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公开课)

合集下载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设计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设计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短歌行》这首诗的背景、诗意和艺术特点;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解读诗歌,提升口头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短歌行。

二、教学重点1.掌握《短歌行》的背景知识和艺术特点;2.理解并感受《短歌行》中的诗意表达;3.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和解读方法,准确表达诗意;4.通过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投影仪和音响设备;2.《短歌行》的诗词本或打印材料;3.筹备学生的朗读、解读和创作活动所需的纸张、笔和音乐等材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投影展示)播放与《短歌行》相关的音乐,用音乐氛围营造出独特的诗意氛围;2.让学生自由联想和感受,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短歌行》这首诗是怎样的?是描述什么场景或情感?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正文(30分钟)1.(投影展示)呈现《短歌行》的诗词全文,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作者;2. 请一名学生朗读《短歌行》,其他学生注意聆听;3.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短歌行》中的情感表达有哪些?诗中用到了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对诗的表达有什么效果?4. 邀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交流与讨论。

拓展(20分钟)1.要求学生自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解读,并简要介绍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2.鼓励学生分组进行小剧场表演,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表达出诗歌的意境;3.邀请学生进行现场朗读和解读,以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艺术表达能力。

创作(25分钟)1.让学生按小组分工合作,以《短歌行》的格式和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短歌行;2.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对生活、情感等方面的触动;3.邀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诵读和解读,以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4.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分享创作的感受与体会。

总结(10分钟)1.总结《短歌行》的艺术特点和诗意表达;2.学生就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3.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曹操的基本情况。

分析《短歌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解读《短歌行》中的意象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运用文本细读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曹操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短歌行》的诗意和主题。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

对曹操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短歌行》的背景、诗意和主题。

3.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3.3 文本细读法: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

3.4 对比分析法:比较《短歌行》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曹操及其文学成就。

引入《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4.2 文本阅读与分析让学生朗读《短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4.3 讨论与提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回答学生的问题,解答疑惑。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评估教学效果。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5.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针对学生的难点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短歌行》及相关注释、译文。

6.2 参考资料:关于曹操和《短歌行》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6.3 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7.2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短歌行》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短歌行》的公开课教案参考

《短歌行》的公开课教案参考

《短歌行》的公开课优秀教案参考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曹操的生平等知识。

分析《短歌行》的文学特色,掌握其韵律、意象等诗歌要素。

领会《短歌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诗歌朗读与解析诗歌主题与意象分析诗歌创作手法探讨诗歌鉴赏与评价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和创作手法等知识。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诗歌解析、主题探讨等活动。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背景图片等资料。

视频资料:播放与诗歌相关的视频片段,丰富教学手段。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更多诗歌鉴赏实例。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诗歌和评论文章,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安排3.1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和背景等基本知识。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作者、创作手法等知识点。

诗歌解析: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韵律等要素。

主题探讨: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主题,分享心得体会。

诗歌评价:学生对诗歌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2 教学安排课时:本节课安排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顺序:先讲解诗歌背景与作者,分析诗歌意象与韵律,接着进行主题探讨,进行诗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其合作交流能力。

诗歌解析: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韵律等要素的分析和理解程度。

主题探讨: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诗歌评价:评价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课后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教学过程和评价结果,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适用性,不断优化教学。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短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解析、背景介绍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短歌行》的字词、句式及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 了解《短歌行》的作者曹操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短歌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掌握诗歌的字词、句式及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曹操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曹操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随多媒体课件朗读《短歌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 解析:对诗歌的字词、句式、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景介绍:讲解曹操创作《短歌行》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一句为例,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其他句子。

六、板书设计1. 《短歌行》2. 作者:曹操3. 诗歌内容框架4. 重点字词、句式及修辞手法5. 诗歌背景及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短歌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曹操的其他作品,如《观沧海》、《龟虽寿》等,进一步了解曹操的文学成就。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短歌行》的字词、句式及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理解《短歌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小学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小学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小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短歌行》。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理解《短歌行》的意境和内涵。

