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_分离_纯化研究进展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与分离研究进展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与分离研究进展摘要:结合目前已报道的多种植物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与分离的技术方法,对植物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与分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植物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中药主要起源于我国,我国对其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西药毒副作用的日益明显,以及对中药学研究的深入,中药学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和重视。
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花叶部位,主要存在于芸香科、唇形科、豆科、伞形科、银杏科、与菊科等。
许多研究已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除利用其抗菌、消炎、抗突变、降压、清热解毒、镇静、利尿等作用外,在抗氧化、抗癌、防癌、抑制脂肪氧化酶等方面也有显著效果所以提取分离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医药及食品工业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及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报道很多,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1.1溶剂提取法包括有机溶剂提取法、水提取法及碱水提取法三种。
1.1.1有机溶剂提取法对苷类和极性较大的苷元如羟基黄酮、双黄酮、橙酮、查耳酮等,常用某些极性较大的溶剂如甲醇、乙醇或混合溶剂提取,对大多数苷元则用乙醚、氯仿、乙酸乙酷等极性较小的溶剂提取。
虽然有机溶剂对黄酮的提取率高,但缺点是(1)大多有机溶剂都易燃易爆;(2)多数有机溶剂有毒或具有强刺激性,会危害人体和污染环境;(3)一般成本较高。
邵金华等[1]人以桂花叶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对桂花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浸提溶剂,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固液比对桂花叶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出桂花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时间2h,提温度85℃,乙醇体积分数75%,固液比1︰20(g/mL),在该条件下桂花叶黄酮提取率达1.926%。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因此,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研究进展,包括不同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提取方法及其优化条件等方面,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酚结构的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蔬菜等生物体内。
根据结构不同,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不同类型。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在医药、保健品、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中,不同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
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较多的植物主要包括银杏、柑橘、黑枸杞、虎杖等。
其中,银杏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等;柑橘类水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黑枸杞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虎杖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炎、抗病毒等多种活性。
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可分为传统提取方法和现代提取方法两类。
传统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萃取、渗漉、煎煮等,而现代提取方法则包括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酶辅助提取等。
各种提取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例如,溶剂萃取法操作简单,但提取效率较低;渗漉法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提取效率;煎煮法虽然操作简便且提取效率较高,但是不适用于热敏性成分的提取。
相比之下,超声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具有高效、快速、节能等优点,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传统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萃取法、渗漉法、煎煮法等。
这些方法操作简便,提取过程中无需特殊设备,适用于实验室和工业化生产。
在溶剂萃取法中,通常使用有机溶剂将黄酮类化合物从植物原料中萃取出来,然后进行分离纯化。
渗漉法则是在溶剂渗入植物原料的同时,将黄酮类化合物溶出,进而收集渗漉液进行分离纯化。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和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易 如碳 酸 钠 、 氢氧 化钠 、 氧化 钙水溶 氢 合物 , 植物 中 的黄酮 大体 町分 为“ 酮 类” 黄 烷 基 , 溶于 碱水 ( 黄 与“ 酮类 ” 两大 类物 质 , 已知 化学 结构 的黄 酮 类物 质 至少 液 ) 碱性 稀醇 . 和 因此 , 可先 用碱 性水 提取 , 性提取 碱 提 有 40 0余种 . 酬类 化合 物 具有 广 泛 的生 理 功 能 , 液 加酸 后 黄酮苷 类 即可 沉 淀 析 出. 取 时 应 控 制 酸 0 黄 以免 在 强碱 下 加 热 时破 坏 黄 酮 类 化 合 物 是 许 多 中草 药 的有效 成 分 , 有很 高 的药 用 价值 , 具 如 碱 的浓 度 , 有 抗 癌 、 肿瘤 、 心脑 管 疾病 、 炎镇 痛 、 抗 抗 抗 免疫 调 的母核 . 当有邻 二 酚羟基 时 可加 硼酸 保护 . 方法 简 此
1 1 按 所 用 溶 剂 不 同分 类 .
完 全提 出黄酮化 合 物 , 要 反复 回流 提取 ¨ ] 需 6.
