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氯化碳诱导ICR小鼠和C57小鼠的肝纤维化模型比较

四氯化碳诱导ICR小鼠和C57小鼠的肝纤维化模型比较
四氯化碳诱导ICR小鼠和C57小鼠的肝纤维化模型比较

家兔缺氧实验报告doc

家兔缺氧实验报告 篇一:家兔解剖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对家兔的外形观察、骨骼系统及内部解剖的观察,掌握哺乳类躯体轮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结构特点 2. 掌握哺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理解其进步性特征 3. 熟练解剖动物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家兔处死是利用静脉注射空气致死:向静脉注射空气后,进入血液形成空气栓,空气栓随血流回流至右心室,然后被送到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大面积的肺栓塞使人体不能进行气体交换,发生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导致猝死。 三、实验器材 活家兔、解剖盘、酒精棉球、注射器、镊子、烧杯、手术刀、手术剪、骨钳、止血钳等 四、实验步骤 1、外形观察,处死 家兔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部分。颈很短,躯干较长,背部有明显的腰弯曲。前肢短小,有5指,后肢较长,具4趾。尾短小,位于躯干末端,腹部腹面近尾根处有泄殖孔和肛门,肛门在后。肛门两侧各有一个无毛区,提

起此处皮肤,开口,打开皮肤。 取10ml注射器,抽入10ml空气,三个人按住兔子,用酒精棉球将其一侧耳外侧毛擦湿,注射空气,到静脉血管。挣扎一会后死亡。 2、打开皮肤 润湿腹部中间的毛,小心用剪刀从泄殖孔稍前方剖一横口,向上剪至颈部,用手术刀使皮肤和肌肉分离,将剥下的皮肤向左右尽可能拉开露出腹部。 3、开腹腔:原位观察膈、胰腺、肝脏、各系统观察,肾脏冠切 从泄殖孔的切口处沿腹中线同样左右割开腹壁至胸骨剑突处,暴露腹腔。先观察各器官的自然位置。可观察到:胰腺:分散附着于(十二指肠)弯曲处的肠系膜上,为粉红色、分布零散而不规则的腺体。胃:囊状,横卧于膈肌后面,入口称喷门,出口称幽门。 小肠:肠管长而细,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段。十二指肠呈“ U ”形,空肠和回肠界限不易区分。 大肠: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盲肠为大肠的起始段,肠管最粗大,相当于一个发酵罐,其末端有蚓突,结肠表面有横褶,直肠细长。 膈肌:呈粉色,上面血多有放射状红色细丝 肾脏:移开胃后,可在其下观察到两肾,分布于两侧,

常用疾病动物模型

常用疾病动物模型 上海丰核可以为广大客户提供各种疾病动物模型定制服务,同时提供相关疾病模型的药物敏感性实验分析服务。 客户只需要提供疾病模型的用途及建模方法的选择,我们会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量身定做各种动物模型服务。

小鼠或裸 鼠 加贴近实际(八)心血管疾病模型 1. 动脉粥样硬化(高脂高胆固醇+维生素D喂养)兔高脂、高胆固醇饲喂兔造模,成 膜后血脂变化显著,为伴高血脂 症的动脉粥样硬化 4月血管组织病 理切片染色 2. 主动脉粥样硬化(高脂高胆固醇+主动脉球囊损伤)兔此模型用大球囊损伤加高脂饲 养方法成功建立兔主动脉粥样 硬化狭窄的动物模型,为相关基 础研究提供可靠模型。 2月动物实验模型病理切片展示 一、CCl4诱导的肝脏纤维化 简介: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坏死或损伤后常见的反应,是诸多慢性肝脏疾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坏死或炎症细胞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或脂质过氧化产物密切相关。CCl4为一种选择性肝毒性药物,其进入机体后在肝内活化成自由基,如三氯甲基自由基,后者可直接损伤质膜,启动脂质过氧化作用,破坏肝细胞的模型结构等,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纤维化的形成。通过CCl4复制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通常以小鼠或大鼠为对象,染毒途径主要为灌胃、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 动物模型图. 经过3个月的CCl4注射造模,小鼠的肝脏在中央静脉区形成了比较明显的肝纤维化,中央静脉之间形成了纤维桥接。(Masson染色) 二、CXCL1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简述:CCl4是最经典的药物性肝损伤造模毒素之一,其在肝内主要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代谢,产生三氯甲烷自由基和三氯甲基过氧自由基,从而破坏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引起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溶性酶的大量渗出,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并引发肝脏衰竭。根据CCl4代谢和肝毒性机制可复制不同的肝损伤模型,其中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是其技术关键。对于复制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往往采用大剂量一次性灌胃或腹腔注射给药。 图. (A) CCl4注射后0.5 d的HE染色表明CXCL14过表达增加了肝脏组织的嗜酸性变性面积(在照片中用虚线标记)(p < 0.05)。 (B) 1.5天组织样本的HE染色表明CXCL14过表达造成了比对照组更大面积的细胞坏死(p < 0.05)。 (C)同时还造成了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中明显的脂肪滴积累。图中P和C分别表示动物模型的门静脉和中央静脉。KU指凯氏活性单位。 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TUNEL标记没有显示CXCL14免疫中和小鼠和对照小鼠在凋亡细胞数量上的差异。C0, C1和C2分别是对照组0 d,1 d,和2 d样本,T1

