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维生素的测定

合集下载

维生素的测定方法

维生素的测定方法

维生素的测定方法
维生素的测定方法包括生物学方法、化学方法和仪器方法等。

1. 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通过生物试验,如细胞培养、动物实验等来测定维生素的活性。

例如,利用酵母菌培养来测定维生素B2(核黄素)的含量,利用小鼠实验来测定维生素D的活性。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来测定维生素的含量。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例如,利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 (抗坏血酸)的含量,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测定维生素A(视黄醇)的含量。

3. 仪器方法:仪器方法是通过利用特定仪器进行测定。

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多种维生素的含量,利用气相色谱仪(GC)测定维生素E(α-生育酚)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维生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测定原理,因此选择适当的测定方法需要结合维生素的特性和要求进行决定。

同时,测定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和重复性等因素也需要考虑。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实验报告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实验报告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测定某种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原理:维生素C是一种易氧化的物质,在空气中易受热和光的影响而分解,所以在测定维生素C含量时需采取适当的措施。

本实验采用I2-苯酚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此法原理是利用维生素C与碘化钾反应生成褐色的碘褐色物质,通过测定生成物的浓度来间接计算维生素C含量。

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将所选水果洗净并去皮,然后切成适当大小的块。

取100g水果样品加入100ml蒸馏水,混合均匀。

2.提取维生素C:将上述混合液分装到锥形瓶中,加入5ml三氯乙酸并摇匀,使之完全酸化。

然后放置于阴暗处静置24小时。

3.滴定:将上述混合液分装到滴定筒中,加入适量I2溶液,并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以0.1mol/L C6H8O6溶液为对照组。

实验结果:根据对照组的颜色变化,可以通过比较样品的颜色变化程度来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颜色愈淡,维生素C含量愈低。

根据滴定计算出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讨论:实验结果可能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水果样品的新鲜程度:新鲜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过了保质期的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会降低。

2.样品制备的操作:样品制备的过程中,应尽量保证样品与空气的接触时间较短,以防维生素C的氧化分解。

3.滴定的准确性:滴定过程中,需仔细控制滴定剂和指示剂的添加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可以得出某种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这个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水果的营养价值,并且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含有更多维生素C 的水果。

参考文献:1. 魏彩霞,林辉,李晓彤,杨龙. 微波法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J]. 食品与机械,2015,31(12):198-200.2. 张文英,周文杰. 技术指标法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分析[J]. 食品计量学报,2014,8(2):093-097.。

维生素

维生素

第九章 维生素类药物分析练习思考题1.将维生素A溶于无水乙醇-盐酸溶液中,测定紫外吸收光谱,在326nm波长处有一吸收峰,而将此液置水浴上加热,冷却后,在300-400nm范围内出现3个吸收峰,这是为什么?2.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含量时,采用三点校正法的目的是什么?3.药典规定以什么表示维生素A的质量,它与重量关系如何?4.维生素A用紫外法测定含量时,要应用校正公式,此校正公式的推导有哪两种方法?分别说说每一种方法中λ2、λ3是怎样选择的?5.按照中国药典维生素A测定法测定时,什么情况下需应用校正公式?什么情况下需用第二法测定?6.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中的换算因数1900的含义是什么?含量计算公式中的E1%cm与通常意义的E1%cm有何不同?7.维生素E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和性质?8.维生素E中游离生育酚的检查原理是什么?9.中国药典、美国药典、日本药局方分别采用什么方法测定维生素E的含量?10.维生素B1具有怎样的性质?可用哪些方法进行鉴别?11.盐酸硫胺的特殊反应是什么?说明其原理。

12.重量法测定维生素B1时,为什么要加盐酸?硅钨酸量对含量测定有何影响?13.硅钨酸重量法测定维生素B1时,其重量换算因数0.1939是如何求得的?14.硅钨酸重量法测定维生素B1中,生成的沉淀为什么要依次用煮沸的盐酸溶液、水和丙酮洗涤?15.维生素B1除用硅钨酸重量法、非水碱量法测定含量外,还可采用什么方法测定含量?试举2~3例,并说明测定原理。

