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朱元璋寻根简史
明太祖世系源流

明太祖世系源流●第⼀种说法,朱元璋是朱仲⼋后代,仲⼋以上不可考。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朱⽒世德碑记》记载:本宗朱⽒,出⾃⾦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
上世以来服勤农桑。
五世祖仲⼋公娶陈⽒,⽣男三⼈,长六⼆公,次⼗⼆公,其季百六公,是为⾼祖考。
娶胡⽒,⽣⼆⼦,长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娶侯⽒,⽣⼦⽈:初⼀公,初⼆公,初五公,初⼗公凡四⼈。
初⼀公配王⽒为祖考妣,有⼦⼆⼈,长五⼀公,次即先考,讳世珍。
元初籍淘⾦户,⾦⾮⼟产,市于他市,先祖考初⼀公困于役,遂弃⽥庐,携⼆⼦,迁泗州盱眙县。
先伯考五⼀公⼗有⼆岁,先考才⼋岁。
先祖营家泗州,置⽥治产,及卒家⽇消。
由是五⼀公迁濠州钟离县,其后因⾄钟离居。
先伯考性淳良,务本积德,与⼈⽆疾⾔忤意,邻⾥称善⼈。
先伯娶刘⽒,⽣⼦四⼈:重⼀公、重⼆公、重三公⽣盱眙,重五公⽣钟离。
先考君娶妻陈⽒,泗州⼈,⽣⼦四:长重四公⽣盱眙,重六公、重七公⽣五河,某其季也,⽣迁盱眙后,戊⾠年。
先伯有孙六⼈,兵兴以来相继⽽殁。
先兄重四公有⼦⽈⽂正,今为⼤都督。
重六、重七皆绝嗣。
曩者⽗母,因某⾃幼多疾,舍⾝皇觉寺中。
甲申⽗、母、长兄俱丧,次兄守业,⼜次兄出赘刘⽒。
某托迹缁流,⾄正⼀⼗四年天下⼤乱,诸兄皆亡,淮兵⼤起,掠⼊⾏伍,乃召集义旅,兵⼒渐众,因取滁、和。
龙凤⼆年帅师渡江,驻兵太平。
常念先考君常⾔世为朱巷⼈,宗族俱有,平时每有乡⼟之念,即访朱故乡宗族之所,遂调兵取句容,明年克⾦陵,⽽朱巷距城四⼗⾥。
举族⽗兄昆弟四⼗余⼈⾄,始得与之叙长幼之礼,⾏亲睦之道。
但朱⽒世次⾃仲⼋以上不可复考,今⾃仲⼋公为⾼曾⽽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泗州,先考葬钟离,此我朱⽒之源流也。
●第⼆种说法,朱元璋是朱惟节后代。
朱廷隽⼦朱昭元,朱昭元有三⼦朱惟甫、朱惟赞、朱惟节。
【有些家谱记载,朱昭元妣冯⽒,,继配⾦⽒,⽣四⼦,惟则、惟甫、惟赞、惟节。
】朱惟甫⼀⽀仍居婺源,朱熹即为他的第六世孙。
朱惟节,官任北宋早期礼部员外郎,始⾃徽州婺源徙居江苏句容县北街巷,北街巷朱姓繁衍盛⼤,遂改北街巷为朱家巷。
看看朱元璋强大的遗传基因

看看朱元璋强大的遗传基因!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
朱镕基
朱云来
朱燕来
朱镕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朱楩这一支。
朱镕基家族就是出自第八代岷僖靖王世子朱干跬的一个名叫朱小鲁的儿子。
这支家族后来从湖南武冈又向东北迁到湖南长沙安沙乡的棠坡,成为棠坡多福堂朱氏。
朱小鲁生子朱其美,朱其美生子朱雍松,朱雍松生子朱崇相,朱崇相生子朱理泰,朱理泰生子朱原善,朱原善生子谘桂,朱谘桂生子朱访绪,朱访绪就是朱镕基的祖父。
朱镕基应该是岷藩十七世孙。
明朝至今,将近700年的时空变迁,看看朱总理和他的儿子、女儿的长相,再看看洪武的画像,无须做DNA鉴定,真的非常惊叹朱家遗传基因的强大!。
明朝皇帝朱元璋是个农村娃?其实你被骗了,他外公的身份你想不到

