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孝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发展及现代意义

曹绍晴

内容摘要:中国的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在当代,我们不能对其作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而要从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泊,使其孝的观念和行为中的合理成分在新时期继续得到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孝文化,发展,一分为二,现代影响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

Abstract: 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of long standing, broad and profound, but treat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should be treated as other traditional culture, takes its essence, to its bad parking, the filial piety idea and behavior of reasonable elements in the new period continue to receiv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Key words: filial piety culture, development, one divides into two., modern influence

引言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孝文化被不断发扬光大,弘扬孝道也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治国安邦的基础,研究传统孝文化,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在此基础上,有目的的加以选择和利用,努力使传统孝文化在新时期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发展史

(一)先秦:孝道的形成与确立

中国的孝道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这说明孝是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殷商时期,殷人把祖先视为喜怒无常、令人惧怕的鬼神,他们对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求,并没有更多的伦理内涵。

西周时期,孝观念除了祭祀祖先这层含义之外,还增添了奉养父母的新意义。肖群忠认为:“孝”当产生或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旨尊祖敬宗,报本返初和生儿育女,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为善事父母的伦理道德”。【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的观点,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孟子则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的观点,并指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4】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而且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佛辱,其下能养。”【5】尊亲,不仅是指要尊敬,

更有一系列的礼仪规定,不仅要维护家族的名声和尊严,还有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在这个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十分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从孝的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者的意志。

(二)汉魏隋唐,“以孝治天下”

汉魏隋唐时期“以孝治天下”,汉代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成了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工具,“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从《孝经》,《礼记》以及“三纲”学说集中体现了孝治理论的风貌。《孝经》把“孝”抬高到“至德要道”的高度,主张“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并实施了一些举措,提倡和推行孝道。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授与大小不一的官职。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除此以外,西汉也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这成为孝道社会化过程中最强劲的动力。西晋时期的李密,很早就失去父亲,母亲再嫁,姓刘的祖母收养了他。年轻时在蜀国当官,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征召他为侍陪皇太子读书的官员,不领命令,武帝派人三番两次催促他,于是上书《陈情表》,其中“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从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他的话诚恳而且凄凉,深受晋武帝感动。直到刘氏死后,才到京城担任职务。

(三)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极端化,愚昧化

宋元明清时期孝道走向极端化、愚昧化,这时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愚昧化。元代重视孝道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在孝道的宣传上有所成就。在民间影响巨大、流传甚广的《二十四孝》始成于元代。《二十四孝》流传对社会人伦秩序的维护起了重大的良性作用,但也扭曲了人们“孝”的观念,从而导致了“愚忠”“愚孝”现象的发生。自元代之后,由于“二十四孝”的广泛宣扬和提倡,不近人情的愚孝行为,在民间社会也时有发生。

(四)近代:孝道的变革与社会适应

近代社会对孝道加以变革,尤其到了晚清明初,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从而使孝文化融入时代的内涵。

五四时期对孝道的基本态度是批判,批判主要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对于反封建和思想解放,发挥它的历史启蒙作。批判的同时,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们对建立现代新型父子关系提出了关于父子平等、解放子辈、变恩为爱、变权为责等建设性意见,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解放,男女长幼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