( ) 式提 取 法. 法 是 用 索 式 提取 器 , 次 提 2索 该 多
取 黄酮 , 溶剂 可 反 复 利 用 , 作 方 便 , 格低 廉 且 其 操 价 ( 热水 提取 法 ( 1) 以水 作 溶 剂 ) 热水 一 般 仅 限 提取 效 率 高 , 此法 所需 时 间较 长. . 但 索式提 取 黄酮类 于 提取 苷类 . 提 取 过 程 中要 考 虑 加 水 量 、 泡 时 化合 物 的方法 已广 泛为人 们 所利 用 _ . 在 浸 8 ]
类 化合 物 的最 常 用溶 剂 . 高浓 度 的醇 ( 0 ~ 9 ) 萃取 方 法相 比 , 9 5 微波 萃取 法 更简单 , 而且具 有 萃取 时 适合 提取 苷 元 ,0 左 右 的醇 适合 提取 苷类 , 取 的 问短 、 本低 、 取效 率 高等 优点[ . 6 提 成 萃 _ 9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C 基本 碳架 , 即两个苯 环通 过 三 个碳 原 子相 互
连接 而 成 ] 9 0年 发 现 黄 酮 类 化 合 物 仅 14 非 常 到 已 0 研
迅速 。
基 金 项 目 : 北 省秦 皇 岛科 技 局 转 基 因 动物 生产 基 因工 程 药 物 研 究 项 目( O ) 河 D 8
pl a in o a o o d. i to ff v n i c l K e or s: a o od;s lto nd pu iiai r s ac e eo men yW d f v n i ioa in a rfc t l on;e e r h d v lp t
( 1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河北 秦皇岛 600 ; 140 2西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 学院,
陕西 杨 凌 7 2 0 3吉林农 业科技 学 院生物 工程 系, 1 10; 吉林 吉林 12 0 ) 3 1 1
摘
要 : 了进 一步分 离纯化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 , 为 综述 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分 离纯化常用的方法有柱层析 法、 重
L eg—f ' L i w n , G 0 D IF n ,I n— ag ’ n Q , A a—w i, E G C i nn 5 u f 。 e F Ⅳ a — ig ,月 D Jn— e i
( n i n e t C e ia E gn eigS h o , n h n U i r t , ih a g n , e e, 1 4 0 1E v o m n & h m c l n ier c o lYa s a nv s y Q n u n d o H b i6 0 0 ; r n ei
2 An ma n tt t fS in e& Te h o o y, o h s r u t rl Un v r i Ya g i S a x , 21 0; i lI si e o ce c u c n lg N  ̄ we tAg i l a ie st c u y, n l n, h n i71 0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深入,其潜在的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本文将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研究现状、常用研究方法及未来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产物,主要分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几类。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等,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抗氧化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衰老过程。
研究还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对某些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抗炎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
研究显示,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抗氧化等途径发挥抗炎作用。
抗肿瘤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其他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等生物活性,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然而,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多样,其生物学活性的发挥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物种、剂量、作用时间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尚不透彻,需要加强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以便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纯化过程较为复杂,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对人体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未来需要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推动相关药物的开发和临床试验研究。
基因克隆技术: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可以了解黄酮类化合物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综述.总结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方法的综述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具有比较强的生物活性和生理作用,按结构可分为黄酮类和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和二氢黄酮醇类、查尔酮类、双黄酮类、异黄酮类以及其它黄酮类等。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酶解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双水相萃取分离法、半仿生提取法等,各种提取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
