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解脱还是缚束_解读_回家_中男性的欲望
张成良《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

《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2013年(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姓名:张成良学号:1534001226498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女神:完美的超我 (2)二、普通妇女:现实的自我 (3)三、女妖:无束的本我 (4)注释 (7)参考文献 (7)【摘要】: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西游记》逐渐被广大人民接受。
《西游记》最早感受时代剧变前的气息,因而在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上有异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西游记》为我们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为我们了解女性提供了平台。
如果说对人的解放首先是对女人的解放,那么,要想理解人,首先要了解女人。
经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女性可以分为无情无欲的女神,他们是理想中的女性,是楷模的代表,有情有欲但能理性对待的世俗女性,她们生活在传统贞洁观念的束缚下,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女妖,她们被视为祸水,警戒男士望而远之。
【关键词】:《西游记》妇女观女性形象《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以魔幻为题材的浪漫主义作品,书中塑造了数百个奇特的形象,涉及天上、人间、地下,儒、释、道三教,乃至于动物界和植物界,既有正面形象的神仙菩萨等,又有的反面形象妖魔鬼怪等。
众多的形象无不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人、妖、兽三者结合的特殊手法,在人物的身上体现了人间社会中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具有兽的外形和习性,妖的神通等传奇性。
在《西游记》中,女神、女人和女妖分别代表着“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小说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女性形象系列。
一、女神:完美的超我《西游记》中的女神形象非常多,比如七衣仙女、王母、观音、嫦娥、太阴、风婆电母、毗蓝婆、四圣(黎山老母,观音,文殊和普贤)所化母女等,有十几个,她们多是一些清心寡欲,有着菩萨心肠的仙佛,她们总是能对唐僧师徒施以援手,救他们于危难之际。
徘徊于传统与叛逆之间的新女性_太阳照样升起_中勃莱特_阿施利的双重形象探析

一作为“迷惘的一代”杰出代言人的海明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著名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颇具魅力,更以含蓄简练的“冰山原则”独树一帜。
尤其是他塑造的“硬汉”形象,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的象征。
谈到海明威时,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硬汉形象。
然而,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却日益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
在海明威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中,被评为世界主要文学形象的只有勃莱特·阿施利。
勃莱特·阿施利是海明威的处女作《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女主人公。
80多年来,该人物形象一直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
卡洛斯·贝克在《海明威:作为艺术家的作家》中称勃莱特“是个极端伤风败俗的坏女人”。
德孟德·威尔逊在20世纪40年代把勃瑞特定性为“一个唯一有破坏力”[1](P8)的人物。
然而这些评价有失公允。
随着对这部作品的深入挖掘,人们发现海明威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太阳照样升起》真实而形象地描述了那个时代新女性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况。
作为女主人公的勃莱特是一个矛盾结合体,其性格具有双重性,她既是颠覆者又是依附者,她的思想与行为介于传统与叛逆之间。
二《太阳照样升起》刻画了一战后流落在巴黎的一代青年的思想和道德危机,他们痛恨战争,内心痛苦与迷惘。
小说塑造了兼具传统而又叛逆的新女性形象勃莱特。
在战争中,她做过护士,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更不幸的是战争夺走了她的未婚夫。
勃莱特与男主人公杰克是相爱的,却因杰克在战争中丧失性能力而无法结合。
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精神上,勃莱特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为了解脱痛苦,勃莱特表现得勇敢而叛逆。
勃莱特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时,海明威是这样描写她的:“她穿着一件针织紧身套衫和一条苏格兰粗呢裙子,头发向后梳,像男孩子。
这种打扮是她开的头。
她身材的曲线如同赛艇的外壳,羊毛套衫使她的整个体型毕露无遗。
”[2] (P24)性感的服饰和象男孩一样后梳的发型无一不是在表现她叛逆的特征。
她还故意闯入一些传统的男性领域,在喧闹的酒吧里酗酒调情,参加巴斯克人的节日狂欢,在血胜味十足的斗牛场看斗牛。
大地弃婴——台静农《地之子》作品解读

