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计量概况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省域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变动趋势分析_田卫民

省域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变动趋势分析_田卫民

经济科学·2012年第2期省域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变动趋势分析*田卫民(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51)摘 要:本文利用基尼系数计算公式,较为完整地计算出了全国27个省级区域1995-2010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总体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在此基础上,利用非参数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分布密度函数估计方法分析了1995-2010年各省级区域城镇、农村和总体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化特征。

我国省级区域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呈明显的聚集性、区域性特点,并且总体呈现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逐步升高的态势。

以收入水平和基尼系数对省级区域增长与分配状况进行判别分析,结果同样显示了区域性特征,与我国东中西部的划分基本一致,收入分配与收入水平总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逐步恶化的态势。

关键词:基尼系数 分布密度函数 收入水平 收入分配一、引言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深刻的历史变革,一方面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格局从低收入经济逐渐过渡到中等收入经济。

在这一“双重过渡”的经济背景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1993年突破国际警戒线后至今,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问题,吸引着众多学者,出现了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大多从经济增长、体制变革和政府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有数据基础的、连续的统计测算并不多见。

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最早进行系统且规范研究并给出时间序列数据的是陈宗胜(1994,2002),早在80年代末他就利用“分层加权法”测算了1981-1988年中国居民的人口—收入基尼系数、家户—收入基尼系数以及其他收入口径的基尼系数,2002年他进一步测算了1988-1999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但由于测算数据来源不同,两次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别。

向书坚(1998)利用“分组加权法”计算了1981-1995年的全国基尼系数,但他未能说明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各地区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计算及其非参数计量模型分析

各地区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计算及其非参数计量模型分析

各地区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计算及其非参数计量模型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各地区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以及非参数计量模型在其中的应用。

我们将对基尼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进行概述,同时介绍非参数计量模型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基尼系数分析中的适用性。

通过对各地区居民收入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我们将计算各地区的基尼系数,分析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运用非参数计量模型,进一步探讨影响各地区基尼系数的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以期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基尼系数计算、非参数计量模型构建与分析等步骤。

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各地区居民收入数据,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

在计算基尼系数时,我们将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在非参数计量模型的应用中,我们将根据数据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模型,并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各地区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计算和非参数计量模型的分析,揭示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化对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为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二、文献综述在经济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一直被广泛用作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重要指标。

自从Gini在1912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来,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部分将围绕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非参数计量模型的应用,以及这些模型在分析收入不平等问题中的有效性进行文献综述。

关于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直接法通过对实际收入分布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收入不平等状况。

间接法则依赖于一些易于获得的统计数据,如人均收入、收入分组数据等,虽然计算简便,但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利用大数据对基尼系数进行更为精确的估算。

水密度 国家计量标准

水密度 国家计量标准

水密度国家计量标准
水密度是指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水密度通常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测量。

国家计量标准通常会规定这些条件,并为水密度提供标准值。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水密度的国家计量标准的相关信息:
1. 温度和压力:国际上常用的水密度计量标准通常基于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常见的温度是4摄氏度,这是水的最大密度温度。

在这个温度下,1克水的体积定义为1毫升。

2. 国际单位制(SI):标准的水密度值通常基于国际单位制。

在SI中,水密度通常以千克每立方米(kg/m³)为单位。

3. 计量实验室:国家计量标准通常由国家的计量实验室或相关机构负责。

这些实验室使用准确的测量设备和标准程序来确保水密度的准确性。

4. 参考文献:计量标准通常会参考国际上公认的计量文献,例如国际计量局(BIPM)的相关文档,以确保测量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如果您对特定国家的水密度计量标准有兴趣,我建议您查阅该国家计量标准机构的官方文档,或者查询国际计量局的相关信息。

不同国家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总体上,这些标准都遵循国际计量系统的原则。

蒸汽流量计量方案((含宽量程问题,蒸汽密度计算问题))

蒸汽流量计量方案((含宽量程问题,蒸汽密度计算问题))