16.维生素C具有哪些鉴别反应?17.药典采用什么方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该法测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18.用2,6-二氯吲哚酚测定维生素C含量时,如何判断滴定终点?19.维生素D的含量测定中国药典采用HPLC法,该法所用的色谱柱和流动相与一般反相色谱法有何区别?药典收载了几种测定方法,分别用于什么情况下维生素D的含量测定?选择题一、最佳选择题1. 维生素A具有易被紫外光裂解、易被空气中氧或氧化剂氧化等性质,是由于分子中含有( )A、环已烯基B、2,6,6-三甲基环已烯基C、伯醇基D、乙醇基E、共轭多烯醇侧链2. 维生素C能与硝酸银试液反应生成去氢抗坏血酸和金属银黑色沉淀,是因为分子中含有( )A、环已烯基B、伯醇基C、仲醇基D、二烯醇基E、环氧基3. 维生素C一般表现为一元酸,是由于分子中( )A、C2上的羟基B、C3上的羟基C、C6上的羟基D、二烯醇基E、环氧基4.中国药典测定维生素E含量的方法为( )A、气相色谱法B、高效液相色谱法C、碘量法D、荧光分光光度法E、紫外分光光度法5.下列药物的碱性溶液,加入铁氰化钾后,再加正丁醇,显蓝色荧光的是( )A、维生素AB、维生素B1C、维生素CD、维生素DE、维生素E6.紫外法测定维生素A含量时,测得λmax在330nm,A/A328比值中有一个比值超过了规定值±0.02,应采用什么方法测定( )A、多波长测定B、取A328值直接计算C、用皂化法(第二法)D、用校正值计算E、比较校正值与未校正值的差值后再决定7.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已知维生素C的分子量为176.13,每1mL碘滴定液(0.1mol/L)相当于维生素C的量为( )A、17.61mgB、8.806mgC、176.1mgD、88.06mgE、1.761mg3.需检查特殊杂质游离生育酚的药物是( )A、维生素AB、维生素B1C、维生素CD、维生素EE、维生素D9.重量法测定时,加入适量过量的沉淀剂,可使被测物沉淀更完全,这是利用( )A、盐效应B、酸效应C、络合效应D、溶剂化效应E、同离子效应10. 2.6-二氯靛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终点时溶液( )A、由红色→无色B、由蓝色→无色C、由无色→红色D、由无色→蓝色E、由红色→蓝色11.硫色素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1溶液,测得对照液荧光强度为45%(浓度2.0μg/mL),空白液荧光强度为5%;样品液荧光强度为55%,空白液荧光强度为5%。

