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列相液晶电热光效应的实验研究 (1)
液晶电光效应综合实验

液晶电光效应综合实验液晶是介于液体与晶体之间的一种物质状态。
一般的液体内部分子排列是无序的,而液晶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其分子又按一定规律有序排列,使它呈现晶体的各向异性。
当光通过液晶时,会产生偏振面旋转、双折射等效应。
液晶分子是含有极性基团的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偶极子会按电场方向取向,导致分子原有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从而液晶的光学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这种因外电场引起的液晶光学性质的改变称为液晶的电光效应。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Reinitzer在做有机物溶解实验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观察到液晶。
1961年美国RCA公司的Heimeier发现了液晶的一系列电光效应,并制成了显示器件。
从70年代开始,日本公司将液晶与集成电路技术结合,制成了一系列的液晶显示器件,并至今在这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液晶显示器件由于具有驱动电压低(一般为几伏),功耗极小,体积小,寿命长,环保无辐射等优点,在当今各种显示器件的竞争中有独领风骚之势。
实验目的1.在掌握液晶光开关的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测量液晶光开关的电光特性曲线,并由电光特性曲线得到液晶的阈值电压和关断电压。
2.测量驱动电压周期变化时,液晶光开关的时间响应曲线,并由时间响应曲线得到液晶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
3.测量由液晶光开关矩阵所构成的液晶显示器的视角特性以及在不同视角下的对比度,了解液晶光开关的工作条件。
4.了解液晶光开关构成图像矩阵的方法,学习和掌握这种矩阵所组成的液晶显示器构成文字和图形的显示模式,从而了解一般液晶显示器件的工作原理。
实验仪器1、液晶电光效应综合实验仪2、液晶电光效应信号适配器3、模拟双踪示波器实验原理1.液晶光开关的工作原理液晶的种类很多,仅以常用的TN(扭曲向列)型液晶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TN型光开关的结构如图1所示。
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夹有正性向列相液晶,液晶分子的形状如同火柴一样,为棍状。
棍的长度在十几埃(1埃=10-10米),直径为4~6埃,液晶层厚度一般为5-8微米。
液晶光开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液晶光开关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其电光特性。
2. 通过实验测量液晶光开关的电光特性曲线,并从中得到液晶的阈值电压和关断电压。
3. 探究驱动电压周期变化对液晶光开关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液晶是一种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会改变排列方向,从而影响光线的传播。
液晶光开关利用这一特性,通过施加电压来控制光的透过。
TN(扭曲向列)型液晶光开关是最常用的液晶光开关之一。
其基本工作原理如下:1. 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夹有液晶层,其中液晶分子在未加电压时呈扭曲排列,使得入射光发生偏振。
2. 当施加电压后,液晶分子排列方向改变,扭曲消失,光线的偏振状态也随之改变。
3. 通过控制电压的大小,可以调节光线的透过情况,从而实现光开关的功能。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液晶电光效应实验仪一台2. 液晶片一块3. 可变电压电源一台4. 光强计一台5. 记录仪一台6. 连接线若干四、实验步骤1. 将液晶片放置在实验仪中,并调整光路,使光线垂直照射到液晶片上。
2. 连接可变电压电源,设置初始电压为0V。
3. 使用光强计测量透过液晶片的光强,记录数据。
4. 逐渐增加电压,每次增加0.5V,重复步骤3,记录数据。
5. 绘制电光特性曲线,分析阈值电压和关断电压。
6. 改变驱动电压的周期,重复实验,观察液晶光开关性能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光特性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光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
曲线呈现出典型的非线性关系,表明液晶光开关的电光特性。
图1 电光特性曲线2. 阈值电压和关断电压:根据电光特性曲线,确定阈值电压和关断电压。