敲除小鼠常见问题与回答

敲除小鼠常见问题与回答 一、什么是ES细胞显微注射? 答:胚胎干细胞显微注射是制作基因敲除小鼠的一个最常用的方法。主要过程是将携带目的基因的胚胎干细胞注射到小鼠的囊胚腔中获得嵌合体小鼠。所得嵌合体小鼠的组织,将同时含有来源于囊胚的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嵌合体小鼠必须和野生型小鼠配种以决定遗传改变的生殖系能否传递,这样可能获得转基因或打靶基因(来源于胚胎干细胞)稳定的生殖系传递的小鼠。一般情况下,大约能获得50%继承了目的基因的后代。 二、嵌合体 遗传学上用以指不同遗传性状嵌合或混杂表现的个体。免疫学上的涵义则指一个机体身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体组成不同的细胞系同时存在,彼此能够耐受,不产生排斥反应,相互间处在嵌合 状态。在基因敲除鼠中指通过向囊胚注射被外源基因转化了的胚胎干细胞,使得发育成为的个体中含有不同基因型的细胞,产生的个体也叫嵌合体,即该生物体中嵌合了两种不同遗传结构的细胞(一种是基因型被改变了的细胞,另一种是原来的基因型的细胞)。 三、条件性敲除的原理? 答:Cre-LoxP系统是源于P1噬菌体的一个DNA重组体系,由Cre酶和相应的LoxP位点组成,它能导致重组发生在特定的DNA序列处(LoxP位点),该系统可以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到染色体上或将特定DNA片段删除。基于Cre-LoxP的基因打靶要分两步来进行。首先要在胚胎干细胞的基因组中引入LoxP序列,这一步可以通过打靶载体的设计和对同源重组子的筛选来实现。下一步通过Cre介导的重组来实现靶基因的遗传修饰或改变。Cre-LoxP系统既可以在细胞水平上用Cre重组酶表达质粒转染中靶细胞,通过识别LoxP位点将抗性标记基因切除,又可以在个体水平上将重组杂合子小鼠与Cre转基因小鼠杂交,筛选子代小鼠就可得到删除外源标记基因的条件性敲除小鼠。 四、如何鉴定和挑选嵌合体? 答:动物只有部分组织细胞整合有外源基因,则称为嵌合体动物。它的鉴定主要根据毛色去鉴定。注射的ES和囊胚来源不同的小鼠品系。它们的毛色不同。因此可以根据毛色的嵌合率来鉴定和挑选嵌合体。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9-23T09:21:11.4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2期作者:朱恒延郭燕君(通讯作者) [导读]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 (嘉兴学院医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为AD的生物性特征和预防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动物模型;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2-0010-02 Research progress of animal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 Zhu Hengyan,Guo Yanjun (communications author) Medical College of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China 【Abstract】Animal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stud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seeking for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animal models commonly used in Alzheimer's disease research, providing help for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of AD. 【Key words】Alzheimer's disease; Animal model; Research progress 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进行性记忆缺失和痴呆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65岁前发病称早老性家族性痴呆;65岁后发病称迟发的老年性痴呆。典型病理变化为细胞外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形成的老年斑块,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1]。AD分为早发的家族性AD(Familial AD,FAD)和迟发的散发性 AD(Sporadic AD,SAD)。SAD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和环境有关。胰岛素通路和能量代谢障碍、糖尿病,脑外伤,神经炎症反应以及Apo Eε4等位基因等都是AD的危险因素[2]。目前尚无有效安全的治疗AD的方法及药物。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建立与AD发病机制接近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本文着重探讨与AD相关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和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现状及特点作一综述。 1.AD相关的转基因模型的特点 研究证实多数 FAD患者是由PSEN1突变所致[3],PSEN1第4~12外显子之间是主要基因突变位点,近年来,研究者们建立了几种AD PSEN1基因突变的转基因模型,包括PSEN1(A246E)[4]、PSEN1(M146L)[4]、PSEN1(M146V)[4]、PSEN1(P264L)[4]、 PSEN1(P117L)[4]、PSEN1-YAC[4]等。研究者们发现携带人PSEN1突变的转基因AD小鼠不能模拟出FAD的典型特征,因此转入人PSEN1基因突变的同时加入PSEN2其他突变基因,用这种方法成功建立了十多种转基因AD小鼠,而且十多种AD转基因小鼠都能能表现出FAD部分神经病理学特征和行为学上的改变。目前AD转基因小鼠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方面经典的动物模型,但是已知的这些PSEN1转基因模型小鼠同时不能模拟FAD的全部神经行为学和病理学特征。灵长类动物由于在生理结构和生物化学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探索这种模型是否能够更好的模拟FAD的多种神经行为学及病理学的特征。 2.FAD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近十几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进步和灵长类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灵长类非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模型成为可能[5]。由于从发病机制上看FAD是由APP或PSEN1、PSEN2突变所致,专家们尝试将结合其他突变基因(PSEN2、APP和 MAPT) 和PSEN1突变来建立FAD转基因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上述方法在理论上能够模拟出FAD的发病原因和疾病特征,而且可以通过遗传保种,在建立模型动物群体方面表现出优势。但是灵长类非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动物模型面临严峻的问题:(1)转入AD致病基因的灵长类非人转基因动物通常需十几年才呈现AD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学和行为学改变,灵长类动物模型效率低、成本高,尚未见成功模型报道;(2)短期难以开展对转基因的个体开展临床病理鉴定和行为学的评价。PSEN1在灵长类动物中非常保守。有关非人灵长类动物中AD基因突变是否与人类相似方面的研究较少。John J.Ely发现一只黑猩猩PSEN1突变[5],其PSEN1突变的特征未知;与其他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未突变PSEN1黑猩猩相比,其是否出现神经退行性病理改变和行为学变化均不知道;其子代是否有PSEN1基因突变、行为学及病理变化是否出现等还没有报道。 目前AD尚未研制出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迫切需要能模拟AD经典病理变化的理想动物模型,以前建立在啮齿类的动物模型各有优缺点,不能全面体现AD的病例神经行为学方面的全部改变。目前被大家所认可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也有待完善。利用基因筛选和基因修饰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AD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意义重大,对于进一步明确发病机理,AD药物的治疗、开发和筛选,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Grundke-Iqbal I,Iqbal K,Tung YC,et.al.Abnormal phosphorylation of the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tau(tau) in Alzheimer cytoskeletal pathology.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83(13):4913-4917. [2] Iqbal K,Grundke-Iqbal I.Alzheimer's disease,a multifactorial disorder seeking multitherapies.Alzheimers Dement 6(5):420-424. [3] Ballard C,Gauthier S,Corbett A,et al.Alzheimer’s disease[J].Lancet 2011,377(9770):1019-1031. [4] Wen P H,Shao X,Shao Z,et al.Overexpression of wild type but not an FAD mutant presenilin-1 promotes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us of adult mice[J].Neurobiol Dis,2002,10(1):8-19. [5] Chan A W.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in biomedical research[J].ILAR J,2013,54(2):211-223. [6] Joseph M.Erwin P RH J.One Gerontology:Advancing Understanding of Aging through Studies of Great Apes and Other Primates[M].Aging in Nonhuman Primates,Erwin Jm H P,Basel:Interdiscipl Top Gerontol,Karger,2002:31,1-21.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C37173);嘉兴学院南湖学院重点SRT资助项目(NH85178445);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JB039)