本文对上述几种提取方法近年来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了简单综述,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应用提借鉴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性质;提取;分离;前景黄酮类化合物又称黄碱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属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一类具有种生物活性的多酷类化合物,其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苷元的形式存在[1]。
许多研究己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安全、无毒,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镇静、利尿等作用外,它是大多数氧自由基的清除剂,对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特别是由基和抗癌、防癌的作用,使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与消费观念的改变,天然活性成分的保健食品成为现代人追逐的目标,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以纯天然、高活性、见效快、作用广泛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指的是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联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重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flavone)、黄酮醇类(flavonol)、二氢黄酮类(dihy-droflavone)、二氢黄酮醇类(dihydroflavonol)、异黄酮类(isoflavone)等15种。
大部分学者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姓名常姣专业微生物学摘要文章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并对其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
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以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酮;提取;分离纯化;生物活性民以黄酮类化合物也称黄碱素, 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 在植物体内大多与糖结合成甙的形式存在, 也有部分以游离状态的甙元存在。
由于最先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都具有一个酮式羰基结构, 又呈黄色或淡黄色, 故称黄酮[ 1]。
目前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较多,如溶剂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酶解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双水相萃取分离法及半仿生提取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它各自的优点和点。
用上述方法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仍然是一个混合物, 不仅是含有其它杂质的粗品, 而且是几种黄酮类成分的混合物, 需进一步分离纯化, 常用的方法有柱层析法、重结晶法、铅盐沉淀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管脆性及异常的通透性、降血脂、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抗肝脏病毒、抗炎、抗菌、解栓、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癌、防癌、降血糖、镇痛和免疫等生理活性[ 2-5]。
这些生理活性已被关注,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成为医药界的热门课题。
人体自身不能合成黄酮类化合物而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因此多年来科学家都在积极研究探讨从植物体中分离纯度高、活性强的黄酮类化合物[6]。
1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黄酮类化合物是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大多具有基本碳架的一系列化合物,且母核上常有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助色取代基团。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晶体固体,多数具有颜色,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其余则无旋光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或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一般游离态苷元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 其中,黄酮、黄酮醇、查儿酮等平面型分子,因堆砌较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型分子,故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水中溶解度稍大。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

溶剂残留问题。华燕青8[]采用超临界co2萃
法对
黄提工
了 化, 化工
条件为:夹带剂乙醇浓度为77%,用量6 mL/g,萃取
25MPa 萃
55C ,萃
90mnd,
获得6.52%的黄酮得率。总的来说超临界104萃
取法有机溶剂用量少,节约了成本,黄酮得率相对较
高,且CO4无毒且廉价,达到超临界态的温度较低,
s oenbed 2Theou /h oompaeainie a gaa,sns, ihe adia gia /es a gd d nsadia gia /es ol epiea oino ga gd sepaeaino g
meihodsweeesummaenhed2Aiaasi, ihedeieaopmegidneeoinogolepieaoinogagdpuenlnoainogieohgoao/,ol
, v& ,
汽 + n U 中,
然后通过瞬间降低气压,使热能转化成机械能,至细
@, 提
,提
J 分 9, 8
工处理[20]。 ,
的
" =X
比,蒸汽爆破技术可显著提高效率、缩短提取时间,
更适用于工业规模的开发。与一些黄酮提取技术的
替代工艺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和超声波辅助萃
取等相比,蒸汽爆破技术的主要优点是不需要使用
色谱法和膜分离法等,见表2o
提 的 74 ,
声提 法在植 黄 分离
提取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12酶提法
酶法提取植物黄酮是一种新兴提取技术,其原
理是利用酶解作用,对植物基质进行酶解,以完成对