相同的,流出系数C的计算式是以大量实验所确定的数
值为依据,并以标准的形式给出。 传统的节流装置量程比较窄,主要是流出系数C、 可膨胀性系数ε等中间参数引起的。传统的节流式流 量计是将流出系数C和可膨胀性系数ε视为定值(C
和ε由专门的节流装置设计计算软件计算得到),置 入现场的流量积算仪。下图是一台孔板流出系数曲线。
会议又将骨架表的压力和温度范围放宽,并加以改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际水蒸汽会议认为推导一 套工业应用的水和水蒸汽性质公式很有必要,因此在 1963年(纽约)的第六届会议上成立了国际公式化委 员会(IFC),这个国际会议推出的公式是由一整套
方程式组成,用该公式计算出的数值,不论在哪一点,
都在骨架表的允差之内。目前大多采用的水蒸汽表的
孔板和喷嘴的流出系数C曲线图
孔板C-ReD曲线
喷嘴C-ReD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雷诺数ReD≥2×105时,孔板
的流出系数C进入线性区,流出系数C方可以认为是一
个常数;当雷诺数ReD≥4×105时,喷嘴的流出系数C 进入线性区,流出系数C方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在实 际测量中,由于流量变化而使雷诺数小于界限值的情 况时有发生,如果不进行修正,仍按计算书的C值来计
非标准节流装置
●结构创新,促进仪表技术发展(注意总结应用经 验)。
●无标准支持(呼吁有关部门加速建标准)。
●仪表须实流标定(注意:仪表用液体标定,不可 用于蒸汽计量)。 ●可用于一般场合流量计量和某些工艺控制量监测; 贸易计量必须实流标定。 ●对结构安全给予重视。
传统孔板 ①入口边缘易磨损 ②阻损大 ③易变形,一般采用非 定值 ④检定周期短(一年)
C=0.6176;平均值=0.6139,即在3×104~1×104范围

第十三章_多相流计量技术

第十三章_多相流计量技术
第十三章 多相流计量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
李玉星
计量精度等级划分 传统井口计量方法 概况 基本原理 测量方法 多相流量计的性能评价 多相流量计的分类 国外主要多相流量计产品 多相流量计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计量精度等级划分
1.数据用于油田管理:精度要求:±5-10% 2.数据用于确定不同采油小队在各自采区的产量 :精度要
图2 快中子测量相分率技术示意图
5、电容/电导/电感传感器
电容/电导传感器由至少两个安装在管壁上的金属板电 极组成,形成几列电容器,使流体从两块金属板或电极之 间的空间流过;电感传感器通常是一个环绕在管道上的线 圈。基于油气水不同的导电特性和电介质特性,认为混合 物的电特性是物理性质已知的各相流体所占比例的函数, 因此根据测量得到的电容、电导、电感值就可以计算出油 气水各相的相分率。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受含盐率的影响。
Watt使用双能源-射线传感器来确定气液相流速,使用高 能级或低能的-射线确定气相流速,使用混和信号的相关 式确定液相流速。
3、使用LDV(激光多普勒测速 )技术测定局部速度
LDV技术进入多相流测速领域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具有非接触方式、 空间分辩率高、动态响应快、方向性好和测速范围宽等特点。应用激光 多普勒效应测速的基本原理是:当激光照射到跟随流体运动的示踪粒子 时,产生的散射光频率与入射光频率之间的偏差与流体速度成正比,因 而只要测出多普勒频移即可确定示踪粒子即流体的速度。示踪粒子可以 是夹在气相中的液滴、液相中的气泡或液相中的固体粒子。LDV仪是 1964年Yeh与Cummins用于测量管中层流流场后发展起来的。近年来 向集成化、光纤化、智能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同时 LDV也有不足之 处,如只能测透明流场、无法在线测量、多点测量困难以及信号不连续, 难以完成频谱分析和高阶统计量的计算。

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Applied Physics 应用物理, 2018, 8(7), 301-308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8 in Hans. /journal/apphttps:///10.12677/app.2018.87038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MethodsXiang Zhang, Zhenyu Huang, Li Xu, Quankun Xu, Kan Kan, Guoguang Wu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odern Geometric and Mechanical Metrology Technology,Guangdo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Metr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Received: Jun. 20th, 2018; accepted: Jul. 2nd, 2018; published: Jul. 10th, 2018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the fields of aerospace, micro-electronics, materials science, petrochemicals, iron and steel metallurgy,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etc., introduces the measurement method of derivative coefficients,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 metho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 technology.KeywordsThermal Conductivity, Transient Method, Research Progress, Development Tendency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张向,黄振宇,徐立,徐全坤,阚侃,吴国光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广东省现代几何与力学计量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收稿日期:2018年6月20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2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10日摘要本文阐述了导热系数在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建筑节能等领域的重要性,介绍了导数系数的测量方法、国内外对导热系数测量方法研究过程、目前状况,展望了导热系数测量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油气计量的现状及计量方式的选择赵华芝

油气计量的现状及计量方式的选择赵华芝

油气计量的现状及计量方式的选择赵华芝发布时间:2021-11-04T01:41:30.57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3期作者:赵华芝[导读] 油气计量开发一直是油气开发项目的核心内容。

所有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经理都认真对待这一点大港油田第四采油厂(滩海开发公司)集输计量管理站天津滨海新区 300280摘要:油气计量开发一直是油气开发项目的核心内容。

所有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经理都认真对待这一点。

文章从油气测量现状出发,针对油气测量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了几种常用的测量方法。

按顺序总结优点和缺点。

如何测量石油和天然气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改善石油和天然气计量工作的现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健词:油气计量;计量现状;计量方式1油气计量的概况1.1油气计量分类理论上,油气计量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

