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指标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技术指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技术指南(征采建议稿)自然资源部2019年3月序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是领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为保证评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远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界限等空间管控界限,兼备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供给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要点论述双评论的技术流程、评论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含:合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论目标与原则、评论工作流程、评论技术流程、成就表达形式、成就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草拟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领土勘察规划院、国家大海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检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序言. (2)1 合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评论目标与原则 (2)评论目标....................................................................................................................................2...评论原则....................................................................................................................................3...5 评论工作流程 (4)拟订工作方案............................................................................................................................4...展开评论工作............................................................................................................................4...6 评论技术流程 (5)确定评论精度............................................................................................................................5...数据准备....................................................................................................................................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论.............................................................................................................6..资源环境因素单项评论. .....................................................................................................6..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论..............................................................................................7..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7..全域适合性评论..................................................................................................................7..结果校验修正......................................................................................................................7..适合区潜力评论..................................................................................................................8..综合剖析....................................................................................................................................8...资源环境天赋刻画..............................................................................................................8..空间格局特点剖析..............................................................................................................8..问题微风险辨别..................................................................................................................9..潜力剖析.............................................................................................................................9...7 成就表达形式 (10)评论报告..................................................................................................................................1..1.评论图件..................................................................................................................................1..1.评论数据表..............................................................................................................................1..2.8 成就应用 (12)附录A 资源环境因素单项评论方法 (14)附录A-1 土地资源评论. .................................................................................................................1..5 (1)评论方法............................................................................................................................1..5 (2)评论步骤............................................................................................................................1..5 (3)评论成就............................................................................................................................1..7I附录A-2 水资源评论. .....................................................................................................................1..8 (1)评论方法............................................................................................................................1..8 (2)评论步骤............................................................................................................................1..8 (3)可选指标............................................................................................................................2..0 (4)评论成就............................................................................................................................2..3 附录A-3 大海资源评论. .................................................................................................................2..4 (1)评论方法............................................................................................................................2..4 (2)评论步骤............................................................................................................................2..4 (3)市县层面可选指标............................................................................................................2..6 (4)评论成就............................................................................................................................2..6 附录A-4 环境评论..........................................................................................................................2..7 (1)评论方法............................................................................................................................2..7 (2)评论步骤............................................................................................................................3..1 (3)评论成就............................................................................................................................3..3 附录A-5 生态评论..........................................................................................................................3..4 (1)评论方法............................................................................................................................3..4 (2)评论步骤............................................................................................................................4..4 (3)评论成就............................................................................................................................4..5 (4)其余功能指向波及的生态评论附录A-6 灾祸评论..........................................................................................................................4..6 (1)评论方法............................................................................................................................4..6 (2)评论步骤............................................................................................................................4..7 2)地质灾祸危险性....................................................................................................................4..8 3)大海灾祸危险........................................................................................................................5..0 (3)评论成就............................................................................................................................5..1 附录B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论. (52)1.集成准则......................................................................................................................................5..2.2.集成方法与步骤...........................................................................................................................5..3(1)生态保护等级....................................................................................................................5..3 (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3 (3)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5 3.集成结果......................................................................................................................................5..7. 附录C 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 (58)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论..................................................................................................................5..8.(1)评论准则............................................................................................................................5..8 (2)评论指标及算法................................................................................................................5..9 (3)评论步骤............................................................................................................................5..9 (4)注意事项............................................................................................................................6..0 2.农业生产适合性评论..................................................................................................................6..1.(1)评论准则............................................................................................................................6..1 (2)评论指标及算法................................................................................................................6..2 (3)评论步骤............................................................................................................................6..3 (4)注意事项............................................................................................................................6..4II3.城镇建设适合性评论..................................................................................................................6..5.(1)评论准则............................................................................................................................6..5 (2)评论指标及算法................................................................................................................6..6 (3)评论步骤............................................................................................................................7..4 (4)注意事项............................................................................................................................7..6 附录D 聚共计算步骤. (77)附录E 文态评论 (79)1. 文态评论....................................................................................................................................7..9.(1)评论方法............................................................................................................................7..9 (2)评论步骤............................................................................................................................8..2 2. 文态保护等级评论.....................................................................................................................8..3 附录F 基础数据清单. (84)附录G 成就报告编写纲要 (89)附录H 图件制图规范 (91)附录I 主要数据表体例 (93)III1合用范围本指南合用于编制省级(地区)、市县级领土空间规划时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简称双评论)工作。