维生素的测定

维生素的测定
第九章 维生素的测定
第一节 概述
一、维生素的分类 按照维生素的溶解性习惯上分为两大类
1、脂溶性维生素:能溶于脂肪或脂溶剂,是在食 物中与脂类共存的一类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 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摄入后存在于脂肪组 织中,不能从尿中排除,大剂量摄入时可能引起中 毒。由于可储藏在脂肪中,故不需每天供给。
脂溶性维生素的性质:结构决定性质,大都具有UV吸收的特性 (1)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脂肪、丙酮、三氯甲烷、乙
醚、苯、乙醇等有机溶剂; (2)耐酸碱性:维生素A、维生素D、对酸不稳定,对碱稳定;
维生素E在无氧情况,对热、酸、碱稳定。维生素K对酸、 碱都不稳定。 (3)耐热、耐光、耐氧化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 素E、维生素K耐热性都好,但维生素A易氧化,光和热会促 使其氧化。维生素D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维生素E容易 被氧化,对可见光稳定但易被紫外线破坏。维生素K对热稳 定,但容易被光、氧化剂及醇破坏。
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 素B6(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维生 素PP(烟酸)、叶酸、泛酸(维生素B3)、 生物素(维生素B7))维生素C(抗坏血酸) 和硫辛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常 以辅酶的形式存在。
2.水溶性维生素都易溶于水,而不溶于苯、乙醚、
氯仿等大多数有机溶剂。
3.在酸性介质中很稳定,即使加热也不破坏;但在 碱性介质中不稳定,如果同时加热,更易于破坏 或分解。
❖ (一)荧光法
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生成脱氢型 抗坏血酸后,与邻苯二胺(OPDA)反应生成具 有荧光的喹喔啉,其荧光强度与脱氢抗坏血酸的 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成正比,以此测定食物中抗坏 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若样品中含丙酮酸 时,也能与邻苯二胺生成一种荧光化合物,而干 扰总抗坏血酸的定量。可以通过加入硼酸克服。 因为硼酸可与脱氢抗坏血酸结合形成螯合物,不 再与邻苯二胺生成荧光化合物,而硼酸与丙酮酸 并不作用,丙酮酸仍可以发生上述反应,因此, 加入硼酸后再测出的荧光读数即是空白的荧光读 数。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维生素 C 含量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1、 掌握碘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与标定原理。

2、 掌握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 C 的原理、方法及其操作。

二、 实验原理用I 2标准溶液可以直接测定维生素 C 等一些还原性的物质。

维生素 C 分子 中含有还原性的二烯醇基,能被 丨2定量氧化成二酮基,反应式如下:--------- O --------C C —C C O OH OH HHIC —CH 2OH + 12IOH由于反应速率较快,可以直接用I 2标准溶液滴定。

通过消耗I 2溶液的体积及其 浓度即可计算试样中维生素 C 的含量。

直接碘量法可测定药片、注射液、蔬菜、 水果中维生素C 的含量。

等物质的量关系:n( Vc)==n( 12)0.17 6(cV)|2 Vc %= m(试样)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分析天平,250ml 锥形瓶,100ml 量筒,10ml 量筒,酸式滴定管,滴定基管架, 25ml 移液管 ⑵试剂医药维生素C 药片,HAc(2 mol/L),淀粉(0.5%),NaSO 标准溶液(0.1 mol/L), 12标准溶液(0.1 mol/L)。

—O ---------C ——c —c II II I OOHCH 2OH + 2HI即:m(试样)V C %176(cV)i 210三、实验步骤1. 0.05 mol •L-1 I 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将3.3g I 2与5g KI置于研钵中,在通风柜中加入少量水(切不可多加!) 研磨,待丨2全部溶解后,将溶液转入棕色瓶中,加水稀释至250mL摇匀。

用移液管移取25.00mL Na2SQ标准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50mL水、5mL0.5%淀粉溶液,用丨2标准溶液滴定至稳定的蓝色,30s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平行标定三次。

2.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准确称取约0.2g维生素C片(研成粉末即用),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新煮沸过并冷却的蒸馏水100mL 10mL 2mol・L-1 HAc和5mL0.5%淀粉指定剂,立即用12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显稳定的蓝色,30s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第九章维生素的测定ppt课件

