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
七七之际谈真正的黄金十年

七七之际谈真正的黄金十年今天是七七,在纪念全民抗战的时候,有的网友又提出了黄金十年对抗战的贡献,仿佛是九一八到七七之间蒋不抵抗是因为为了黄金十年聚集力量。
这里觉得有必要谈谈真正的黄金十年。
1927-1937,是蒋介石在大陆执政比较稳定的时期,后来有人称之为“黄金十年”。
有人称,这十年正好是世界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十年,而中国经济却年增长5%到7%,而且夺回了关税自主权的大部分,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因此有实力购买德械师40个(实际完成20多个),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事实真是如此吗?且不说采办国外军火或者钢铁,中间人获得了高达近30%的回扣,甚至连步枪和子弹帆布子弹袋、干粮袋、水壶、钢盔、军用皮鞋这样并非高科技的武器装备都依赖进口,浪费了大量的资金,首先说,其实北洋军阀时期汉阳兵工厂就造出半自动步枪、清朝时广东人冯如拥有领先世界的飞机制造技术、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中国人并不笨,但是很多东西中国竟然还依赖进口,甚至输出矿产和煤炭给日本造出武器,又返回来杀中国人。
同时,大量原材料的出口,换来外汇,却购买了大量奢侈品供权贵消费,好钢没用到刀刃上。
而同期,苏联则引进了美国的成套钢铁、化学、拖拉机汽车等工业,自己建立了机械和航空等工业,工业取得快速发展。
而所谓国民政府引进的德械师,其实除了重炮和坦克中国造不了,其他都可以完全国产化,没必要购买。
而重炮,北洋军阀时期就造得了,山西的兵工厂能造中型火炮和汤姆枪,中央兵工厂反而造不了,还需进口或者由美国援助。
北洋军阀的巩县兵工厂可以造汤姆枪,四川一个仅有几千人的小军阀罗泽洲竟然都能造出德式冲锋枪,堂堂的中央兵工厂却不能制造,抗战后期要靠美国援助。
而北洋军阀时期汉阳钢铁厂年产5万吨钢铁,到了黄金十年反而连一吨铁都炼不出。
黄金十年间,反而是军阀刘湘和阎锡山的钢铁厂炼出钢铁,中央控制下的钢铁厂反而每况愈下,为什么?买有回扣,个人捞好处,自己造没有好处。
有的人说,黄金十年战乱不断,因此不能和50年代相比。
抗战十大谣言之日寇从未进攻延安

抗战十大谣言之日寇从未进攻延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
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
此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抗战十大谣言之共产党只牺牲1位将军》《抗战十大谣言之“飞虎队”神话》与《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本文为第九篇。
】对于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而言,抗日战争是一场非全民族团结不能战胜甚至不能坚持的战争。
早在1931年9月18日开始的东北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联就尽可能联合感化原来的绺子(观察者网注:li ǔ·zi,即土匪),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都纳入到抗日救亡的大旗下。
然而从过去到现在,总有一种阴恻恻的声音缭绕耳边,说日本军队的入侵给了中共喘息之机;说中共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说中共在抗日战争中消极避战谋求自身发展;说中共军队抗战的时候尽干破坏国军的事……其证据之一就是所谓“日军从未进攻延安”……这些谣言形式多样,出现时并不“言之凿凿”,比如:几年了,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懂: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可是,日本人为什么没有重点轰炸延安?不明白日本飞机可以越过高山去轰炸诸如重庆等城市,却没有轰炸在黄土高原上的延安,从山西到延安的距离,肯定比从武汉到重庆的距离要近呀。
另一个不明白的地点是秦晋大峡谷。
这里有黄河流过,形成所谓黄河天堑,可是在战国时期,秦晋两国经常还越过黄河去争夺土地,发生战争,那么两千年后的抗日战争期间,黄河天堑是绝对挡不住日本鬼子的侵略步伐的,可是,日本人就是没有越过黄河进攻延安。
翻阅所有资料,都没有发现战争的痕迹,不说大的激烈的战斗,就是小的冲突好象都没有在这个地方发生过。
民国黄金十年心得体会

民国黄金十年心得体会民国黄金十年(1927年-1937年)是中国国民党在北伐战争胜利后,国内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华民国迎来了短暂的繁荣和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文化交流蓬勃发展,社会秩序相对良好。
在我看来,这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还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民国黄金十年,国内经济发展迅猛。
经过北伐战争,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共识,结束长期战乱的国家得以实现统一,并得以稳定发展。
