谅在攻陷太平,占据了长江上游之后,就派人来约张士诚一同进攻建康(今南京)。
有人劝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狙击。
朱元璋说:“敌人知道我率军出征,就会用一部分军队牵制我,而大部分则顺流直驱建康,半日内就可到达。
那时我的步兵骑兵急急赶回,行军百里再去作战也为时已晚,这是兵法所忌的。
”于是朱元璋召见康茂才,对他说:“两股敌人合到一处。
危害必定很大。
如果打败陈友谅的军队,那么张士诚那边就会闻风丧胆了。
你能迅速地把陈友谅的军队引到这里来吗?”茂才答:“我家有个守门的老汉,过去曾服侍过陈友谅,要他去。
一定能取得友谅的信任。
”于是就命令这个老汉前往送信。
守门老汉乘着小船,直达陈友谅军中,假冒是康茂才的使者,许诺在陈友凉来进攻时,康茂才一定做好内应。
陈友谅果然相信,喜出望外,并问康茂才现在在什么地方。
老汉回答:“现在负责守卫江东桥。
”陈又问桥的情况,老汉回答:“是一座木桥。
”于是陈友谅赏给他一顿饭,把老汉遣返。
临行前叮嘱说:“我很快就到,到了后,以叫‘老康’为信号。
”
老汉回来后,把上述情况作了报告。
朱元璋说:“陈友谅将要落入我的圈套之中了。
”于是就命人迅速撤掉木桥,换上铁石结构的桥,一夜便完工。
同时令冯胜、常遇春率领三万兵力埋伏在石灰山旁。
徐达的军队等候在南门外,杨琛驻守在大胜港t张德胜、朱虎率水师驶出龙江关外。
朱元璋自己总领大军在卢龙山,命令旗手们把黄色旗帜隐伏在山的右边,把红色旗帜隐伏在左边,并告诫他们说:“敌人来
了就举红旗,听到鼓声就举黄旗,这时,全部埋伏的军队都要立即发起攻击。
”
当天,陈友谅果然率船队东下,到大胜港时,水路狭窄,又遇上杨璟部狙击,即退出龙江,直乘船冲向江东桥。
到桥边时,发现桥都是铁石筑成的。
感到惊疑,边呼“老康”,没人答应,陈友谅此刻才发觉其中有诈。
于是立即分出水师千余人奔向龙江,派出万人兵力登岸修筑栅栏。
设立营寨,来势很猛。
这时正值酷暑,朱元璋预感一定要有大雨,就命令各路大军就地起炊吃饭。
当时天空一点云也没有,但过了一阵,忽然从西北刮来大风,下起瓢泼大雨。
此时红旗举起,众将士竞相上前拔除栅栏,陈友谅指挥军队上来与其争夺。
战斗刚开始,大雨恰好停止。
于是朱元璋命令击鼓,鼓声震天动地。
这时,黄旗举起,伏兵发起攻击,等在南门外的徐达部也赶来参战,水陆并进,内外合击,陈友谅的军队大败。
朱元璋率大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