阈值电压为液晶光开关开始工作的电压,关断电压为液晶光开关完全关闭的电压。
3. 驱动电压周期变化对性能的影响:改变驱动电压的周期,观察液晶光开关性能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驱动电压周期变化对液晶光开关性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
六、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液晶光开关的电光特性测量,并得到了阈值电压和关断电压。
液晶电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液晶的基本特性和电光效应原理。
2. 掌握液晶电光效应的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
3. 分析液晶电光效应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理解液晶在光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液晶是一种介于液体与固体之间的特殊物质,具有流动性、各向异性和光学各向异性等特性。
液晶的电光效应是指液晶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其排列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光学性质发生改变的现象。
当液晶分子受到外电场作用时,分子会沿着电场方向排列,从而改变液晶的折射率。
这种折射率的变化会导致液晶对光的传播方向产生偏转,从而实现光调制。
三、实验器材1. 液晶盒2. 偏振片3. 电源4. 光源5. 光电探测器6. 信号发生器7. 示波器四、实验步骤1. 将液晶盒、偏振片、光源、光电探测器和信号发生器连接成实验电路。
2. 打开电源,调节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和幅度。
3. 观察光电探测器接收到的光信号,记录数据。
4. 改变液晶盒两端的电压,观察光电探测器接收到的光信号变化,记录数据。
5. 重复步骤3和4,分别记录不同电压下的光信号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电压下液晶盒的光信号数据,如下表所示:| 电压/V | 光信号强度/au || ------ | -------------- || 0 | 1.0 || 1 | 0.8 || 2 | 0.6 || 3 | 0.4 || 4 | 0.2 || 5 | 0.1 |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电压的增加,液晶盒的光信号强度逐渐减弱,说明液晶的电光效应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2)当电压为0V时,光信号强度最大,说明此时液晶盒处于正常状态,液晶分子排列整齐,对光的调制作用较弱。
(3)随着电压的增加,液晶分子排列逐渐混乱,对光的调制作用逐渐增强,导致光信号强度减弱。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地验证了液晶的电光效应,并得到了相应的实验数据。
液晶光电效应

4.6 液晶电光效应【实验简介】液晶是介于液体与晶体之间的一种物质状态,即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晶体各向异性的特性。
当光通过液晶时,会产生像晶体那样的偏振面旋转及双折射等效应。
液晶分子是含有极性基团的棒状极性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偶极子会按电场方向取向,使分子原有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从而液晶的光学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这种因外电场引起的液晶光学性质的改变称为液晶电光效应。
液晶电光效应的应用很广,利用液晶电光效应可以做成各种液晶显示器件、光导液晶光阀、光调制器、光路转换开关等,尤其是利用液晶电光效应制成的液晶显示器件,由于具有驱动压低(一般为几伏),功耗小,体积小,寿命长,环保无辐射等优点,在当今各种显示器件的竞争中有独领风骚之势,因此,研究液晶电光效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常用的液晶显示器件类型有:TFT型(有源矩阵液晶显示)、STN型(超扭曲液晶显示)、TN型(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其中TN型液晶显示器件原理比较简单,是TFT型、STN型液晶显示的基础,因此本实验研究TN型液晶材料,希望通过一些基本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对液晶有一个基本了解。
【实验目的】1.了解液晶的结构特点和物理性质。
2.了解液晶电光效应、液晶光开关的工作原理及简单液晶显示器件的显示原理。
3.通过液晶电光特性和时间响应特性曲线的观测,测量液晶的一些性能参数。