静态计量是指使用罐。

油罐车和计量秤而动态计量是指体积、速度和流量的测量。

主要涉及流量、体积、温度、压力、密度、含水量和附着力。

1.2油田过程与测量节点一是将油井产出的混有油、气、水的原油分别收集到计量站;二是计量站对不同井的输出进行计量;三是计量站将所有的数据结合起来,输送四是中转站采用分离器将原油、油、气、水五种组合分开。

置于初级和二级沉淀池中。

六、地层,原油切割水产量低。

这个过程涉及到众多的测量节点,如单井测量、组队测量、污水测量等。

注水测量次要测量测量油田内原油的转移测量油田的原油出口井口天然气测量全站仪湿气测量油井内气体传输的测量以及油田国内天然气出口的计量[1]。

三相气水原油和天然气的流量测量原油取样的含水量和密度测试在线原油水分测定并持续测量油罐中的原油(包括液位测量油和水的关系原油含水量原油密度和其他参数),单井测量除外。

其他节点的测量非常稳定。

本文重点介绍单井和原油输送环节的测量。

并简要介绍单位计量的相关问题。

2单井计量方式目前油田一般采用四种测量方式:玻璃管正极分离器/磁性玻璃。

工作图法在线测量旋风分离加上质量流量计测量并测量翻斗重量2.1分离器加玻璃管/磁性翻转液位计测量测量方法是在分离器侧壁上安装一个高压玻璃管和一个分离器圆筒到通讯装置。

城市住宅居住密度的量化统计分析——以上海为例

城市住宅居住密度的量化统计分析——以上海为例

城市住宅居住密度的量化统计分析——以上海为例胡润芝;黄一如【摘要】居住密度是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塑造空间形态甚至决定居住品质的关键性指标,然而,目前有关其定义、计算、概念及与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定性为主,缺少基于量化统计的研究.该文旨在通过对上海1985年至今约1300多个随机选取的居住小区进行密度量化统计,并以图表形式呈现居住密度分布及密度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抽象的居住密度的可视化(Visualization)表达,进而建立居住密度描述和比较的基础,呈现出居住密度指标横向间联系、纵向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的规律和特征.【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城市住宅;居住密度;量化统计;可视化【作者】胡润芝;黄一如【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2一般研究将居住密度视为单一概念,如容积率、套密度等指标,而本研究将其视为“概念群”,既可以研究单一指标,也能研究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分析居住密度的计量对象、类型和尺度,以及常用的密度指标之后,可以发现与其相关的统计方式和结果是极其多样的,从另一个方面也能解释为什么密度能够涵盖如此之多的问题。

当然,居住密度在表现出全面性的同时,在精确度方面有所降低。

甚至一些学者认为,密度就是一种反映强度、紧凑度、土地压力和高度的综合指标,规划师和建筑师还将它与城市肌理、形态联系起来,这个时候,密度的概念常是直观的和感性的(例如一张住区鸟瞰图或者透视图),并不需要十分准确的统计数据,很多时候仅通过一个密度的数量级来说明问题,但如果单独讨论一定范围内的容积率或套密度问题时,统计数据的精确性就十分重要。

居住密度的度量与可视化是进行相关研究的第一步,借助数据统计分析软件Excel 和地理信息科学软件GIS,将居住区的属性特征与对应空间区位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能够更好地分析居住密度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并与规划控制意图进行比对,最终以居住密度为透镜,来审视和观察上海居住空间的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计量概况及发展趋势综述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现有密度计量体系的概况,并且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目前我国密度计量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并且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密度;计量;基准;标准;量值传递
一、前言
密度是表征物质内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

为描述各种物质的密度特性,以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来度量,其大小说明了物质分子排列的疏密程度。

【1】密度计量测试涉及到石油、化工、建材、轻工、商检、医疗、贸易、国防以及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它不仅关系到半成品和成品数量与质量的控制、检测及生产过程管理,而且关系到科学技术、国际贸易的促进及发展。

因此不论从经济或技术观点上看,准确的计量测试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我国密度计量体系现状
2.1、密度计量基准、标准
在密度计量中,研究建立密度基准关系到密度量值的溯源性和量值传递的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就我国的液体密度计量的基准与标准加以介绍。

我国的液体密度基准是用前述的密度测量基本方法的液体静力称量法与密度瓶法建立的。

国家液体密度基准包括基准装置、基准密度计组和副基准酒精计组。

它是作为统一国家液体密度量值的最高依据。

国家液体密度基准用于复现和保存密度量值,以保证国家液体密度单位的溯源性,使其量值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准确统一。

它建立并保存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我国液体密度计量标准主要由浮计式玻璃浮计组成,分为一等与二等标准浮计。