随着战乱的结束,中国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重视农业发展、增加工业投资、推动城市建设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内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农业产量和工业产值都有很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特别是农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国内的粮食问题,也为城市工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和市场。
其次,在民国黄金十年,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国内的教育机会大幅度增加,不仅受益于国家的发展政策,也受益于国际文化的交流。
国内的大学和学院得到了大力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教师前来教学和研究。
这些学者的引进,不仅提升了中国教育的水平,也带来了新思想和新观念。
同时,国际文化的融入和交流,使得中国社会对外开放,接触了许多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
这种文化交流的结果,既在意识形态上推动了现代化的变革,也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第三,在民国黄金十年,社会秩序相对良好。
国共两党合作后,结束了长时间的战乱和分裂。
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加强了警察和军队的力量,改善了社会治安,给人民带来了安定和安全感。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政策,包括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改革、保障人民权益的法律法规等。
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民国黄金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民国的N个“谣言”是如何流传幽

去 年 9月 ,一 则 “ 带头火烧赵家 楼者后来当 ‘ 汉奸 ” ’
中国 青年报 记者 查 阅国民政 府 时期 旧报刊 等 史料发
现, “ 京 沪 高 铁 ”信 息 2 0 1 1 年 2月 就 曾 出 现 在 某 知 名 论 坛 上 , 当时 已有 质 疑 之 声 。 有 网 民 留 言 分 析 ,北 京 至 上 海 若 8小 时 达 到 ,平 均 时 速 要 超 过 1 6 0公 里 ,而 上 世 纪 3 0 年 代 .最 先进 的 蒸 汽 9 2 8年 .北 京 至 上 海 列 车 8小 时 ,根 本 就 是 不 可 能
国 曾打 算 用 原 子 弹 轰 炸 北 京 。蒋 介石 马 上 派 张 自忠 飞 赴 纽
“ 在 我 日常 接 触 的 历 史 类 网 帖 或 微 博 中 .民 国 时期 占 了一 大 部 分 。其 中 2 0 %  ̄ 3 0 %是 不 准 确 的 ,也包 括 一 定 比例
的谣 言 ,有 的还 曾 被 一 些 ‘ 加 v 账 号 ’不 经求 证地 转 发 。 ” 中 国人 民 大 学 政 治 系教 授 、 民 国 史 专 家 张 鸣 向 中 国青 年 报
一
场” 。
但 不 久 后 ,就 有 网 民 根 据 史 料 反 驳 ,朝 鲜 战 争 始 于
1 9 5 0年 ,而 张 自忠 早 在 1 9 4 0年 ,就 于 枣 宜抗 战 中殉 国 。
辛苦 考评 与 “ 轻 点 鼠标 ” 。谁 会 赢
则 曾 红 遍 网络 的 民 国 传 言 ,令 他 记 忆 犹 新 。 “ 修 高 铁 有 何 用 !难 怪 铁 道 部 长 被 双 规 ,民 国 时 期 京
当常 识 “ 遭 遇 ” 情 绪 。谁胜 出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工产业从国产武器到军火走私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工产业从国产武器到军火走私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军工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从最初依赖国外援助的境地逐步发展到国产武器的独立生产,甚至发展到军火走私的阶段。
本文将对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工产业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国产武器初见端倪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武器装备短缺问题。
当时的中国军工产业几乎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因此国外援助成为中国装备军队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中国决定加大军工产业的发展力度,开始独立生产国产武器。
中国军工产业在抗日战争中迅速成长,兴起了一批军工企业。
这些企业背靠政府支持,并吸收了大量专业人才和科技力量,逐步实现了自主设计和生产武器的能力。