小鼠缺氧实验实验报告

\篇二:缺氧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地影响 【摘要】目地: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地动物模型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地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地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地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方法:通过复制缺氧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地变化.通过测定耗氧量和小鼠地存活时间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地影响.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动物耐受缺氧地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和总耗氧率有显著性差异;复制不同原因造成地不同缺氧类型小鼠都表现出了不同地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地变化.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中毒、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地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地下降. 【关键词】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 当供应组织地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地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根据缺氧地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地缺氧,机体地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1.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小白鼠(雌性). 药品:氯丙嗪() 、钠石灰( ),亚硝酸钠( ) 、亚甲基蓝(美蓝)(,)、% ( ) 、( ). 器材:、广口瓶和测耗氧装置. 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地影响 取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地小鼠,准确称取体重,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氯丙嗪组.氯丙嗪组按体重腹腔注射%氯丙嗪,随即安放在冰浴地纱布上 ,使呼吸频率降至次;生理盐水组按体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室温放置-,作为对照.之后将只小鼠分别放入地广口瓶内,连接好测耗氧装置.如右图. 不同原因造成地缺氧 取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地小鼠随机分为乏氧性缺氧组和一氧化碳中毒组.乏氧性缺氧组小鼠放入含有钠石灰地密闭瓶中;一氧化碳中毒组小鼠放入密闭瓶,注入气体. 另取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地小鼠随机分为亚硝酸纳组和亚硝酸纳治疗组.亚硝酸纳组小鼠腹腔注射亚硝酸纳,并随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亚硝酸纳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亚硝酸纳后即刻腹腔注射亚甲基蓝 . 2.观察项目 2.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地影响 记录下小鼠地体重().从密闭测耗氧装置开始记时到小鼠死亡,分别观察氯丙嗪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地存活时间()、总耗氧量().按以下公式计算出总耗氧率[(·)]: [(·)] ()÷()÷() 2.2.不同原因造成地缺氧 乏氧性缺氧组和一氧化碳中毒组:处理前分别测出两鼠地正常呼吸频率(次).待塞紧瓶塞开始记时后,每隔测一次呼吸频率(次),并观察两鼠地行为以及耳、尾、口唇等地颜色变化,直至小鼠死亡.记录死亡时间. 亚硝酸纳组和亚硝酸纳治疗组:处理前分别测出两鼠地正常呼吸频率(次).待注射药品后,每隔测一次呼吸频率(次),并观察两鼠地行为以及耳、尾、口唇等地颜色变化,直至小鼠死亡.记录死亡时间. 将只鼠分别解剖取出小块肝脏组织置于滤纸上观察颜色地不同. 3.实验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地影响氯丙嗪组小鼠体重与生理盐水组小鼠体重 无显著性差异();氯丙嗪组小鼠地耗氧量为± ,生理盐水组小鼠地耗氧量为± ,两者无