一等标准浮计由一等标准密度计组、一等标准酒精计组、一等标准糖量计组和一等标准海水密度计组等四种构成;二等标准浮计由二等标准密度计组、二等标准酒精计组、二等标准糖量计组、二等标准石油密度计组和二等标准乳汁密度计组等五种构成。

【2】
2.2、密度量值溯源及传递
所谓溯源性是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即溯源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为此,对给定的计量器具国家规定必需制定相应的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即国家溯源等级图。

所谓溯源等级图是一种代表等级顺序的框图,用以表明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与给定量的基准之间的关系,它是对给定量或给定型号计量器具所用的比较链的一种说明,以此作为其溯源性的证据。

【3】液体密度量值溯源体系示意图如下:除了上述介绍的液体密度基准外,国际间的先进国家,如美国(nist)、德国(ptb)、意大利(imgc)、日本(nrlm)和澳大利亚(nml)等是固体密度基准进行密度量值的传递。

固体密度基准与上述的液体密度基准有本质的区别,它溯源于计量基本量质量与长
度是用绝对法建立的,具有更好的溯源性及更高的准确度,可达到
3 10-7的水平。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这种基准。

三、密度计量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密度计量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我国密度基准装置量限及测量准确度已不能满足量值传递特别是
参与国际比对、实现国际接轨的需要。

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密度计量工作的要求,提高我国密度计量的水平,实现与国际计量接轨,必须提高密度计量仪器的各项指标,其根本就是要改造、新建和完善密度标准溯源体系,跟踪和把握密度计量的发展趋势。

3.1密度测量的数字化发展
我国现阶段用于密度计量的大部分密度计都是采用传统的玻璃密度计。

由于玻璃密度计携带不方便,易碎而且在很多环境下读数困难,并且人为的操作对其结果影响较大,在标定和使用中都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此外,这种传统的测量方法在测量多个不同密度点时效率极低,不符合现代测量的自动化趋势,因此密度计量仪器的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我国现在测量密度除了有传统的玻璃密度计外,还有振动管密度计,手持式折射密度计,称重式数字密度计,台式密度计等。

现有的数字式密度计已经初步显示出了密度测量仪表的数字化趋势,但其应用领域和适用范围还很有限,测量准确度不是很高。

在今后的几年中密度测量的数字化必将会成为密度计量的主导。

3.2建立固体密度基准
七十年代末期,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用绝对测量法建立了“固体、液体密度的统一基准”,使密度基准扩展不确定度达到了1×10-6(k=2)。

继美国(nbs)之后,德国(ptb)、意大利(imgc)、英国(npl)、日本(nrlm)等国家,都采用绝对测量法建立了固体密度基准。

【7】随着固体密度测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密度标准溯源体系——密度量值传递系统也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1997年在ptb、imgc、nrlm进行的固体密度基准国际比对中,标准不确定度达到了2×10-7。

我国现有用于液体密度测量和量值传递的“基准密度计组”是借助于液体静力称量法,以水密度作为基准值建立起来的,而水的密度则是通过实验条件下的温度测定,查表或计算得到。

其密度的扩展不确定度局限于5×10-6g/cm3内。

因此,我国密度基准装置量限及测量准确度已不能满足量值传递特别是参与国际比对、实现国际接轨的需要。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密度计量工作的要求,提高我国密度计量的水平,实现与国际计量接轨,必需完善密度标准溯源体系。

固体密度基准的建立是以对某一单元固态物质(如单晶硅)的密度的准确测定为基础的。

固体密度基准的建立能够填补我国高准确度测量物质密度的空白,缩短我国与先进国家之间在密度计量方面的差距,为参加密度国际比对打下基础。

建立我国固态物质密度的国家基准,还能够改变我国目前测定固态密度物质的方法,解决我国固态物质密度的高准确度测量问题,扩大我国目前“液体基准
密度计组”的测量范围(它基本上可以测定所有液态物质密度),并且还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

中国计量科学院容量密度室正在研究建立固体密度基准装置。

固体密度基准体系建成后,其密度量值复现的不确定度将达到2×10-7。

在固体密度基准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完善密度量传溯源体系,这样固体密度基准的密度量值才能更好得进行向下传递,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密度基准的计量准确度。

固体密度量值溯源体系示意图如下:
结束语
从21世纪计量的新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计量以国际单位制为依托,不断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拓展新的领域。

在实际计量体系愈加复杂的过程中,计量研究也越来越充满了趣味和魅力。

展望未来,面对诸多新的发展思路,密度计量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很多方面的工作。

它必将与经济、科技、政治、人类需要等诸多方面紧密相连,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南京工学院等七所工科院校编,马文蔚等改编. 物理学中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2]jjg42-2001 工作玻璃浮计检定规程[s].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3]李兴华编著. 密度计量[m]. 北京:中国计量出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