【预习思考题】1.扭曲向列相液晶具有那些物理特性,如何利用其电光效应制成液晶光开关?如何利用液晶光开关进行数字、图形显示?2.如何在示波器上显示驱动信号波形和时间响应曲线,如何测量响应曲线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实验仪器】液晶盒及液晶驱动电源、二维可调半导体激光器、偏振片(两个)、光功率计、光电二极管探头、双踪示波器、白屏、光学实验导轨及元件底座、钢板尺【实验原理】1.液晶分类大多数液晶材料都是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
这些有机化合物分子多为细长的棒状结构,长度为数nm,粗细约为0.1nm量级,并按一定规律排列。
研究液晶光学特性的向列型液晶旋转实验

研究液晶光学特性的向列型液晶旋转实验引言:液晶是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物质,它具有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液体流动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固体的有序性。
液晶广泛应用于信息显示技术领域,如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等。
而了解液晶的光学特性对于设计和优化液晶显示器至关重要。
液晶分为多种类型,本次实验将重点研究一种叫做向列型液晶的旋转特性。
定律解读:向列型液晶是一种特殊结构的液晶分子排列方式。
在它的排列中,液晶分子的长轴平行于一个特定的方向,这个方向被称为“向列方向”。
液晶分子在这个方向上呈现出固定的定向,而在垂直于向列方向的平面上则没有明显的定向。
液晶分子的旋转性质能够影响光的传播,从而影响液晶的光学特性。
实验准备:1. 实验材料:向列型液晶样品、激光器(或白光源)、偏振片、检测光电探测器、旋转台等。
2. 实验设备:光学实验台、光束稳定器、电源等。
实验过程:1.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液晶样品。
将样品置于一个透明的细管中,以确保液晶分子在排列时呈现向列方向。
2. 将激光器或白光源的光束通过一个线偏振片,透射光束成为线偏振光。
3. 然后,将通过线偏振片的光束通过液晶样品。
根据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光束在液晶中会发生旋转。
4. 继续传播的光束再次经过一个线偏振片。
当两个偏振片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时,通过的光强较小;当偏振方向平行时,通过的光强较大。
5. 测量通过的光强,可以得到光的旋转角度。
应用和其他专业性角度:1. 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利用液晶分子的旋转特性来调节像素的亮度,从而实现图像的显示。
液晶显示器的设计和优化需基于对液晶光学特性的研究。
2. 光学仪器:向列型液晶的旋转特性还可以用于制作光学偏振器、光强调制器和光学开关等光学器件。
3. 其他应用领域:液晶的旋转特性在光通信、光传感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研究液晶光学特性有助于开发新的光学器件和技术。
结语:通过向列型液晶旋转实验,我们可以研究液晶分子的旋转特性,了解液晶的光学特性。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优秀4篇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优秀4篇实验四霍尔效应篇一实验原理1.液晶光开关的工作原理液晶的种类很多,仅以常用的TN(扭曲向列)型液晶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TN型光开关的结构: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夹有正性向列相液晶,液晶分子的形状如同火柴一样,为棍状。
棍的长度在十几埃(1埃=10-10米),直径为4~6埃,液晶层厚度一般为5-8微米。
玻璃板的内表面涂有透明电极,电极的表面预先作了定向处理(可用软绒布朝一个方向摩擦,也可在电极表面涂取向剂),这样,液晶分子在透明电极表面就会躺倒在摩擦所形成的微沟槽里;电极表面的液晶分子按一定方向排列,且上下电极上的定向方向相互垂直。
上下电极之间的那些液晶分子因范德瓦尔斯力的作用,趋向于平行排列。
然而由于上下电极上液晶的定向方向相互垂直,所以从俯视方向看,液晶分子的排列从上电极的沿-45度方向排列逐步地、均匀地扭曲到下电极的沿+45度方向排列,整个扭曲了90度。
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上述均匀扭曲排列起来的结构具有光波导的性质,即偏振光从上电极表面透过扭曲排列起来的液晶传播到下电极表面时,偏振方向会旋转90度。
取两张偏振片贴在玻璃的两面,P1的透光轴与上电极的定向方向相同,P2的透光轴与下电极的定向方向相同,于是P1和P2的透光轴相互正交。
在未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来自光源的'自然光经过偏振片P1后只剩下平行于透光轴的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到达输出面时,其偏振面旋转了90°。
这时光的偏振面与P2的透光轴平行,因而有光通过。