第九章维生素的测定ppt课件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 天然有机化合物。其种类很多,目前已确认的有30 余种,其中被认为对维持人体健康和促进发育至关 重要的有20余种。这些维生素结构复杂,理化性质 及生理功能各异,有的属于醇类,有的属于胺类, 有的属于酯类,还有的属于酚或醌类化台物。
维生素的结构复杂: 分为: 胺类(B1) 醛类(B6) 醇类(A) 酚 醌类等
萝卜素,主要是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有: 三氯化锑比色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荧光分析法 液相色谱法。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比色法测定VA的含量 (GB/T 5009.82—2003中第二法) (一) 原理
维生素的分析方法
测定方法 生物鉴定法
微生物法 仪器分析(紫外法; 荧光法) 各种色谱法(柱、纸 、薄层层析)
现代高压液相色谱和 气相色谱
化学分析法(比色法
优点
不用详尽分离
选择性高,主要用于 水溶性V 灵敏、快速、有较好 的选择性 高分离效能,可分离 、纯人、定性、定量
缺点
费时(21天)费力( 要动物饲料)
检查方法:三氯甲烷不稳定,放置后易受空气中氧的作用生 成氯化氢。检查时可取少量三氯甲烷置试管中加水振摇,使 氯化氢溶到水层。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如有白色沉淀即说 明三氯甲烷中有分解产物。 (6) 25%三氯化锑-三氯甲烷溶液 用三氯甲烷配制25%三氯 化锑溶液,储于棕色瓶中(注意避免吸收水分) (7) 50%氢氧化钾溶液(KOH) W/V (8) 维生素A标准液 视黄醇(纯度85% Sigma)用脱醛乙 醇溶解维生素A标准品,使其浓度大约为1ml相当于1mg视黄 醇。临用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标定其准确浓度。 (9) 酚酞指示剂 用95%乙醇配制1%溶液

药物分析 第09章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药物分析 第09章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ChP 片剂、注射剂
g/100ml
E11c%m = 421 A = ECL
(每片)相当于标示量的%=
E 1 1c % A m 10W 0稀 1 释 平 标 度 均 示 1 片 量 0% 0
g
稀释倍数 稀1释度
规格 g/片
(三) 硅钨酸重量法
1、 重量法特点
准确度高 灵敏度低 操作繁琐 设备简单
(三) 其他反应
S元素反应
V iN t B a N O P a H A b S c P b
HA N O3 g N AO g 白 C N H N lH H OO
K 2 HH + 4 g I淡[黄 B ]H 2H4g
I 2 H + K I 红 [B 色 ]H I2 I
硅 H 钨 + 酸白
色[B]2SiO2OH2
12WO 34H2O
苦 H +酮 酸 白 色 扇 形
橙红色
强氧化剂
H3C
CH3 O
O O
H3C HO
HNO3
CH3 O
CH3
CH3 C16H33
生育酚
CH3 C16H33
生育红(橙红色)
(二) 三氯化铁-联吡啶反应
VitE
K△OH
生育酚
Fe 3
[O]
对 生育醌
Fe 2 联吡啶 红色
H3C
CH3 O
CH3 C16H33
2×337.27
3479.22
换 算 2 因 M V数 i1t B 233 .27 70.19 M 沉淀34.2729
3、 测定方法

维生素的测定2-5

维生素的测定2-5

6
• VE
具有抗氧化的功能,与机体的抗衰老有关。
人体所需大多来自谷类于植物油。 • VK 作用主要是促进肝脏生产凝血酶原,从而具
有促进凝血作用。绿叶蔬菜含量最为丰富,蛋黄、
大豆油和猪肝也是良好来源。
7

维生素的分析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样品分析
的一般程序是:①用酸、碱或酶分解样品,使其中
的维生素游离出来;②用溶剂进行提取;③分离干
无Fe2+,烘干。
38

(5) 2,4-二硝基苯肼和氧化型Vc藕联形成脎在脱水氧化环境 下才稳定。

(6)溶液中其他的酮和酮衍生物和2,4-二硝基苯肼也形成脎,
故须作空白试验(指没有Vc参与下形成脎的量)。

(7)硫脲可防止抗坏血酸继续氧化,同时促进脎的形成。最后
溶液中硫脲的浓度要一致,否则影响测定结果。
35

保温箱3小时→ 取出后样品管放入冰水中 → 样品空 白管取出后冷至室温 → 在样品空白管加入2,4-二
硝基苯肼 → 0.5ml → 样品管和空白管都于冰浴中
→ 滴加9︰1H2SO4 2ml于各管中 → 边滴边摇 → 防
止温度升高炭化后呈黑色 → 冰浴中取出 → 室温下
放臵30分钟后,在540nm测消光值,从标准曲线上查
13

