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罐技术操作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罐技术操作规范

1、定义:走罐,亦称推罐,即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

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做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在向上、下或左。在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

2、操作方法:

2.1掌握拔罐吸力。轻吸:拔罐后,罐内皮肤被负压吸收突起约3毫米左右,或采用“中、小号(面积)”火罐吸拔;重吸:罐内皮肤约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采用“大号(面积)”火罐吸拔,或者用好轻松真空罐具。

2.2启动走罐术。术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肤,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远端推移,并折返重复移动数次。

2.3控制走罐频率。缓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1次;快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2次。

2.4吸力与频度组合。按临床需要,选择轻吸缓走、轻吸快走、重吸缓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2.5掌握走罐时间。每一组穴位一般按需分别走罐约5~10秒钟。

2.6密切观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红色、深红、微紫。

2.7治则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较长时间、肤色出现深红或微紫程度为强刺激,适用于实证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轻吸、缓走、较短时间、肤色出现淡红或红色为轻刺激,可用于虚证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2.8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后,视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隔12~24小时,或异位另选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复病例,一般间隔3天左右施走罐术一次,3~5天为一疗程,休息两周后可继续施行走罐术。

3、主治病症:

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冠心病、心律不齐、中暑、肺水肿、急性胃肠炎、胃痛、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头痛、胁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腰背痛、痛经、月经不调、乳腺炎、术后肠粘连、荨麻疹、带状疱疹、牙痛、扁桃体炎等。

4、注意事项:

4.1本疗法应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上

凡士林之类的润滑油,现时便于推动,减少疼痛;二则避免皮肤损伤。

4.2推罐时,动作缓慢,用力均匀,要求罐口有一定的倾斜度。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上、下、前、后、左、右地移动,就有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4.3走罐疗法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圆、厚、平滑,最好使用真空罐像好轻松拔罐器那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