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教案课件-12唐诗五首-野望-部优-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12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12

《唐诗五首》教案【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目标达成: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野望》(一)整体感知作者链接王绩(585~644),唐初著名诗人。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后世公认的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1.读准节奏。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1)皋:水边高低。

(2)薄暮:傍晚。

薄,接近。

(3)徙倚:徘徊。

(4)犊:小牛。

(5)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6)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 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二)文本探究齐读诗歌思考: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赏析。

【交流点拨】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初中语文优质课-第三单元-唐诗五首《野望》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优质课-第三单元-唐诗五首《野望》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举例:《野望》中“相望”一词,既是诗题,也是全诗的核心,教师需强调这一词语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诗句分析其含义。
2.教学难点
-情感的理解与传达:学生往往难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历史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方面入手,理解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诗歌意境的欣赏: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特别是对于自然景象与情感的结合,学生可能感到难以理解,教师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情境再现等,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1.教学重点
-理解《野望》的诗歌结构与意境:通过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象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以及如何运用意象构建诗歌的意境。
-掌握关键词语和名句:如“相望”、“白头”、“断肠人在天涯”,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的深层含义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背诵与默写:《野望》的全文背诵和重要句子的默写,以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野望》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他们能够逐渐理解并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悲凉。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歌结构的教学,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释,并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画图、制思维导图等方式,更直观地把握诗歌的结构。
其次,在诗词创作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一些启发,例如提供一些描绘情感的词汇或句式,让他们模仿和借鉴。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中,尝试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讨论主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语文(八上)《唐诗五首》之《野望》教学反思(共二篇)

初中语文(八上)《唐诗五首》之《野望》教学反思(共二篇)

初中语文(八上)《唐诗五首》之《野望》教学反思(一)《野望》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的第一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野望》首联叙事,颔联和颈联写景,尾联抒情,结构明晰,起承转合很到位。

听懂了内容后,大部分学生也基本上就背过了诗歌。

讲述古诗的时候,意境非常重要,所以最后留下的作业便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本诗所展现的意境和画面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由诗入境、揭示课题;(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披文入境、由境生情;(4)指导写字,加深记忆;(5)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认为诗歌教学教学环节应简化,诗本来就那么短,没必要搞那么复杂。

对文章的主旨总结∶全诗通过萧瑟静谧景色的描写和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的情景,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自此根据这一思路,对古诗来讲,尽量避免繁琐得讲解,抓住这些点,点点突破,面面俱到却不内心惶惶。

《野望》是我国最早的五言律诗。

对于这样的重要作品,在讲课之初,我就想在五言律诗的特点上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印象,但是,从学习的情况来讲,效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而由干当时考虑只是一首短诗,没有让学生预习,上课的时候有一种带不动的感觉。

其他不足之处:1、由于设计思路比较混乱,有些不该出现比如作者的心愿,是我的揣测,无凭无据,给学生还带来误导。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我没有深究,做得不够。

2、课堂学生反应不理想,引导不够,追问的不及时,只是自己一味的说,谈背景,谈出处,有点喧宾夺主之嫌。

3、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我打算深讲一首诗,来带动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这种想法是好的,所以我在"挖掘"深层的东西做得多,朗读得相对少了些。

反过来说,深挖一首诗的内涵并不像说说那样容易,这里面有学生的接受问题,还有老师的眼界、层次问题,因而,对于自己的挖掘效果,我也不是很满意。

最后,在朗读背诵诗歌环节也因时间不够,草草结束。

总之课前不备清楚课,是失败之源。

人教版八年级上《 野望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 野望  》教学反思

《野望》教学反思
《野望》是八年级上册的古诗教学单元中的一首诗,是初二学生学习古诗的重点和难点。

在备课过程中,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借助“四步读书法”,通过多形式朗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2.通过对诗句的品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一些基本的
赏析方法。

3.理解作者的“愁”情,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教学的方法,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

同时,结合“四步读书法”中的“知诗人,解诗题”“多形式朗读古诗”“悟诗意,想意境”“品语言,明诗意”四个步骤,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对诗句的品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一些基本的赏析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发言。

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时,我过于急躁,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感受和理解。

其次,在引导学生学习赏析方法时,我过于琐碎,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是过多地讲解和演
示。

最后,在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时,我过于局限了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没有让他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诗歌。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将认真反思并加以改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感受和理解诗歌内容;同时,也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意识;最后,还将更加注重拓展训练的思路和视野,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诗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2 唐诗五首 - 野望-部优-教材分析和教学设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2 唐诗五首 - 野望-部优-教材分析和教学设想

《野望》教学设想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野望》是人教版201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唐诗五首》的第一首,《唐诗五首》共选入初唐至中唐的五首唐人律诗,有五言,有七言。

《野望》是初唐诗人王绩的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

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抒发诗人彷徨、孤独的情感。

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

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教学设想:《唐诗五首》是初中阶段学生系统学习律诗知识的一课,而《野望》又是其中的第一首诗。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做了以下教学设想:首先通过《中国诗词大会》巅峰对决的精彩片段,将学生引入诗歌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计一些抢答题,结合课本中关于律诗知识的介绍将《野望》中涉及到的律诗的知识用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快速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接着由诗词大会中画中悟诗的特色,让学生由诗入画,通过品读诗的颔联和颈联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这时学生只是由诗句发挥联想,可能呈现的情感是乐观的也有可能是悲观的,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昂扬的或低沉的语调读这两联诗。

接着老师呈现诗歌的写作背景,评析诗歌的首联和尾联,让学生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再次品读诗歌,体会诗歌以情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把握诗歌意境。

再用低沉的语调读出诗人的彷徨和孤独之情。

然后结合诗歌每一联的特点,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结构上的特点,即起承转合。

在学生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拓展迁移到这一课的另一首诗《渡荆门送别》,学生对律诗的结构就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最后布置作业,力求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王绩作品的基础上,用学到的一些赏析诗歌的方法赏析王绩的另外两首诗中的一首(《秋夜喜遇王处士》《醉后》)。

以期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让学生对王绩有一个相对全面点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12唐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葆去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5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5

科目语文八年级下册第课时制作人:制作时间:野望(一)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背诵诗歌,激发学生想像,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背景透视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诗歌鉴赏方法:赏意象(描绘了什么?)抓特点(怎么描绘的?)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

)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写出正确汉字和读音。

东皋()徙倚()落晖()驱dú()采wēi()3.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诗句解释(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探究案1.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科目语文八年级下册第课时制作人:贾芬芳制作时间:2018-92.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3.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

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板书设计:略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完成了之前的教学设想,教学目标基本达到。

中国诗词大会的片段极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而之后诗词知识竞答环节将律诗知识和《野望》的知识点很好的结合起来了,用时不多而效果明显。

诗歌的意境的把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以情入景”学生们很难体会。

我在这个环节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情去悟诗,然后再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野望》的写作背景去悟诗。

两相对比中,学生很好的理解了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最后的作业环节学生评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设计时可先疏通一下诗歌的大意。

第 1 页共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