2.6-二靛酚滴定法测定的是还原型抗坏血酸,该
法简便,也较灵敏,但特异性差,样品中的其他
还原性物质(如Fe2+、Sn2+、Cu2+等)会干扰测定,
使测定值偏高。对深色样液滴定终点不易辨别,
如山楂,树莓,草莓等 。
14

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和荧光法测得的是抗坏
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操作麻烦,耗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概述
• 1734年,在开往格陵兰的海船上,有一个船员得了严重 的坏血病,当时这种病无法医治,其他船员只好把他抛 弃在一个荒岛上。待他苏醒过来,用野草充饥,几天后 他的坏血病竟不治而愈了。 • 诸如此类的坏血病,曾夺去了几十万英国水手的生命。 1747年英国海军军医林德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建议海军 和远征船队的船员在远航时要多吃些柠檬,他的意建被 采纳,从此未曾发生过坏血病。但那时还不知柠檬中的 什么物质对坏血病有抵抗作用。
氯甲烷溶液。于6秒内测定吸光度,将吸光度为纵
坐标,以维生素A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
4.3样品测定: 于一比色管中加入10mL三氯甲 烷,加入一滴乙酸酐为空白液。另一比色管中加 入1mL三氯甲烷,其余比色管中分别加入1mL样 品溶液及1滴乙酸酐。其余步骤同标准曲线的制 备。 注意: 1. 维生素A见光易分解,整个实验应在暗处. 三氯化锑腐蚀性强,不能沾在手上,三氯化锑遇 水生成白色沉淀。因此用过的仪器要先用稀盐酸浸 泡后再清洗。
说明:
1,本法为国家标准方法,适用于食品中维生素A
的测定。
2,乙醚为溶剂的萃取体系,易发生乳化现象,在
提取前,洗涤操作中,不要用力过猛,若发生乳
化,可加几滴乙醇消除乳化。 3,所用氯仿中不应含有水分,因三氯化锑遇水会 出现深沉,干扰比色测定。故在每1mL氯仿中应 加入乙酸酐1滴,以保证脱水。
第一节 概述
• 1912年,波兰科学家丰克,经过千百次的试验, 终于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脚气病的白色 物质。这种物质被丰克称为 “维持生命的营养素 ”,简称Vitamin(维他命),也称维生素。 •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维生素种类被人们 认识和发现,维生素成了一个大家族。人们把它 们排列起来以便于记忆,维生素按A、B、C一直 排列到L、P、U等几十种。
3.试剂
本实验所用试剂皆为分析纯,所用水皆为蒸馏水 (1) 无水硫酸钠 Na2SO4 (2) 乙酸酐 (3) 乙醚 (不含有过氧化物)
(4) 无水乙醇 (不含有醛类物质) (5) 三氯甲烷 (不含分解物,否则会破坏维生 素A )
检查方法:三氯甲烷不稳定,放置后易受空气中氧的作用生 成氯化氢。检查时可取少量三氯甲烷置试管中加水振摇,使 氯化氢溶到水层。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如有白色沉淀即说 明三氯甲烷中有分解产物。 (6) 25%三氯化锑-三氯甲烷溶液 用三氯甲烷配制25%三氯 化锑溶液,储于棕色瓶中(注意避免吸收水分) (7) 50%氢氧化钾溶液(KOH) W/V (8) 维生素A标准液 视黄醇(纯度85% Sigma)用脱醛乙 醇溶解维生素A标准品,使其浓度大约为1ml相当于1mg视黄 醇。临用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标定其准确浓度。 (9) 酚酞指示剂 用95%乙醇配制1%溶液
一、维生素A的测定
维生素A存在于动物性脂肪中,主要来源于 肝脏、鱼干油、蛋类、乳类等动物性食品中。植 物性食品中不含VA,但在深色果蔬中含有胡萝卜 素,它在人体内可转变为VA,故称为VA原。