大地弃婴——台静农《地之子》作品解读作者:贾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贾钊(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弃婴是台静农《地之子》集子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在生活上或在精神上被时代和传统文化所抛弃。
对沉默麻木国民的呼唤和启蒙要从弃婴着手,不但揭示他们的悲惨境遇,更要关注他们精神的压抑与失落。
单纯的物质拯救只是启蒙的皮毛而已,治标而不治本,对弃婴的拯救更要关注精神层面。
关键词:台静农;《地之子》;弃婴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07-03《弃婴》是台静农短篇小说集《地之子》中的一篇,讲述的是一个婴儿在暴风雨之夜夭亡的故事。
四年后回到故乡的“我”感到了故乡的变化,于是产生了怀旧情愫,急于与老同学孟毅君见一面。
见面之后,“我”发现与以前相比,他明显苍老了许多,尤其是连头发也掉了许多,这令“我”很吃惊。
闲谈之中,聊到了弃婴。
孟毅和妻子本来是想抱回家里自己抚养的,可是因为没有奶,一直举棋不定。
当他们在踌躇犹疑的时候,“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我想还是不抱好,因为胎儿没有奶是不行的;万一抱了以后,又折磨死了,也不好。
[1]”最终他们没有抱。
暴风雨的晚上,“我”醒来后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脑子里一直想着那个躺在荒郊旷野的婴儿。
灯焰的熄灭暗示了这个小生命在风雨之夜的凋落。
终于,在第二天回家的途中,在义地旁“我”目睹了弃婴被野狗所分食的悲惨一幕。
“我”想将弃婴的残骸从野狗口中夺过来埋葬好,却最终没有做到,反而自己也被野狗咬伤,最后还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回到家里。
故事到此就结束了。
《弃婴》的篇幅不长,却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死亡气息,作者以一个婴儿之死引发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首先是婴儿之死,生命之花在尚未绽放之时便戛然而止,这本就是一件令人十分心痛的事情,何况是本来能够活着的生命却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被遗弃旷野,最终在暴风雨后成为野狗口中的食物,这样的结果更令人感到触目惊心。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14篇)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14篇)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14篇)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1这时候我才开始读出兴致来,觉得这就像一杯茶,初呻时索然无味,但静静闭上眼睛才可细尝到舌齿间萦绕的气息,有一点甘甜,更多的是苦涩,却哀而不伤。
因为早已知晓结局,所以从头到尾都没有激荡的心情,没有因悬念而滋生的怀疑?这是我头次接触到,因为在国内的作品中最忌惮这个,(当然也有列外只是我没看到)虽然也有情节的高低幅度,但都很滑顺,似乎理所当然。
我在前言里曾看到这样一段话:“福楼拜主张从作品排除自我,不流露感情,不插入议论,不让一字一句留下作者的观点或意图的痕迹。
”当时还糊里糊涂,直到接近结尾才慢慢领悟,福楼拜用“我们”的纯客观视角的一缕线,将我们牵引进了他事先编排好的境界中中,燕子在路上颠簸激起的尘土飞扬,教堂里清越的钟声,永镇寺的一草一景,人们忙碌时的阴影憧憧,鸡在鸣狗在吠,让我们影影绰绰看见那个时代社会的生活。
而不见作者一丝身影。
他不是在陈述而是在演绎这个故事,所以他能如此隐藏。
爱玛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激烈冲撞下的牺牲品,更是一个被上流的社会所遗弃的可怜人。
她出生在农庄,拥有丽质卓绝的美貌,在修道院里不但没有因宗教信仰而受到制约,相反还被那些浪漫主义所熏陶,她耽溺于小说里的爱恋如痴,月光下的喃呢,情意绵绵,渐渐背弃了宗教信仰,而宗教里的“避世离俗”让她越发远离现实真谛,她将自己的灵魂囿于她编织的与自我现实格格不入的绮丽的梦中,她永远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不可达成的虚妄,一直竭力寻找。
农庄里的生活庸俗而乏燥,所以她不安于静,日日翘首有一个契机达成愿望,于是当查理出现时,她本能认为这就是那个契机,那个骤然而至的爱情。
她不加考证,不假思索,急不可耐就随之而去。
但却怆凉地发现这不过是大漠里的绿洲,在生活与期待的胁迫中的彷徨急躁的错觉,于是后悔莫及。
而那场宴会恰逢打开了她心中的欲望之门,让她越发渴望那样的生活,绮丽的梦越发缠紧,可无从突破现实,只能一味沉浸在幻想中,也就对查理的关爱熟视无睹。
男权意识掌控下的女性生存状态