谈到历代帝王,唯独有一个皇帝出身最为卑贱,他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当过和尚讨过饭,简直惨的要命,对于朱元璋的身世,大家也都知道他出身卑贱,祖上十八代都是农民,可小编告诉您,朱元璋其实并不是农民的后代,您会信吗?他身上有一半的血统,竟来自明朝的将军。
如果您不信,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公元1279年,著名的崖山海战爆发,南宋最后的精锐之师对战蒙古的虎狼大军,在激战数月后,南宋不敌以失败告终。
丞相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的10余万百姓也向天悲哭,随后纷纷跳崖而死,自此大宋王朝正式灭亡。
可就当一切都已灰飞烟灭时,一个姓陈的年轻军官却被海浪翻卷到岸边,渐渐的苏醒过来,谁也想不到,就在天下大势已经定格的时候,这个人的存世,却再次改变了百年之后的天命所归。
此人是谁呢?他就是朱元璋的外祖父,也就是朱元璋母亲的父亲。
相传这位大明扬王(朱元璋所封),陈公陈老爷子活到了99岁,朱元璋在称帝之后,将其封为大明扬王,可朱元璋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位外公到底叫什么名字,只是从自己的母亲嘴里知道外公被人尊称为陈公。
这位陈老爷子在崖山海战后,被投靠元朝的老上司所救,随后辗转流落到民间。
为了逃脱元朝的追捕,他乔装打扮成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为人卜卦测算吉凶,也算是勉强糊口度日。
朱元璋的母亲就是陈老爷子的二女儿,陈老爷子对二女儿的教育很是重视,不但教她识文断字,还对她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时而痛斥元朝的残暴,时而对故国的离去唉声感叹。
正是在这种情怀的感召下,朱元璋的母亲也成为了一位见多识广知孝悌忠信的大家闺秀,只是由于当时的生活清苦,这才嫁给了后来老实巴交的朱五四,也就是朱元璋的父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正如给岳飞刺“精忠报国”的岳母一样,这位母亲时常会给朱元璋讲述以前的故事,这让朱元璋从小就向往金戈铁马的生活,也激起了他对暴元的仇恨,想着有一天能够纵马驰骋恢复汉人河山。
朱元璋皇帝简介

朱元璋皇帝简介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
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
根据他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江苏省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
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
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加入义军元朝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民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
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
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铁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
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
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
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
不久,当地出现饥荒,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
朱元璋祖坟的传说故事都有哪些

朱元璋祖坟的传说故事都有哪些徐桢卿所著《翦胜野闻》记载,“ 帝朱元璋父母兄弟相继死,贫不能具棺,与仲兄谋草葬山中,途次便断,仲返计,留帝视尸。
忽风雨,天大晦,比明视之,则土裂尸陷,已成坟。
”意思是:“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
约够一顿饭时,雨过天晴,到山坡下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坡土松,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
”这段记载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就是说朱元璋放下扁担的“土裂尸裂”地方,正好处于龙脉上。
因为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结果“平地起坟”,朱家子孙有了帝王命,从此风流三百年。
公元1644年灭亡了,则是帝王之气不存,龙脉受伤之故。
明太祖朱元璋,原籍苏州,其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世居苏州,业家为活,家里非常贫穷,后因饿荒迁徙至凤阳,自世人皆以朱元璋为凤阳人也。
说起这位皇帝,还有一段风水故事呢。
朱元璋之祖父,惯水性,经常潜入深潭捕鱼,浮沉自如,技术超人,故人呼之下得海。
一次,下至潭底捕鱼出来,正遇刘仙师觅龙至潭畔,见直龙结在潭底,因不谙水性,无法下潭猎龙,坐正潭畔,正在凝思,突见一人从潭中浮起,急呼之登岸,询以姓名;下得海则以绰号告,刘仙师闻之,欣喜万状,即与下得海商量,约定某日各携骸至此,共迁深潭龙穴。
既至吉日,二人携骸至潭畔,刘仙师告以潭底某处为西犀牛下海形,某时某刻会开口,嘱其携骸下去,待其开口时,将骸投入牛口内,牛口即必合拢。
下得海因所携祖骸没有包好,临时见田中有青菜,乃取菜叶包之,携之下潭,果见潭底一巨石,西东方向,俨然石牛。
张口吐唇,牛固喜吃青草蔬菜,瞥见菜包,即抢令之,于是下得海之亲骸即被石牛吞入肚内。
石牛食到包后,口唇合拢,下得海无法把刘仙师之祖骸投入牛口。
遂上岸实告刘仙师,高仙师知道此情,但无可奈何,只好将骸分成二包,嘱咐分挂于石牛角上,下得海再入潭底,将骸骨分挂牛角上,返报刘仙师,刘仙师即祝曰:“左角为臣相,右角为臣相,牛口出和尚。
明朝朱元璋野史