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

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

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12.01•【字号】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9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9号)《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业经2020年10月29日大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2020年11月24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0年12月1日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2020年10月29日大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20年11月24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监督检查以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相关活动。

本条例所称国土空间,包括本市陆域空间和管理的海域空间。

第三条本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以全面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为指导,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完善配套法规政策,执行统一技术标准,实现建设亚太对流枢纽、环渤海创新策源中心,打造魅力宜居城市,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之都、浪漫海湾名城为总目标。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应当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为统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坚持陆海统筹、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先规划后实施,实施规划全周期管理;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确保公共空间优先、公共交通优先和公共配套优先;坚持地域特色,强化风貌管理,延续历史文脉;坚持规划管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兼顾规划的可操作性。

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摘要: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不断强化生态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构建策略,表明规划导向从城市扩张到生态约束的转变。

传统上生态空间主要包括以公园、绿廊等构成的绿色空间以及河流、湿地等构成的蓝色空间。

当前气候变化导致水灾害成为城乡国土重要的安全威胁,由此形成了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应对水灾害的策略与方法,河、湖等蓝色空间及其与绿色空间的结合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蓝”“绿”空间体系的各自构建与相互关联,是实现生态理性、城市灾害系统治理的基础,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蓝绿空间;空间模式引言蓝绿空间通常指城市规划中蓝线与其邻近绿线共同构建成的空间,空间内蓝色要素主要包括河道、湖泊、湿地等地表水体,绿色要素主要包括绿道、林地、公园等。

目前国内对蓝绿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蓝绿空间规划策略,如陈竞姝从韧性河流角度提出河流廊道的韧性框架实现蓝绿空间的整体化;谢家强等从生态修复视角提出生态基底保育与城市自然融合的蓝绿空间规划理念;卞坤从城市双修视角探讨滨水空间优化发展的规划策略。

1蓝绿空间在字义上,国土空间中的“蓝绿空间”是蓝色空间和绿色空间的总和。

在相关概念界定中,蓝绿空间一般被定义为城市中各类水域、湿地、绿地等开敞空间所构成的空间系统。

传统城市规划中蓝绿空间通常以绿色空间概念出现,水系等蓝色空间被融入绿色空间之中进行表达。

对国土空间中蓝绿空间概念的解析,首先需要界定“绿色空间”与“蓝色空间”各自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界定蓝绿空间作为一种集成概念的含义。

本文所讨论的“绿色空间”涵盖国土空间中所有人工及自然开放空间,包括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中的农田、山体、森林、草地等,以及城镇空间中的公园、防护绿带、公共开放空间等,其类型划分在技术层面一般认为可分为自然与人工环境协调型以及自然环境主导型两类;而对“蓝色空间”的定义则不同于传统的城市水系概念,是由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滩地、沼泽等不同形态水体构成的复合水体空间。

五级三类的主要内容

五级三类的主要内容

五级三类的主要内容五级三类四体系,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叫法:五级:指规划层面的五级国土空间规划,由国家、省、市、县、乡四级组成。

这五级规划与我国五个行政级别相对应,实现一级政府、一级行政权力、一级规划,统筹安排各级行政区域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

五级规划自上而下编制。

下级规划服从和服务于上级规划,不得违反上级规划的约束性内容。

不同层次的规划体现了不同的空间尺度和编制深度要求。

其中,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

其功能定位是统筹安排国土空间的开发和保护,是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的方针和总纲。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在战略,即实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国土空间发展目标和战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省政府编制。

其功能定位是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指导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重在协调,即国土空间规划与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

县级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本级政府组织编制。

其功能定位是细化和落实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对本行政区域国土空间的开发和保护作出具体部署,并重点实施。

所谓实施,是指对市县行政区域内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和修复提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实现全局全要素规划控制。

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其功能定位与市县相同。

若干意见还提出,各地可因地制宜结合市、县、镇国土空间规划,或以几个镇为单位编制镇国土空间规划。

三类:指规划类型,由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三种规划类型组成。

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国土空间,在开发保护利用修复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的总体安排,强调综合性,如前述的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是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等作出的实施性安排。

详细规划强调可操作性,是规划行政许可的依据,一般在市县及以下编制。

若干意见提出,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由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详细规划,即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由乡镇政府组织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以作为详细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概述ppt课件