男权意识掌控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男权中心”一直是男女两性关系的最初解读,随着社会发展,这个矛盾也由之前赤裸裸的表现形式转变为内在的隐藏形式。
然而不管这个形式是显相还是隐相,我们发现“男权中心”的本质没有变化,哪怕是在今天,女性地位得到极大提高的情况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仍以其他的形式出现,或赤裸裸,或若隐若现,或暗藏不露。
通过男女两性在《全球热恋》中生存状态的分析,我们发现,所谓的“热恋”只不过是男性在“爱情面纱”的掩盖下对女性的继续奴役,而女性在“爱情”的掩饰下,节节败退,心甘情愿地接受这场没有自我的奴役。
导演站在男性的立场,以男性的眼光塑造了男权意识掌控下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的掌控下,她们的生存状态直接证实了“男权中心”从未消失过,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罢了。
一、大宝:拔刺的玫瑰大宝最终成为一朵无刺的玫瑰,这是导演塑造的银幕形象,也是女性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男权意识形态中“自愿而又无意识”地陷入了男权设置的女性形象的想象中。
大宝代表了那些有文化有主见有理想的女性知识分子,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在男性导演的意识形态中,她们同样难逃传统男权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大宝与迈克的戏虽不多,却是影片中最具张力和感染力的表演,它直接带动了接下来的两个爱情故事。
故事很简单,两个相爱的人因误会而分开,两人虽身处太空并朝夕相处,但是同样倔强的性格让彼此不肯先低头道歉。
不管是故事本身的设置还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大宝无疑是女中巾帼,就凭她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宇航员来说,她的能力以及处事的沉着冷静,足以证明她的才能和卓识。
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她可以为事业把爱深埋心底,可以为了面子拒不先道歉,可以为了尊严而不轻易掉泪……然而她的倔强、好强、不屈在迈克似梦似醒的梦呓中慢慢地瓦解。
她明知道没有刺的玫瑰就不再是玫瑰,但是在迈克给她一次生命机会的时候,之前所以的坚持与矜持开始溃不成军,她生命的全部和意义就在于:“给他生个孩子”、“给他洗衣做饭”,以成全男人的生命和价值。
与不忘初心有关的句子名言警句 关于不忘初心的说说

与不忘初心有关的句子名言警句关于不忘初心的说说1.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2.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3.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4.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於虚伪的过日子。
5.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懦弱,也没有永恒的坚强,万事靠自己,但是一定要放下懦弱,活的有尊严,活出你的坚强,才真正的体现你的自信和力量,你的活才更有价值!6.勇于接受自己的失败,告诉自己,这就是自己的现实,也许不是自己该去发挥的地方,还是让自己到最适合自己战斗的方面去吧!勇敢的接受自己的失败,会让你的心态更平和更坦然,也会让你心无旁骛,更会让你的心灵得到解脱和抚慰。
7.人不论是面对快乐与幸福,还是痛苦与挫折,都不能沉迷其中,以致于最终毁灭了自己。
人生没有永远的痛苦,也没有永远的快乐,坦然平和地去面对一切,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强者。
在顺境中把握当下是一种功夫,在逆境中活在当下更是一种境界。
固执己见,容易进入死角,产生心理压力。
8.要铭记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羡慕别人的人,若仅停留在羡慕上,就永远只有羡慕别人的份儿。
学会羡慕自己,而后知道感恩,最终赢取成功。
世界上慕人者众,羡己者寡,做多数人不做的事儿,就赢过多数的人了。
学会羡慕自己,你才更容易珍惜拥有的。
学会羡慕自己。
适合自己生活的才是最好。
9.你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又何必去问为什么选择。
10.让感情关系充满活力,就是探索我们之间:有没有游戏、欢乐的能力?愿不愿意尝新探险?是否为我们的关系创造新语言?不再成长,就会倒退。
11.所谓心事,不过是不如己意,那就是我执,执著于自己描画的理想,一有落差,即生烦恼。
12.从今开始,我要帮自己一个忙:卸下负担、忘却疼痛、抚平创伤。
13.当陷入低潮,再怎么执着也无法改变现状时,我们必须懂得适时舍弃的艺术,跳脱那些让我们痛苦不堪的人事物,才有可能再造生命的另一个春天!14.他不会介意我长得不漂亮。
文化表层意义下的心理各态_电视剧_京华烟云_中的女性形象精神分析