目标物质的提取。一般来说,酶法提取黄酮类化合
物主要采用细胞壁降解酶如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等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讨 论 ,
文献青海蕨麻中类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报道采用半 黄 酮类 化合物近年被 做为保健产品被越来越 多的国家开发 , 大 微量超声波甲醇提取蕨麻类黄酮比常规索氏提取法的提取率高出 量 的新技术应用于提取分离黄酮类化合 物。
5 4% 嗍 。
1 . 1 . 1乙醇提取工艺 可重复利用 , 已有树脂法被用于工业 生产 。
文献蕨菜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报道 “ 用7 0 %的乙醇对 2 . 3 溶剂萃取法 蕨菜浸提 , 发现蕨菜的黄酮非常高, 可得到含量达百分之三十七点 利用化合 物在两种互 零三的蕨菜黄酮” 嘲 。文献葛根黄酮的提取与应用报道“ 对葛根黄酮 系数 的不 同 , 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 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 中。经过 进行乙醇提取研究, 得到百分之七点四三的总黄酮” 『 3 】 。文献报道在 反复多次萃取 , 将绝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 出来 。可 以通过黄酮类化 提取银杏叶总黄酮过程中使用百分之七十乙醇提取明显高于水煎 合物极性 不同采用不 同极性 的有机溶剂进行萃取 , 达到 分离黄酮的 法的收率。 目的 。
1 . 2 超 声提取法
法。 超声波产生的冲击流使植物细胞壁及整个生物体的破裂在瞬间 2 0 0 4 , ( 6 ) : 1 - 4 . 完成, 并释放出内含物质 , 具有低温操作、 能耗低、 效率高、 传质速度 [ 3 降 洪雄 ,彭志远 , 邹海英.葛根黄酮的提取与应用[ J 】 . 吉首大学学 快、 溶解能力强、 不破坏有效成分的特点。 多篇文献报道超声提取葛 报( 自然科学版) , 2 0 0 6, 2 7 ( 3 ): 1 1 3— 1 1 6. 根、 甘薯叶、 山楂叶、 元宝枫叶、 桑叶中的黄酮都得到很好的收率 。 [ 4 ] 韩志萍. 青海蕨麻 中类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 巨研究[ J 】 . 食 品研 究
参考 文献
[ 1 俏 诗明 , 张忠, 李勇等. 苦荞麦麸皮 中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研究【 J ] . 超声提取法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 、 机械效应和热效应等加 食 品科 学 , 2 0 0 6 , 2 7 ( 1 ) : 1 5 6 — 1 5 8 . 速胞内有效物质的释放、 扩散和溶解 , 显著提高提取效率的提取方 f 2 】 陈乃富 , 张莉. 蕨 菜黄酮类化 合物的提取 与分析 [ J ] 冲 国林副特产 ,
科技 论 坛
・ 5 5・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一 分离一 纯化研究进展
袁 丽娜 ’ 金晟君
( 1 、 黑龙江省汇丰动物保健品有 限公 司,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0 0 2 、 黑龙江江世 药业有限公 司, 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0 0 ) 摘 要: 黄酮 类化合物 主要提取 方法主要 有有机溶剂提取 法( 乙醇提取法和 甲醇提取 法 ) 、 超声提取 法、 超 临界 萃取 法、 微 波法、 酶 法 提取 法、 碱性 水提 法。 黄酮类化舍 物分 离、 纯化方法主要 有重结晶法、 树脂法、 溶 剂萃取法 。 本文对黄酮类化舍 物的提取 、 分离、 纯化研 究进 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黄酮类化 合物 ; 研究 ; 进展 . 黄酮类化 合物 ( l f a v o n o i d s ) 是 一类存在 于 自然界 的 、 具有 2 一苯 的溶 剂里 ; 趁热过滤以除去不溶物质和有色杂质 ; 将滤液冷却 , 使晶 基色原酮 f l a v o n e ) 结构的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 抗癌、 体从 饱和溶液里 析出 , 而可溶性杂质仍 留在溶液里 ; 然 后进行减 压 防癌、 抑制脂肪酶 、 抗菌 、 消炎 、 抗突变、 降压 、 清热解毒 、 镇静 、 利尿 过滤 , 把 晶体从母液 中分 离出来 洗 涤晶体 以除去 吸附在晶体表 面 等作用[ 1 1 。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 提取 方法 主要有有机溶剂提取法 ( 乙醇 上 的母液 。 重结 晶法利用黄酮类化合物不溶 于酸 , 易溶 于碱水 、 乙醇 提取法和 甲醇提取法 ) 、 超声提取法 、 超临界萃取法 、 微 波法 、 酶法提 和丙酮 的性质 , 将 黄酮类化合物分离和纯化。 取法、 碱性水提法。黄酮类化合物分离、 纯化方法主要有重结晶法、 2 . 2 树脂法 树脂法、 溶剂萃取法。本文介绍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分离、 纯化的 吸 附树脂是一类有机 高分 子聚合物吸附剂 , 它是最近几年高分 研究进展 。 子领域里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孔性树脂 。 大孔树脂是一种新 型高效 1 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的分 离纯化材料 , 能选择性 吸附中药及其复方的有效 成分 , 从而达 1 . 1 有机溶剂提取法 到提取精制 的 目的 。通 常采 用 A B 8树脂 、 D 1 0 1 树脂 、 聚酰胺 、 氧化 通常采用百分之六十的甲醇和乙醇提取游离 的黄酮 。 铝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 、 纯化 。树脂法成 本低 , 操作 简单 , 树脂
1 . 3 超 临界 萃取法 与开发 , 2 0 0 6 , 2 7 ( 1 ) : 3 5 - 3 7 超临界萃取法是指用超临界流体为溶剂, 从固体或液体中萃取 【 5 】 裴凌鹏 , 李文卅, 唐粉芳. 葛根 总黄酮成分的超 声提 取及抗氧化作 可溶组分的传质分离操作。 通常采用通常使用乙醇为夹带剂提取中 用『 J 1 .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药材。超临界萃取法是一种新型高效分离技术为近几年的研究热 【 6 】 张 匀, 栾雨 时, 张华微 . 甘薯叶 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 取工艺研究[ J ] . 点, 也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使用超临界萃取法提取银杏 食 品 研 究与 开 发 , 2 0 0 6 , 2 7 ( 6 ) : 9 2 . 9 4 . 叶黄酮 。 得 到较 高收率 的同时提取物保持 了产品的天然特性。 [ 7 ] 周桂 , 邓光辉 , 梁达 文. 超声波法水提 取 山楂叶中黄酮的研究【 J ] .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