国土空间规划概述ppt课件
加强协调性
国土空间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 相关专项规划要协同、与详细规划做好衔接
6、国土空间规划怎么管
用法律法规管控
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做好过渡时期的法律衔接
用技术标准管控
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由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人构建统 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目录
1、国土空间规划是什么 2、为什么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框架 4、编制内容重点与审批程序 5、国土空间规划怎么编 6、国土空间规划怎么管 7、怎样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8、国土空间规划如何划定“三区三线” 9、国土空间“双评价” 10、案例借鉴(日本、英国、德国) 11、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四、技术标准体系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 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由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 部门负责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修订完善国土资源现状调查和国土空间规划用地 分类标准,制定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办法 和技术规程。
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 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国家统一 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整合各类空间关联数据, 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 不是每个地方都要按照五级 规划一层一层编,有的地方 区域比较小,可以将市县级 规划与乡镇规划合并编制, 有的乡镇也可以以几个乡镇 为单元进行编制。
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框架
四体系
一、编制审批体系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 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性, 自上而下编制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对空间 发展作出战略性系统性安排。
用制度政策管控 健全用途管制制度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对所有国土空 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工作研究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自然资源部于5月28日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以下简称《通知》),对国土空间规划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完善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实施管理工作。

下面将对《若干意见》和《通知》涉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管等4个重要环节内容进行梳理。

一、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框架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

国土空间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国家、省、市县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地结合实际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

详细规划是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等作出的实施性安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

详细规划包括市级详细规划和县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

专项规划主要指海岸带、自然保护地等专项规划及跨行政区域或流域的国土空间规划(如: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等)和涉及空间利用的某一领域专项规划,如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军事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业草原等。

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设技术路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依据国土空间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搜集当地资料、整理分析,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评价,分析总结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专题研究,形成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最终形成国土空间规划文本。

以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对国土资源现状调查数据进行分类,并绘制规划底图,叠加各类空间管控要素,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在进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同时,同步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依托一定的地理空间经过较长时间生产生活活动所形成的经济要素分布格局。

辽阔的陆域和海洋,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我们必须十分珍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既有力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包括耕地减少过多过快,资源开发强度偏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各行业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可以细化为以下五个层面:一是功能层面。

国土空间开发,要根据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陆海、区域、城乡发展,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进国土整治,控制开发强度,优化空间结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是区域层面。

要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推进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规划对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具有综合性、基础性、战略性和约束性作用,应以重点开发促面上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在发展,实施点轴集聚式开发,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扶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差距;推进交通通讯、供水供气、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城乡层面。

要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优化发展和重点培育城市群,加快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城镇吸纳人口能力,解决三个“约一个亿”人口问题;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协调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与实施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与实施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与实施分析摘要:国土空间规划属于我国规划体系中的规划工作范畴,居于首位。

国土空间规划主要以国土空间为规划对象,国土空间,即在国家主权和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包含陆地、海洋空间等人类生产、生活的载体与场所。

规划是治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手段,因此,国土空间规划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对国土空间的治理方式。

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能够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优化,实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提升土地综合整治及改善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意义深远。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介绍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指标,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实施策略。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实施前言:国土资源规划有利于实现多规合一,在城乡发展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功能规划完善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空间体系,实现建设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

特别在用地分类方面,可根据不同用地类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加强国土空间管控力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是当今新形势下,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问题。

1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1.1实现开发过程中的空间规划问题治理和规避国有土地开发利用中,需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实现土地开发科学性,充分发挥政府对土地开发宏观调控、全局把控的作用,促进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当下,我国土地资源开发进程中,一般以商业性质土地开发模式为主。

利用基础建设,形成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招标、拍卖方式,对建设资金进行回收,获得合理的开发效益。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政府对土地一级开发市场具有垄断性。

政府采取授权方式,将土地开发权委托于土地一级开发企业,并通过规划、土地价格、土地出让节奏和开发质量的监控,保持对土地一级开发的控制、收益权。

政府通过出售土地产权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财政资金获取保障,并做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规划的协调,确保发展过程中,国土空间在土地利用上更具计划性、超前性和科学性,使土地空间规划获得更高的顶层空间规划科学保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市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指标
指 标 2010年 2020年
开发强度(%) 31.4 33.8
城镇工矿占地(平方公里) 1490 1750
农村居民点(平方公里) 860 750
耕地保有量(平方公里) 4420 4373
基本农田(平方公里) 3567 3567
林木覆盖率(%) 21.3 25
全市城镇化率(%) 79.55 90
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立方米) 10.8 10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 10.5 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