2.鼓励学生尝试使用音乐与歌曲表达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a.收集多种版本的《短歌行》歌曲音频。

b.准备《短歌行》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c.准备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a.复印《短歌行》的诗歌原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以激发学生对《短歌行》的兴趣,让学生简单表达对这些图片的感受和想法。

2.介绍《短歌行》(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短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诗歌形式,曾经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

强调《短歌行》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3.学习《短歌行》的歌曲(30分钟)a.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短歌行》音频,并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感受其中的情感与美。

b.学生学习诵读《短歌行》的诗歌原文,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c.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唱《短歌行》,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4.赏析《短歌行》的诗歌原文(25分钟)a.带领学生逐句解读《短歌行》的诗歌原文,让学生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含义。

b.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短歌行》中所反映的生活情境和社会风貌。

c.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短歌行》的感受和理解。

5.创作《短歌行》歌曲(30分钟)a.教师以《短歌行》为范本,教授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如曲调、节奏等。

b.学生分组创作自己的《短歌行》歌曲,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c.学生合作演唱和表演自己创作的歌曲。

6.总结和展示(10分钟)a.学生表演自己创作的歌曲,进行全班展示。

b.教师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努力,并再次强调《短歌行》的重要性和价值。

c.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

五、课后作业:1.整理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2.继续欣赏和学习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短歌行》的公开课教案参考

《短歌行》的公开课教案参考

一、教案基本信息《短歌行》的公开课优秀教案参考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歌行》。

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曹操的生平等。

分析《短歌行》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友情、忠诚、勇敢等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感受古代诗人的人文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短歌行》的文学特色及主题解读。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难点:分析《短歌行》中的意象和情感。

理解古代诗人所表达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曹操及其文学成就。

引导学生关注《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短歌行》,感受诗歌韵律。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短歌行》的掌握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从价值观的角度解读《短歌行》。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欣赏与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短歌行》的文学美。

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短歌行》。

2. 写一篇关于《短歌行》的感悟文章。

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鉴赏,简要分析其文学特色和主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短歌行》的内容、创作背景和文学特色的理解程度。

3. 技能提升:评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提升的朗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短歌行》说课稿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短歌行》说课稿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短歌行》说课稿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能够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短歌行》的诗意和诗韵。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深入领会诗人的情感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歌行》,理解诗意。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的美。

品味诗韵,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共鸣:讨论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爱国情怀,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鼓励课后自主学习。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 结合诗中的意象,创作一幅画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是否有所提高。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东西方向田间小路 问候,怀念 通“宴” 久别重逢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南北方 枉 以 向小路 驾
思考:曹操为何反复强调自己求贤的忧愁? 明确:为了向世人郑重承诺: 他延揽人才的心不会停止,只要贤才前来投 奔,无论何时,都给予优待。 这显然是为了让那些还在犹豫不决的人早日 打消顾虑。
三、整体感知:
《短歌行》 LOGO
四、校正字音:

《短歌行》 LOGO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jīn
wèi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yōu shēng du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第四节:
乌鸦 向南 泛指多次 周圈
《短歌行》 LOGO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通“餍”,满足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思考:那些绕树飞翔的乌鸦代指什么?表达了 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 绕树三匝之乌鹊——犹豫不定的人才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对三国鼎立的局面, 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依附于谁,曹操对这样的人 才,是充满着同情和关心的,也是十分欢迎的。
《短歌行》 LOGO
作业: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 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 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 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曹操引用这句诗,表达的是—— 对贤才的渴慕。
第二节:
对人的 衣 长久的 尊称 襟 样子
鹿叫声 艾蒿
《短歌行》 LOGO
小声叨念 和思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思考:曹操在诗的第二节用的两个典故,有何 深意? 明确: 青青子衿——希望贤才主动投奔
整理回顾: 英雄的慷慨悲歌
《短歌行》 LOGO
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试找诗句作分 析评价。
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求贤不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统天下
知识链接:
《短歌行》 LOGO
第二个典故来自于《诗经·小雅·鹿鸣》,曹操 直接引用了原诗的前四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思是说,麋鹿找到了艾蒿, 就会相呼相鸣,要是有贤才来投奔我,我一定会鼓瑟 吹笙,以“嘉宾”之礼来款待他。 【小故事】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臣许攸,多次为 袁绍献计,都不被采纳,袁绍甚至把他当成了曹操的 奸细,许攸一怒之下就投奔了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 降,喜出望外,连鞋子都来不及穿上,就赤着脚,奔 出账外迎接许攸。许攸也因为感激曹操的礼遇,归附 之后立即献出奇计,让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的粮 仓,最终是曹操以弱胜强,战胜了袁绍。
二、写作背景:
《短歌行》 LOGO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纷争不断, 各路英雄各显神通,意欲荡平宇内,一统天下。 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 正值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带领 文武将士,陈兵江上,这天夜 里,月光皎洁,风平浪静,澄 江如练,曹操与诸将士把酒狂 欢,纵论天下,此景此情,曹 操兴致满怀,拿起长矛,在将 士面前慷慨高歌,他所唱的就 是后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 《短歌行》。
《短歌行》 LOGO
答题步骤: 一、找到诗歌中的用典之处 二、对用典之处具体分析 1、概况原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 2、揭示诗人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三、结合诗句分析用典作用 1、使诗歌语言含蓄委婉、典雅凝练。 2、意蕴更加丰富、深刻,增强诗歌表现力和 感染力。
第三节:
拾取,采取
《短歌行》 LOGO
《短歌行》
短歌行——曹操
授课教师:张欣
教学目标:
《短歌行》 LOGO
பைடு நூலகம்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 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解题:关于“歌行”
《短歌行》
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短歌行》 LOGO
小声叨念 和思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知识链接:
《短歌行》 LOGO
第一个典故来自于《诗经·郑风·子衿》,该 诗第一章写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衿”的古代人的衣领,诗中指代 姑娘所思念的情人。原意是说:我深爱的人儿啊, 你让我深深牵挂,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可你怎么不 主动给我一个音信呢? 【美人】思慕之人;圣主贤臣;美好理想的象征。
功业未成
《短歌行》 LOGO
二、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借代
杜康:以 发明酒的 人名来代 指酒
比兴
【知识链接】赋 比兴是《诗经 》 的主要三种 表现手法。赋: 平铺直叙,铺陈、 排比。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
用典
以古比今, 以古证今, 借古抒怀。
《短歌行》 LOGO
比兴——
《短歌行》 LOGO
相传最 早造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的人, 无实际意义 以何:宾语前置 借代: 代酒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思考:诗人在一开篇便定下感情基调,试找出 能确定诗人感情基调的字词。 明确: 人生几何
苦 忧思

何以解忧?
第二节:
对人的 衣 长久的 尊称 襟 样子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mò qì yàn zā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五、研读探究: 一、这首诗表达了
《短歌行》 LOGO
诗人的什么感情?试
找诗句作分析评价。 二、 诗歌运用了 哪些手法?请简要 分析。
第一节:
对着 多少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 人生短促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 贤才难求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喻 贤士南流,不得其所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 要广纳贤才
总结: 曹操礼遇人才、重用 人才,曾三次下令求贤, 先后发布了“求贤令”、 “举士令”、“求逸才 令”,而《短歌行》实际 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它运用诗歌的形式,含有 丰富的抒情成分,因而起 到了独特的感染作用,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还有谣、辞等别称。
“短歌行”与“长歌行”的区别:
——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
一、知人论世:
《短歌行》 LOGO
qiáo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 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 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 《辞》、汉乐府的传统,具有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基本 风格是苍凉悲壮。他的作品集 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 《蒿里行》、《龟虽寿》、 《观沧海》。
《短歌行》 LOGO
1、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 人呢? 2、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3、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有何具体含义?
感谢您的关注

《短歌行》 LOGO
第二节:
对人的 衣 长久的 尊称 襟 样子
鹿叫声 艾蒿
《短歌行》 LOGO
小声叨念 和思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思考:曹操在诗的第二节用的两个典故,有何 深意? 明确: 青青子衿——希望贤才主动投奔 呦呦鹿鸣——必将礼遇、重视贤才
【高考链接】诗歌鉴赏——用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