诸如中正机械厂、华北兵工厂等军工企业相继成立,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二、军工产业的崛起与发展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军工产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随着国内技术的进步和积累,中国开始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各类武器。
敌后的抗日军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国共合作共同建设的军工厂,这些厂基本上是从原有的国民党军工体系中分割出来的。
另一类是由共产党单独建设的军工厂,其中一些厂是采取地下作坊的方式组织的,例如常熟兵工厂。
在军工产业的崛起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军队与工业界之间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军工企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生产定制化的军备产品,而与军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快速满足军队的需求。
三、军火走私兴盛的背后作为抗日战争期间的一种现象,军火走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军工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对中国的封锁措施越来越严厉,中国无法从国外进口足够的军火装备。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商人利用港口贸易和地下渠道将军火运入中国境内,满足了中国军队的武器需求。
军火走私的兴起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军工产业的不足,还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民国“黄金十年”的杀子案

民国“黄金十年”的杀子案作者:韩福东来源:《廉政瞭望》2016年第10期“特别在年来灾患中,贫苦农民先杀子后自戕,易子而食,将幼女领入都市作‘雏妓’,在在都说明中国儿童问题的症结。
”周金氏的丈夫去世两年了,46岁的她和四子一女相依为命。
长子阿魁19岁,幼子阿宝刚刚5岁,唯一的女儿阿毛正值二八年华,17岁。
一家六口,全靠阿毛做花边度日。
这是1930年的春天,绍兴人周金氏一家六口住在上海漕溪路50号门牌的草棚内,隔壁就是牛税局。
一年前的那个春天,周金氏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将三子祥生过继给了一个陈姓人家抚养。
幼子阿宝患有痿痹症,肌肉瘫痪。
长子阿魁马上进入弱冠之年,却“事事游荡,不务正业,屡戒不听”,与周金氏常生口角。
周金氏为此更加心灰意冷,生起自尽念头。
三年前,蒋介石率领北伐军在南京宣告成立国民政府,由此开启所谓的“黄金十年”序幕。
到了“黄金十年”的第三个年头,一党训政体制在政治管控上日渐游刃有余,这年5月爆发中原大战的后果是进一步巩固了蒋的权力。
工业部门的增长率维持在8%至9%之间。
外交的成就也有目共睹,1930年开始收回英占的威海卫,日本承认中国关税自主。
杭州到南昌的铁路,也开始修建,“黄金十年”的铁路交通里程较此前增长了二分之一。
就连中国的文化,也在西方掀起惊艳之旅,这多少会被看成是民族勃兴在传统文化上的映射吧。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梅兰芳登上美国舞台,带动起一股京剧旋风。
梅兰芳第一次登台演出时间是1930年2月16日,在陷入大萧条的美国一炮而红。
梅兰芳在纽约弦歌高唱的同一天,上海《申报》上,关于周金氏的报道《断炊自缢惨剧,周金氏杀子然后自杀》出街:“(周金氏)近则生活更难,断炊已二日矣,乃于前日(十四日)下午六时许,先将幼子阿宝在阁楼上缢死,然后投缳自尽。
”在所谓的“黄金十年”,如周金氏这样因生活困顿而引发的杀子自杀事件并非个案。
1930年2月,山西赈会发往京平的乞赈电文中,也“列析骸杀子各事实”(《申报》1930年2月18日)。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战的军工生产与装备改进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战的军工生产与装备改进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战的重要起点,也是中国军工生产和装备改进的紧迫要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抗战期间军工生产和装备改进的影响。
一、事变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是指日本侵略军占据中国东北的事件。
这一事件引发了整个中国抗战的序幕,也促使中国政府对军事生产和装备改进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二、军工生产的加速发展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认识到军工生产发展的重要性,迅速采取措施推动国内军工工业的发展。
首先,国家加大了对军工厂的投资,提高了军事生产力。
其次,政府制定了鼓励军工企业发展的政策,为企业扩大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军工生产的发展,满足了抗战期间对军备的需求。
三、装备改进的重要举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开始专注于装备改进,以提高军事实力。