水飞蓟素抑制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肝脏浸润抗小鼠肝纤维化作用

水飞蓟素抑制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肝脏浸润抗小鼠肝纤维 化作用 研究背景肝纤维化是由多种慢性肝病引起的肝脏炎症和修复失调所导致的,如病毒感染、毒物损伤、代谢紊乱和酒精滥用等,其特征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肝脏中的纤维沉积,尤其是I型胶原, 可以保护肝细胞免受各种毒性刺激。 然而,过度的纤维沉积和调节失调会导致肝脏结构破坏、肝功能衰竭和肝硬化。到目前为止,临床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 为寻找更好的治疗靶点,近年来对肝纤维化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固有免疫,特别是巨噬细胞在肝纤维化中起着关键作用。 肝巨噬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肝纤维化,如释放促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 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诱导肝细胞坏死,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直接激活肝星状细胞(HSC)。肝脏中巨噬细胞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源于胚胎祖细胞的存活时间长、自我更新的常驻库弗细胞(KF)。 在稳定状态下,肝脏中巨噬细胞数量的平衡主要依赖于KFs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另一种是在病理状态下从骨髓和外周血中迁移而来的单核细胞。 肝脏损伤后,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大量趋化进入肝脏,并被活化成为巨噬细胞,释放促炎症因子和促纤维化因子,加剧了肝损伤和纤维化。这些发现表明抑制单核细胞浸润可能是治疗肝纤维化的一个新靶点。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单核细胞主要根据细胞表面分子Ly6C分为两大亚群:经典单核细胞(Ly6Chi单核细胞)和非经典单核细胞(Ly6C]o单核细胞)。经典的单

核细胞表达高水平的CCR2和Ly6C,并表达低水平的CX3CR1,具有促炎症和促纤维化作用。 而非经典的单核细胞表达高水平的CX3CR1和低水平的CCR2和Ly6C,具有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Ly6Chi单核细胞高表达的CCR2受体可与急慢性肝病时升高的趋化蛋白1(MCP-1)结合,导致Ly6Chi单核细胞向肝脏的趋化。 与野生小鼠相比,MCP-1-/-和CCR2-/-小鼠在毒性(四氯化碳,CCL4)和代谢(methionine choline-deficient)两种肝纤维化模型中显示较少的肝纤维化。药理抑制MCP-1的小鼠也出现类似现象。 因此,通过MCP-1/CCR2轴减少单核细胞浸润已成为肝纤维化治疗的重要靶点。水飞蓟是菊科药用植物。 水飞蓟素是一种含有水飞蓟全部药用成分的化合物,主要含有水飞蓟宾、异水飞蓟宾、水飞蓟宁和水飞蓟亭。水飞蓟素作为一种传统的保护肝的药物,具有特殊的疗效和极低的毒性,广泛应用于肝病的治疗。 许多临床和动物研究已经证实水飞蓟素具有保护肝细胞和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但潜在机制仍然模糊不清。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水飞蓟素是否可以通过抑制Ly6Chi单核细胞的浸润而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 以此来揭示水飞蓟素的保肝和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上更好的应用水飞蓟素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且为今后治疗肝纤维化疾病提供新方向。研究方法本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 第一部分总结了中西医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研究了水飞蓟素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在理论研究部分,完整的叙述了中医先贤对肝纤维化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