维生素A的性质
⑴ 因有许多不饱和链,故见光易分解; ⑵ 在缺氧情况下,对热较稳定,对光特别敏感。 ⑶ 对碱稳定。
浓缩: 将醚层液经过无水硫酸钠滤入三角瓶中,再 用约25mL乙醚冲洗分液漏斗和硫酸钠两次,洗液 并入三角瓶内。置水浴上蒸馏,回收乙醚。待瓶中 剩约5mL乙醚时取下,用减压抽气法至干,立即加 入一定量的三氯甲烷使溶液中维生素A含量在适宜 浓度范围内。
(2)研磨法: 研磨:精确称2~5g样品,放入盛有3~5倍样品重量的无 水硫酸钠研钵中,研磨至样品中水分完全被吸收,并均质化。 (研磨法适用于每克样品维生素A含量大于5~10μg样品的 测定,如肝样品的分析。步骤简单,省时,结果准确) 提取:小心地将全部均质化样品移入带盖的三角瓶内,准 确加入50~100ml乙醚。紧压盖子,用力振摇2min,使样品 中维生素A溶于乙醚中。使其自行澄清(大约需1~2h),或 离心澄清(因乙醚易挥发,气温高时应在冷水浴中操作。装 乙醚的试剂瓶也应事先置于冷水浴中)。 浓缩:取澄清提取乙醚液2~5mL,放入比色管中,在
• 免疫力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
• 头发干枯、易断,指甲无光泽。 • 牙质萎缩,骨骼发育不良。 • 味觉、嗅觉不佳、食欲差,生长发育停滞。 • 影响智力发育。
测定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意义
• 评价食品的营养价值;
• 寻找富含维生素的食品资源;
• 指导人们合理调整膳食结构,防止维生素缺乏症或维生
素中毒;
在皂化和浓缩时,为防止维生素的氧化分解, 常加入抗氧化剂(如焦性没食子酸、维生素C等)。
对于A、D、E共存的样品,或杂质含量高的 样品,在皂化提取后,还需进行层析分离。
国际单位: IU (International Unit) 1 IU = 0.3μg VA = 0.025 VD = 1.79 μgβ-胡萝卜素 = 1.1mg α- VE = 3 μg VB
现代高压液相色谱和 气相色谱
化学分析法(比色法
可同时完成多种V及其 异构体的自动分离、 检测
简便、快速、不需特 殊仪器)
第二节 脂溶性V的测定
VA、VD、VE、与类脂类物质一起存于食物中, 摄食时可吸收,可在体内积贮。 脂溶性维生素具有以下理化性质: 1.溶解性: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易溶于 脂肪、乙醇、丙酮、氯仿、乙醚、苯等有机溶剂。 2.耐酸碱性:维生素A、D对酸不稳定, 对碱 稳定,维生素E对碱不稳定,但在抗氧化剂存在 下或惰性气体保护下,也能经受碱的煮沸。
4. 操作步骤
维生素A极易被光破坏,实验操作应在微弱光线下进行。
4.1样品处理:根据样品性质,可采用皂化法或研磨法。
(1)皂化法:
皂化:根据样品中维生素A含量的不同,称取0.5g~5g 样品于三角瓶中,加入20~40mL无水乙醇及10mL50%氢 氧化钾,于电热板上回流30min至皂化完全为止。(皂 化法适用于维生素A含量不高的样品,可减少脂溶性物 质的干扰,但全部实验过程费时,且易导致维生素A 损失)
(二)适用范围及特点
本法适用于维生素A含量较高的各种样品(高
于 5~10μg/g),对低含量样品,因受其他脂溶性
物质的干扰。不易比色测定。 该法的主要缺点是生成的蓝色络合物的稳定 性差。比色测定必须在 6秒钟内完成 ,否则蓝色 会迅速消退,将造成极大误差。
2.仪器
实验室常用设备 分光光度计 回流冷凝装置
3.耐热性、耐氧化性: 耐热性 氧化性 VA 好,能经受煮沸 易被氧化 (光、热 促进其氧化) V D 好,能经受煮沸 不易被氧化 VE 好,能经受煮沸 在空气中能慢慢被化 (光、热、碱促进其 氧化)
根据上述性质.测定脂溶性维生素时,通常: 皂化样品 水洗去除类脂物 提取脂溶性维生素(不皂化物) 溶于适当的溶剂 测定。 有机溶剂 浓缩
• 水溶性维生素 :溶于水,包括B、C 各小类,其共