首先,针对当时日本强大的陆海空军装备,中国政府制定了军事现代化的战略计划,并加大了对相关科研机构的支持。
其次,政府鼓励中国军事工程师和科学家积极参与研发,加速技术创新。
这些举措推动了中国装备改进的进程,提高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四、军民协作的关键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认识到军民协作对于军工生产和装备改进的重要作用。
政府鼓励民间企业与军工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军工生产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军工科研机构的培训与支持,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
这种军民协作的模式为中国抗战时期的军工生产和装备改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五、进步与挑战并存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军工生产和装备改进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军工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进行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
其次,在日本侵略军的压力下,中国的军工生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中国政府坚定决心克服这些困难,不断加大对军工生产和装备改进的支持力度。
六、总结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战的起点,也促使中国政府对军工生产和装备改进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民国期间各阶段军工生产对比分析

武器上发展主要有巩县兵工厂仿制成功1898式毛瑟步枪(中正式),金陵兵工厂仿制成功1908年式马克沁重机枪(24年式),大沽造船厂,21军修械所等仿制成功捷克7.9毫米轻机枪,东三省兵工厂仿制成功75毫米、100毫米、105毫米榴弹炮,还生产出105毫米加农炮,37毫米平射炮。另外,这个意思去还生产出大量化学武器和航空炸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抗战后阶段(1945.9-1949.10),本阶段除原有的兵工厂还接受了一批日伪兵工厂,其中接收东北地区的兵工厂组成的第90兵工厂是全国最大的。本阶段仿制了美m17.9毫米半自动步枪,57毫米无坐力炮等,其军工生产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随着解放战争的炮声,很快就灰飞烟灭了。
初看民国的军事工业是发展的,但事实上非常停滞的,主要表现在:
据不完全统计,1928年到1936年,生产火炮7805门(其中迫击炮6003门),步枪51.4万支,轻重机枪1.52万挺,炮弹133.5万发(其中迫击炮弹100万发),步机枪弹58900万发,手榴弹602万枚,枪榴弹10万发,航空炸弹10.9万枚,枪榴弹发射筒1000具,黑火药9万公斤,无烟药150万公斤,炸药237万公斤,防毒面具5.7万具。
3.抗战期间(1937.7-1945.8),本阶段个军工企业纷纷内迁,地方军工企业被中央统一接收,这一时期主要军工进步为仿制成功法国布朗德式样120毫米迫击炮(33年式),仿制成功德国苏罗通50倍37毫米战防炮。
[ 转自铁血社区 / ]
据统计,抗战期间共生产火炮98门,迫击炮1.53万门,步枪83.72万支,轻重机枪11.12万挺,信号枪5100支,手枪1.56万支,炮弹1012.72万发(其中迫击炮弹841.12万发),步机枪弹106200万发,手枪弹1057万发,冲锋枪弹10万发,手榴弹3329.85万枚,枪榴弹710.56万发,掷榴弹169万发,掷榴弹发射筒8.38万具,枪榴弹发射筒3.91万具,信号弹117.73万发,航空炸弹6.2万枚,防毒面具71.89万具,地雷93.84万个,炸药包841.17万个,黑火药84万公斤,无烟药43.71万公斤,炸药84万公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
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
之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抗战十大谣言之共产党只牺牲1位将军》与《抗战十大谣言之“飞虎队”神话》。
】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国粉”圈中广为流行:“民国的‘黄金十年’间,中国工业实力迅速进步,为八年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还有的说:“抗战中,国军多次研制飞机和多种轻武器、火炮,抗战后还研制了喷气式战斗机,还研究过原子弹。
其军工科技研究方面不比‘1949年后’差……”此外,一篇网络热贴《民国留给‘新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吗?》(此文的用心从其标题引号位置可见一斑)也被广为转发。
该文称,现行教科书里称“洋钉、洋火、洋灰”之类说法都是“谎言”,民国早已“研制出火柴、铁钉和水泥”,而且还能“制造万吨轮”。