化学诱导的急性和慢性小鼠肠炎模型的构建—更新方案

化学诱导的急性和慢性小鼠肠炎模型的构建—更新方案 订阅号APExBIO 炎性肠病(IBDs)如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特征是慢性腹泻和腹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如组织纤维化,狭窄,瘘和结肠癌。动物模型有助于了解IBDs的免疫发病机制和新型治疗方案的设计。在这里,作者Wirtz等介绍了其在2007年发布的关于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恶唑酮(oxazolone)和硫酸葡聚糖钠(DSS)诱导的急性和慢性结肠炎模型的更新实验方案。论文在线发表在《Nature Protocols》。 TNBS结肠炎。在该模型中,通过直肠内给予半抗原物质TNBS和乙醇,在易感性小鼠品系中诱导结肠炎症。乙醇是损害屏障功能,允许TNBS渗透肠壁的关键。TNBS给药导致结肠或微生物蛋白衍生蛋白的半抗原化,随后导致TNP特异性CD4 + T细胞和抗体的产生。由于该模型与高活性T细胞的增加相关,因此T细胞在TNBS结肠炎中具有关键的致病作用,该模型适用于确定发炎肠道中的CD4 + T细胞依赖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机制也参与TNBS结肠炎的发展。炎症过程的强度和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几个因素,例如小鼠的遗传背景以及当地动物设施中T细胞活化细菌菌株的存在与否。因此,每个小鼠系和每个设施中TNBS给药的个体优化是必不可少的。 恶唑酮结肠炎。恶唑酮是一种半抗原试剂,在小鼠内直肠给药后引起严重的结肠炎。远端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急性炎症的特征在于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溃疡和固有层浸润。虽然SJL / J和C57BL / 10小鼠是高度敏感的品系,但是C57BL / 6小鼠对恶唑酮结肠炎更具抗性,并且可能在直肠内给药之前需要皮下致敏步骤。该模型已被用于研究肠道炎症期间的2型和9型相关免疫应答。重要的是,较低剂量的恶唑酮也可能诱导混合的Th1 / Th2反应,在每种小鼠品系中,恶唑酮结肠炎需要单独的优化策略。 DSS结肠炎。通过饮用水将硫酸多糖DSS以口服方式给予小鼠,导致以体重减轻,血性腹泻,溃疡形成,上皮细胞丧失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严重结肠炎。该模型已被用于探究微生物群对结肠炎发展的影响,及导致微生物群组成变化的因素(如饮食因素)。例如,有研究已经表明,缺乏炎症性蛋白质NLRP6的小鼠更容易发生DSS结肠炎。基于其简单性和重复性,剂量和治疗周期的修改允许模拟急性,复发和慢性肠炎症形式,以及分析上皮损伤时重复的组织再生和慢性伤口愈合。

课件医实动学实验(大鼠、小鼠)

实验三大、小鼠的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目的]:通过大鼠、小鼠的抓取固定、性别辨认、灌胃、注射、采血、麻醉、标记、安乐死、动物剖检、脏器摘除与检查等实际操作,掌握大、小鼠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动物]:大鼠、小鼠 [材料与器材]:大、小鼠饲养盒(带面罩)、大鼠和小鼠手术固定台,常规手术器械、大鼠灌胃针、小鼠灌胃针、lml注射器、5ml注射器、l0ml注射器、烧杯、75%酒精及酒精棉,干棉球。生理盐水、20%乌拉坦溶液(或3%戊巴比妥钠)、乙醚、新洁尔灭、3—5%苦味酸溶液、0.5%中性红或品红溶液、 [实验内容]: 一、实验动物标记编号的方法一染色法 (一)被毛染色法 1、单色涂染法;(3—5%苦味酸溶液,可染成黄色)。 2、双色涂染法:苦味酸(黄色)—为个位数;品红(红色)—为十位数.(二)耳缘打孔法:适于做长期实验用。、 (三)刺数钳烙印法:适用于长期或慢性实验的大动物编号。 (四)号牌法:用于大动物实验。 二、实验动物被毛的去除方法 (一)剪毛法;(二)拔毛法;(三)剃毛法;(四)脱毛法; 三、大鼠、小鼠性别的鉴定 方法步骤: 1、将动物抓取后,腹部朝上,观察肛门与生殖器之间的距离,距离近的为雌性,距离远的为雄性, 2、成年雌性大小鼠有12个乳头。 3、天热时或性成熟后,雄性动物的睾丸一般会从腹腔降至阴囊内,此时易于区别。 四、大鼠、小鼠的抓取和固定 (一)小鼠的抓取固定: [实验器材]:小鼠饲养盒(带面罩)1套,小鼠防护手套若干。 [方法步骤]: 1、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鼠尾巴中部将小鼠提起,放在饲养盒面罩上。

2、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迅速、准确地捏住小鼠的两耳后、颈背部的皮肤,将 小鼠提起。 3、翻转左手掌,以左手掌心和中指夹小鼠背部的皮肤,使小鼠整个呈一条 直线。 4、用左手无名指压住小鼠背部的皮肤,小指压住小鼠的尾巴根部。 5、松开捏住小鼠尾巴的右手拇指和食指。 [注意事项]: 1、在抓取动物时,禁止对动物采取突然、粗暴的方法。 2、抓取时注意,过分用力,会使动物窒息或颈椎脱臼,用力过小,动物头 部能反转过来咬伤实验者的手,必须熟练掌握。 (二)大鼠的抓取固定: 大鼠抓取固定的方法有徒手固定、固定板固定、固定器固定、卵圆钳固定和使用立体定位仪进行头部固定等方法。徒手固定法常用于体重小的大鼠灌胃、腹腔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等操作。需尾静脉取血时,将大鼠固定在特定的固定器中固定。在进行外科手术或解剖时,须用固定板固定。徒手固定的方法如下:[实验器材]:大鼠饲养盒和面罩1套,大鼠防护手套(帆布或硬皮质手套)。 [方法步骤]: (1) 首先戴好防护手套。 (2) 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大鼠尾巴中部将大鼠提起,放在大鼠饲养盒的 面罩上,轻轻向后拉尾。 (3) 左手迅速顺势按、卡在大鼠躯干背部,稍加压力向头颈部滑行。 (4) 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大鼠两耳后部的头颈部皮肤,其余3指和手掌 握住大鼠背部皮肤,置于掌心,完成抓取固定。 (5) 较大体形的大鼠用单手不容易固定,可用右手固定其后肢和尾部,请 助手协助进行实验操作。 {注意事项}: (1)大鼠牙齿尖锐,性情较烈,在抓取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初学者应戴上防 护手套以防咬伤。 (2)抓取时,注意不能捉提大鼠尾尖,因为尾尖易于拉脱,也不能让大鼠悬 在空中时间过长,否则会激怒大鼠翻转咬人。 五、大、小鼠的给药方法: (一) 小鼠经口灌胃给药 原理:将药液直接注入小鼠的胃内。 器材:小鼠灌胃针1支、注射器1支、小鼠饲养盒(带面罩)1套、生理盐水、烧杯。 方法步骤: 1、将灌胃针连接在注射器上,吸入一定量的药液。 2、操作前,大致测量从口腔到胃的距离,估计出灌胃针头插入的深度。 3、左手固定小鼠,使小鼠头部向上。 3、右手将灌胃针从小鼠口角处进针放进小鼠口咽部,顺咽后壁轻轻往下推,灌胃针会顺着食管滑入小鼠的胃内,灌胃针插入约2—3cm。 4、用右手食指将针栓慢慢往下压,将注射器中的药液灌入小鼠的胃中。