明朝朱元璋野史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1] 原名重八,[2]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明朝朱元璋野史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明朝朱元璋野史朱元璋怜悯常遇春没有儿子,就赏给他两个宫女。
但是常遇春有个凶悍的妻子,所以根本不敢亲近这两个宫女。
有一天早上,两个宫女终于找到机会服侍常遇春洗脸,常遇春见到宫女的一双手又白又嫩,忍不住点了赞:“好白的手!”等常遇春下朝回家,妻子叫人送一个红盒子给他,结果打开一看,大惊失色:盒子里,血淋淋放着早上自己赞过的那双白手!常遇春受惊吓过度,以至上朝的时候神情恍惚,皇帝朱元璋起了疑心:“看你神色不对,是不是想谋反我啊!”常遇春赶紧说出实情,朱元璋听完一笑:“没事,我再赏你两个宫女就是,你先去喝酒解愁吧!”常遇春一离开,朱元璋立刻命令手下到常遇春府中,把常夫人大卸八块,做成肉酱分给群臣吃,说这叫做“悍妇之肉”,在座的常遇春也吃了。
常遇春回家后,找不到妻子,这才明白“悍妇之肉”竟是妻子,又吃惊又恐惧,就此得了癫痫的病根子(早逝之因)。
朱元璋人物评价总评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
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238]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
[27]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27]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
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
开国皇帝朱元璋简介朱元璋如何从一个和尚到帝王

开国皇帝朱元璋简介朱元璋如何从一个和尚到帝王开国皇帝朱元璋简介朱元璋如何从一个和尚到帝王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朱洪武,庙号太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庭贫困,朱元璋在很小的时候就为地主放牛。
17岁那年,因为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孤身一人的朱元璋选择进入皇觉寺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
那么一个出生在社会底层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踏上帝王之路,最终成就自己的千秋霸业呢,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天灾频发,这个时期的和尚远没有现在好当,不久后的饥荒逼得他必须外出化缘来寻求生路。
也是这次外出改变了朱元璋的平凡人生,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同时接触了一些反元思想,取得了思想上的进步。
研读佛经是每个和尚每日的必修课,朱元璋也不例外。
在寺内的时候,朱元璋开始跟随寺庙里的和尚读诵佛经,并且开始学习认字,朱元璋的记忆力本就很好,后来的研修佛经又锻炼了他的理解力,这就使得他拥有了一定的文化修养。
同时朱元璋广交朋友,这就为日后成立自己的势力打下了基础。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并不止适用于现在。
元末政府的腐败和连年的天灾,让百姓们纷纷揭竿而起。
豪杰振臂一呼,应者四方云集。
公元1352年,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于定远、钟离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
回乡不久的朱元璋经幼时玩伴汤和介绍也加入了以郭子兴为首的“红巾军”。
在淮河地区做游方和尚期间,由于当时的大环境使得朱元璋因此熟悉了军事生活,并且似乎在此期间他还当过一个时期的军人,让他有了一定的军事修养。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后,由于他的睿智果敢,屡建奇功,很快就取得了郭子兴的信赖,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
及至后来,朱元璋又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进一步获得郭子兴的信任,并且逐步培养了一股属于自己的势力。
草根皇帝朱元璋的简介