作者最后问道:“试问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有多少在世界领先的科技能压倒欧美和日本?上海新楼倒掉的时候,1910年代马牌水泥建造的上海邮政总局迄今不倒,这是为什么?”——换句话来说,此文作者认为“水泥、铁钉和火柴、万吨轮”就是“压倒欧美和日本的世界领先的科技”,认为施工质量正常的钢筋水泥建筑应该和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比寿命。
不过光是从这个角度来辩驳的话,实在不必单独成文。
我们这个系列文章,不仅仅是要辟谣,更希望能带读者细读历史,不要被片面的“真相”引入歧途。
金庸借韦小宝之口说他造谣的秘诀是“九句真话里夹一句假话”,上述谣言制造者更高明一些,他们说的全都是“真话”,只是隐去了那些他们不希望别人了解的东西罢了。
国民政府1947年制造的“蜂鸟”乙型直升机,几乎没有实用价值“黄金十年”忘了钢首先,我们要来谈谈民国的“黄金十年”,看看它是否为八年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的“黄金十年”指1927年“东北易帜”,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开始,到1937年抗战爆发的这十年。
根据百度百科“黄金十年”条目引用据称是台湾的说法描述道:“1930年-1936年间……中国工农业产值达到了清朝末期、民国肇建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的起端,并以官僚资本及引进新组织新技术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经济成果……十年建国时期中国重化工业建设,主要以国防工业为核心……1936年3月……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奠定中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1937年,这些工厂的产品产量为电力153.3万度,煤2万吨,净钨砂11926吨,锑14597吨,精铜9吨,铁砂6313吨,电讯机425具……就在中国迈向工业现代化之际的1937年起,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并陆续大量增兵入侵中国。
据统计,193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的中国,因为此战争所造成的损失至少6000亿美元,而后果就是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少延宕20年。
”上面这段文字,乍一看简直令人扼腕叹息啊,好像民国已经站到了现代化的边缘,要不是日本鬼子,要不是……但细一追究,这些说法简直令人笑掉大牙。
我们且不说这“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少延宕20年”是不是未卜先知——1937年的20年后,差不多就是新中国建国十周年之际,中国倒真是走上了现代化进程,只不过,和国民政府毫无关系。
也且不说那少得可怜的发电量、煤炭产量、铜产量和电台产量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就说说工业的骨骼,钢铁的产量——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为何在这里没有提到钢铁产量?我们只好去搜索一下答案,一上来就有一个说法很引人注意。
“1913年,中国粗钢产量为4.3万吨,而到了1930年,就只有1.5万吨了,‘黄金十年’还不如晚清!”不过这个说法也是在“选择性陈述事实”,因为在“黄金十年”期间,中国出现了一个钢产量的低谷,原因与汉冶萍公司倒闭有关,产量从1927年的3万吨降低到了1931年的1.5万吨,此后回升到1934年的5万吨。
随后,好像民国政府突然发威,1935年,中国全国钢铁产量一下子上升到25.7万吨,然后又在两年内翻倍,到1937年达到55.6万吨!“国粉”们,你们看,我帮你们发现了一个大秘密,民国的钢铁产量在短短3年里增加了11.5倍!这数据,太惊人了……可为啥这么厉害的数据“台湾学者”们都羞于启齿?原因很简单,增加的粗钢产量来自于鞍山钢铁厂,属于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和蒋记国民政府实在是毫无瓜葛,就算脸皮再厚也无法把这归入民国“黄金十年”的成就里。
晋造16式105毫米山炮,这是旧中国制造的比较先进的一种火炮,产量仅30门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导致1935年后国内钢铁产量上升:中原大战后,多地军阀为抗蒋需要,开始大搞兵工生产,其中四川的刘湘整理四川钢铁厂,到1936年将其产量扩大到年产一万吨钢的水平。
山西的阎锡山为了扩大军工生产,也搞了不少钢铁生产,具体钢产量不详,但从他能年产数百门山炮来看,产量可能也不小。
换句话说,南京国民政府手头真正掌握的钢铁产量,反而比清末少得多了。
就这点而言,那个“反谣言”只是没把话说完整,因为那1.5万吨钢,差不多就是南京国民政府真正掌握的钢产量。
但是国民政府此时也确实有不少军工项目,尤其是引进德国技术制造步枪、机枪、反坦克炮、野战炮等等,从其产量来看,这1.5万吨粗钢肯定不能满足钢铁的需求。
那么这钢是哪来的呢?民国巩县兵工厂历史中一份1935年1月的材料来源列表报告称:“枪管钢17158.1公斤,来自德奥,枪件钢20867.3公斤,来自德奥,熟铁3446.1公斤,来自德英奥,无烟药3922.16公斤,来自德美奥。
其他金属,包括铅铜和所有钢料,油料及化学品,大多进口自外国。
”——几大强国伺候您一个厂,真是倍儿有面子。
这就毫不奇怪。
抗战爆发后,诸如37毫米战防炮(反坦克炮)等武器生产因为德国进口的炮钢用尽而难以为继。
