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本解读的先知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文本解读的先知者

摘要: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起点,语文教师是文本解读的先知者。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第一要素,应大力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培养与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的途径有二:一是广泛阅读,提高学养,形成多元的文化视野;二是掌握多种文本解读的方法及技巧。

关键词:文本解读;能力;方法;技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这里的“平等”是指师生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而从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角度来说,师生的地位并不平等,教师是知识的相对富有者,是阅读活动的先知者。阅读活动首先是教师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解读到位,才可以说是平等的。可见,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高低决定了课堂阅读活动的质量高低,决定了师生是否进行平等的对话。语文教师只有切实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点拨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与鉴赏,完成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目标。

进入新课程以来,广大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学习很认真,实践也很积极,多媒体技术运用娴熟。但对文本解读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并设有练好语文教师的“内功”,造成了对文本解读的“照搬教参,评析肤浅、方法机械、答案趋同”的现象。对文本解读的不到位,导致了师生关系的错位,教师成为学生阅读的粗暴干涉者。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呢?一般地说,解读文本,要力争逐级完成三层境界:一是正确解读。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弄清词义,疏通文意。二是准确解读。细读文本,感受形象,把握情感。三是个性解读。品味语言,主体体验,启迪迁移。

要实现文本解读的三层境界,我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提升,培养与

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拓宽文化视野,以文化的眼光解读文本

要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不断拓宽文化视野。文本解读能力是阅读者思想观念、人文素养、知识能力、鉴赏能力和逻辑思辩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其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文化视野的宽窄。衡量一个人的文本解读能力,一是看他是否读懂文本。从文本中读出它的文化内涵,挖掘出它的文化意蕴。二是看他是否会筛选鉴别。能否以审美的姿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赋文本予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适。可以说,文本解读必须从文化层面去审视文本、处理文本。

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读出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才能挖掘出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才能以文化的眼光去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汲取其核心精华;也才能引导学生去亲近不同的文化,有选择地去阅读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文学作品,形成与全球化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成为具有当代公民意识、审美意识的人。

从阅读教学层面讲,从文化层面去探究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方法、策略,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与文本、与作者、与学生进行对话,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涵养,使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文化视野的形成有赖于广泛的阅读,不仅要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而且还应广泛涉猎如哲学、美学、艺术、宗教等社科领域,甚至一些自然科学领域,不断充实文化底蕴,使自己置身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之中,才有可能形成多元的文化视野。

二、掌握多种文本解读的方法及技巧

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加强学习,更新文体解读知识体系外,还要掌握多种文本解读

的方法及技巧。我们知道,对某一文本,不同的解读理论和解读方式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和结论。通常,我们习惯于用社会学的解读理论去解读文本,这种解读固然可以挖掘文章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显示时代的鲜明特征,却未能够真正进入文体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势必造成意蕴的多层流失,导致解读的概念化、片面化,与学生的对话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还应有诸如文体学解读、文化学解读,语义学解读和接受美学解读的理论与方法。

1.文体学解读方法

文体学解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各种文体特别是对文学文体的有效解读方法。在当今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学习并掌握新的文体学阅读理论来解读各种文章,其关键就是要“拿对钥匙开对门”,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不同文体的表达手法:有线性流程的叙述、有各种概念的揭示,有判断和推理的方式、有情感的宣泄和抒发,有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塑造等;

(2)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有时空交叉式、有逻辑式、有认识流程式、有情感式、有情节式、有综合式等;

(3)驾驭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有文艺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个性化语体等;

(4)再现不同文体的主题形态:有思想意义的间接凸显、有观点主张的直接表达、有知识信息的传递、有蕴藉情感的抒发、有充填主题的艺术空筺等。

2.文化学解读方法

文化学的解读,侧重于解读文章的文化底蕴。每一个语文文本,都有其深层的文化底蕴,它决定着文本的内容本质、表现特征和解读方向。只有揭示了文本的文化内涵,才能

真正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文本。因此,从文化的视角对语文文本作整体观照,深层挖掘,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达成中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实现语文文本的文化反思和文化建构。主要方法有:

(1)通过文字语言解读其文化内涵。对于绵延千百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来说,汉语言文字是凝聚全民族精神意志的共同纽带和精神家园。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言,日月星辰、江河山川、草木虫鱼、人间百态都被汉字表现得惟妙惟肖,其传神细腻之处是拼音文字无法传达的,如:“熟练”“凝练”“简练”“精练”“精炼”,它们之间的差别是那么的细微,却有其不同的使用语境和不同的情感特征。又如中国古典诗歌里,词序的细微变化,往往会产生新的意蕴。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读出文本丰富的文化意蕴。

(2)通过习俗习惯解读其时代特征。如鲁迅的《祝福》里年终请福神献福礼的祈福习俗的描写,沈从文在《边城》对湘西婚丧嫁娶、衣食服饰、节日游艺等民俗描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都市闲人咬着烟管的姿态和对答时悠闲的京腔京味刻画出北国的秋味,等等。对这些民俗行为、价值取向的揭示构成了这些作品的魅力要素。

(3)通过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解读、透视其文化价值观念。文本里建筑、园林、器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组织形式和礼仪制度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都是可感触到的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历史浓缩物。作家们常常把他们的价值观念曲折、隐晦地蕴含其中,需要我们透过这些文化才能准确地把握与领悟。

(4)通过文学艺术透视其审美趣味。任何一种文学艺术的现象,包括表达技巧、章法结构等,都是一定民族文化的审美取向的折射。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艺术作品深层的审美取向,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比如中国的古典小说、古典戏曲与外国小说、传统戏剧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与结构安排,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审美取向与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