缺氧实验最终报告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5年9月17日 带教教师: 小组成员: 专业班级:临床医学二大班 缺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 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 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分别称重记录 甲:NS(0.1ml/10g) 腹腔注射乙:0.25%水合氯醛(0.1ml/10g)放进缺氧装置中 丙:1%咖啡因(0.1ml/10g)等待10min 每2min记录呼吸频率 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耗氧量观察皮肤颜色,活动度 丁:放入缺氧装置,40℃水浴锅放入装小鼠缺氧瓶,记录死亡时间,活动状态以及耗氧量 ②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将一只小鼠放入广口瓶,然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先取甲酸1.5ml 放入试管内,再加入浓硫酸1ml。连接加热试管(用酒精的间断加热,加速CO产生,不可使液体沸腾)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观察记录如下: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 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观察记录如下: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五、实验结果 表2.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乏氧性缺氧) 六、分析与讨论

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王晓映1 刘鹏朱华徐艳峰马春梅代小伟刘颖秦川(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北京100021) 〔摘 要〕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 )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取3月龄和6月龄APPswe /PS ΔE9小鼠脑组织,利用Western 印 迹的方法检测APPswe /PS ΔE9小鼠和对照小鼠脑组织中bcl-2、caspase-9以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同月龄的对照小鼠相比,APPswe / PS ΔE9转基因小鼠中,bcl-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凋亡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在AD 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bcl-2;APPswe /PS ΔE9小鼠〔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7-1446-02;doi :10.3969/j.issn.1005- 9202.2012.07.0561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 通讯作者:秦 川(1959-),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研究。 第一作者:王晓映(1981-),女,医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神经系统退行 性病变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AD )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痴呆的主要原因,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在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域出现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目前, AD 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 一些研究发现,凋亡的异常可能在AD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实验以APPswe /PS ΔE9模型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探讨AD 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1材料与方法 1.1 APPswe /PS ΔE9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APPswe /PS ΔE9转 基因小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构建并提供〔1〕 。 APPswe 转基因编码一段人鼠嵌合的蛋白,其中APP 的胞外和胞内区域为鼠源性序列,而A β结构域为人源性序列并包含瑞士突变K594N /M595L 。PS ΔE9转基因编码人源性E9外显子缺失的PS1。转基因小鼠在出生9 14d 用剪趾法标记,收集剪下的组织及鼠尾,用碱裂解法提取基因组DNA ,PCR 分别检测APPswe 及PS ΔE9基因的表达。APP 基因PCR 产物长344kb ,PS 基因PCR 产物长608kb 。1.2 Western 印迹法检测bcl-2、caspase-9以及活化caspase-3的表达 将小鼠脱颈处死后,迅速取出其脑组织,用生理盐水 洗去血液, 立即置于RIPA 蛋白裂解液中,提取总蛋白。蛋白浓度用BCA 法进行测定。蛋白上样量为40μg ,利用12%的SDS-PAGE 胶进行分离,然后将其转移至NC 膜(Millipore )上,室温下封闭1h ,与bcl-2(Abcam )、capase-9(Millipore )及caspase-3(Abcam )抗体进行杂交,4?过夜,用TBST 洗膜3次,与辣根酶标记的羊抗兔IgG 和GAPDH 进行杂交,室温下孵育1h ,TBST 洗膜3次,然后进行化学发光。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用t 检验对 Western 印迹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APPswe /PS ΔE9转基因小鼠鼠尾DNA 鉴定结果 裂解鼠 尾后提取DNA ,分别用针对APP ,PS1的引物进行扩增,筛选鉴定阳性小鼠, 部分检测结果见图1 。1、2、3泳道分别为阴性对照、空白对照和阳性对照,4、8和10为阴性小鼠, 5、6、7和9为阳性小鼠图1APPswe /PS ΔE9转基因小鼠鼠尾DNA PCR 鉴定结果 1,2,3,4分别代表3月龄模型鼠、3月龄对照鼠、6月龄模型鼠和6月龄对照鼠;图3同 图2APPswe /PS ΔE9转基因小鼠和对照小鼠脑组织中bcl- 2蛋白表达情况2.2 APPswe /PS ΔE9转基因小鼠和对照小鼠脑组织中bcl-2 蛋白的表达情况 利用Western 印迹的方法分别检测了3月龄 和6月龄小鼠脑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由图2可以看出,与同月龄的野生型对照小鼠相比, APPswe /PS ΔE9转基因小鼠中,bcl-2表达水平明显降