在施加足够电压情况下(一般为1~2伏),在静电场的作用下,除了基片附近的液晶分子被基片“锚定”以外,其他液晶分子趋于平行于电场方向排列。
于是原来的扭曲结构被破坏,成了均匀结构。
从P1透射出来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在液晶中传播时不再旋转,保持原来的偏振方向到达下电极。
这时光的偏振方向与P2正交,因而光被关断。
由于上述光开关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让光透过,加上电场的时候光被关断,因此叫做常通型光开关,又叫做常白模式。
液晶电光效应

液晶电光效应实验【实验目的】1在掌握液晶光开关的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测量液晶光开关的电光特性曲线,并由电光特性曲线得到液晶的阈值电压和关断电压。
2、测量驱动电压周期变化时,液晶光开关的时间响应曲线,并由时间响应曲线得到液晶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
3、测量由液晶光开关矩阵所构成的液晶显示器的视角特性以及在不同视角下的对比度,了解液晶光开关的工作条件。
4、了解液晶光开关构成图像矩阵的方法,学习和掌握这种矩阵所组成的液晶显示器构成文字和图形的显示模式,从而了解一般液晶显示器件的工作原理。
【实验仪器】液晶光开关电光特性综合实验仪,其外部结构如图1所示。
1、液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液晶已作为物质存在的第四态开始写入物理学。
液晶态是一种介于液体和晶体之间的中间态,既有液体的流动性、粘度、形变等机械性质,又有晶体的热、光、电、磁等物理性质。
液晶与液体、晶体之间的区别是:液体是各向同性的,分子取向无序;液晶分子有取向序,但无位置序;晶体则既有取向序又有位置序。
就形成液晶方式而言,液晶可分为热致液晶和溶致液晶。
热致液晶又可分为近晶相、向列相和胆甾相。
其中向列相液晶是液晶显示器件的主要材料。
2、液晶电光效应液晶分子是在形状、介电常数、折射率及电导率上具有各向异性特性的物质,如果对这样的物质施加电场(电流),随着液晶分子取向结构发生变化,它的光学特性也随之变化,这就是通常说的液晶的电光效应。
液晶的电光效应种类繁多,主要有动态散射型(DS)、扭曲向列相型(TN)、超扭曲向列相型(STN)、有源矩阵液晶显示(TFT)、电控双折射(ECB)等。
其中应用较广的有:TFT型——主要用于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等高档产品;STN型------ 要用于手机屏幕等中档产品;TN型——要用于电子表、计算器、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中低档产品,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液晶显示器件。
TN型液晶显示器件显示原理较简单,是STN、TFT等显示方式的基础。
本仪器所使用的液晶样品即为TN型。
实验3 液晶的电光效应

• 液晶的分类
根据排列的方式不同,液晶一般被分为三大类:
图1 近晶相液晶 图2 向列相液晶 图3 胆甾相液晶 1、近晶相液晶(如图1):分子分层排列,每一层内的分子长轴相互平行且 垂直或倾斜于层面。 2、向列相液晶(如图2):分子的位置比较杂乱,不再分层排列,但各分子 的长轴方向仍大致相同,光学性质上有点像单轴晶体。 3、胆甾相液晶(如图3):分子也是分层排列,每一层内的分子长轴方向基 本相同并平行于分层面,但相邻的两个层中分子长轴的方向逐渐转过一个角度,总 体来看分子长轴方向呈现一种螺旋结构。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Reinitzer在做有机物溶解实验时,在一 定的温度范围内观察到液晶。 1961年美国RCA公司的Heimeier发现了液 晶的一系列电光效应,并制成了显示器件。从70年代开始,日本公司将 液晶与集成电路技术结合,制成了一系列的液晶显示器件,并至今在这 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液晶显示器件由于具有驱动电压低(一般为几伏), 功耗极小,体积小,寿命长,环保无辐射等优点,在当今各种显示器件 的竞争中有独领风骚之势。
• 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TN-LCD)
结构
将液晶材料夹在两个玻璃基片之间, 并对四周进行密封(如上图)。将基片 的内表面进行适当的处理,紧靠玻璃基 片的液晶分子平行于基片并特定方向排 列。如果我们使上下两个基片的取向成 一定角度,则两个基片间的液晶分子就 会形成许多层。
• 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TN-LCD)
1. 工作原理
正显示和负显示
• 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TN-LCD)
2. TN-LCD的电光特性
阈值电压 饱和电压 陡度 陡-LCD)
3. TN-LCD的时间特性
• 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TN-L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