把她引向了罪恶的深渊。
较之以往的企业改革题材电视剧,《红色康乃馨》更多地关注和思考了企业改革中重大问题的根源,它对企业改革中的腐败问题作了深沉的思考。
最后一集中,国资办曾缉查的总结报告会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国企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剧中大华公司总裁蓝思红悲剧性的结局不能不说与国企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有着密切关系。
与以往的企业改革题材电视剧作不同,《红色康乃馨》没有宣扬长期以来颇有市场的清官意识,没有一味虚构所向披靡的改革健将和高大的反腐英雄,没有把改革和反腐的成败仅仅归结在个别人物身上。
而是高扬了以法治企,法大于权的鲜明企改理念,体现了剧作者对企业改革清醒的认识和具有鲜明现代色彩的社会文化观念,标示着企业改革电视剧发展的新高度。
注释:①参看庄桂成《中国古代侠客情结的当代文学演绎———〈红色康乃馨〉中的律师形象分析》,《新乡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作者单位:烟台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文化表层意义下的心理各态———电视剧《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精神分析●成雅彬一、欲追求的本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的,在本我中,充满着发自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它们始终力图获得满足。
”①剧中的典型形象牛素云就是本我最恰当的对应物。
牛家地位显赫,曾文朴欲通过次子与牛似道的女儿牛素云的联姻来使仕途顺达。
牛家是个靠溜须拍马走上官场的富足投机分子。
家庭中的那种氛围即是贪图、占有,鼓励儿女作恶,恨不得把天下财物全部据于囊中的野心显而易见。
在成婚这件事上,牛素云扬尽了牛家的耀武扬威之势,以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嫁入曾家,以一种无限的野心来与曾襟亚促成夫妻的名分。
无论是新式的婚礼,还是在大事小事上的睚眦必较,还是工于心计的怀孕计划都让人感觉到了原始人性的赤裸裸的展现。
综观她的一生,在社会相对安定之时,她还能在相对平静的心态下去耐心守候曾家的那一份财产;而在走马灯式的军阀混战的战争时期,曾家每况愈下的时候,她的心就波动起来了,是担心荣华富贵的拥有,是对朝令夕改的政策的恐惧。
名著的优秀读书笔记

名著的优秀读书笔记名著的优秀读书笔记名著的优秀读书笔记【1】包法利夫人是我看的第一部法国长篇小说。
说实话,初读时我几乎提不起兴致,情节淡如清涟,几乎毫无起伏,只是平平上演最日常生活中的桩桩件件,但渐渐就觉出隐藏其幕后的人生况味。
直到爱玛出现在查理的视野中,这个故事似乎才开始鲜活起来:田庄里的宁静安袢,房屋里精致的器皿灼烁熠熠,比第厄普象牙还白净令人惊讶的指尖,爱玛拾鞭时脸颊涨红,阳光下微扬的灰尘,精细散漫的勾勒描绘氤氲着雾一般浪漫的氛围一一但这些只是一场雾,一下子又晴朗照旧起来;这不是个风花雪月的故事。
这时候我才开始读出兴致来,觉得这就像一杯茶,初呻时索然无味,但静静闭上眼睛才可细尝到舌齿间萦绕的气息,有一点甘甜,更多的是苦涩,却哀而不伤。
因为早已知晓结局,所以从头到尾都没有激荡的心情,没有因悬念而滋生的怀疑?这是我头次接触到,因为在国内的作品中最忌惮这个,(当然也有列外?只是我没看到)虽然也有情节的高低幅度,但都很滑顺,似乎理所当然。
我在前言里曾看到这样一段话:“福楼拜主张从作品排除自我,不流露感情,不插入议论,不让一字一句留下作者的观点或意图的痕迹。
”当时还糊里糊涂,直到接近结尾才慢慢领悟,福楼拜用“我们”的纯客观视角的一缕线,将我们牵引进了他事先编排好的境界中中,燕子在路上颠簸激起的尘土飞扬,教堂里清越的钟声,永镇寺的一草一景,人们忙碌时的阴影憧憧,鸡在鸣狗在吠,让我们影影绰绰看见那个时代社会的生活。
而不见作者一丝身影。
他不是在陈述而是在演绎这个故事,所以他能如此隐藏。
爱玛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激烈冲撞下的牺牲品,更是一个被上流的社会所遗弃的可怜人。
她出生在农庄,拥有丽质卓绝的美貌,在修道院里不但没有因宗教信仰而受到制约,相反还被那些浪漫主义所熏陶,她耽溺于小说里的爱恋如痴,月光下的喃呢,情意绵绵,渐渐背弃了宗教信仰,而宗教里的“避世离俗”让她越发远离现实真谛,她将自己的灵魂囿于她编织的与自我现实格格不入的绮丽的梦中,她永远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不可达成的虚妄,一直竭力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