同特点:是一般只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满足组织 需要后都能从机体排出。需要每天供给。
维生素的分析方法
测定方法 生物鉴定法 微生物法 仪器分析(紫外法; 荧光法) 各种色谱法(柱、纸 、薄层层析) 优点 不用详尽分离 选择性高,主要用于 水溶性V 灵敏、快速、有较好 的选择性 高分离效能,可分离 、纯人、定性、定量 缺点 费时(21天)费力( 要动物饲料) 操作繁琐,耗时过长 ,要有专门人员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 天然有机化合物。其种类很多,目前已确认的有30 余种,其中被认为对维持人体健康和促进发育至关 重要的有20余种。这些维生素结构复杂,理化性质 及生理功能各异,有的属于醇类,有的属于胺类, 有的属于酯类,还有的属于酚或醌类化台物。
维生素的结构复杂: 分为: 胺类(B1) 醛类(B6) 醇类(A) 酚 醌类等
主要功用是通过作为辅酶的成份调节代谢过程,需要 量极小;
一般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生理需要
必须经常从食物中摄取;
长期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
维生素A缺乏时的具体表现为:
• 影响视觉,眼睛的结膜、角膜干燥,暗适应减弱,乃至 夜盲。 • 皮肤干燥、脱屑,上皮组织改变,腺体分泌减少。
第九章 维生素的测定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第一节 概述
一、维生素的故事
• 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始于3000多年前。当时古埃 及人发现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愈,虽然他们 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医疗作用,这是人 类对维生素最朦胧的认识。 •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远洋船队从南 美洲东岸向太平洋进发。三个月后,有的船员牙床 破了,有的船员流鼻血,有的船员浑身无力,待船 到达目的地时,原来的200多人,活下来的只有35 人,人们对此找不出原因。
洗涤: 用约30mL水加入第一个分液漏斗中,轻轻振 摇,静置片刻后,放去水层。加15 ~20mL 0.5mol/L氢氧化钾液于分液漏斗中,轻轻振摇后, 弃去下层碱液,除去醚溶性酸皂。继续用水涤, 每次用水约30mL,直至洗涤液与酚酞指示剂呈无 色为止(大约洗涤3次)。醚层液静置10~20min, 小心放出析出的水。
维生素D是指含有抗佝偻病活性的一类物质,又 称钙化醇,是类固醇的衍生物,是一类关系钙、磷 代谢的活性物质。具有维生素D活性的化合物约有 10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维生素D2、维生素D3及其 维生素D原。维生素D2无天然存在,维生素D3只存 在于某些动物性食物中。但它们都可由维生素D原 (麦角固醇和7一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形成。 维生素D2 药片吃多了中毒。
• 研究维生素在食品加工、贮存等过程中的稳定性,指 导人们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及贮存条件; • 监督维生素强化食品的强化剂量,防止因摄入过多而引 起维生素中毒。
维生素的分类
• 脂溶性维生素 :溶于脂肪或脂溶剂,在食物中与脂 类共存的一类维生素,包括A、D、E、K 各小类, 其共同特点:是摄入后存在于脂肪组织中,不能从 尿中排除,大剂量摄入时可能引起中毒;由于可储 藏在脂肪中,故不需每天供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