草根皇帝朱元璋的简介草根皇帝朱元璋的历史简介: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
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但他建立的明朝,不见得有平民性,更别说多一点民主。
朱元璋不愿人们提他的出身。
据说,明代有个富人请名士祝枝山写一副对联。
这个富人出身贫寒,做过弹棉花的活。
祝枝山给他写的对联有点调侃:三尺冰弦弹夜月,一天飞絮舞春风。
字面很雅,传出来的形象是弹得一片飞絮,夜里也得开工。
这个富人并没有不高兴,说:我就是这样的出身。
但对朱元璋,是绝对开不得这样的玩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元璋为何寻根到句容
在句容盛传一首民谣:“句容蛮,句容蛮,提到句容就胆寒,小小的神仙张邋遢,大大的状元李春芳,阴间皇帝朱洪武,阳间皇帝张祠山。
”民谣提及的“朱洪武”即为朱元璋,该市文化部门根据长期民间和历史调查认为,朱元璋的祖籍就在句容。
为了证实此事,日前记者来到句容调查走访。
句容有个朱家巷
元、明、清时,句容通德乡朱家巷,是句容市华阳镇戴家边村附近的小自然村,据说这里就是朱元璋的祖籍所在地。
《二十五史》和吴晗的《朱元璋传》上都认为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南京阅江楼关于明代帝王介绍,也说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
有历史记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师驻兵太平,“为念先考君曾世为朱巷人,家族俱存,平日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求故乡宗族之所”,于是调兵取句容。
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府(南京),句容朱家巷父兄昆弟40余人奔至应天,朱元璋才第一次与故乡朱氏族人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
1363年,朱元璋遵从旧典,到句容朱家巷“袛谒先垄,焚香告祭”,并立石句容,名《朱氏世德之碑》。
在其自撰的碑文中,朱元璋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
”根据碑文记载,朱元璋五世祖朱仲八、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3代,生死都在句容,他们的墓也都在朱家巷。
一位多年研究明清历史的吴姓作家告诉记者,元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列为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由于赔纳不起,索性丢弃了房屋田产,元至元26年(1289年)带着12岁的大儿子朱五一和8岁的小儿子朱五四(朱元璋的父亲),迁到了泗州盱眙垦荒,置田置产。
朱元璋句容寻祖坟
因为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曾祖父以上几代均安葬在句容朱家巷,所以在他的祖籍地石狮镇流传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石狮的周贤老人向记者介绍,朱元璋母亲活着的时候,就常对朱元璋说:“咱们家的祖籍在句容朱家巷。
”等他做皇帝后,就带着大臣来句容朱家巷寻找祖坟。
他们走到一个山岗上,只见一座坟又高又大,便行参拜之礼,随从当即就在山岗上立了座石碑,上刻“皇墓岗”,时间长了,人们把这个地方喊白了,就变成了“王墓岗”。
到现在为止,句容还有王墓岗的地名。
事实上,明洪武17年(1384年),朱元璋下令在盱眙杨家墩营建明祖陵,以祭德祖、懿祖,而句容碑墓俱停。
明洪武初年以前,句容因是朱元璋祖乡所在而颇受重视,但自从明祖陵建成后,句容便开始遭到冷落。
事隔约150年后,明嘉靖年间,句容作为明太祖祖籍一事被再次提起,受到重视。
记者翻阅了清乾隆《句容县志》,发现明嘉靖11年(1532年),时任江西巡抚都御史的句容人王袆上书嘉靖皇帝,说句容乃皇上祖籍,其事载于圣祖碑文中,希望能得到加封。
于是嘉靖皇帝便命南京礼部侍郎崔铣、巡抚都御史夏邦谟、巡按御史刘良卿、提学御史冯天御
前往句容实地考察。
考察人员到了句容通德乡,当时的朱家巷已是一片遗址,遍地荆棘,并无石碑。
于是4位官员向嘉靖皇帝汇报了勘察结果,嘉靖皇帝说道“既无实迹,且罢”。
虽然朱家巷从明中期开始就已是一片废墟,但句容的文物工作者还是找到了一些遗迹,3月8日,记者来到句容市博物馆,发现至今还保存着一块明代早期的汉白玉石刻,上面雕有两条龙纹,用料精美,刻功细腻,确系明代皇家所有。
《嘉瓜赞》引来洋专家
明代弘治《句容县志》记载,明洪武5年(1372年)夏,句容张观兄弟将双实同蒂的两个西瓜献给朱元璋,礼部尚书陶凯等大臣认为句容是朱元璋的祖乡,出产并蒂之瓜说明朱元璋功德无量,是祥瑞之兆。
朱元璋看了张观兄弟所献“嘉瓜”,听到大臣的进言,却不以为然。
他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即使是吉祥之物,也是当地群众的福分。
他在给予赏赐的同时,还奉劝张观兄弟要踏实做人,并亲自撰写《嘉瓜赞》:“同蒂双产,出自句容,民心孝顺,朕有何能,拙数数句,表民来诚。
”从这件事看,朱元璋刚当上皇帝时,头脑还是清醒的。
美国明史专家施珊珊(中文名)博士研究中国明代史,偶尔看到这段记载,对登基后的朱元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朱元璋的祖籍句容产生了兴趣,多次通过信函和句容市政府取得了联系,并于2004年5月5日飞赴句容,在句容市博物馆翻阅了大量地情资料,并到实地探访了朱元璋的祖籍地朱家巷遗址。
朱家巷今天怎么样
2004年5月6日,记者一行4人曾陪同美国来的明史专家施珊珊博士来到了朱家巷遗址,那是一块地势较高的土墩,方圆约200米,有几棵杂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穿过绿油油的油菜地,大家开始寻找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六)朱巷》中记载的龙爪树和树下水井,然而已是物去人非,但在庄稼地里还是随处可见砖石瓦砾。
记者和在地头劳作的老农攀谈起朱家巷遗址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都说那里就是朱元璋的祖坟所在地,“文化大革命”前枯树和水井都在。
从朱家巷遗址回来,记者想了很多,这是朱元璋的祖籍地,却给人以满目荒凉之感,为什么不将这宝贵的资源好好保护利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