家兔缺氧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家兔缺氧实验报告 篇一:家兔缺氧实验 家兔低张性缺氧(hypotonichypoxiaofRabbit) [实验目的]:缺氧指组织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从而引起细胞代谢,功能以致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本次实验通过复制低张性缺氧动物模型,观察急性缺氧过程中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变化,分析其发生机制。 [实验动物]:家兔 [实验药品及器材]: 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动脉插管,气管插管,缺氧瓶,注射器,注射针头,动脉夹,常规手术器械,血气分析仪,针;1%普鲁卡因,钠石灰,肝素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 1.称重,全麻(3%戊巴比妥钠,1ml/kg),固定,剪毛。 2.气管插管,颈总动脉插管,剑突连拉力换能器描记呼吸。

3.描记正常血压,呼吸(频率/节律),心率,口唇颜色。 4.将气管插管与缺氧瓶连接,记录缺氧开始后上述指标变化。 〔实验结果〕 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动脉血液颜色粘膜颜色 正常 缺氧5min 缺氧10min 缺氧20min 〔讨论〕: 1.缺氧早期,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粘膜及血液颜色变化不大。机制如下: 本实验中,家兔的呼吸仅与缺氧瓶相通,呼出的co2被钠石灰吸收,吸入气体的氧分压不断下降,最终导致pao2下降,当pao2<60mmhg的时候,便可以引起如下变化:由于上述机体代偿性改变,pao2有所恢复,脱氧血红蛋白仍小于5g/dl,故不能出现发绀,血液及粘膜颜色无明显变化。 2.缺氧晚期:pao2越来越低,过低的pao2可抑制呼吸、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处于失代偿状态,出现呼吸减慢或不规则,血压↓,心率↓此时pao2↓↓,cao2↓↓。脱氧血红蛋白可超过5g/dl,出现发绀(cyanosis)。

CCl4诱导的小鼠肝脏纤维化模型

CCl4诱导的小鼠肝脏纤维化模型 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特别是胶原)过度沉积,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许多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过程,几乎各种慢性肝病(化学毒性、感染性、遗传代谢性、自身免疫性,以及胆汁淤积性)都可以导致肝纤维化。 CCl4是诱导实验动物产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最广泛使用的化学性肝毒物。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经肝微粒体内依赖于细胞色素P450 的具有混合功能的氧化酶激活后,CCl4产生了自由CCl3·及Cl,它们与肝细胞内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可攻击膜不饱和脂质,引发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和脂质过氧化,损伤肝细胞,从而导致狄氏间隙内原本静止的贮脂细胞活化,释放出Ⅳ型胶原酶,降解Ⅳ型胶原。同时该细胞由合成分泌Ⅲ型胶原改为合成分泌I 型胶原,取代了Ⅳ型胶原,促使肝脏纤维化 1.实验动物 SPF级BablC小鼠,健康,雄性,体重为18g-20g 2.实验分组 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每组15只动物。 3.实验周期 6W 4.主要试剂 CCl4(上海国药集团) 5.建模方法 按5ml/kg 体重皮下注射体积分数为20% CCl4的油剂溶液(CCl4:橄榄油=1:4), 每3天1次,连续6W。对照组动物皮下注射等量等次的橄榄油溶剂。正常饮食饲养,观察动物活动、精神状况和饮食量,实验前后称量小鼠体重。 完成持续给药6W后,称体重,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小鼠,摘眼球取血,室温静置2h后于4℃3000r离心10分钟提取血清,放入-80℃冰箱冻存。同时取肝左叶组织1.5cm×1cm×0.2cm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石蜡包埋;其余肝组织液氮冷冻-80℃保存。 6.模型评价