那为何会有人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决策呢?原因很简单:经手人可以从中得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民国啊……关于你的话题为什么总是绕回到这上面来?哦,关于“黄金十年”,也不能忘了说一下,有人以为:民国重工业固然不行,那么轻工业发展应该很好……你们错了。
我们看看民国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旗下面粉企业的故事:荣宗敬和他的弟弟荣德生从1902年投资面粉业开始,资本积累非常迅速,1906年又开始插足于纺纱业。
一时间被称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然而,与他们旗下工厂数目和设备增加的同时,工厂的负债也在迅速增加。
到1933年,除了3家面粉厂以外,荣氏兄弟旗下其余各厂都有抵押借款,而资本2200万元的9家纱厂所积欠中国银行和上海银行的债务,在1934年就达到2100多万元,其中二、五两厂,在1936年不得不交给债权团接管。
如果有人不理解上述这件事,可以翻上去看看那段“黄金十年”的功绩,其中有一句话“并以官僚资本及引进新组织新技术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经济成果”,相信现在大家可以明白这其中的含义了吧?据民国自己的《上海市年鉴》统计资料,从1928年起,历年注册工厂,无论是厂数(除少数一两年外)或资本额,都在逐年下降,资本额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
这就是说,一方面新设工厂的数目减少了,另一方面,数目日趋减少的新设工厂的规模,也更加小了。
上海市这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源都面临这种情况,“黄金十年”里民国的“建设成就”让人还能说什么好呢?那么,“黄金十年”到底是怎么取得“7.7%的工农业产值增长”的呢?以下同样出自前面吹嘘“黄金十年”文章里的话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其一:“1928年到1934年,先后和外国政府多次谈判,通过四次关税改革,使海关关税大为提高,显著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改善了十年建国初期财政紧绌的劣势。
”其二:“国府随即于1935年11月4日实施法币制度,将银本改变为外汇本位,以纸代银。
”这关税、法币这两大财源,是国民政府“黄金”进项的真正所在。
而这其中,“关税”是帝国主义国家赐予忠实买办的,“法币”则是仗着枪杆子强行推广的。
我都不想在这里评论什么了,读者们自己想吧。
至于“黄金十年”和解放后十年的比较嘛……有点不公平,我们就列举中国1949年到1952年的部分工业产品数据吧:发电量,43.1亿度到73亿度;粗钢,15.8万吨到135万吨;煤炭,24.6万吨到193万吨;水泥,66万吨到286万吨……如果说民国那主要工业品产量停滞、乃至到退的十年可以用“黄金”形容,那1949年到1952年之间的这种增长,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来比喻了——顺便说一下,今天中国在上述这些领域的产量全是世界第一。
太原兵工厂内生产的山炮,随着太原陷落,这一兵工基地也荡然无存民国军工的“黑科技”说过“黄金十年”,我们正经说一下抗战,说一下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兵工科技到底有多厉害,以及抗战期间军工生产的一些事情。
抗战期间,中国的军工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十分低下。
更令人奇怪的是国民政府对于作为军工生产的基础设施的态度:1943年,重庆18家铁厂中14家倒闭,4家钢厂中也倒闭了一家。
1944年4月2日《中央日报》称,机器厂维持经常开工者,不及十分之一,停用的工机具约占总数的40%……这种景象与中国当时缺枪少炮的环境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有人说,之所以不能利用国内的工业开工生产枪炮,是因为国军重视枪炮质量,因为当时国内无法冶炼出合适的枪炮钢材,也只有少数兵工厂拥有制造优质枪炮所需的设备。
这种说法实在不值一驳,当时设备远比重庆这些工厂简陋的中共黄崖洞兵工厂还自行研制了“无名式步枪”、“八一式步枪”(与现在的81式不是一回事),甚至用铁轨钢制造了大批掷弹筒甚至仿92式步兵炮。
就算这些武器性能难堪大用,那也总比赤手空拳强得多。
更何况,军阀阎锡山曾在山西建设起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可观的火炮工厂,每年可生产200多门山炮。
尽管由于设计、材料等原因,大部分火炮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且“经常打几百甚至几十炮就出问题”。
但忻口战役中,在当时中国属于“超豪华”水平的晋绥军炮兵也算是打出了“百炮齐发,弹如雨落”的效果。
据称此役中晋绥军“炮兵有八个团参加,发射炮弹四万余发”。
可惜的是,随着太原陷落,失去后勤基地的晋绥军炮兵也就成了废物。
相比之下,南京政府控制下的巩县兵工厂从技术水平上看要比“阎老西”高级多了,采用的是全套的进口设备和原材料,除了生产枪械和火炮,甚至还有一个年产120吨毒气的化学战剂工厂(能生产催泪、呕吐、喷嚏等非致命毒剂,以及光气等致命性毒剂)。
不过由于它的附属防毒面具厂产能不足,中国军队无法有效使用化学毒气(风向一变就变成熏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