疼痛动物模型系列

疼痛实验动物模型 科研探索2007-04-25 23:11:36 阅读14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疼痛是机制非常复杂的神经活动。疼痛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疼痛机制的复杂性,使得在患者身上研究与疼痛有关的神经机制成为不可能的事。因而,我们的研究需要相应的动物模型。本章介绍了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疼痛动物模型。在概要介绍了疼痛研究的意义及其现状之后,重点介绍了在生理痛研究和急性、慢性病理痛研究中所应用的动物模型。生理痛的模型即常用的动物伤害性感受阈测定法;急性病理痛的模型则主要是各种急性炎症模型模型;慢性病理痛的模型则包 括慢性炎症模型和慢性神经损伤模型。 前言 疼痛(pain)是人们一生中经常遇到的不愉快的感觉。它提供躯体受到威胁的警报信号,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保护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各种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当今困扰人类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仅在美国就有三至四千万人患有慢性痛。据估计,美国每年用于治疗慢性痛的费用约为400~600亿美元;澳大利亚每年用于治疗疼痛的费用占全部医疗费用的40%。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烈性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疼痛在人的身心痛苦和医疗费用消耗上的相对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由于难以在人体对疼痛进行深入的机制研究,有必要建立疼痛的动物模型。但疼痛是是包括性质、强度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多种感觉的复合,并往往与自主神经系统、运动反应、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在一起,它既不是简单地与躯体某一部分的变化有关,也不是由神经系统某个单一的传导束、神经核和神经递质进行传递的,所以很难将某种客观指标与疼痛直接联系起来。因而,我们只能根据模型动物对伤害性刺激的 保护反应和保护性行为来推测它们的疼痛程度。 伤害性感受(nociception)和痛觉是两个有密切关系但又不相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由于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而引起的传入信息的加工和反应,以提供组织损伤的信息;痛觉则是指上升到感觉水 平的疼痛感觉。两者之间有时并没有严格的相关性。 生理痛模型与常用的痛阈测定法 概述 为了能够对痛觉现象及其机制作深入细致的观察,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痛觉机制,必须建立动物的痛觉模型。又由于痛觉是意识水平的感觉,我们无法确定动物是否具有痛觉,只能观察其对伤害性刺激的行为反应。因而在下文的描述中有时用伤害性感受阈 (nociceptive threshold)取代痛阈(pain threshold)。 正常情况下,疼痛是机体对外界伤害性刺激的感受,它是一种报警系统,提示实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的可能性。如果这种伤害性刺激是可以回避的,那么痛觉就是一种具有完全的积极意义的感觉形式,称为生理痛。这种意义上的疼痛模型实际上就是对伤害性感受阈的测量。它是通过观察动物对伤害性温度 和机械刺激的逃避反应实现的。 如果动物遇到无法逃避的伤害性刺激,就会引起它的情绪反应,发出嘶叫声。这是需要高级神经中枢配合的反应,并且不受局部运动功能的影响。因而,在伤害性刺激下引起的嘶叫反应也可以作为伤害性 感受阈的测量指标。 热辐射-逃避法 这是最常见的伤害性感受阈测量方式。最常用的有热辐射-甩尾法、热辐射-甩头法和热辐射-抬足法。

医学实验动物学 比较各种动物在实验中的优缺点

比较各种动物在实验中的优缺点 一般来说,动物所处的进化阶段愈高,其功能、结构、反应也愈接近人类,如猩猩、猕猴、狒狒等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最类似于人类的。他们是胚胎学、病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牙科学和放射医学研究的理想动物。我国南方和印度生产的猕猴有很多特性与人相似,可用于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病的研究。例如脊髓灰质炎、麻疹、疱疹病毒感染、弓形虫病、阿米巴脑膜炎、南美锥虫病、间日疟和恶性疟,以及自发性类风湿因子,奴卡氏菌病、病毒性肝炎等,对痢疾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也较敏感。猕猴的生殖生理非常近似于人,月经周期也是28天,可用于生殖生理、计划生育及避孕药研究。但实际中,非人灵长类动物属稀有动物,来源很少,又需特殊饲养,选择有很大困难。另一方面,也并非只有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具有相似性。许多哺乳类实验动物在某些功能、代谢、结构及疾病特点方面也与人类近似。可从如下几方面来比较各种动物在实验中的优缺点以及其应用的实验: 1. 组织结构 哺乳动物之间,有许多组织结构上的相似点,因而其生命功能基本过程也很相似。如猪的皮肤组织结构与人类相似,其上皮再生、皮下脂肪层、烧伤后的内分泌及代谢等也类似人类,故选用小型猪做烧伤实验研究较为理想。 2. 系统功能 许多动物各系统的功能与人类是相似的,如犬具有发达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在毒理方面的反应和人类也比较接近,适于做实验外科学、营养学、药理学、毒理学、行为学等方面的研究。两栖类的蛙和蟾蜍,大脑很不发达,当然不能用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但在做简单的反射弧实验时,则很合适,因为最简单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两栖类脊髓已发展到合乎实验要求的程度,且其结构简单明了,易于分析。 3. 生理特性 许多哺乳类动物与人类一样,其心率、呼吸频率、体温三者成正比关系。发热时,心率和呼吸频率都增加。鸟类的体温比哺乳类的高。恒温动物的体温昼夜有一定变动范围,变动情况与行为类型有关,一般夜间活动的动物凌晨2时至3时是一日的峰值。了解这些与人类的细微差别对具体研究是十分有益的。由于动物的临床生理观察指标随动物种类、年龄以及周围环境变化而有所差异,因此正常参考值有较大的变动范围,实验时应按照实际情况具体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